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阁,主修行,追求得道成仙。
其实道教各个教派都是在追求得道成仙,尤其是全真教,但与全真不同的是众阁更注重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根据《汉书:道德传》记载,早在汉初,道教便分离出了众阁与全真的雏形,众阁的道术修炼比较出名的是年过三百却看似三十、移形幻影、飞檐走壁、点石成金之能有如蝼蚁之聚等等。
我觉得众阁这一派是最不现实的,古往今来几千年,有鬼,有妖怪,甚至有魔鬼我信,但是神仙,我就不信了,毕竟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即便是我们的祖师爷,也只不过留一缕残魄在世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众阁的名头却很响亮,因为有一个更加名气响亮的教派的名头和它有关,后世的武当,便是道教众阁的分支。
接下来我们说全真。
全真教注重身体修行,把人的潜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这个我们最不陌生,全真教的名气,可以说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都处于所有教派之上。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道士,都是全真教弟子,让我们对全真教非常了解,最著名的就是祖师王重阳和全真七子。
全真道派,也称全真教和全真道,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始终代表着全球道教主流,被天下奉为“太上玄门正宗”。
全真教也是唯一可以和天师道相提并论的教派。
开宗祖师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王重阳早年的时候曾应武举为状元,不过后来辞官归隐。
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偶然遇到神仙,据传是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八仙之二,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创立全真教。
全真教的兴盛在元朝。
元朝前期,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乃至所有宗教事务,为全真道乃至整个道教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4'
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天师道,则大都衰落不振。
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瑰宝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
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
现在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即为龙门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
好了,接下来终于到我们茅山正道了。
(本章完)
第111章 茅山正道历史(附加一)()
我们茅山正道,听完白安妮的讲解之后,给我个人感觉就是众阁和全真结合的产物,既讲究修行,也注重个人潜能的激发,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驱鬼镇妖。
为了避免你们听起来有些方,我先列一个关系式:
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
上清派是天师道的一个分支。
茅山宗是上清派的一个分支。
茅山正道是茅山宗的一个分支。
这就相当于数学上的子集、全集、补集一类的问题。
各位现在清楚了吗?
如果清楚了我们就来理一下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天师道我们之前讲过了,一直都是道教正统的分支,那么我们就首先说上清派。
上清派是由天师道衍变、分化而来。上清派的出现,其实是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
天师道的传承乃是世袭制,而且张天师一系基本都是平民出身,说白了就是普通的民间组织,影响虽大,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入流,被上层人士所不齿。
直到东晋时期,由于南下的司马氏政权对江南士族存有戒心,造成许多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他们便以老庄思想作为精神寄托,并因此而加入到道教信仰者的队伍中来。这些人均是世家大族出身,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较高,所以对原本天师道中反映下层平民的那些思想感到不满,对原来道教中存在的浅陋庸俗的科仪教戒甚是鄙夷。
于是,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旧的天师道进行扬弃改造。
首先尊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因为他们认为“太清”之上还有“上清”,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所以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而不是天师道的太上老君。
在修炼方法上,重在调意和精神修养,通过炼神达到炼形,不重符策、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
当然最大的区别是天师道尊称教门中人为“天师”,也就是“张天师”,而上清派不称天师,改称“宗师”,称第几代宗师。
上清派一直传到第九代宗师,也就是我们的祖师爷,陶弘景。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我们的祖师爷,也是上清派的一员,他是上清派第八代宗师陆修静的二传弟子,前期对上清派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后来祖师爷隐居茅山,并以茅山为祖庭,继续修道,此后“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宗所承袭而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祖师爷继承上清派道统又开创茅山宗,使茅山宗不断发展壮大,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
接着就正式进入我们茅山宗的介绍了。
祖师爷在归隐茅山以后,继承上清派祖师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派教义《上清经》,并且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也就是后来的茅山术的前身)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正式创立茅山宗。
经祖师爷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茅山宗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
当然,既然我们祖师爷是上清派第九代宗师,所以祖师爷所定制的茅山宗教义肯定继承了上清派的教义,不过祖师爷还是做了许多更改。
首先在供奉的神灵上,道教是一个多神结构的宗教奉祀庞大的神团系统,上清派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但是我们茅山宗又回到了原先的道教,依旧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所以你看我们的咒语,最后一句都是“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那是因为我们所借的道,都是太上老君赐予的,而不是其他的神。
不过我们茅山宗在供奉的神灵上,又增加了几个神,比如元始天尊,当然还有我们茅山宗特有的神灵,也就是我们的祖师“三茅真君。”
这个时候你们可能会问了,我们的祖师爷不是陶弘景吗,怎么又成“三茅真君”了?
这要从茅山的来历说起。
茅山以前并不叫“茅山”,原名唤作“句曲山”,是一座没有历史,罕有人迹的野山。
在汉代的时候,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长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三兄弟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视荣华富贵如敝屣,弃官不做,遂寻山修道。
他们三人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这座山就是“句曲山”。
三兄弟便留在句曲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
正在那时,江南句容一带,突然瘟疫流行,有人听说江北句曲山之上有茅氏三兄弟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茅氏三兄弟欣然前往,经茅氏三兄弟救治,病愈者数百人。
茅氏三兄弟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尊称他们为三茅真君。此后,句曲山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
从此之后,慕名而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
这其中,就包括我们茅山正道的祖师爷,当时上清派的第九代宗师,陶弘景。
我们祖师爷来到茅山归隐修道,既继承了上清派的教义,也承袭了三茅真君的修道思想,开创茅山宗,不过由于茅氏三兄弟在茅山修道在先,所以祖师爷将三茅真君尊为茅山宗的创派祖师,并将三茅真君列入茅山宗供奉的神灵之中。
所以将三茅真君尊为创派祖师,是祖师爷对三茅真君三位前辈的尊崇,不过后世我们还是将陶弘景作为我们的祖师爷,毕竟他才是真正创建茅山宗之人。
茅山正道的历史我以为写三章就可以了,谁知道会这么复杂,只能再加两章。这几章写得我好费神……还是要感谢各位的支持
(本章完)
第112章 茅山正道历史(附加二)()
接着我们茅山宗和其他的道教组织分支最大的区别是,茅山宗不再以得道成仙为最高追求,而是以斩妖除魔、降鬼捉怪为己任。
祖师爷虽然归隐茅山,但是依旧“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所以它继承了道教创始人张陵(张天师)传道的精髓,将符箓之用发扬光大。
符箓包括符箓和斋醮二部分,符箓就是用符文咒水给人治病;斋醮就是设置道场,请下仙界的神灵,为人消灾赐福。
祖师爷借鉴了符箓的用处,在符箓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自创黄纸符、咒语、手决、步法等等,首创茅山术,专门为了斩妖除魔、降鬼捉怪。
所以在所有的道教组织之中,只有我们茅山宗是唯一一个专门斩妖除魔、降鬼捉怪走阴串阳和地府打交道的教派。
也正因为此,我们茅山宗和其他的教派组织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茅山道士在修炼茅山术有所成之后,并不会像其他教派的道士那样,一辈子留在教庭道观修道,而是要下山去,到全国各地降妖伏魔,也就是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出现鬼怪,哪里就有茅山道士。
这也造成了茅山道士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可以娶妻生子。
我们知道,其他教派如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
不过我们茅山宗在对待婚姻问题,持肯定的态度。
本来嘛,天地之间的事物皆由阴阳结合而成,男阳**,相互配合、和谐,才能体现天道,通俗点讲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其实这是祖师爷体恤那些下山的茅山道士斩妖捉鬼路途上的辛苦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的教规。
茅山道士大多数都是孜身一人,和妖魔作战,往往衣食起居无人料理,再加上茅山道士从小只注重修炼茅山术,对生活常识知之甚少,所以只能过风餐露宿,衣不果腹的生活,更有甚者,和鬼怪作战,危险重重,有时候被妖魔所害,暴尸荒野,无人知晓,可悲之极。
所以祖师爷一声令下,茅山道士可以娶妻生子。
不单单可以娶妻生子,还可以吃大鱼大肉,毕竟和妖魔作战,需要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