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

    【配穴】

    ①配少海、商阳、三间、中渚,主治疟身热。(《针灸资生经》)

    ②配巨阙,主治心下烦满。(《针灸资生经》)

    ③配太渊、肺俞,主治肺胀膨膨,*胁下热满痛。(《针灸大成》)

    13。 腹通谷

    【别名】 通谷。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幽门下1寸陷者中。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8肋间神经。

    【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宽胸。

    【主治】 腹痛,腹胀,胃脘疼痛,饮食不化,呕吐,泄泻,心痛,心悸,胸闷,胸胁胀痛,暴喑。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 寸;推拿法:点、按10~15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

    【配穴】 配不容、中脘、足三里、膈俞,主治胃痛、呕吐。(《腧穴学》)

    14。 幽门

    【别名】 上门。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巨阙两旁各5分陷者中。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

    【作用】 健脾和胃,疏肝止痛。

    【主治】 腹胀,腹痛,胃脘疼痛,饮食不化,呕吐,泄泻,痢疾。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 寸;推拿法:点、摩10~15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

    【配穴】 配玉堂,主治烦心,呕吐。(《百症赋》)

    15。 不容

    【别名】 无。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幽门旁各1。5寸,去任脉2寸,直肋端相去2寸处。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7肋间神经分支处。

    【作用】 理气调中,和胃止呕。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缺乏,腹胀噫酸,胸背胁痛。

    【外治方法】 毫针法: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磁疗法:用小磁片贴敷。

    【配穴】

    ①配期门,治心切痛,喜噫酸。(《针灸资生经》)

    ②配中脘、公孙,治胃痛,腹胀。(规划教材《腧穴学》)

    16。 承满

    【别名】 无。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不容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7肋间神经分支处。

    【作用】 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主治】 胃痛,呕吐,食少,腹胀,肠鸣,泄泻,上气喘逆,吐血,胁下坚痛。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乳根,主治膈气。(《针灸资生经》)

    ②配足三里、脾俞、三阴交,主治食欲缺乏。(规划教材《腧穴学》)

    17。 梁门

    【别名】 无。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承满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8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作用】 健脾和胃,降逆止痛,消积化滞。

    【主治】 胃痛,呕吐,食少,腹胀肠鸣,便溏,胁下胀满。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推拿法:点或按5~10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公孙、足三里、内关,主治胃痛,腹胀,呕吐。(规划教材《腧穴学》)

    ②配胃俞、脾俞、肾俞、上巨虚,主治便溏。(规划教材《腧穴学》)

    18。 关门

    【别名】 关明。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梁门下,太乙上。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8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消胀化滞,利水止泻。

    【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欲缺乏,身肿,遗溺。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

    【配穴】

    ①配神门、委中,主治遗尿。(《针灸甲乙经》)

    ②配中脘、足三里、下巨虚、关元,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规划教材《腧穴学》)

    19。 日月

    【别名】 神光,胆募。

    【属经】 足少阳胆经。

    【类穴】 本穴是胆之募穴;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期门下1。5寸。

    【取法】 仰卧或侧卧。在上腹部,当*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在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中,腹内斜肌、腹横肌下为肋间内、外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布有第7或第8肋间神经。

    【作用】 疏肝利胆,降逆和中,清利湿热。

    【主治】 胁肋疼痛,腹胀,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电针:10~15分钟;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大横,主治少腹热、善太息。(《千金方》)

    ②配丘墟、阳陵泉、支沟,主治胁肋疼痛。(规划教材《腧穴学》)

    skbshge

二、脐腹穴位() 
脐腹穴位见图9、图10。

    图9 脐腹穴1

    图10 脐腹穴2

    1。 气海

    【别名】 脖胦,下肓,丹田。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肓之原穴。

    【位置】 《甲乙经》:在脐下1。5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益肾固精,和阳补气,调理冲任,通经散寒,行气化浊。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主治】 少腹痛,臌胀,脘腹胀滞,水谷不化,泻痢,便秘,脱肛,阳痿遗精,遗尿,尿闭,淋证,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产后胞衣不下,恶露不尽,阴挺,虚劳羸瘦,疲乏无力。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0。5~1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推拿法:揉、摩、点、按均可,3~5分钟。磁疗法:可贴小至中等剂量磁片3日至1周;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或TDP 照射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三阴交,主治白浊、遗精。(《百症赋》)

    ②配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主小便不禁。(《类经图翼》)

    2。 阴交

    【别名】 少关,横户。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任脉与足少阴经、冲脉之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脐下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温肾益精,调理冲任,行水通淋,清热化湿。

    【主治】 绕脐腹痛,水肿,腹满,泄泻,疝气,月经不调,崩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阴痒,产后恶露不净,小便不利。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0。5~1寸;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推拿法:揉、摩、点、按均可,3~5分钟。

    【配穴】

    ①配石门,治疗崩中。(《针灸资生经》)

    ②配石关,主治不孕症。(《百症赋》)

    3。 神阙

    【别名】 脐中,气舍,气合,环谷,维会,命蒂。

    【属经】 任脉。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脐中。

    【取法】 仰卧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局部解剖】 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 中风脱症,四肢厥冷,尸厥,泻痢,脱肛,绕脐腹痛,水肿,臌胀,小便不利,小便失禁,淋证,便秘,不孕。

    【外治方法】 艾灸法:艾炷灸3~5壮,隔盐灸或隔姜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或用艾盒灸10~15分钟;推拿法:揉、摩, 3~5分钟;贴敷法:根据病情贴敷相应药物,隔1~3日换药1次;照射法:激光针照射法5~10分钟;禁用针刺。

    【配穴】

    ①配水分、三间,主治肠鸣而泄。(《针灸大成》)

    ②配百会、膀胱俞,主治脱肛。(《针灸集成》)

    4。 水分

    【别名】 中守,分水。

    【属经】 任脉。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下脘下1寸,脐上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8、9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主治】 腹部胀痛,肠鸣,泻痢,饮食不下,呕吐反胃,小便不通,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推拿法:揉、摩均可,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石门,主治少腹中拘急痛。(《圣济总录》)

    ②配气海,主治水肿。(《针灸资生经》)

    ③配三阴交、脾俞,主治水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