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得出城接应他们!”多铎兴奋喊道。
济尔哈朗一只独臂握着千里镜,一面连连点头,“对,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不能错过。多铎,咱们不但得去接应他们,还要趁机反击,我们要把明军的炮阵破坏了,传令,打开南门,我们全军杀出去,干死明军。”
“干死他们!”
“援军来了,出城!”
被明军打的抬不起头异常憋屈的清军,这个时候积压已久的怒气完全爆发了。一个个嚎叫起来,他们迅速的牵来自己的战马,在南城集结。
南门缓缓的打开,吊桥放下。
还在攻城的宁锦军愣了一下,还在想怎么城门打开了。
然后,只听到一声声的呐喊爆发,直冲云宵。大股的清军骑兵正源源不断的自城中呼啸而出,一支支羽箭飞出,一把把明亮的马刀白的耀眼。
南门前的攻城明军被多铎带领的骑兵瞬间撞出一个大口子,突破之后,多铎毫不停留,带着队伍一直向着三百步外的炮阵杀去。
在那里,原来守护炮阵的几千明军步骑终于返身杀到,与石廷柱的几千人马正混战一起。
“杀,干死他们。”多铎高喊,一箭将一个宁远士兵射倒。
炮兵阵地上,此时已经乱战成一团,汉四旗,宁远炮兵、宁锦步骑,义州城中杀出来的骑兵,就这样杀成一团。
“石廷柱,好样的,回头本王就要向皇上为你请功!”
石廷柱也看到了多铎,大笑着道,“多谢十王,末将救援来迟,十王不怪罪就已经知足了。”
“你来的很及时,尤其是一刀就捅在了南军的命门之上。石廷柱,让你的人炸炮,把炮和炮车还有那些火炮的工具还有那些炸药全给炸了。”多铎高喊道。
“哎呦,多好的炮呀,炸了还真可惜呢。”
“反正也带不走,咱们把炮先给炸了再说。”
清军开始炸炮,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发现,面对几千斤的火炮,不知道要怎么损坏。这数千斤的火炮,刀砍不动,锤打不烂。
最后石廷柱向多铎提议,干脆不炸这些炮了,直接把炮车给炸了,没有炮车,这些炮一时半会也用不了。
多铎想想也对,心里也一样舍不得这些火炮,最后下令只毁炮车,顺便毁掉那些火炮工具。
清军源源不断的从义州城中杀出,义州城中的清军基本上都是自锦州城外退回来的,足有近三万余人马。之前他们从锦州撤入义州,被吴三桂十多万兵马追上,他们不想贸然与明军交战,可是现在,这些清军倾巢而出。
吴三桂和祖大寿率领人马,也同样毫不畏惧的迎了上来。义州城南,明军两支大军激烈交战,互相猛冲。
“鞑子势头正猛,先不要攻城了,把东西两面的王朴和马科的兵马先调过来,咱们先把这些鞑子压下去再说。”祖大寿发现清军攻势极猛,忙向吴三桂道。
“来人,立即向大同总兵王朴和山海关总兵马科传我军令,让他们立即率兵来城南聚歼鞑虏。”
东面的大同总兵王朴接到吴三桂的军令后,沉吟了片刻,却并没有下令转往城南救援,而是下令本部兵马继续加强对东城的进攻。
“总镇大人,这似乎不好吧?”一名参将担忧的道。
王朴淡定的道,“三千鞑子汉军骑兵伪装官军杀到城南,突袭了吴军门的炮阵,城里的鞑子出城接应,现在两军正激战。不过才三千鞑子而已,翻不起什么浪花,咱们趁着鞑子出城接应那支骑兵,咱们正好一举攻下东城,杀进城去。”
“可吴军门的军令?”
王朴摇了摇手,“吴军门也调了马科率部过去,有他们就足够了,难道关宁锦三镇九万兵马,还干不过两万来鞑子?”
“传令下去,加紧攻城,咱们要趁这机会,一举攻进城去。”王朴望着义州东城墙嘿嘿冷笑道。只要到时他率先攻破城池,那首功就是他的,至于吴三桂的军令,违反一下也没什么关系。他是大同总兵,吴三桂是关宁锦三镇提督,又管不到他的头上来。
西面的山海关总兵马科接到吴三桂的命令,倒是毫不犹豫,不过他也没有所把有的兵都带去南面,而是留下了半数的人马继续攻城,他自己率领一万人马赶往南城增援吴三桂。(。)
第337章 养贼自重()
“辽东三镇兵马,只出动了三万,不足一半。围住叛将孔有德等在盖州,可大半个月却只是挖壕放炮,一次夺城冲锋都没有。朱慈烨这是在干嘛,有这样打仗的吗?辽东巡抚范志完奏报,辽东兵马炮火屡次轰开城墙,可刘钧却一次次坐失良机,根本就不肯发兵抢夺缺口。”
“我看朱继业根本就是不想硬战,他这是想保存实力,是养贼自重。朱继业军中拥有大量火器,先前一直瞒着不肯拔出部份给朝廷,拥有如此攻城利器,却只是围而不攻,这不是养贼自重是什么?”
“拥兵自重,养贼自重,朱继业根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跋扈!科道那边怎么说,各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御史们,难道就坐视不理,六部九卿内阁诸人,又岂能默然不言?”
内阁首辅周延儒坐在书案后,听着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的慷慨激昂陈词,他知道,其实现在朝中上下许多人都对朱继业这个如流星般划过天空的耀眼红人很不满,或者说是妒忌。大明近三百年来,还从没有人如他一样,这般短短时间就从一介平头百姓,转而成为国公上柱国,甚至还节制数镇兵权。
尤其是对于那些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得以科举中举出仕的文臣们来说,他们天生就瞧不起武官,一个两榜进士出身的七品知县,都能不把四五品的武将放在眼中,如果当上巡按、或者监军御史,那么连一二品衔的总兵副将都能呼来喝去。
可刘钧只用短短时间,就超过了他们一辈子奋斗都不可能爬到的位置,一个武将,甚至可以毫不将他们这些文臣放在眼中,谁能服气甘愿。
更别说,这个武将,还已经深深触及到了他们切实的利益。
就比如面前的吴昌时,浙江的进士。复社的骨干人物,原本刘钧也是复社中人,甚至当初决定破例招刘钧入复社时,虽是由复社四公子倡议。但他也是投了赞成票的。那个时候,刘钧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武官而已,吴昌时也只是觉得刘钧可以利用,更看中的不是刘钧的本事,而是他与麻城梅之焕、李长庚和刘侨的关系。
可现在吴昌时却在痛斥刘钧。说他拥兵自重,养贼自重,何也?因为刘钧惹到他了,先前吴昌时和周延儒打算拉拢刘钧这支朝中的新兴力量,联合起来对付吴慕钡场N獠钡笔本醯谜馐切∈乱患兴雒媪蹙厝恢С帧�
可事实上,他出马后处处碰壁。
刘继业根本不想理会他,他屡次试图与刘钧联络,可都没有得到回应。他转而想通过李春江和四公子这些社中关系与刘钧较近的人出面,可无论是李春江还是侯方域等四公子。都对他不冷不热,明显就跟他疏远着。
他亲自去见了复社的领袖张溥,可谈了半天,却从其话语中听明白,李春江和陈贞慧等人早就与张溥谈过了,正是李春江等劝说张溥不要插手到周延儒和吴恼分腥ァ�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吴昌时也不会如现在这般愤怒。就在前些天,他刚见到老家人吴伯。吴伯赶来京中告诉他,闽浙总督李树初把他大哥关进大牢了,原因是官府指控他们吴家在灾年趁机放高里贷。倾夺百姓田地,以及囤积倒卖粮食,还有出海走私,逃漏商税关税等等诸多罪行。
总督李树初将他大哥关入狱中。还将他们放贷的钱没收,又没收了他们走私的商货,囤积的粮食,连趁灾荒低价买入的粮田也被没收了,甚至家里还被罚了一大笔钱。被这样一折腾,本是当地大族的吴家是元气大伤。多年积蓄没了不说,大哥还被下了狱,老爷子老夫人气的都病倒了,尤其是吴家的名声在当地全毁了。
吴昌时听到这消息,气愤难平。
原来刘钧搞什么海关收什么关税,他也上过折子不痛不痒的反对过几声,但也没怎么出头,毕竟皇帝大力支持,当时内首首辅次辅又都是刘钧的老师。
可是现在,事情摊自己家头上了,这事绝对不能忍。
周延儒也知道吴昌时家中发生的事情,他当然知道,当初刘继业提议,梅之焕李长庚大力支持推行的这些设立市舶司建立税务局海关,征收商税等,究竟是在与谁争利。
这些东西这些税司,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真正影响的是那些商人,而在大明朝,其实商人又多是士绅。大明现在有六十多万秀才,数万举人,进士都有上千,更别提还有大量的监生。但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做官,绝大多数的人,都转而去做生意了。
换句话说,大明朝从乡间到城市,那些坐店的行商的甚至佃田收租开矿的跑海上商贸的,基本上都是那些读书人。大明的读书人太多了,有着功名的也大把,他们一面占据了官场仕途,控制着朝廷和地方,一面又全面渗透到了商农工。
凭着他们对朝廷和地方的把持,这个庞大的群体异常的稳固。在朝的官员们也就是他们的代言人,牢牢的维护着他们的特权地位。他们的田地有诸多特权,免许多赋税,他们经商,更是基本上没有商税,仅有的一点关口,可只要打着官府官员的旗号,也一样可以畅行无阻。
朝廷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可大明的这些士绅却过着豪奢的生活。
周延儒两度为首辅,当然很清楚这里头的事情。每次朝廷想要征点商税,都被官员们猛烈反对,说是与民争利,其实他们只是不想官府侵犯他们固有的特权利益罢了。
周延儒自己也属于这个利益群体,但若站在朝廷的一面来看,建立海关,征收商税,这些确是极正确的策略,只是一味的自普通百姓身上收税,又能收上来多少?因为有那些士绅特权,加之他们在地方上的关系,往往那些税赋最后全都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
就如当年加征三饷,杨嗣昌奏报朝廷,说是按田亩加征,并不按丁口征收。折算下来,三饷一年加征近两千万两银,可按天下田亩摊算,辽饷每亩征银一分二厘,再加上后来的剿饷、练饷,加起来,平均每亩地也只是征收一分多银钱。
当时计算每石粮折银八钱,一分多银的加征,一亩地也只相当于多征几斤粮食而已。
不过帐表面上算起来是这样,但实际操作时,地方上并不是按亩征收的,天下田地多被少数士绅地主占据,可摊派加征的时候,他们却反而把该交的这些加征,绝大多数给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或者是转嫁给自己的佃农,甚至有些地主和许多地方胥吏还趁机要贪污一把,以火耗之名等多征多收。
结果就是本来一亩只多收几斤粮,对普通百姓应当影响不大的三饷,最终却让百姓苦不堪言,倾家荡产,可那些拥有大量田产的地主们,却并没有承担多少加派,甚至有的反而还借机压榨百姓又捞了一把,甚至趁机又倾占了大量的田地。
这就是大明的现状,当年万历要收矿税,都闹的天下震动,为何,就是那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