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枣核)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艾炷以壮为计数,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图21 灸法分类
将艾炷放在被灸部位,点燃其尖端以施灸,即为艾炷灸。根据艾炷是否直接与皮肤接触,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 直接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于皮肤上烧灼,根据其灼烫程度和结果的不同,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化脓灸(瘢痕灸):施灸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待其自然燃尽,除去灰烬后,继续加炷依法再灸。如此反复,灸满规定的壮数,一般每穴灸5~9壮。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或玉红膏,可1~2日换贴1次。1周左右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形成灸疮。5~6周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瘢痕,故又称为“瘢痕灸”。
化脓灸用艾炷直接烧灼皮肤,故灸时疼痛较剧,为减轻疼痛,在施灸时医者可用双手拇指于穴位两旁用力按压,或于穴位附近用力拍击。也可先行局麻,采用西药(如盐酸普鲁卡因1~2毫升)注射于穴位处皮下,局部浸润麻醉,1~5分钟后再施灸。
本法多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反复发作的疑难病症,如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预防中风等。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是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瘢痕的一种灸法。先将施灸穴位皮肤上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艾炷能黏附在穴位上,然后将小艾炷放在其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灸满规定的壮数为止。一般每穴灸3~7壮,应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疼痛感亦很轻微,易被患者所接受,为现在临床常用灸法之一。
本法适应范围广,一般常见病均可应用。多用于虚寒性疾病,如虚寒性遗尿、腹痛、溏泻、阳痿等;还可用于一般性功能减退、体质虚弱、贫血、消化不良等。
2。 间接灸
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隔药灸。根据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的不同,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多种。
(1)隔姜灸: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厘米的姜片(太厚不易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姜片大小根据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大小而定,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燃完一壮,易炷再灸,一般每次每穴施灸5~7壮,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不起疱为度。当患者感到灼热难忍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或在姜片下衬一薄层干棉花。若姜片灼干可另换一片。在施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色,移动姜片,以免部分病人因局部神经麻痹,感觉迟钝而致施灸过度,发生水疱。本法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2)隔盐灸:只适用于脐部,以盐填敷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因有其特定的施术部位,故又称神阙灸。操作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其中),可再置一薄姜片(防食盐受火爆起,造成烫伤),上放艾炷施灸(多为大炷)。多用于治疗:①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疝痛等,一般施灸5~9壮。②阳气虚脱证,以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③强身健体。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多为脏腑功能紊乱、脾肾阳虚、胃肠功能较差,免疫力低下,隔盐灸可补肾元,健脾胃,培补先天、后天,故有人提出“冬季进补试试隔盐灸”。
(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独头大蒜最佳)切成0。3厘米的薄片,厚薄要均匀,中间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每次灸5~7壮。也可隔蒜泥灸(又称铺灸),取适量大蒜,捣如泥,敷于穴位或患处,厚0。2~0。3厘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此法多用于治疗外科未溃疮疖、痈肿、瘰疬,可起消肿、止痛的作用。对虫蛇咬伤,蜂蝎螫伤,亦可局部施灸,以解毒止痛。还可治疗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手术后瘢痕等。
(4)隔附子饼灸:以生附子研为细末,以黄酒调和做饼,直径1~2厘米,厚0。3~0。5厘米,中间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当感到灼痛时换炷再灸,一般每穴灸5~10壮,以皮肤出现红晕,内部觉热为度。附子辛温大热,能温阳扶羸,温肾补火,适用于命门火衰证,如阳痿、早泄、遗精,女性宫寒不孕、痛经、闭经及脘腹冷痛,虚寒下利,风寒湿痹等。还可用于外科疮疡久溃不敛,虚寒性外科阴证,既不化脓,又不消散者。
skbshge
二、艾 条 灸()
艾条又称艾卷,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添加其他药物,又可分为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类,前者纯为艾绒所制,后者在每条艾绒中掺入各种药物,即为药艾条,其种类很多,有普通的药艾条,还有许多有特定名称的药艾条,如太乙针(太乙神针)、雷火针(雷火神针)、百发神针、消癖神火针、阴证散毒针、念盈药条等,其药物成分不同,临床适应范围有异。
将艾条一端燃着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烤或温熨的施灸方法即为艾条灸或称艾卷灸,操作方法有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1。 悬起灸
悬起灸是将点燃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悬空熏灸的方法。本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靠近应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烤,高低距离较固定,以患者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而无灼痛为宜,一般为2~3厘米,可予调节。每穴灸10~15分钟,或更长一些时间,至皮肤红晕为度。此法临床最为多用。
(2)雀啄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类似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忽近忽远地移动施灸。此法热感较强,多用于实证泻邪。
(3)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做往复旋转熏灸,也可向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其特点是熏灸面积较大。
2。 实按灸
实按灸多采用特制的药艾条,如太乙针、雷火针等。操作时选定施灸穴位,将特制的药艾条点燃一端,用棉布数层(6~7层),包裹其点燃的一端,或将棉布覆盖于穴位上,将艾火隔着棉布,紧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秒即提起,起来后稍停再按,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反复施灸。每穴按灸7~10次,以穴位皮肤上出现大面积的温热和红晕现象为度。此法优点是灸得快、省时间、面积大、热力深入,久久不消。
skbshge
三、温 针 灸()
温针灸又称烧针尾、传热灸、针上加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在适当的深度时,取约1。5厘米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或在针柄上裹捏如枣核大的纯净细软的艾绒团,距离皮肤2~3厘米,从艾条或艾团的下端点燃施灸,直至艾团燃完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温针灸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针灸并用,一举两得,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临床普遍用于各种虚寒证和风湿性疾患,如胃脘冷痛,闭经、痛经,腰脊、关节、肢体冷痛。
温针灸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温针灸时,针柄套上艾条或捏上艾团后毫针不能倒卧。针具不宜过细,针刺角度多为直刺,留针要有一定的深度,艾段或艾团不宜过大,否则易致针具倒伏,引起灼伤。②装裹艾绒,必须捻捏紧实牢固,切忌松散。施灸过程中,嘱咐病人不要变动体位,防止燃着的艾绒落下,烧伤皮肤或衣物着火。③艾条或艾团应从下端点燃,易于温热向下传导。掌握适当温度,如毫针太热,可随时调整针刺的深度。或可用适当大小的厚纸片中钻一小孔套于针体,或从旁剪开一条缝,插入针身,覆盖在穴位皮肤上,一能在艾灸过热时适当隔热降低温度,防止灼伤;二可防艾火掉落烫伤皮肤,起到保护作用。④经多次温针,易使针根部折断,故须小心检查针具,防止折针。
skbshge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是利用各种特制的灸器以施术的一种方法。现代的灸器多用温灸盒、温灸筒、温灸架。
1。 温灸盒灸
温灸盒是一种特制的盒形灸具,内装艾卷或艾绒,下面不按底,上面有一可随时取下的盖,在盒内中下部安铁窗纱一块,距底边3~4厘米。施灸时,把温灸盒安放于应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卷后,置铁纱上,盖上盒盖,放置穴位或患处。每次可灸15~30分钟。其特点是灸治面积大,尤其适于腹、腰、背、臀部等处,灸量强。
2。 温灸筒灸
温灸筒为筒状金属灸具,底部均有数十个小孔,筒壁亦有许多圆孔,上部有盖,可随时取下。筒壁上安有一长柄,以便用手持之。内部有一小筒(燃烧筒),可装置艾绒和药物。操作时将艾绒和药物装入小筒内,点燃后用手持柄将温灸器置于应灸的部位上来回熨烫,至局部发红为度。温灸时如觉过热,可隔几层布放置于腧穴上。
3。 温灸架灸
温灸架是一种架形灸具,多用于艾条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插入灸疗架的上孔内,对准灸穴,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灸架与皮肤垂直。一般灸15~30分钟。可随时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患者能耐受为宜。灸治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它具有以下特点:
(1)凡艾条温和灸适宜的病症均可使用,因其施灸位置稳定,作用集中而稳定持久,热力均衡,调节随意,可控制施灸时间,所以容易激发灸感。
(2)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安全简便。
(3)病人体位不受限制,可以自由活动。若指导病人长期自灸,便于随身携带,可用以保健及治疗。
skbshge
五、其他灸法()
1。 药线灸
药线灸是使用特制的药线点燃后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本法为广西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故又称壮医药线灸法。其药线是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产的苎麻卷制成线,再放在名贵药物溶液中浸泡加工而成。一般线长30厘米,直径有1厘米、0。7厘米、0。25厘米3种,分别称为1、2、3号药线。施灸时以拇、食二指持线的一端,露出0。5~1厘米长的线头,将露出的线头在酒精灯上点燃,吹灭火焰,线头留有星火,将星火对准穴位或患处点灸,同时拇指将星火压在穴位上,火灭即起。一般每穴灸一下,患处也可点灸呈莲花形、梅花形。灸处有轻微灼热感。本法应用范围广泛,如急慢性肠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更年期功能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