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帝奋斗日常-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说就在他们遇袭的怀安县,当地知县竟然指定普通农民,担任“大户粮长”。

    按照大齐的规定,大户粮长要负责替官府出面,收取当地的赋税,然后再将收来的赋税上交给官府。

    如果大户粮长收不齐最低数目的田税的话,就必须要自己补上。

    按理来说,这个位置应当由当地的产粮大户担任。可地方豪强为了逃避责任,就会拿一笔银子去贿赂官府。受贿的官员拿到好处之后,就会将地主登记为贫民,将贫民登记为地主。

    结果最后,反而是最贫穷的农民,缴纳的税款最多。最应当纳税的地主,却是除了行贿的那一点银子之外只进不出。

    这样就导致大量的贫民不得不无奈逃亡,远走他乡,成为流民。

    久而久之,流民越来越多,田税就越收越少了

    陈起上前说道:“皇上,臣以为这些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胆子,主要还是因为近些年来,朝廷没有认真核对过记录缴税情况的黄册,也没有派专人详细调查过各地的人口和土地的实际情况,这才叫那些贪官钻了空子。”

    宋池颔首道:“陈大人所言甚是。上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和人口调查,已经是延和元年的事情了。这些年来,大齐的人口和土地情况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官府却没有及时进行统计。”

    听他们这么说,裴清殊简直恨不得现在就立马进行全国户口调查和田地丈量。

    这件事情,裴清殊是一定要做的。不过事分轻重缓急,在此之前,他还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朕明日一早就召户部尚书入宫商议此事。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彻查九哥和阿煦遇刺一事。”

    原本裴清殊给地方官员们几个月的时间整理黄册,就是给他们时间填补亏空,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

    可现在,裴清殊发现大齐的贪腐问题,已经严重到了超乎他想象的地步。

    甚至有些贪官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还企图将钦差灭口

    钦差在地方,就是皇帝的象征。刺杀钦差,几乎可以等同于谋逆。

    这已经触碰到了裴清殊的底线!

    “传令下去,将怀安当地知府、同知、户房官员全部下狱,押送入京!”

    公孙明微微吃了一惊:“皇上,您莫不是打算亲自审理此案?”

    裴清殊神色凝重地说道:“他们连刺杀钦差这种事都做得出来,如果这一回朕还不严惩他们的话,只会壮了污吏的胆,寒了清官的心。”

    其实裴清殊刚才有一瞬间,是想过让两江总督替他审查此案的。但他又担心,两江总督为了显得自己不那么失职,会将这件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要是再派钦差过去的话,一来裴清殊是不放心钦差的安全,二来他现在实在是缺人手,谁都不舍得再放出去了。

    所以将涉案官员押解入京,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进行三司会审,是目前相对来说最为妥善的做法。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和公孙明他们议完事之后;夜已经很深了。

    累了一天;裴清殊实在是没有任何召幸后宫妃嫔的心情;简单洗了洗之后倒头就睡。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裴清殊就醒了。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又一个的梦;睡得一点都不踏实。

    梦里头一会儿是傅煦满脸是血的样子;一会儿是傅太后声嘶力竭的哭声;一会儿又是漫天的大火,让裴清殊想起自己前世、大齐灭国的时候,那一把将他烧死的烈火

    都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怕火的毛病,还是没能改掉,可见当年大火将他包围时恐惧;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裴清殊的心里。

    裴清殊在黑暗中默默对自己发誓;他一定一定,不能让那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值夜的宫人没想到裴清殊今天这么早就醒了;直到裴清殊出声叫人;宫人们才赶紧殷勤地上前服侍。

    冬天原本便比天气暖和的时候更难起床;加上现在天还没亮的缘故;裴清殊感觉心口发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他忽然很想念一个人——孙妈妈;他的乳母。小的时候,在裴清殊刚刚从冷宫出来,搬去养母的寝宫时;他老是睡不安稳。那个时候只要他一从梦中惊醒;孙妈妈立马就能察觉到,然后摸着黑走过来,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现在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他早就不是小孩子了。

    裴清殊振奋起精神,从床上坐了起来,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人去传内阁的几个阁臣,还有户部尚书、户部侍郎以及掌管户籍司的户部郎中入宫。

    最近这些日子,朝中又是税制改革,又是给官员提高俸禄,现在还要普查全国人口和土地,裴清殊自己都觉得,户部官员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他要是户部官员的话,恐怕都会觉得心里不平衡。

    朝廷一共设有六部,现在除了兵部在忙三大营裁军,礼部在准备开恩科的事情之外,工部、刑部、吏部都清闲得要命。

    为了让最近忙到晕头转向的户部官员心里舒服一些,裴清殊打算回头也给工部、刑部、吏部的人找些事情做。

    至于户部这边,如果人手不够的话,裴清殊说过,可以从翰林院和内阁借几个人过去帮他们。

    不过裴清殊的好意,被户部尚书龙启章给婉拒了。

    他们宁可自己忙一点,也不想让皇帝觉得他们无能,连分内的事情都做不好。反正多那几个帮忙的人也不见得就能减少多少工作量,还不如他们辛苦一些,全用自己人做事,总好过成天被好几双外人的眼睛盯着,怪不自在的。

    见龙启章他们坚持,裴清殊便没有勉强。

    和税制改革一样,统计全国人口和土地听起来简单,但真要实践起来,需要提前考虑到许多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有很多流民和黑户,这些人听说朝廷调查人口之后,一定会选择四处逃窜。

    该怎么样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配合官府的调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想解决流民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给他们事情做,这样他们才能安安稳稳地呆在同一个地方,老老实实地接受户籍调查。”龙启章笑眯眯地说道:“当年皇上还是恒王殿下的时候,您提出来的办法就很好——号召流民回乡,让他们为官府做事,由官府给他们发放工钱。”

    裴清殊还没有当上太子的时候,曾经在户部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户籍司郎中。因为当时三皇子和曾家造反,四川又发生了地震,一时之间流民无数,大齐上下人心惶惶。

    为了安置流民,裴清殊就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方法,鼓励流民回乡,参与到家乡的重建当中。

    不过当时,这项政策的适用范围只在发生地震的四川省,还有被叛军影响较大的南疆几省,并没有普及到全国。

    龙启章现在这么说,意思就是想把雇佣平民为官府做事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

    不得不说,龙启章此人非常聪明。他的提议,可以说是顺着裴清殊当初的思路走的,多少有一些“拍龙屁”的意思。但这“龙屁”拍得非常到位,还一点都不着痕迹,让裴清殊听起来觉得很舒服。

    不过很快,陈起就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可是现在,朝廷所掌握的耕地,大部分都握在各地驻军的手中,并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用来让平民耕种。”

    这就牵扯到另一项制度的问题了。

    过去上百年的税收政策,导致大齐每一年的财政收入都非常有限。国库没钱,自然拨不出那么多的军饷。

    所以大齐的官兵,在非战时要去耕地,以补充军队的粮食补给。

    裴清殊有心要壮大大齐的军队,早就想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了。

    裴清殊认为,在国家没有战争危机的时候,让军人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种地是可行的。

    但在国家四面楚歌的时候,军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操练上,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沉吟了一下,很快就说:“龙爱卿,你的提议朕很欣赏。不过彦之所言也很有道理。现在必须要将掌握在各地驻军手里的农田拿出来一部分,让流民为官府所用的计划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这样吧,朕再召兵部的人商议一下,你带着户部的人先回去,再商讨一下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试着草拟一份计划出来。”

    龙启章等人听了,便向裴清殊行礼,依次退了出去。

    等待兵部官员到来之前,裴清殊估摸着这些阁臣一大早上就被自己叫过来,肯定都还没吃早饭,就让他们先去偏殿休息,让小德子给他们准备了一些点心。

    陈起等人自是感激不已。

    公孙明比较特殊,他留了下来,和裴清殊一起用早膳。

    两人都这么熟了,也就不用遵循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一边吃一边聊着天。

    “皇上现在可真是辛苦。以前您做皇子那阵儿,中午还能睡个午觉,最近您中午都没得过闲吧?”

    裴清殊笑了笑说:“嗯,刚开始的时候朕是不大习惯,用过午膳之后总觉得困倦。不过坚持下来之后,也就不觉着什么了。”

    裴清殊现在虽然忙,虽然累,但他心里感觉非常的充实。

    不得不说,能以皇帝的身份杀伐决断,比他当皇子、或是当太子的时候要畅快太多了。

    虽说当皇帝也有可能有很多无奈,没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那一般都是针对皇帝的一些荒唐想法,朝臣们才会激烈地反对。

    一般来说,只要皇帝不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大臣们都是会见风使舵,顺着他的心意来的。

    公孙明笑道:“现在大齐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实在是没办法。您再坚持坚持,等三月开了恩科之后,情况一定会好很多的。到时候争取让您睡上午觉。”

    裴清殊点头笑了笑。

    “对了,刚才有旁人在,臣没好意思提。其实就像龙大人说的,让贫民为朝廷做事的想法很好,只是臣以为,这项政策不应只局限于农耕。”

    “哦?”裴清殊来了兴趣,“你的意思是?”

    “您还记得延和二十三年,咱们去山西的时候,发现当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死在煤矿上么?臣以为,如果能将这些煤矿收为朝廷所有,由朝廷派出专人负责管理的话,情况一定会好上许多。当然,不仅仅是煤矿业,许多其他的产业,朝廷也可以参与经营。”

    在过去,大齐一直秉持着“不与民争利”的国策。除了经营盐、茶这两个可能产生暴利的行业,必须要有官府的盐引和茶引之外,朝廷在其他商业领域所占的比重都不大。

    官营煤矿和官营冶铁虽然有,但规模都非常小,仅限于为官府提供铁器,所制作出来的成品几乎不会在市场上流通。

    如果能够扩大官营产业的范围和规模的话,的确会产生不小的利润。

    只是这样一来,就难免要“与民争利”了。

    公孙明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刚才才没有贸然在旁人面前提出来。

    裴清殊思索了一会儿之后,沉吟道:“你的思路很好,只是实践起来不能冒进,不然一定会在朝中引发激烈的反弹。”

    公孙明忙道:“皇上所言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