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药科学使用指南-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配好的药液准确地喷洒在相应的小区中,并做好标记。注意必须把每区的药液都全部喷在该小区中(事先应计算好每区应喷的药液量)。经过24小时后,检查各小区的残存虫口数,并与施药前的虫口基数相比较,计算出虫口减退率或防治效果。如果需要,可在48小时后再调查第二次。

    根据试验的结果,可整理出各处理小区的防治效果变化情况。如常用浓度(即试验中所用的最低浓度)的防治效果确实降低了,而且3次重复的结果都相似,而提高了浓度的各处理区中防治效果都相继提高,那就可初步判断存在抗药性问题。这样,便可采用毒力测定的方法作进一步的确诊。

    skbshge

二、毒力测定() 
这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测定方法,但比小区药效比较试验准确。

    毒力测定可采用浸渍法。所谓浸渍法,就是把准备测试的对象(如害虫、病株、杂草等)放在已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泡一定的时间,提起来沥去多余药液后,静置在一种容器中,观察有害生物的反应。浸渍法可以对有害生物本身进行,也可以连有害生物的寄主植物一起进行。后一种方法尤为简便易行。

    浸渍法的理论依据是,生物体表面所能沾附的药液量是相对稳定的,即同一种生物体所能沾附的药量是比较一致的。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毒力测定的一种半定量方法。

    此法所要求的条件是处理的药液温度或室温应保持稳定,一般以在25℃为宜。配制药液所用的水应是蒸馏水。须准备好一些玻璃大口缸或塑料盆,能够放得进所需测试的植物叶片为合适。缸或盆的大小可盛下200毫升药液即可。如果是很小的植物叶片,则能盛下100毫升药液的盆也可。供试虫源从田间采得。例如棉蚜,须在田间选择每片叶上有虫至少25~50头的棉叶,而且要求虫龄大体一致。

    药液配制,一般要求配5个浓度梯度系列。浓度的确定则根据各种农药的推荐使用浓度,作为中间或最低处理浓度。药剂和稀释用水的量取均应使用精确的量器,如吸液管(有精确刻度)、容量瓶等。不可用量杯、量筒,这些均属于较粗的量器。

    药液配制完毕后,分别装在上述大口缸或盆内并做好标记。用温度计测量药液温度,控制液温在25℃。取预先准备好的带虫叶片,要求每批总虫量至少在50~100头,但叶片数不要多于2片。夹住叶柄,把带虫的叶片1次浸入药液中,要求叶片带虫的部分全部浸在药液中。浸渍5秒钟,立即提出液面,并沥去多余药液,直到没有药液滴落(大约需10秒钟)。把浸过的叶片放在干净的大口缸或盆内,缸口蒙上纱布,放在25℃的室内。经过4、8、12小时后分几次检查各盆中的害虫死亡率。必要时,可在24小时后再检查1次。试虫死亡率不再增加时即可结束检查。

    根据检查的结果计算出各处理组的死亡百分率,并根据空白对照组(用清水浸渍者)的自然死亡率算出校正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即排除了昆虫的自然死亡率以后因药剂处理所造成的真正死亡率。用一种对数——概率值坐标纸,把药剂的各处理浓度点在对数值坐标(横坐标)上,把校正死亡百分率换为概率值(可从生物测定试验的统计表中查出)点在纵坐标上。在坐标图中把各处理组的浓度/死亡率概率值点出,即可画出一条倾斜的直线。从这张坐标图中用直尺比画即可找出死亡率为50%(概率值=5)时的药剂浓度。此浓度即致死中浓度,通常用LC50

    表示。此浓度值越大就表示该供试药剂的毒力越低。所以,与该药剂最初使用时的LC50

    值相比较,如果明显增大,就表明出现了抗药性。

    严格的抗性测定,要用点滴法(局部施药法),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专门委员会所制订的统一方法来做,比较复杂,须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来操作和进行生物统计。如采用浸渍法已发现产生明显的抗药性时,可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咨询。

    skbshge

第二节 抗药性发生的原因() 
抵御外界恶劣环境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在一个不断受到农药袭击的环境中,生物体同样有一种逐渐产生抵抗力的反应,尤其是在同一种药剂的连续反复袭击下,这种反应尤为强烈。

    在一个有害生物种群中,总是有一部分个体对药剂十分敏感,有一部分则不很敏感(即具有一定的耐药力),甚至会有少数个体极不敏感。将农药以一定的浓度喷施到有害生物上以后,对此浓度很敏感的个体很容易中毒死亡,但是不很敏感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因此,在种群中不敏感的个体逐渐占了优势,最后形成了不敏感的种群,称为抗药性种群。这个过程是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是一定浓度下的药剂对种群中敏感度不同的个体发生汰选作用的结果。有人认为,药剂的浓度越高则被杀死的有一定耐药力的个体也越多,虽然残存的个体比较少了,但这些个体的耐药力也特别高,因此繁殖的后代所形成的种群往往是抗药性很强的种群。也有人认为,抗药性可以在较低的药剂浓度下被诱导而形成。长时间的低浓度处理,实际上对有害生物产生一种诱导抗药性的效果。

    生物体产生抗药性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即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有些药剂会改变昆虫表皮的生理通透性,使药剂越来越不容易透过表皮,使昆虫不容易中毒;有些则会引起体内酶系的改变,诱发一种能降解农药的酶,使农药失去毒力等。

    这里要特别着重说明的是以下农药使用技术方面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是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浓度。前已述及,剂量和浓度对生物种群发生一种选择作用或训练诱导的作用。因此药剂的剂量和浓度不宜任意改变。20世纪50年代使用对硫磷和内吸磷时期,最初使用了很低的浓度(8000~10000倍稀释),抗药性在棉蚜和棉红蜘蛛中迅速发展起来,使用浓度很快提高,甚至把稀释倍数降低到1000倍以下也不能控制了。这可看作低浓度诱发抗药性的一个实例。

    二是农药的剂型。剂型不合适也会降低药剂的使用效果。例如,喷雾法所用的液剂,如果湿润性不好,药液就很难对有害生物形成有效接触,因此药效就不易发挥出来。有些耐药力较明显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存活下来,较快地繁殖抗药性后代。

    三是农药在田间植株上的沉积分布状况。已经发现,农药在田间的不均匀分布是引起抗药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作物枝叶茂密、互相遮蔽,喷洒农药时药剂的雾粒运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因此在植株上各部位的沉积量往往差别很大。例如,植株的荫蔽部就较难接受到药剂,而表层部分则很容易接受药剂。这样,表层部分的病虫很容易被农药击中,而荫蔽部分的病虫就较难受药,或者受药量较少。有害生物在这种不均匀的受药情况下,耐药性较强的个体被汰选出来的机会大得多,这为抗药性种群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农药雾滴在田间的不均匀沉积,主要与剂型和喷施技术有关。湿润性很差的药液、附着力很差的雾滴或粉粒、粗大的雾滴,都不容易获得均匀的沉积分布。一般说来,细雾滴的沉积分布比较均匀,因为细雾滴沉降速度较慢,有较多的机会在植株丛中做水平方向的扩散分布。尤其是当雾滴直径小于50微米时,这种水平扩散现象更为明显,如果有气流吹送则效果更好。

    skbshge

一、轮换用药() 
不要长时期使用单一的药剂品种,这样就可以切断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繁殖和发展过程。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例如杀虫剂,有有机磷制剂、拟除虫菊酯类制剂、氨基甲酸酯类制剂、有机氮制剂和生物制剂等几个大类,作用机制都不同。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互相换用,但必须查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例如,棉蚜对乐果产生了抗药性以后,敌敌畏也就不能用了,因为抗乐果的棉蚜对敌敌畏也有抗性。但可以选用杀螟硫磷,因为杀螟硫磷与乐果之间无交互抗性。

    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杀菌剂比较容易引起抗药性,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抗生素类杀菌剂等。但接触性杀菌剂不大容易引起抗药性,因此是较好的轮换组合品种。像代森类、无机硫制剂类、铜制剂类都是较好的轮用或混用品种。

    skbshge

二、混合用药() 
两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减缓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如甲霜灵与代森锰锌混用、多菌灵与灭菌丹混用、有机磷制剂与拟除虫菊酯混用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混用方案。一旦抗药性已经出现,改用混配制剂往往也能奏效。不过,混合使用的药剂组合必须经过仔细的研究,不能盲目混用。用户最好向有关部门咨询以后再决定,也可参考有关资料。

    应当注意的是,混配的农药不能长期单一地采用,必须组织轮换用药。否则,同样有引起抗药性的危险,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有害生物发生多抗性,即生物体对多种农药同时产生抗药性。

    skbshge

三、间断用药() 
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抗药性以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例如,前述的内吸磷、对硫磷在棉蚜上引起的抗药性,经过若干年停用以后抗药性已基本消失。久效磷也有这种现象。这样,药剂的毒力仍可恢复。

    skbshge

四、采取正确的施药技术() 
前面已提到,药剂在田间的有效剂量和沉积分布均匀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不同的作物田和有害生物,应选用恰当的施药技术,使药剂在作物上的沉积分布均匀。关于施药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可参阅本书二、三、四、五、六各章。

    (本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屠豫钦研究员编写)

    skbshge

一、含铜杀菌剂() 
(一)波尔多液

    1882年在法国波尔多城发现此药剂防治葡萄霜霉病效果甚佳,因而得名。从此推广应用到防治其他病害,并沿用至今。

    1.性能和作用特点 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以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天蓝色胶状悬液。放置后会发生沉淀,并析出结晶。药液呈碱性,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波尔多液喷在植物体表形成比较均匀的薄膜,不易被雨水冲刷,故残效期较长。药膜逐渐释放出铜离子能使病原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同时进入细胞内的铜离子,还能与某些酶结合而影响酶的活性以抑制病菌。

    波尔多液是抑菌谱很广的保护性杀菌剂。对作物较安全。但因为有的作物或其中的某些品系对铜敏感,而另一些作物则对石灰敏感,所以,为避免作物发生药害应选用硫酸铜和生石灰不同比例的配制方式。本剂对人、畜低毒,但对蚕的毒性较大。

    2。配制方法 波尔多液极易配制,所以一直是由农户自行配制。自行配制有利于农户根据作物情况及时调整配制的比例,便于防止发生药害的风险。波尔多液有多种配合式,如1%等量式、1%半量式、0。5%倍量式、0。5%等量式、0。5%半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