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配石门,主治少腹中拘急痛。(《圣济总录》)
②配气海,主治水肿。(《针灸资生经》)
③配三阴交、脾俞,主治水肿。(《针灸集成》)
5。 大横
【别名】 肾气,人横。
【属经】 足太阴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腹哀下3寸,距脐旁开0。5寸。
【取法】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局部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10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0肋间神经。
【作用】 调理肠胃,行气通腑。
【主治】 绕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脏躁。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推拿法:揉、摩均可,3~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支沟、足三里,主治泄泻,便秘。(《腧穴学》)
6。 四满
【别名】 髓府,髓中。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中注下1寸。
【取法】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和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11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作用】 调补肝肾,调经利水,消胀化滞。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闭经,不孕,产后恶露不净,赤白带下,小腹痛,遗精,疝气,遗尿,便秘,水肿,腹胀,泻痢。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理疗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
【配穴】
①配然谷,主治水肿。(《千金方》)
②配中极,主治疝瘕。(《针灸资生经》)
7。 中注
【别名】 无。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肓俞下5分。
【取法】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肌肉、血管同四满;布有第10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作用】 益肾调经,清利下焦。
【主治】 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泻痢,疝气。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或斜刺1~1。5寸。
【配穴】
①配浮郄,主治便秘。(《千金方》)
②配太白,主治大便难。(《针灸甲乙经》)
8。 肓俞
【别名】 无。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商曲下2寸,距脐旁5分。
【取法】 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肌肉、血管同四满;布有第10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作用】 调补肝肾,清利肠腑。
【主治】 绕脐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秘,五淋,疝气,月经不调,腰痛。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
【配穴】
①配期门、中脘,主治心下大坚。(《针灸甲乙经》)
②配横骨,主治五淋。(《百症赋》)
9。 商曲
【别名】 高曲,商舍。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石关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内部左右各当胃体及其幽门部。
【作用】 调理脾胃,通肠消积。
【主治】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饮食不化,腹中积聚。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
【配穴】 配中脘、天枢、足三里治腹痛溏泄。(《腧穴学》)
10。 太乙
【别名】 太一,太乙门。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关门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8肋间神经分支。
【作用】 健脾消食,调理肠胃,宁心安神。
【主治】 胃痛,心烦,癫狂,食少腹胀,腹痛,泄泻。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滑肉门,主治癫狂,吐舌。(《针灸甲乙经》)
②配足三里、脾俞、胃俞,主治消化不良。(规划教材《腧穴学》)
11。 滑肉门
【别名】 滑幽门,滑肉。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太乙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分支。
【作用】 调脾和胃,止呕豁痰,宁心安神。
【主治】 胃痛,呕吐,癫狂,吐舌,腹胀,腹痛,腹水。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
【配穴】
①配少海、温溜,主治吐舌。(《针灸资生经》)
②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痛。(规划教材《腧穴学》)
12。 天枢
【别名】 长溪,谷门,长谷,循际,循元,补元,大肠募。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本穴是大肠募穴。
【位置】 《甲乙经》:去肓俞1。5寸,侠脐两旁各2寸陷者中。
【取法】 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第10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疏肝调经。
【主治】 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癥瘕,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水肿。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电针:15~30分钟;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或TDP 照射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丰隆、厉兑、陷谷、冲阳,主治水肿。(《千金方》)
②配水泉,主治月潮违限。(《百症赋》)
13。 外陵
【别名】 无。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天枢下,大巨上。
【取法】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作用】 调经止痛,和肠理胃,理气活血。
【主治】 腹痛,腹胀,痢疾,心如悬引,脐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穴】 配太冲、三阴交,主治疝气。(《腧穴学》)
14。 大巨
【别名】 腋门,液门。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长溪下2寸。《类经图翼》:在天枢下2寸,去中行2寸,对石门。
【取法】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1 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1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作用】 温肾补气,益肾固精。
【主治】 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阳痿,遗精,早泄,惊悸,不眠,偏枯。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
【配穴】 配地机、中都,主治颓疝。(《甲乙经》)
15。 胃上
【别名】 提垂。
【属经】 经外奇穴。
【取法】 下脘穴旁开4寸。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9 肋间动、静脉;布有第8肋间神经。
【作用】 健脾和胃,升提中气。
【主治】 胃下垂,胃痛,腹胀。
【外治方法】 艾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治疝气偏坠则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推拿法:揉、摩,10~15 分钟;磁疗法:可贴小或中等剂量磁片3~7日;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中脘、百会,主治胃下垂。(《腧穴学》)
16。 脐中四边
【别名】 无。
【属经】 经外奇穴。
【取法】 神阙穴上、下、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个穴。
【局部解剖】 在脐窝周围,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 脘腹疼痛,饮食不化,泄泻,肠鸣,小儿惊痫,疝气,水肿。
【外治方法】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推拿法:揉、摩5分钟。
【配穴】 “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灸太仓(中脘)及脐中上下两旁各1寸,凡六处。”。(《干金》)
17。 三角灸
【别名】 脐旁,疝气穴。
【属经】 经外奇穴。
【取法】 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中,穴区有腹壁下动、静脉和第10肋间神经分布。
【作用】 行气止痛。
【主治】 疝气,偏坠腹痛,睾丸蹇塞,奔豚气,冷气心痛。
【外治方法】 艾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治疝气偏坠则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配穴】
①睾丸蹇塞:灸脐旁穴,左取右,右取左,并灸气冲七壮。(《集成》)
②狐疝:归来、关元、三角灸。(《针灸治疗学》)
18。 长谷
【别名】 循际,长平,循元,循脊。
【属经】 经外奇穴。
【取法】 脐中旁开2。5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