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风1276-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了一个陌生人,而且将来很有可能和自己分享楚哥哥的感情,敏儿决不可能高兴得起来,但得知雪瑶为自己治伤,一天都没怎么休息,又兼容貌美丽、言语温柔可亲,又怎么忍心冷淡相对?

    雪瑶也知道敏儿在楚风心目中的地位,着意讨好结交,她在行朝见多识广,把逸闻趣事讲给敏儿听,敏儿闷了几天,听听这些新鲜事,心情舒畅了许多,兼之还带着点小孩心性,半天工夫,两人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敏儿的伤势大好,两女相处融洽,楚风心情非常好,伸手揪揪敏儿有点瘦削了的小脸蛋:“敏儿啊,这位雪瑶姐姐是陈宜中陈相爷送给楚哥哥的侍妾,你看她这么漂亮,跟小狐狸精似的,就不怕她把楚哥哥拐走了?”

    哪有当面说人家是狐狸精的?雪瑶闻言几乎气倒,晶莹的瓜子脸上浮出红云:“什么侍妾?刚才敏儿都和我说了,琉球律法不分良贱、男女,一律自由!”

    确实,为了解放劳动力,发展工业生产,琉球是不承认什么丫环、佃户、奴仆等等一切人身依附关系的。每一个劳动力都要投入资本主义的工农业生产中,即使是家务劳动,也以雇用仆佣的方式解决。否则,从对岸接到三百个劳动力,突然其中冒出个地主老财,说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奴仆、丫环,只替自己服务,既不开荒也不做工,那琉球政府还傻眼了呢。

    楚风郁闷的挠挠头,作茧自缚啊,他涎着脸道:“敏儿,这话从哪儿说的?没有吧?多半是你记错了,明明是规定侍妾必须侍寝的嘛!”说完作势就要朝床上钻。

    雪瑶脸红得可以滴下水来,敏儿捂着嘴吃吃的笑,她在床外侧,楚风怕碰疼她伤口,没敢真往床上挤。

    这位总督大人,顽皮赖脸的,再呆下去不知道他还要搞出什么怪来,雪瑶起身福了一福:“贱妾每日琴课的时候到了,小姐伤势再无大碍,贱妾这就去了。”

    楚风追到门口:“美女,晚上是要侍寝的哟!”

    “大人国之柱石,君子不强人所难,必不会做逼迫弱女子的小人之行。”雪瑶盈盈一笑。

    楚风嘿嘿淫笑道:“我哪是君子啊,朱熹朱大爷才是君子,他全家都是君子!我是小人,不折不扣的小人,贪花好色的小人。”

    雪瑶气苦,再也说不出话来,如同背后有大灰狼在追,一溜烟的走远了。

    敏儿在床上,左手捂着右肩的伤处,笑得翻来覆去,两只小脚丫咚咚咚把床踢得山响。

    楚风在琉球,做着左拥右抱的白日梦时,泉州秀王府中,到处挂着白色的祭帐,大堂上供着几块新鲜的牌位,府中空无一人,静悄悄的,犹如鬼屋。

    灵前,玉清郡主一张张烧着纸钱,黄表纸被火焰慢慢吞噬,冷风一吹,化作漫天的黑蝴蝶。

    “红莺,她们都走了,你为何还不走?”玉清听到身后传来的脚步声,偌大一座秀王府,丫环下人早已跑光,就剩下红莺一人。

    “不,郡主,我不会走的,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红莺哭着扑到玉清身上,“郡主,你就不要自己苦自己了,王爷……”

    玉清郡主出尘绝世的面容清减了许多,眼角眉梢都带着愁苦之色,父王在处州战死,叔叔、弟弟同时遇害,她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几个月来,除了在灵前烧香祭奠,就没做过别的事,眼泪早已流干,亡国郡主的滋味,叫人心碎魂销。

    红莺再一次劝道:“郡主,行朝屡次来书,趁着蒲寿庚还没封城,咱们去海上行朝吧!”

    “不!”玉清坚决的摇摇头,她知道,父王就是与行朝的国舅杨亮节政见不合,才被迫以亲王之尊出镇浙南,朝廷又不发一兵一卒,父王手下只有从王府带去的五百亲卫,加上处州当地武装,根本无法抵挡董文炳、阿剌罕的大军。

    以此说来,行朝当道诸公,无异于玉清的杀父仇人,她怎肯托庇于仇人军中?

    红莺哭道:“郡主,蒲寿庚已把城中一千五百名淮军监管起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对宗室下手了,再不走,就没机会了呀!”

    淮军是江淮一带招募的士兵,原本是两淮制置大使、右丞相李庭芝的部下,他们人人和鞑子是血海深仇,行朝出海后将他们留在泉州,以作制约蒲寿庚的砝码。但鞑子兵入八闽,孙胜夫开城降元,大势已去,淮军也被蒲寿庚监管起来。但泉州还有三千南外宗子(皇室宗亲),势力不小,蒲寿庚不敢贸然发难,仍在观望之中。

    或许,这也是蒲家留着的后手,脚踩两只船的把戏?

    不过玉清不走,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表哥他们的计划。前一阵子,孙孝祖到府上祭拜秀王,结交了泉州大批宗室子弟,得知这些宗室正准备联系行朝张世杰,一举收复泉州!

    不消说,孙孝祖立刻参与了这次行动。

    见红莺哭得可怜,玉清不忍心再瞒下去,将此事和盘托出。她留在泉州,一则是不愿去行朝受仇人庇护,更重要的是,要留在这里,亲眼看到表哥收复疆土,为父王报仇雪恨!!~!

    。。 

七十六章 度量衡() 
琉球政府外面,人声鼎沸,来往人群穿梭如织,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每旬三、六、九日是财税科申报纳税的日子,做生意的人来了不少。

    琉球政府规定税务申报一月一报,漏报、少报的一旦被查处,就是十倍罚款,其中三成奖励给举报人,两成奖给承办的税务征管员。

    这个政策使得琉球根本没人敢偷税漏税,也没有征管员肯通同作弊——帮商户隐瞒税收,得到的贿赂不可能超过税收本身,且有被开除乃至判刑的危险,而查处则能得到两倍的奖励,没人是傻子。

    而且一旦得到举报,原来负责这户的征管员立刻停职,由其他征管员负责查处,更加杜绝了作弊的可能。人都是自私的,谁会为了同事而犯法,还要丢掉应交税款两倍的奖励?

    所以琉球人自觉纳税的积极性很高,填报税单的时候,更是精打细算,唯恐被征管员们发现漏洞,罚上一大笔钱那就折财了。

    当然征管员要想多征税揣进自己腰包,同样不可能。每个商户缴税后都得到了税票,这个税票一式两份,除了商户手上的,另一份交财税科存底,任何人都有权随时查阅自己缴税的底单,若是底单和税票不相符,好,你发财了,财税科立刻十倍退赔差额,并向征管员追缴赃款、十倍罚款、乃至开除、坐牢。

    楚风设计的琉球政权制度,每项都和征税类似,处处以利益相制衡,并辅以双向监督,征管员监督纳税商户不偷漏税,商户监督征管员不贪污,每一项监督都有巨大的利益驱动,举报的收益远远大于犯罪所得,使各种**行为没有生存空间。

    财税科院子外的队伍排了几丈长,二婶穿上新做的湖稠褂子,一摇三摆的走来,旁边排队的人和她打招呼:“哟,这不是洪家大姐吗?今儿也到政府来登记缴税?”

    “我们大户的税收是许显扬专管,上门征收的。”二婶一脸得意,指指身后跟着的汉子,人们才注意到那人挑着担子,担子里装着杆秤和大大小小的木量斗,“我是来核定量具的。”

    旁人在财税科排队等着登记纳税,二婶则带着工人进了工商科的院子。

    门房看了看担子里挑的东西,没等她开口问,就指了指左边的一间房子,那房子门上悬着块木牌,写着六个大字:“市制标准量具。”

    室内。新任地工商科量具监监正骆醒忠。正坐在大桌子后面百无聊赖。他是小山丛竹地士子。家在晋江乡下。兵荒马乱地。书也读不下去了。回到乡下守着父母和几亩薄田。不想蒙元肆虐。乡下也不能免。多有村舍被屠地消息传来。

    纷纷传言琉球可以避难。正好就有船来接。骆醒忠一家人也跟着乡亲们逃到了琉球。他还暗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今是真地避居海外了。

    按山海经中《海外南经》和《大荒南经》地说法。琉球岛上是什么奇奇怪怪地岐舌国、蜮民国。魑魅魍魉横行。烟瘴蛮荒之地。哪知来了才晓得。这里一切器物用度。与中土丝毫无异。原来是中原遗民所建、大宋朝廷册封地海外番邦。

    人民安居乐业、官员清正廉洁。真不啻世外桃源!就是为政者施政以法、行政以利。不以圣人之道教化人心。而以严刑苛法、重利诱惑来治理万民。终究还是不如中原王化。

    骆醒忠肩不能抬、手不能提。做农活是不行地。这琉球不开科举。也考不了进士。正在郁闷呢。就见总督府外放出了招贤榜。

    中国历朝历代地读书人。做官地**是无穷大。想想儒家地祖师爷吧。孔老夫子一辈子都是在跑官要官地崇高事业中渡过地。徒子徒孙们当然不会例外。骆醒忠见了招贤榜。喜出望外。当即跑去应征。

    琉球的考试也怪,朝廷科举都是考圣人之道,放在前朝李唐,也是考诗词歌赋,琉球考的题目则是千奇百怪:

    “同样周长的三角形和圆形,哪个面积大?”

    “借钱三十贯,年利二成,利滚利,四年后本息合计多少?”

    “有甲、乙、丙三人,每人要么是老实人,要么是骗子。甲说乙是骗子,乙说甲和丙是同一种人,那么丙是骗子还是老实人?”

    题目都是诸如此类的,这下考场上就不得了,有人把自己衣服上的线拆下来摆成三角形、圆形比大小,有人一五得五、二四得八的算帐,有人挠着头皮念念叨叨“骗子”“老实人”、“老实人”“骗子”……

    所幸平时杂书也看了些,自己开动脑筋答这些题,骆醒忠竟通过了古怪的考试,下一个场考试就正常多了,四个字的题目:华夷之辨。这还不简单吗?内则华夏外则诸夷,“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骆醒忠花团锦簇的一篇瘦金体小字交上去,一天后得到通知:录为工商科量具监监正。

    量具监,没听说过,朝廷以前只有舆马监、军器监,不过好歹也是一官了,骆醒忠兴冲冲的报到上班,才发现这是个和贩夫走卒打交道的职位,整天守在屋里,给这些商人小贩核对量具,往往争多争少的夹缠不清,吵得人头大。

    但要辞官不做,那是断断乎舍不得的。且不说做官的瘾头、光宗耀祖的前程,就是每月十五贯实打实的铜钱,就叫人心花儿开。

    景定年间,朝廷滥发纸币会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当时有民谣:“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太守若头陀,两粥一饭”,之后的十来年间都没什么好转,吃朝廷饭的中下级官吏、军人士兵都生活得非常清苦。

    琉球的十五贯月俸,是实打实的铜钱,没一张会子,在市面上通行无阻。算下来全年一百八十贯铜钱,合四十五两雪花银子了,除了买米供养一家三口,顿顿吃肉喝酒都用不完,这个“含金量”颇高的官职,骆醒忠是绝对割舍不下的。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守在这间房子里,等着贩夫走卒们来磨缠。

    二婶带着家伙什物走进房中,“这位大人,我是来核定量具的。”

    “唔,好的,这就给你弄。”骆醒忠桌子上摆着大大小小的青铜量斗、砝码、尺子,他拿起青铜斗在盆中装满了水,倒进二婶带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