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西撒是阿拉斯加所以领地当中,最荒凉,最不宜居住的地方,那里面积近十三万平方公里,人口至今到不过十万,而军队在此之前就达到了三万余人,军民比例之高世界罕见,再将四个师的海军陆战队调过去,军民比例几可达1:1了,那个地方想要承担十万军队的生存确实很困难,其实就是马功成等人都有些奇怪,总统为何要在那里部署这么多军队。东西非这么大片地方也才二十多万军队,总统却打算在那个无比荒凉又不适宜开发,面积也只有不过十数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布置近十万军队,怎么看怎么奇怪。
“这倒是不急,让林宣成加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这四个海军陆战队师估计一年内能够调到西撒就没有问题。”叶枫却不以为意,但话里话外就透露出一股怪异的气息,一年内,一年后呢,有问题吗?难道这支部队调过去要打仗,跟谁打?在那里似乎要打只能和西班牙或法国打了,这不可能吧,这样还不如现在直接跟意大利开打。
难道总统又在玩把戏。
看到大家疑惑的目光,叶枫没有多作解释,只是让他们多关注非洲和欧洲的军事政治变化。
此时的阿比西尼亚战争,已经是另一番光景了,正如叶枫所说,阿比西尼亚真的考验来了。
此前的失败让墨索里尼恼羞成怒,不但一怒之下撤换了意军驻非洲总司令德。波诺,改派巴多利奥元帅接任非洲总司令,还派了由死心塌地的纳粹分子组成的“黑衫军”到阿比西尼亚参战,并从12月底起增派了空军。对阿军阵地和无辜的平民进行疯狂的轰炸,而且,还从1936年2月份起违背日内瓦公约,使用了芥子毒气意军甚至还对瑞典和芬兰派出的红十字救护队进行轰炸。瑞典红十字会救护队成员死在这些灭绝人性、丧尽天良的暴徒的轰炸中的就有50多人
至此,阿比西尼亚的形势终于恶化,至1936年5月5日,意军进占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在百人卫队的护送下,塞拉西皇帝出走阿拉斯加,在叶枫的暗中支持下,塞拉西在阿拉斯加纽芬兰省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县设立了阿比西尼亚流亡政府,在实际上仍然遥控指挥着阿比西尼亚境内的反抗运动。
但这一点,意大利方面不在意了,他们占领了阿比西尼亚首都,已经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墨索里尼有了转移国内矛盾的成就,5月9日,墨索里尼即迫不及待的在罗马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由意大利国王兼任阿比西尼亚皇帝。
阿比西尼亚沦陷了,这片苦难的土地在意大利法西斯军队的铁蹄下呻吟。灾难深重的人民陷入了更加痛苦的境地。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更多的人拿起了武器,参加了游击队。人们的誓言是:“打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游击队利用各种方式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而巧妙的斗争。他们不断破坏铁路,炸毁桥梁,劫持意军的运输车,炸掉他们的军火库。他们甚至还刺伤了意大利总督。虽然,意大利法西斯殖民当局对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3天中屠杀了3万人,逮捕监禁了更多的人,但阿比西尼亚人民没有被吓倒。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游击队。
意大利人实际上在占领阿比西尼亚的同时,也一脚踩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偏生他们还无法从这个泥潭中将腿拔出来,因为这是墨索里尼的武功,只有确保他们一直占领阿比西尼亚,墨索里尼才能在国内进一步鼓动民众支持发动战争,只有发动战争,他才能将国内那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加剧的各种矛盾和视线进行转移。
仅仅七个月,成功占领阿比西尼亚,看上去意大利人进行的这场战争似乎还算成功,至少相比第一次入侵,这是墨索里尼政府一次伟大的成就。
塞拉西流亡阿拉斯加后,再一次向国联提出了申诉,但英法继续执行绥靖政策,虽然英法操纵国联对意进行经济制裁,但却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苏伊士运河。这种经济制裁实际就流于形式,英国操纵国联的种种作为越来越让人失望,而国联的信誉不断下降,也倒致其威信越来越低,随着意大利人侵占阿比西尼亚没有得到任何制止,越来越多的野心家受此鼓舞,开始谋划如同意大利人一样的行动。
实际上早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之前,英法的绥靖政策就早已开始,而且就始于德国。
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并成为国家元首后,在政治上整肃内部时,又把全部经济都纳入受国家控制、适应政治需要、实行强制生产的轨道,以更有利于扩军备战。接着希特勒就开始将其计划付诸实施。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达了一个重整军备的秘密手令,到1935年春,则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这是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它立即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法、英、意虽然都提出了抗议,并达成共同防御的协定,但一切只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从未去实施,相反在其背后倒掩盖着勾心斗角和畏首畏尾,特别是英国还中途变卦,与德国签订了一项海军协定。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开端。
而正是英国的这一态度,给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样的野心家更大的信心和心理暗示。墨索里尼敢于发动入侵阿比西尼亚的战争,公然伸手到英国的北非殖民地势力圈未尝不是因为这种心里暗示使他有了这种信心。
而意大利人发动的战争,英法不但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反而还反对来对准备阻止战争的阿拉斯加进行联合打压,这一做法则毫无疑问几乎已经向全世界表明了他们的绥靖态度,不说违背凡尔塞条约,就算是诉诸战争也不用怕,因为英法不会干涉。这种暗示甚至可说是公然表明的态度,开始产生恶果。
在波士顿条约签定,意大利正式入侵阿比西尼亚后,希特勒确信:这里出现的又是一帮和他昔日国内政敌一样不中用的家伙,只要他坚决、突然地把既成事实摆在这些家伙面前,他们势必束手无策,听之任之。
于是,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竟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此时,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其实只要稍有动作,希特勒就会乖乖地缩回,但他们又只是满足于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切实的对抗措施,而在阿比西尼亚战争中,意大利的入侵战争没有受到干涉,阿拉斯加的悍然增兵在成既定事实后,英法最终也无奈承认,这一系列的事情又进一步让希特勒信心大涨,这就使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
英法后来所吃到的苦果实际上就是在他们自己一步步的退让中种下的。
阿比西尼亚的硝烟尚未完全落下,但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尾声,而阿拉斯加的军事部署还是紧锣密鼓的进行。
西撒哈拉特别行政管理区,最初由西班牙转让给阿拉斯加时,面积不过十一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四万余,后来利用卢旺达事件,阿拉斯加从法国人手里买来了南面努瓦迪布湾的圣艾蒂安港一带,面积增加到了十三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到了五万余人,直到到现在增加到了约十万人。
不过由于全境大部分为沙漠和半沙漠,严重缺水,自并入阿拉斯加如今也有六七年之久,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发展很有限,基本上是依托军队的需求而生存。
倒是西撒成为阿拉斯加在西非的补给地后,利用两大港口还是在经济上取得了一些进步的,至少这里也有了两个看上去还有那么点模样的城市,一个就是达赫拉市,一个就是由圣艾蒂安港和圭拉合并组成的努瓦迪布市,并且这些年,通过驻军的努力,修建了一条北起达赫拉,沿海岸线直达努瓦迪布市纵贯全境的铁路,还修建了两条公路,一条沿海,一条是呈弧形伸延到内陆,但和终点仍然是全境仅有的两个城市达赫拉和努瓦迪布。
不过西撒虽然只有两个城市,却并非所有人都聚居在这两市,这两市中达赫拉是主要的商业性港口,也是第一大城市,人口大概有六万余人,现在也有少部分工矿企业,当然多半是依托全境丰富的磷酸盐和铁矿建立的化工厂和钢铁厂,其他的企业很少,特别是消费类的,毕竟这里的原料太缺了,基本上都需要外运这些消费品补给。好在这些年在西撒倒是找到不少地下水资源,缺水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缓解。
另外一个城市努瓦迪布市则主要是军用港口,这里除了一支海军舰队和大约一个团的海军陆战队外还生活着大约近三万人的普通民众,但多半都是为军队服务的人,远比不上达赫拉繁华,虽然也有一些工矿企业,但规模非常小,最大的企业就是一家修船厂。
但除了这两个城市,实际上还有几个地方其实也是有不少人口的,只那基本上都是军人和一部分家眷,这些人是不算入西撒户籍人口的,若算上这些人口,现在的西撒也算是生活有大约十四五万人左右,比起当初最多不过三四万人算是增长了不少。
西撒自建立特别行政区后,就有着多达三万余人的军队,这三万余人的军队并非是布置在达赫拉和努瓦迪布的,布置在这两市的其实都只有不到万人,另外超过两万人其实都布置在内陆的比尔恩扎兰,奥塞尔德和比尔甘杜夫。而那条内弧公路实际上就是连接这三大军营,另外这里仅有的一支空军联队布置在布拉奥塔德,同样在这条公种串联线上。所以在西撒,沿海公路被称为民用公路,而内弧公路则被称为军用公路,普通车辆未得允许是不能通过这条公路的。
不过这一情况在半前年有了变化,接到费城传来的电报后,得知驻西非的四个海军陆战队师都要全部调到西撒,已经在西撒任职数年这久的林宣成中将却有些茶饭不思了。
再增加四个师近五六万人,补给很成问题,即使已经得到缓解的水源问题也会重新紧张起来,最重要的是,在西撒哪个地方还能放下多达五六万的军队?
即使通过半年的努力,最终林宣成也只是在北面临海,据探查有地下水资源的阿斯凯马特建造了一个大军营,并修建了一条连接到达赫拉的沿海公路,总算安置下了一个师。其他三个师如何安置,他还正在费神呢。这可不是临时驻扎,而是长驻,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必须解决,否则军队就有可能出现乱子。
但即便是已经安置下来的阿斯凯马特军营都已经出现了麻烦,不是水源,不是补给,而是外交麻烦。
阿斯凯马特位于达赫拉以北一百余公里处,是与西班牙控制的西撒北部领地边境所在,新军营就离边境不过十公里,以前这里不过驻扎一个连的巡逻队,现在却一下子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新军营,新驻扎了一个满编陆战队师1。2万人,可想需知,这样一支军队放在这里,西班牙方面会如何紧张。
他们在西撒北部的总共驻军估计也不会比1。2万人多上多少,而且大部分主力在条件好得多的北部城市阿尤恩一带,距边境起码数百公里。
此时一列漆上了黄绿色迷彩的车队正行驶在三号公路上,即新建的达赫拉至阿斯凯马特公路,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