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症状减轻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女性瘦长体型者,经产妇及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卧床少动者。
(一)病因病机
胃下垂属中医“胃下”、“胃缓”的范畴。本病多因中焦脾胃虚弱、中气虚而下陷所致。因脾胃乃中气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而司运化。如若禀赋不足,形体消瘦,中气素虚,或大病、久病之后,失于调理,或烦劳过度,神形俱耗,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脾胃受损,均可导致肌肉不坚,脾虚气陷,升举无力,从而引起胃下、胃缓。脾胃不和,升降失调,则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频作,甚至恶心呕吐,大便失调,或溏或秘;脾失健运,津不上承,胃阴不足,则口干舌燥,脘腹痞满,嗳气嘈杂,大便干结;脾气下陷,清阳不升,则神疲乏力,头昏眩晕,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脾虚胃弱,生化无源,肌肉失充,筋脉失养,则形体日瘦,气血两亏,终成虚损之证。由于脾胃运化失常,留湿停饮,气机阻滞,往往兼夹水湿、痰饮,成为虚实夹杂、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之证。胃下垂属脏器移位,本病的发生多与膈肌悬吊力不足,韧带和腹肌松弛,腹内压下降等因素有关。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胃下垂,大多是内脏全部下垂的表现之一,主要由于腹内脏器支持韧带的松弛所致,对于胃下垂而言,主要是胃支持韧带(肝胃韧带和胃膈韧带)的松弛无力,致使胃张力减弱而下垂。后天性胃下垂,则因患者极度瘦弱无力,腹壁脂肪缺乏,腹壁紧张度降低,腹压下降,使胃不能固定在原来正常的位置而下垂。胃壁本身的弛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下垂的胃排空缓慢,有时会出现明显食物滞留,常导致食物发酵和继发性胃炎。
(二)西医辨病
轻度下垂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可以出现以下症状。
1。 腹胀及上腹不适
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2。 腹痛
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 恶心、呕吐
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
4。 便秘
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 神经精神症状
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6。 体检
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7。X线钡餐摄片
可明确诊断。X线钡餐摄片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胃下垂可显示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髋嵴连线以下,且呈无张力型胃。即胃体呈垂直方向,体部较底部宽大,窦部低于幽门水平,胃蠕动无力,餐后6小时仍有部分胃残留物存在,十二指肠降部常位于幽门管之后。
(三)中医辨证
1。 脾虚下陷
形体消瘦,腹部胀满,食后加重,平卧可减轻,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头晕气短,神疲乏力,大便稀薄软而不实,或伴有脱肛、崩漏、阴挺、肾下垂等症,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无力或濡细。
2。 脾虚不运
脾虚运化功能减退,表现为食滞、水阻两大证型,食滞者症见:脘腹坠胀,嗳腐食臭,呃逆反酸,口苦厌食,或呕吐宿食痰涎,吐后觉舒,全身倦怠,神疲乏力,大便溏,舌苔厚腻,脉濡滑数。水阻症见:胃脘胀满不舒,呕吐清水痰涎,喜嗳,头晕目眩,气短或脘腹有振水声,肠鸣辘辘,舌质淡、胖大,有齿痕,舌苔滑腻或灰厚腻,脉沉弦细或滑。
3。 胃阴不足
口舌干燥,烦渴喜饮,嗳气呃逆,嘈杂易饥,或胃中灼热,或伴脘腹胀满,隐隐坠痛,或手足心热,舌质红或有裂纹,少苔,脉沉细数。
4。 胃络瘀血
脘腹坠胀疼痛,固定不移,全身疲乏无力,消瘦,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细涩。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提托、巨阙、胃上、气海、承满。配穴:脾虚下陷,配百会、脾俞、胃俞;脾虚不运,配三阴交、足三里、公孙;胃阴不足,配太溪、太冲;胃络瘀血,配血海、膈俞、合谷、三阴交。食滞者,加上脘、承满;水阻,加水分、建里、阴陵泉;胃痛,加梁门;呕吐,加内关;腹胀、腹泻,加天枢、下巨虚;便秘,加支沟、大横。
【方法】 虚补实泻。中脘、梁门、上脘、下脘、提托、胃上等腹穴直刺0。5~1寸,不宜过深;水分、气海可直刺或斜刺,直刺0。5~1寸,斜刺可至1。5 寸;脾俞、胃俞、膈俞宜向脊柱斜刺0。5~1寸,余穴常规针刺0。3~1。2寸。
【特殊行针法】 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部刺法:天部刺: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促进经气流动,直至针下得气;人部刺:将针刺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地部刺:再将针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
【透刺法】 选巨阙与承满穴(右),可选用28~32号3寸或6~8寸毫针。
【巨阙刺法】 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刺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
【承满穴(右)刺法】 针体与皮肤成45°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稍向上提拉10分钟,病人可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此时操作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慢慢退针,出针,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过10次。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不容、中脘、关门、提托、胃上、气海。配穴:百会、水分、脾俞、胃俞、足三里、神阙。
【方法】 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每穴3~5分钟(百会穴灸10~15分钟);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5~7壮,每日1次。
3。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提托、胃上、气海、幽门、下脘。配穴: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滑肉门。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常规操作,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中强刺激20 分钟,以腹肌出现抽动为佳。每日1 次,15~20次为1个疗程。
4。 注射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下脘、提托、胃上。配穴:上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选用黄芪注射液,每穴注射1~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5。 贴敷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上脘、中脘、下脘、提托、胃上、气海。配穴:百会、水分、脾俞、胃俞、足三里、神阙。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中药处方:附子120克,五倍子90克,*子150克,细辛10克,将以上中药分别捣烂,混合研匀,装瓶备用。用法:取上药适量,加黄酒或温水调成膏状,做成直径1~1。5厘米的药饼,用生姜片穴位摩擦至发热后,分别敷于穴位上,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
6。 照射法治疗
【取穴】 腹穴:巨阙、中脘、幽门、滑肉门、提托、胃上、气海。配穴:百会、水分、脾俞、胃俞、足三里、神阙。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2~3穴,激光针照射每穴5分钟;微波照射每穴10分钟,每日1次。
(五)按语
外治方法治疗胃下垂有比较好的疗效,对改善症状、升胃、提胃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若能坚持,疗效理想而且巩固。
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腹肌的锻炼,如经常做收腹提气动作,仰卧起坐,以及在仰卧体位下双足上举,做模仿蹬自行车的动作,可增强腹肌的张力。太极拳、五禽戏、床上八段锦等均属形气结合的医疗体育活动,可辅助本病的治疗。注意饮食营养,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体积偏小、动物蛋白和脂肪的含量偏高一些的食物,米面食物相对要少吃,宜少吃多餐,不暴饮暴食,进餐后平卧休息1个小时左右。
skbshge
八、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又称“溃疡病”,是指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消化道黏膜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黏膜溃疡。由于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以长期周期性发作、规律性上腹部疼痛和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胃溃疡好发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以中青年人多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一)病因病机
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中,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另外,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幽门螺杆菌与溃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胃酸和胃蛋白酶在消化性溃疡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胃黏膜屏障的破坏,胃幽门运动功能的减弱、十二指肠液的反流是胃溃疡形成的条件;壁细胞体积增大,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增加,则是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基础。
胃溃疡多发生于与泌酸区相毗邻的胃窦小弯部,发生于后壁者较前壁更为多见。有时也见于大弯和幽门部,发生于胃体或胃大弯者甚少见。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球部,偶尔也见于球部以下部位,称球后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溃疡发生者,称为复合性溃疡,约占消化性溃疡的5%。
(二)西医辨病
1。 典型的消化性溃疡
(1)疼痛的部位及性质:疼痛多在中上腹部,常表现为钝痛、胀痛、灼痛或饥饿样疼痛等。
(2)疼痛的特点:①长期慢性过程。多数患者病史为数年,甚至数十年。②周期性发作。一般每年秋冬季或初春时容易发作,并常因饮食不节、精神紧张、焦虑、受寒而发,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每次发作数日、数周甚至数月。③节律性疼痛。节律性疼痛是溃疡病的特征,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两次进餐之间,饥饿时或夜间发作,进食后缓解;胃溃疡疼痛多在进餐后发生。
(3)伴随症状:多伴有反酸、嗳气、上腹部胀满等症状。若腹部疼痛突然加重,持续不缓解,应警惕穿孔的可能性;若出现进餐后疼痛加剧,恶心、呕吐,应考虑幽门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