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 埋线法治疗
【取穴】 腹穴:气海、*、归来、中极、胞门、天枢。配穴:肾阳虚,配肾俞、命门、关元;肾阴虚,配水道、复溜、太溪;肝郁,配期门、合谷、曲泉、太冲;痰湿,配水分、丰隆、阴陵泉、足三里;血瘀,配血海、膈腧、三阴交。
【方法】 每次选取腹穴、配穴各1~2穴,用0号羊肠线,归来、*、关元、中极、胞门、天枢等腹穴针尖斜向曲骨埋入线体,刺入1~1。5寸,不宜过深;天枢直刺埋入线体,针感向小腹部或前*放射为佳;余穴常规埋线。外用消毒纱布敷盖,每15~20日1次。
(五)按语
腹穴外治法对治疗不孕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前必须排除自身生理因素造成的不孕,必要时做有关辅助检查,以便针对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腹穴外治治疗本病疗程长,需坚持治疗。患有不孕症的妇女首先自己要有信心,要保持精神愉快,切忌急躁。
skbshge
七、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黏膜以外的部位时引起的疾病,以典型的继发性痛经、*痛、不孕及月经改变为主要表现。
(一)病因病机
*内膜异位症的症状表现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症”的范畴。主要因血瘀,多由外邪入侵,情志内伤,素体因素或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冲任损伤,气血失和,血液离经,瘀血形成,留结于下腹而发病。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见痛经;瘀积日久,形成癥瘕;瘀血阻滞胞脉,两精不能结合,以致不孕;瘀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因而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总之,本病的关键在于瘀,而导致瘀血形成的原因,又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有*内膜种植学说(此为被公认学说)、淋巴及静脉散播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和免疫学说。*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疱,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内膜异位症内膜侵犯*以外的组织(包括由盆腔侵犯*浆膜层的异位内膜)或器官,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卵巢为外在性*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其次为*直肠窝之腹膜,包括*骶韧带,*直肠窝前壁相当于*后穹隆部位,*颈后壁相当于*颈内口处。
(二)西医辨病
凡育龄妇女有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和不孕史,盆腔检查时扪及触痛性结节或*旁有不活动的囊性包块,即可初步诊断为*内膜异位症。但临床确诊尚需腹腔镜检查和活组织病理检查。
(三)中医辨证
1。 气滞血瘀
经前、经行下腹胀痛、拒按,前后阴坠胀欲便,经血紫黯有块,块去痛减,腹中积块,固定不移,伴胸闷乳胀,舌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2。 寒凝血瘀
下腹结块,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喜温畏寒,疼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紫黯,或经血淋漓不净,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紧。
3。 湿热瘀结
下腹结块,平时小腹隐痛,经期加重,灼痛难忍,拒按,得热痛增,月经量多,色红或深红,质黏,带下量多,色黄质黏味臭,或伴低热绵绵,或经行发热,舌质紫黯,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 痰瘀互结
下腹结块,婚久不孕,经前经期小腹掣痛,疼痛剧烈,拒按,平时形体肥胖,头晕沉重,胸闷纳呆,呕恶痰多,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味,舌黯,或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苔白滑或白腻,脉细。
5。 气虚血瘀
经前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经血色淡质稀,或婚久不孕,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黯,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无力。
6。 肾虚血瘀
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或经后腹痛,痛引腰骶,经行量少,色淡黯、质稀,或有血块,不孕或易流产,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黯滞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天枢、气海、大赫、腹哀、维道。配穴:气滞血瘀,配期门、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归来、关元;湿热瘀结,配水分、阴陵泉、曲池、合谷;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配脾俞、胃俞、足三里;肾虚血瘀,配太溪、肾俞、肝俞、脾俞。痛经严重,加十七椎;腰骶部酸痛,加腰阳关。
【方法】 虚补实泻。下腹部穴针尖斜刺向曲骨,有针感至会*为佳,直刺0。5~1寸,不宜过深;水分、气海可直刺或斜刺,直刺0。5~1寸,可至1。5寸;脾俞、胃俞、肾俞、肝俞宜向脊柱斜刺0。5~1寸,余穴常规针刺。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中极、气穴、气冲、外陵。配穴:水分、天枢、脾俞、三阴交、足三里、肾俞、十七椎。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用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此法适于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者。
3。 埋线法治疗
【取穴】 腹穴:天枢、气海、大赫、腹哀、维道、*。配穴:气滞血瘀,配期门、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归来、关元;湿热瘀结,配水分、阴陵泉、曲池、合谷;气虚,配脾俞、胃俞、足三里;肾虚,配太溪、肾俞、肝俞、脾俞。
【方法】 选用腹穴、配穴1~2穴,用0号羊肠线,腹部穴位针尖斜向曲骨埋入线体,刺入1~1。5寸,不宜过深;天枢直刺埋入线体,针感向小腹部或前*放射为佳。外用消毒纱布敷盖,每15~20日1次。
4。 推拿治疗
【取穴】 腹穴:下脘、气海、关元、气冲、*。配穴:肝郁气滞,配太冲;血瘀,配血海;湿邪内聚,配阴陵泉;寒凝,配梁丘;脾胃气虚,配脾俞、胃俞、三阴交;肾虚,配肾俞。
【方法】 腹穴可用腹部推摩法、掌团摩法,余穴可用一指禅推法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5。 磁疗法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中极、气穴、气冲、外陵、*、维胞。配穴:天枢、脾俞、太冲、三阴交、足三里、肾俞、腰阳关。
【方法】 选取腹穴、配穴各1~2穴,中等或小剂量磁片,置于穴位,胶布固定,放置3~5日更换。
6。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中极、气穴、气冲、外陵、*、维胞。配穴:天枢、脾俞、太冲、三阴交、足三里、肾俞、腰阳关。
【方法】 常规操作,用连续波、快频率、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酌情而施。适用于痛经较剧者。
7。 拔罐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中极、气穴、气冲、外陵、*、维胞。配穴:天枢、脾俞、肾俞、三焦俞、大肠俞、八髎、腰阳关。
【方法】 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实证者腰骶部、督脉及膀胱经走罐。
(五)按语
腹穴外治法对本病有一定疗效。要把握治疗时机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在月经来潮前5~7天治疗,经行时停止,若月经不调者则经前、中、后都治疗。患者应注意饮食调养,忌食生冷和辛辣食物。经期注意卫生,经期一定杜绝性生活。保持精神乐观,劳逸适度,戒酒戒烟。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感寒着凉。月经期间禁止一切剧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尽量少做人工流产和刮宫,做好计划生育。
skbshge
八、子宫脱垂()
*脱垂是指*从正常位置沿*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脱出于*口以外,以患者觉*内脱出肿物,并伴有下坠感和腰骶部酸痛为主要表现。
(一)病因病机
*脱垂属于中医学“阴挺”、“阴疝”、“阴脱”等病症范畴。发病多与气虚、肾虚、湿热有关。如素体虚弱,中气不足;临盆过早、难产、产程过长,以及临产时用力太过,或产后劳动过早,或操劳持重,或久嗽不止,或年老久病,便秘努责等,以致脾虚气弱,中气下陷,固摄无权,系胞无力,故阴挺下脱。若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年老体弱,肾气亏虚,冲任不固,系胞无力亦令阴挺下脱。以上原因均可致冲任不固,固摄无力,导致*脱垂。若脾失运化,湿蕴化热,或摄生不慎,复感湿热之邪,可致表面溃烂,黄水淋漓。
*脱垂是由于*的支托组织阔韧带、*骶骨韧带、圆韧带和盆底肌肉、筋膜等因先天的或后天的因素发生病理改变,失去支托功能,产生*后倾,使*与*轴的方向一致,从而发生*脱垂。常见的原因很多,如分娩损伤,长时间腹压增加,产后过早从事体力劳动,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等,其中分娩损伤是引起*脱垂最常见的原因。根据病情可分为Ⅲ度:Ⅰ度:宫颈口位于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仍在*口内,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自动回缩;Ⅱ度:宫颈已脱出*口外,而宫体或部分宫体仍在*内,不经手还纳不能复位回缩;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口外,还纳比较困难,脱出的*黏膜因与衣裤摩擦,可出现糜烂、溃疡、感染、脓性分泌物。
(二)西医辨病
*脱垂最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1。 腰痛、下腹坠胀
尤其在腰骶深部。
2。 脱出肿物
咳嗽、走路时加重。轻者脱出物不大,卧床休息能自动回升,重者脱出物较大,卧床休息亦不回升,需用手还纳。
3。 分泌物增多
*脱出暴露于*外,长期摩擦,则易发生溃疡、感染,局部渗出物增多,有时呈脓性,甚至带血。
4。 大、小便困难
较重的*脱垂患者,常伴有膀胱膨出及尿道膨出,使尿道正常位置发生改变,因而常伴有排尿困难、尿潴留,易患泌尿系感染,腹压增加时还可引起程度不同的尿失禁症状。若伴有直肠膨出则发生排便困难。
5。 其他
月经不调,*脱垂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使盆腔瘀血,影响正常月经,成为不规则*出血的原因。
6。 *脱垂分度
临床将*脱垂程度分为Ⅲ度。
(1)Ⅰ度:轻Ⅰ度,*颈距处女膜缘少于4厘米,但未达处女膜缘。重Ⅰ度,*颈已达处女膜缘,于*口即可见到。
(2)Ⅱ度:轻Ⅱ度,*颈已脱出于*外,但宫体尚在*内。重Ⅱ度,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于*口外。
(3)Ⅲ度:*颈及*体全部脱出于*口外。
(三)中医辨证
1。 脾虚下陷
*下移或脱出于*口外,劳则加剧,卧则消失,小腹下坠,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2。 肾虚不固
*下脱,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3。 湿热浸淫
*脱出*口外,表面溃烂,黄水淋漓,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臭秽,肛门肿痛或大便溏泄,肛门有灼热感,或小便灼热,或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