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颤动舌,舌体震颤不能自主,动摇不宁者,称为颤动舌,也称震颤舌或舌颤、舌战。主气血两虚和肝风内动之证。动者属风,责之于肝。乃因血虚筋脉失养,舌体筋脉挛急,或热灼肝经,筋脉拘急而成。
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于一侧,或左或右者,称为歪斜舌。一般来说,舌体歪斜常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同时出现时,舌偏左者则右瘫,舌偏向右者则左瘫。即病在左者偏向右;病在右者偏向左。主中风或中风先兆。多因肝风内动,夹痰或夹瘀,阻滞一侧经络而成。
短缩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出口外,甚至难于抵齿者,称为短缩舌。主寒凝筋脉,气血两虚,痰浊内阻,热极伤津等证。
吐弄舌,舌伸长而弛缓,吐露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缩回者,称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口内,或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者,称为弄舌。两者均主心脾有热。
舌纵,舌体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缩回者,称为舌纵。舌纵的主病有虚、实之别,但总因舌体筋脉肌肉弛纵所致。
⑥望舌苔。舌苔是指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乃由脾胃之气蒸腾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是胃气正常的表现。病理舌苔,乃由胃气夹邪气上蒸而成。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因此,观察舌苔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病位的深浅、邪正的盛衰。
观察舌苔包括望苔色和望苔质两部分。苔色有白、黄、灰、黑等不同;苔质有厚、薄、滑、燥、腐、腻等之分。
⑦望苔色。苔色与病邪性质关系密切,察苔色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特殊情况下,亦可主热证。临床当结合苔质仔细辨别。
黄苔,黄苔主里热证。为外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内犯,热邪熏灼舌面而成。里热愈重则苔色愈黄。
灰、黑苔,灰即浅黑色,但黑苔较灰苔病情为重。灰、黑苔均主里证,灰苔与黑苔,既可主寒证,又可主热证,一般当以审察苔之润燥为要点,若苔滑润者,为寒证;苔干燥者,为热证。但在特殊情况下,苔黑干又可出现于阴证。因此,临床应结合其他症状仔细辨别。此外,黑苔尚可因吸烟、妊娠等引起,若无其他严重表现,并非说明病情危重。
⑧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质。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厚、薄苔,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隐隐见到舌体,称为薄苔;透过苔质不能见到舌体称为厚苔。观察苔之厚薄,可以了解病邪的深浅及病势的进退。一般来说,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者,舌苔多薄;病邪入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饮食痰湿停滞者,舌苔多厚。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入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若苔由厚变薄,表示邪气得以内清外达,病情由重转轻,多属病退。
润、燥苔,舌苔滑润多津,称为润苔,是津液未伤,或水湿内停的表现。舌苔干燥少津,称为燥苔,是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之象。一般来说,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润转燥,说明津液已伤,反之,舌苔由燥转润,为津液渐复。
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粒较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多为阴邪内停,阻遏阳气而成。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证。腐苔乃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泛所致。常见于食积胃肠、痰浊内蕴,或内有痈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寒凝中土,胃阳虚衰。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腑气不利之证。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若舌苔脓腐、粒厚,色白或赤或紫,多为内痈之证。若舌苔霉腐,舌苔或满舌白衣,或为饭粒状糜点,称为口糜,乃因胃体腐败,浊腐之气蒸腾上升而成。
剥落苔,舌上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舌苔的有无与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诊察舌苔剥落变化,可以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舌苔全部脱落,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主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乃因胃气匮乏,不能上熏于舌;胃阴枯涸,不能上潮至口所致。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又称地图舌。花剥苔的主病,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候,但其病情较光剥苔为轻,故仅仅舌苔部分落脱。若花剥苔而兼有腻苔者,说明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
有根、无根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不去,似从舌里生出者,称为有根苔,亦称真苔。若舌苔四周洁净如截,似浮涂于舌面,非舌所自生,刮之即去者,称为无根苔,亦称假苔。有根苔与无根苔的检查,可用刮舌的方法加以区别。若刮后光滑洁净,舌质光润者,是无根苔;反之,刮后仍留有薄苔,舌质不露者,是有根苔。有根苔是由脾胃之气熏蒸,上聚于舌面而成,表示有胃气,主实证、热证。无根苔乃因久病之后,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苔逐渐脱离舌面所致,表示胃气已衰,常见于虚证、寒证。因此,观察苔之有根与无根,对了解正邪盛衰,胃气有无,从而判断病情轻重,病势顺逆有着重要意义。
偏全苔,苔布满全舌者,称为全苔。舌苔仅布于某一局部,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称为偏苔。观察舌苔之偏全,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舌见全苔,为邪气弥漫,湿痰阻中。若外有苔(舌尖部分)而内无苔,是邪气入里但未深,而胃气却先伤,不能化生舌苔,所以舌尖有苔而根无苔。若内有苔(舌根部分)而外无苔,是里邪虽减,但胃滞肠积尚存,素有痰饮之人,亦可见此苔。若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肝胆湿热,亦可因一侧齿脱,仅用另一侧咀嚼食物所致。舌中心无苔或边厚中薄,为阴虚、血虚或胃气伤。
⑨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观察。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在舌象上的变化,亦不尽相同。由于导致疾病的原因各异,邪正盛衰之别,病性的寒热虚实也不同。因此,舌象的异常变化有时反映于舌苔方面为甚,有时则反映于舌质方面为甚。一般来说,观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盛衰,血病的变化,五脏的病变;观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深浅、性质,气病的变化,六腑的病变。因此,在具体望舌时,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既要分看,又要合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地诊断疾病。
(二)闻诊
闻诊是指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听声音包括诊察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的变化;嗅气味包括嗅病人躯体、口鼻、分泌物、排泄物等所发出的种种异常气味。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此介绍与腹部脏腑疾病相关的诊察,余可参阅《中医诊断学》。
1。 呕吐 呕吐为胃腑病变的主要症状,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古人将呕吐分为呕、吐、干呕3种不同情况。即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又称为哕。
根据呕吐声音的强弱及吐势急缓,有助于辨别病症的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吐声低弱,病势徐缓者,属虚属寒,多因胃气不足,或中阳不振,致使胃失和降而成。若吐声壮厉,病势急猛者,属热属实,常因邪热犯胃,或食积痰饮等停滞于胃,造成胃气上逆所致。患者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称为反胃,多因胃寒脾弱,不化水谷所致。若患者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兼见小便不利等症,为伤寒病太阳蓄水证,因邪犯太阳膀胱,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若呕吐脓汁,其味臭秽,属胃痈,多是热毒壅滞于胃,热蒸肉腐,蕴热成脓。
2。 呃逆
呃逆,是指咽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急的症状。呃逆,即俗称打咯,总因胃气上逆所致。根据呃声的高低、强弱和间歇情况,分辨病症的寒热虚实。
新病呃逆,呃声响亮,连声有力者,属实证,多因寒邪、胃火、食滞所致。久病呃逆,呃声低弱,断续无力者,属虚证,多因脾阳虚,或久病及肾,脾肾阳虚,或胃阴不足所致。若呃声沉缓,兼见面色青,胃脘不舒,得温则减,得寒则甚,属寒证,多因寒邪客胃,胃阳被遏,失于和降所致。呃声高亢而短,兼见面赤,身热,烦渴,便秘等症,属热证,因火热之邪客犯于胃,胃气失和所致。久病呃逆,持续不止,呃声低弱,是胃气衰败之征。若出现在急重病症后期或老年正虚患者,则属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若偶因进食仓促,或触冒风寒,一时气逆作呕,大都轻微而能自愈。
3。 嗳气
嗳气,是指胃中气体上出于咽喉,由口排出,同时发出低沉且长之声的一种症状。嗳气古名“噫”,俗称打饱嗝。总由胃气上逆所致。根据嗳气声的强弱、发病情况等,可以辨别病症的虚实。
嗳声响亮,频频而作,多由食滞、肝郁所致。食滞胃脘者,嗳气每于食后频作,且气味酸腐而臭(称嗳腐),脘部胀满,嗳后脘部稍觉宽舒,因宿食停胃,胃脘气滞,失于和降,胃气上逆而成;属肝郁者,则嗳气频作,兼见胸闷不舒,胁肋隐痛,得嗳与矢气则胁肋宽舒,每随情绪变化而诱发、增剧或减轻,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所致。
若唉声低沉,声音断续,嗳气无酸腐味,兼见食少,面色萎黄或淡白者,属脾胃虚弱,因脾胃虚弱,纳运失常,胃气不和所致。
伤寒病经过发汗后,造成胃气不和,亦可出现嗳气。正常人食后嗳气,非为病态,乃因饮食入胃之后,排除胃中之气而致。
4。 肠鸣
肠鸣又称腹鸣,即指胃肠蠕动,漉漉作响之声的症状。总因胃肠气机升降失调所致。肠鸣与脾、胃、肝、肾及大肠关系密切。大肠为传导之宫;脾主升,胃主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肾阳温煦他脏,为阳气之本。以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而致肠鸣,可根据肠鸣的部位、声响特点,辨别病位、病性。
若腹中肠鸣如雷,兼见形寒肢冷,呕吐清水,大便稀溏等症,多属中焦寒湿,因寒湿胜于肠间,传导失司所致;兼见脘腹冷痛,便溏,肢厥吐逆,腰膝酸冷,则属脾肾阳虚,因于脾肾阳虚,温煦失职,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所致。若胃脘腹鸣,如囊裹水,辘辘有声,属痰饮停胃,因痰饮停聚胃,下行肠间所致。若肠中漉漉,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时则加重,是中虚胃肠不实,因中焦虚弱,脾胃纳运失常,以致胃肠空虚而成。若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时而腹泻,胸胁不舒等症,为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