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形成的历史不长,但其理论渊源却非常久远,它所论及的许多问题早就引起了各派经济学家的注意和研究。几十年来,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著作大量出版,所研究的内容和问题不断得到扩充和加深。至今,国际经济贸易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统一的体系,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已大致形成,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已基本明确。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实践的发展,其理论会不断充实和扩大。

    但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专家们对其名称和研究对象的表达尚不统一。在国外各类教科书中,有的称之为“对外贸易论”(如日本学者小岛清,著作为《对外贸易论》),有的称之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有的称之为“世界贸易与收支”,有的称之为“国际经济学”。我们认为比较规范的提法应该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这种差异主要是各位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内容上的差异是问题取舍上的不同。他们的研究都没有离开这样两个基本问题: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研究国际的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前者体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特征,即世界范围的问题,后者则是具体的载体或内容。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它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分析经济要素在国际的流动及其产生的效应,以及约束这种流动的国内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内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是国内经济学的进一步引申。一般经济学主要是以国内经济学的研究为基础的,而国际经济贸易则反映了一般经济学原理在国际经济贸易这一特殊领域的发挥和运用。另一方面,对开放条件下国内经济的考察,又必须考虑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开放的国内经济本身就是国际经济,因此,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研究,又构成了一般经济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须看到,在许多方面,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内经济有着明显的类似和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1)就国际经济贸易的内容而言,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劳务提供以及其他形式的资金转移等。国内经济活动也包含这些内容,只不过活动范围由国际的变成区际的或部门间的而已。(2)就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所带来的问题而言,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内经济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在一国经济中,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决定了一国经济的效率;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资源的替代和转换的合理性同样影响到一国或世界经济整体的效率。又如,在一国经济中,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影响到地区与地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福利和平等;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会在国家间经济关系中造成同样的问题。再如,在一国经济中,经济的增长是一个伴随着解决发展速度、均衡、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而同样的问题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奥地利血统的美籍经济学家哈伯勒曾这样写道:“严格说来,要在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之间划出一道鸿沟,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一旦我们考察所谓对外贸易的特质,就会发现,我们所论及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非本质上的、能造成严格的理论分界的基本差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指出,作为传统理论的一个分支,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内的区际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正是在上述意义上,S。J。威尔斯(SidneyJ。Wells)如是说:“对一般经济理论与国际经济贸易这一特殊学科之间的联系,发现得越多,对后者的理解就越好。”

    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内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说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国内经济的引申,但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引申,即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内,国内经济的一般原理得到了特殊的表现,并从而形成了国际经济贸易运动的一些特有规律。研究并揭示这些规律,对各国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国际贸易经济政策加以分析、估计和评价,正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任务。古典经济学家在阐述他们的国际贸易理论时,有一个最基本的假定,那就是:生产要素在国内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劳动力可以自由迁徙,资本可以自由转移,土地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相反,生产要素在国家间是不能流动的。从这一点出发,古典经济学家阐述了国际贸易的特殊过程和特有规律。在现代经济学者们看来,古典经济学家们的上述假设未免有些过于极端了。事实上,生产要素在国家间并不是完全不可流动的,劳动力的国际迁徙、资本的国际流动、各国间的相互投资等等,都是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移动的表现。另外,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的流动性也不是绝对的,由于种种原因,要素的流动也会受到某种限制。

    尽管如此,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内经济的差别依然存在。因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运行范围和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1)就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言,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要比国内生产要素的流动面临更严重的障碍,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和社会各方面看都是如此。例如,商品的国际流动要受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劳动力的国际迁徙要受到各国间工资差别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等的影响;资本的流动则要受到各国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环境的约束。可见,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即使不像古典经济学家们假定的那样不可能,但也比它们在国内流动要困难并且有限得多。(2)就经济运行环境和条件而言,国际经济贸易与一国之内的区域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因而也没有总的计划,总的预算和总的经济协调、调节手段,与此同时,各国的经济条件和运行状况以及由此而提出的经济政策要求也不同。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关系比国内经济关系更为复杂化了。总体看,国家间经济的均衡、稳定、协调和传递方式及其过程都与国内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就世界货币制度而言,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货币金融体系,这就给国际经济交流带来许多复杂的问题。例如,货币的兑换、汇率的调整、国际收支的平衡、失衡及其补偿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国内经济所不会遇到的。

    总之,国际经济贸易是从一般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分支学科。

    1。1。2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的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的重商主义(TheMercantili*)时代。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1776年,亚当·斯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其划时代著作《国富论》中系统阐述了分工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性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确立了其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关于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李嘉图强调的是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性,认为各国之间只要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不一致,就存在比较利益和相互贸易的动机。其后的一些学者,如穆勒、马歇尔和艾奇沃思等,集中研究了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时期,关于比较优势的研究出现了重大进展。

    1919年,赫克歇尔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的观点。其后,他的学生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

    1936年,哈伯勒在《国际贸易理论》一书中,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模型化方面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米德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

    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新古典模型为表达形式的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虽然这期间曾出现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和围绕解破此谜的研究而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贸易理论,但要素禀赋理论并未受到真正的挑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才真正出现了一次重大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曼和赫尔普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除了要素禀赋差异外,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即使在没有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能引导各国开展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新贸易理论引入规模经济的假设,打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使得关于贸易理论研究的重心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使研究更加深入。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历史背景。首先,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已不能解释许多重要的贸易现象。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贸易绝大部分是在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为什么国际贸易流量中,产业内贸易,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向贸易,已成为主流?实践要求发展一种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其次,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为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考察对象,分析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一次大的突破,特别是博弈论方法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之后,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主要是寡头市场)厂商行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大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978年,克*曼在其博士论文《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中首次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又称“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异性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

    由于不完全竞争理论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模式,所以新贸易理论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实际上,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能代替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首先,从解释现象上看,两种理论分别解释不同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产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而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则主要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