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晓站在了他们的对面,真有点三堂会审的感觉。
先由刘师叔开口:“晓儿,相信你师傅已经跟你讲过我们梅花拳的渊源,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们梅花拳讲究文武并举,文武齐全,所以对正式弟子的考察也是从这两方面进行的,一共是三道题,只要有两道题答对了,就是我们梅花拳的直系弟子了。这三位师叔,每个人会给你出一道题,然后,由同辈的师兄师姐们派出一人检验你的武功。因为你入门时间比较短,我们的考验不会很难,你不用担心。”
“好的!”齐晓的回答有些底气不足。
“呵呵,晓儿,不用担心,师姑来出第一道题。”先是看起来比较和蔼的三师姑出题,“这是一道很著名的数学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是多少行?”
怎么会出这样的问题呢?齐晓觉得非常意外,果然都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这是名列“世界七大数学难题”的其中一道,果然是“一道著名的数学题”,这道关于20棵树的植树问题,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都先后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并将美丽的图谱广泛应用于高雅装饰建筑、华丽工艺美术。进入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猜想20棵树植树问题应该能达到十八行,但一直未能看见其发表绘制出的十八行图谱。直到十九世纪,此猜想才被美国的娱乐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完成并绘制出了精美的十八行图谱。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位数学爱好者巧妙地运用电子计算机超越了数学大师山姆劳埃德保持的十八行纪录,成功地绘制出了精湛美丽的二十行图谱,创造了20棵树植树问题新世纪的新纪录并保持至今。
齐晓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是在“起点”的一本中,因为感兴趣,所以特意在网上查找过这道题,并自己动手绘制过,所以记得非常清楚,十六行图谱是一个长方形,十八行图谱是一个规则的十六边形,而二十行图谱则是一个正五角星形状。因此,齐晓可以很迅速地回答出这个问题:“二十行。”
“不错,看来你的知识面比较宽,第一关通过。”师姑很爽快地宣布。
这么简单?齐晓有些意外!
“觉得简单吗?”仿佛是看出了齐晓的心理,刘师叔笑着问道。
“嗯。”齐晓老实的点了点头。
“那是对知道的人,否则,就还是世界难题。”
也是,如果不是自己前世看到过这道题,否则还真的不可能答上来。看来,不能因为顺利答上来一道题就盲目乐观,师叔们的提问也不能等闲视之,也许会更加刁钻古怪。
齐晓定了定神,等着下一道题目。而在座的几个人也交换了一下眼神,对于齐晓能如此快的调整好心态都比较满意。
“下面,我来出第二道题。”说话的是四师叔,看来他们是挨个来的。
ps:老公感冒好了,孩子也不发烧了,呵呵,大家也要注意身体啊!天寒物燥!
第22章 后马庄之行(四)()
四师叔望着齐晓,缓缓地说出第二道题目:“这是一道论述题。国学典籍是我们梅花拳的必修科目之一,那就谈谈你对“国学”的理解吧!”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国学”涵盖的范围太大了,但齐晓毕竟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对这个还是有自己的一些理解的。
“据我所知,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周礼上说:‘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其教育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并冲击着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它不再指国家的教育基地和学校,而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它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工商法律等知识相对。
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宝库,对于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锤炼品行、领悟智慧、完善人生都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
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道家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的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但在文化上却由于长期对国学的否定,缺乏应有的文化认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肩负着民族未来的一些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津津乐道,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却知之甚少。这决不仅仅是个人的文化修养问题,更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国学,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根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虚心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兼收并蓄。
而且,我认为学习国学绝对不能带着功利主义的思想,而是让它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齐晓侃侃而谈,而周围的听众也听得很认真,不时赞同地点着头。
齐晓说完之后,四师叔满意地点了点头,并看了看其他四个人,宣布:“过关!”
太好了!齐晓难以掩饰自己的喜悦,文场考试就算是过了,接下来就是武场的考验了。
“虽然第三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再问了,不过,我们还是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最小的五师叔打断了齐晓的兴奋。
齐晓只好说:“请问第三个问题是什么?”
“我们想知道你为什么要学习梅花拳。”
听到这个问题,齐晓楞了一下,自己还没有好好地真正地考虑过这个问题。
齐晓突然想到自己选择上师范学校的缘由。那是上高一的时候,齐晓偶然的机会看到席娟的一本凉夏校园记事,书中对“展中”的描写让齐晓真的是心神往之,罗蝶起,那是怎样的一个传奇而潇洒的人物,如果自己有这样一个同学,那会是怎样的一件幸福的事情,书中介绍说她准备先念大学的教育系,然后到英国的学校实习,回来接任展中的校长,将展中打造成她理想中的学校,这个人生道路也曾经是齐晓的梦想,她也曾经想报考师范大学的教育系,后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家人的劝说而不得不改变了主意,但拥有一座自己风格的学校一直是齐晓的梦想,自己这一世是不是有可能实现呢?拥有一座自己亲手打造的私立学校!上天让自己重生一世,自己真的要碌碌一生,只是过自己的舒服的小日子吗?
齐晓又想到一位对梅花拳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前辈——燕子杰。他1936年出生,是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1955年毕业后到西藏气象局工作,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凭借卓绝的武功,无数次化险为夷,留下了一段传奇般的经历。1982年调至山东大学任副教授、教授等,从此开始了他在教学和梅花拳两个园地的耕耘。他曾经多次拜访梅拳前辈,探求梅花拳理,曾发表过多篇武术论文和相关专著。二十多年来在全国上百所高等学校中不计辛劳的义务传授梅花桩武功,弟子几千人,遍布世界各地。在学界政界商界成名者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曾多次访问欧洲、中东和北美各国,目前他是欧洲梅花桩协会名誉主席,加拿大、台湾地区梅花拳组织的顾问。他对梅花拳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梅花拳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中扎稳了脚跟,使大量高级知识分子得以真正实践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培育了大量文物双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己是不是可以仿效这位前辈,在中学校园中推广梅花拳呢?梅拳,无论是宗旨还是套路都很适合学生们学习。
齐晓不知道,自她她重生以来,一直过的比较懒散,除了丈夫和孩子的牵系,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生活目标,这种状况其实对她并没有什么好处,而这次深入的思考是对她思想的一次梳理,就像是佛学上的顿悟一样,对她的好处不可言传,让她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的潜力。
她更不知道,由于这次思考,后世多了一所真正文武并重的“梅花学院”。
当齐晓从自己的思绪中出来时,看到王爷爷他们正用关切的眼光注视着她,不禁心中一阵感动,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都是真正把自己当作晚辈关心的。
“我想做燕子杰那样的梅拳大师!”齐晓果决地说。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像是宣言,震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人会怀疑她的决心和信念!
ps:终于到周末了,虫虫预祝大家周末愉快!记得看书哦!待会儿还有一章!
第23章 后马庄之行(五)()
三场文场考试,齐晓完满地过关,接下来是武场的考试。
这场考验并不难,因为齐晓接触梅花拳时间不长,而在座的长辈们并不想故意为难她,所以下场与她对练的是一个同样只是学了半年的小师妹。
凭借齐晓的领悟能力,当然是毫无悬念地过关。五位老人也都对齐晓的表现非常满意,特别是王爷爷,更是有些得意洋洋,让刘师叔一阵鄙视。
再往后,就是正式的拜师仪式了。
其实,现在的拜师仪式已经简单了很多,齐晓庆幸的是不用喝恶心的酒,只是需要到祖师爷那里祭拜一番。
后马庄正北是邹氏墓群,最前面的便是祖师邹宏义之墓,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
仪式简单而庄重。先是由刘师叔向祖师爷上香,禀告梅拳又有新的弟子加入,然后齐晓跪在墓前,接过师叔手中已经点燃的香,高举过头,恭敬地向祖师爷三叩首,再把香交还回师叔,由他亲自插在墓前的香炉里。
这时,四师叔展开他手中的一卷长轴,向齐晓宣读梅花拳的门规:要孝师长,要敬同门,要尊法律,要爱国家;戒恃强凌弱,戒叛国背门,戒欺师灭祖,戒违法乱纪。
四师叔读一句,齐晓也跟着读一句。宣誓完之后,齐晓大声说:“严格遵循门规,否则愿意接受惩罚。”
仪式结束之后,齐晓又重新和各位师门长辈一一见礼,又见过各位师兄弟、师姐妹们,而先前在广场上看到的那两位分别是他们的大师兄和三师兄,梅花拳都已经登堂入室了。
经过文试、武试和祭祖仪式,这一天的后马庄之行终于结束了。
因为天色已晚,王爷爷和师叔们显然有很多话要说,很多旧要叙,齐晓也想和刚认识的伙伴们熟悉熟悉,八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