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腹穴外治法对本病改善症状有良好效果。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解除精神紧张,做腹肌收缩、松弛的交替锻炼。

    skbshge

五、疝 气() 
疝气,是腹内脏器如小肠、大网膜等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男性常以睾丸、阴囊等部位肿大、疼痛,或牵引少腹疼痛为主要表现。

    (一)病因病机

    疝气在中医学称“肿囊”、“小肠气”、“偏坠”等,发病多因于寒凝、湿热,以及气虚下陷,病位在任脉和足厥阴肝经。任脉为病,内结七疝;足厥阴经脉过阴器,抵少腹,其病则疝,少腹肿。寒湿之邪凝滞二脉,蕴结化热,或肝脾二经湿热下注等,均可导致睾丸肿大、阴囊肿痛;劳累过度,气虚肌弱,带脉弛缓,失于摄纳;年老体弱,小儿形体未充等,也可导致小肠脱入阴囊。

    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小儿过度啼哭引起腹压上升,老年人多由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引起。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疝囊是壁层腹膜的憩室样突出部,由疝囊颈和疝囊体组成。疝囊颈是疝囊比较狭窄的部分,是疝环所在的部位,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又称疝门,亦即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此外,如盲肠、阑尾、乙状结肠、横结肠、膀胱等均可作为疝内容物进入疝囊,但较少见。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二)西医辨病

    疝气的症状最主要表现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肿块可能只见于腹股沟区,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若为儿童,当病儿安静或睡眠时,则忽隐忽现。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缺乏、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阴囊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不便。

    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B超检查可确诊。

    (三)中医辨证

    1。 寒疝

    少腹、睾丸及阴囊牵掣绞痛或肿胀疼痛,阴囊寒冷,*不举,畏寒喜暖,手足不温,久可继发不育,常因久立、劳累、咳嗽、愤怒等诱发或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或弦。

    2。 湿热疝

    睾丸或阴囊肿大、疼痛、灼热、拒按,伴恶寒发热,肢体困重,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 狐疝

    少腹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痛引睾丸,阴囊时大时小,立时睾丸下坠、阴囊肿大,卧则睾丸入腹、阴囊肿胀自消,重症以手上托方能回复,伴纳差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维道、气海、府舍、腹结。配穴:寒疝,配曲泉、太冲、大敦;湿热疝,配中极、行间、阴陵泉;狐疝,配百会、足三里、下巨虚、脾俞、肾俞。

    【方法】 针刺前检查腹股沟管内有无肿物,如确定腹股沟管内有肿物,应先用轻柔按压手法,或配合针刺百会、下巨虚、维道等穴,使肠组织回纳腹腔;待确认肠组织回纳腹腔后,让患者取肿物不易复出的仰卧位,再进行针刺。常规操作,每日1~2次,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病势缓和者隔日1次;痛剧者可加电针。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三角灸、五枢。配穴:寒疝,加关元、中封、神阙、气海;狐疝,加足三里、提托、三阴交、百会。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选用艾炷灸或隔姜灸3~5壮,或艾条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此法适于寒凝气滞及虚证者。

    3。 贴敷法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气海、府舍、腹结、中极。配穴:寒疝,加曲泉、归来、气冲;狐疝,加提托、足三里、下巨虚、脾俞、肾俞。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用药:①大茴香9粒,大红枣7枚,白胡椒10克,焙黄,共研细末,黄酒或生姜汁调成糊,取适量敷于穴位,外用麝香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②吴茱萸50克,小茴香50克,母丁香50克,共研细末,取药末15克,面粉3克,加水适量,调匀成干糊,摊于面积适当的纱布上,贴于穴位,胶布固定,每2日一换,中间间隔1日再贴,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于寒凝气滞及虚证者。

    4。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气海、维道、腹结、气冲、带脉。配穴:寒疝,加曲泉、太冲、大敦;湿热疝,加中极、行间、阴陵泉;狐疝,加百会、足三里、下巨虚、脾俞、肾俞。

    【方法】 选腹穴、配穴各1~2穴,针刺操作同毫针治疗,用连续波、快频率,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治疗前,应先前检查腹股沟管内有无肿物,如确定腹股沟管内有肿物,应先用轻柔按压手法,或配合针刺百会、下巨虚、维道等穴,使肠组织回纳腹腔;待确认肠组织回纳腹腔后,让患者仰卧位,再进行针刺。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局部,如遇疝气复出可疑,则应停止电针,或起针,以避免损伤肠组织。

    5。 推拿治疗

    【取穴】 腹穴:归来、带脉、关元、维道、腹结、气冲。配穴:肾虚,配肾俞、命门;肝郁,配肝俞、期门、太冲;痰湿,配阴陵泉、丰隆;血瘀,配膈俞、血海、三阴交。

    【方法】 先用一指禅推法、振法、揉法每穴各2分钟;再用腹部掌摩法顺时针摩少腹部,约3分钟,腹部推摩法3遍,双龙托底法3分钟,每日1次。

    (五)按语

    腹穴外治法对本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大多即刻见效。但对嵌顿疝、绞窄疝,需结合手法或外科治疗。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劳累,注意保暖,注意缓解病人紧张情绪;调摄营养,忌郁怒,忌用力努张。平时宜保持居处干燥,不宜过劳,避免过分情绪刺激,慎食生冷食品。

    skbshge

一、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是指单纯由于营养过度排除明显内分泌…代谢原因,且排除因水钠潴留或肌肉发达等蛋白质增多原因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的过量积累,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一种疾患。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肥胖多因过食肥甘,缺乏锻炼,年老体弱,久病正虚,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导致气虚痰湿瘀滞形成。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水谷精微在人体堆积成膏脂,形成肥胖,长期如此,损伤脾胃,脾胃运化无权,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水湿内生,聚而为痰,痰湿积聚,致肥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痰浊聚积,导致肥胖。长期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水谷精微化为膏脂痰浊,内聚于肌肤脏腑经络,或由于营养过剩,运动少,形成肥胖。久病正虚,阳虚阴盛,痰浊湿浊内生,形成肥胖。恼怒忧思,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机失调,水谷精微化为膏脂,聚集于体内,导致肥胖。肥胖患者从表面来看形体壮实,为实证,实际上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正气虚衰,肾虚为其本,痰、湿、瘀、膏脂为其标。

    肥胖的原因有遗传、社会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心理因素及与运动等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二者失去平衡,出现摄入能量过多或消耗能量过少,多余的能量,除了以肝、肌糖原形式贮存以外,脂肪就成为多余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长期的能量代谢障碍,引发肥胖病。脂肪积蓄于皮下、大网膜、肠系膜、肾周围,形成脂肪库,而致腹部隆突,横膈上升,心肺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及换气,心脏周围有大量脂肪会影响心脏舒缩功能。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机体抗病能力较差,极易患感冒、感染,并容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胆石症等,妇女可见月经减少、闭经、不育等现象。

    (二)西医辨病

    1。 肥胖诊断标准最主要的是体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

    体重指数(千克体重÷身高米2

    ):正常体重指数是 18。5~23。9;大于或等于24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为肥胖。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0厘米为腹部肥胖标准。

    2。 临床症状表现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头晕、头痛、气短多汗、腹胀便秘、体困神疲、不耐炎热,甚或情绪抑郁、性功能减退等,且容易并发胆囊炎、冠心病、糖尿病等。

    3。 肥胖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中年者居多,近年来青少年中的发病率也有增加的趋势。由于脂肪代谢与内分泌关系密切,女性发病者显著多于男性。

    (三)中医辨证

    1。 痰湿闭阻

    素体肥胖以面、颈部为甚,按之松弛,头身沉重,心悸气短,胸腹满闷,嗜睡懒言,尿少,便溏,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细缓无力。

    2。 胃肠湿热

    体质肥胖,上下匀称,按之结实,消谷善饥,食欲亢进,口干欲饮,怕热多汗,急躁易怒,腹胀便秘,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有力。

    3。 肝郁气滞

    胸胁胀满,连及*和脘腹,时有微痛,走窜不定,每因情绪变化而增减,喜叹息,得嗳气矢气则舒,纳食少,苔薄白,脉弦。

    4。 脾肾阳虚

    尿频,小便多,体胖肢冷,喜暖畏寒,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肢体水肿,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天枢、大横、水分、滑肉门、外陵。配穴:痰湿闭阻,配内关、足三里、丰隆;胃肠湿热,配合谷、曲池、内庭;肝郁气滞,配期门、太冲、太溪、阳陵泉;脾肾阳虚,配脾俞、肾俞、关元;便秘,配支沟;胸闷,配内关。

    【方法】 虚补实泻,腹部穴用泻法;脾俞、肾俞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留针约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1日或隔日1次。

    2。 埋线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上脘、天枢、气海、大横、承满、水分。配穴:痰湿闭阻,配内关,足三里、丰隆;胃肠湿热,配合谷、曲池、内庭;肝郁气滞,配期门、太冲、太溪、阳陵泉;脾肾阳虚,配脾俞、肾俞、关元。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2~3穴,埋入00号羊肠线,外用消毒纱布敷盖,每15~20日1次。

    3。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水道、不容。配穴: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滑肉门、腹结。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2~3穴,常规操作,用连续波、快频率、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酌情而施。

    4。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气海、水分、天枢。配穴:丰隆、太溪、三阴交、脾俞、肾俞、足三里。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用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5~20分钟,或温针灸,每日或隔日1次。适于脾肾阳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