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一边听一边含笑点头,好像很欣赏他建议的样子。其实我心里明镜一样,他是个被岛津赶出来的丧家之犬,只有打倒了岛津才能恢复他在日向的领地。偷眼看看别人,好几个已经皱起了眉头,都是些领地在北面的豪族势力。心中暗暗叹了口气,看来原来的大友优势就是这么被扯碎的。
“好,果然有见地!”好不容易等他说完了,我点点头表示肯定。不管“见地”是真还是假,总之是不符合我的战略意图。不过也不用我直接说出来,自会有别人反对。“‘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其他大人还有什么看法吗?”我再次发问。
“伊东殿下的意见在下不敢苟同”果然有一个胖子跳了出来,他好像是叫“田”什么什么。
“紧急军情,筑紫家的信使到了!”就在“大辩论”即将展开的时候,有侍从进来通禀。我看了看大友宗麟,毕竟他才是主人。
“快请进来!”他也显得有些紧张。
“拜见大友殿下、予州殿下!”筑紫家的信使背着个包袱行色匆匆,看来确实相当紧迫。“岛津义久亲领三万大军进攻筑紫家,在下奉命特来求援”
第487章 九州的早晨()
九州的天气确实比近畿温暖很多,刚刚五月的天气已经完全是盛夏的状态。虽然现在是清凉的黎明,而且是在山里,穿着单衣服到处走,却也没什么关系。
我穿过密匝匝的大片营寨,在卫兵的致敬中走出营门,来到了一条小溪旁。四下里看看,山岚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
岛津家的进攻确实有些出乎我的预料,不过作为朝气蓬勃的几个年轻人却也可以理解。先下手为强给我个下马威,打通筑后、筑前一线会合毛利军,对我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如果我真得被他们围在了丰后这块“滩头阵地”上,那么四分五裂的龙造寺家情况就可能有变化。
本来还想再调和一下与九州势力之间的关系,现在看来也是没那个机会了。在众人的一番磋商下,我决定采取蒲生氏乡“避实击虚”的战略。大军先向西再折而向北,首先进攻在筑前的秋月种实。这一笔乍一看来有些突兀,实际上却是整个九州的“棋眼”。
毛利军之所以进退有据,就是因为占据着丰前、筑前两块濒海的藩国,漫长的海岸线上随时可能出现能岛、因岛以及毛利家自己的水军,正因为随时可以走才坚定了打下去的勇气。一旦要是我打下筑前,和龙造寺家联手从西面压过来,大友宗麟再带着留在丰后的两万人马北上,这三万毛利军可就真的“歇菜”了。那时候我也不用再为流窜不定的西国水军烦恼了,舰队直接封锁丰前外海,他们彻底绝了出路。
但这条策略也不是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如果一直到岛津兄弟突破筑后时,我还不能搞定秋月家,那么几大势力也就被彻底割碎了。我被粘在筑前,大友宗麟被堵在府内,龙造寺家的人未必再敢掺合进来。那时敦克尔克的凄凉景象,只怕就要在我身上重演了!
为了不让这种事情发生,我命令前田庆次全力援助筑紫家,并把大友系统的立花道雪、田原亲贤、志贺亲守划到了他的序列,总兵力超过八千,命令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岛津军突破筑后!
说真的,我并不是太担心毛利的那三万人,因为他们会动的可能性极其微小。向西援助秋月家的话,那么大友宗麟一旦北上,那和筑前陷落后被围困在丰后的后果是一样的。向南攻击府内呢?大友宗麟两万人马依托城池,还有我诸星舰队的大炮在海上支援,他那三万人马还真是够一呛!
沿着河边散了一会儿步我停了下来,欣赏起了左近的风景。其实说是山区却也算不上山,只是些缓慢隆起的丘陵斜坡。因为驻扎了数万大军的关系,原本那些稀疏的灌木丛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变成了满山遍野的一座座营帐。说真的,实在是太难看了!
“殿下,这么早啊!”正在我为被破坏掉的环境而惋惜时,一个声音在后面叫了我一声。我一看原来是蒲生氏乡、大谷吉继、山中鹿之介,和那个龙虾似的高桥绍运四个人,叫我的是蒲生氏乡。
“前几天我在船上睡得有些多了,以致现在想多睡也不行!”我转身迎上了两步,笑着对他们说到。“你们怎么都聚在一起了?”看他们这么齐我不禁有点意外。
“今天就要进攻秋月城,昨晚就请高桥大人到我那里请教一下筑前的情况!”蒲生氏乡指了一下身边的高桥绍运,后者向我点了点头。“大谷大人也是九州出身,原本就与高桥大人相熟。我们不知不觉就谈了一宿,出来时碰到巡营的山中大人才知道主公已经出来了!”他的眼睛是有些红,不过精神还算好。
“是秋月家吗?有什么有意思的内容!”我一听也来了兴趣。确实我的档案里这家人的资料也不多,因为他们是十余年前被大友家灭了的,刚刚才恢复起来不久。
“其实也没什么,十几年前秋月家灭亡时秋月种实还是个小孩子!”看蒲生氏乡一再示意要他自己说,高桥绍运这才不情不愿地张了嘴,不过我还是一眼看出他是个拙于言词的人。“我和他交过几次手,应该说这个人的能力还算可以,手下的家臣团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普遍素质应该算是高的。至于说到现在他们的老巢秋月城,是这次他们复兴后新建的,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其他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秋月城是新建的城池?那他们原来的居城是在什么地方!”我对这种举动感到有些奇怪,尽管两处的情况我都不熟悉,也无从比较。“据我的经验所知,大多数复兴的家族都会尽可能选择老的居城为据点,哪怕是必须重建也会选择原址。这样作对聚集人气确实有不少好处,可以使人们记起这个家族过去曾经的辉煌。这个秋月种实还是在筑前起事却换了地方,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这个我也说不太好!”高桥绍运在木讷之中更加了慎重,但是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猜测。“秋月家原来的居城是在古处山城,论起地形地利可以说和现在的秋月城各持胜场。不过古处山城的位置更靠南,几乎快到了与筑后的边界,基本锁住了筑前通往肥前、筑后、丰前的通道。秋月城是在山区与平原的峡谷当中,顺着水路向北可以抵达海岸边狭长的平原地带。我想之所以他们会选择这里,是因为信心不足,想要更便利地获取毛利家的援助!”
“毛利家他们暂时是不用指望了,他们要动至少也得等到岛津攻破筑后之后!”我想起毛利现在的尴尬处境不禁笑了起来,可马上又想到了一个严重些的问题就对蒲生氏乡问道:“岛津军似乎推进得很快,现在已经到哪一步了!”
“刚刚得到的消息说他们已经占领了筑紫家的一半领地,前田大人昨天傍晚已经开始和他们交火了!”蒲生氏乡立刻回答到,看来是昨晚与高桥绍运的彻夜长谈也没耽误了他办公。“前田大人在取得筑紫殿下谅解后,主动放弃了一些地区,现部队分三个城池形成了稳固的防线。他在信上一再保证,决不让岛津军再前进一步!”
“这我就放心了!”我点了点头。前田庆次的军团里有根来的铁炮众,而且立花道雪这样熟悉当地情况的名将也在那边,问题应该不大。
“不过殿下还是应该迅速结束筑前之事,岛津军可是拥有大炮的!”蒲生氏乡忽然提醒到。“虽然数量不多而且前田大人那里是石头山城,但是如果岛津军不计后果的话,还是可能会造成极大损失。如果不能以绝大优势完胜岛津的话以后会很麻烦!”
“哦!”我愣了一下,真没想到岛津会有大炮,而且也知道他说的这个“麻烦”是什么。“有没有可能诱使秋月种实出战呢?”我忽然对高桥绍运问到。
“九州人虽然憨直,可以并不都是傻瓜!”他回答的语气有些“冲”,但并没有看出生气的样子。“几个月前我也曾奉主公之命攻打过秋月城,亲自索战他们依旧闭门不出,最后只得无功而返。我还是当年攻破古处山城的仇人呢!也没见他们有什么反应。”
“殿下!”蒲生氏乡也认为这个战略不甚可行。“这个秋月种实既然能忍辱负重十几年,那么想来也不会是个缺乏城府的人。想必他此刻已经清楚了形势,太浅显的计划只怕没有什么作用!”
“主公!既然时不我待,那么就请下决心吧!”山中鹿之介忽然大声建议到,声音铿锵顿挫。“现在每一时一刻都是至关紧要的,甚至关乎成百上千人的生死。攻克秋月城是个无法绕开的关键,犹疑不定只会坐失良机。请主公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属下不成功则成仁!”
“哦?”我微微有些奇怪,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山中鹿之介是个极为沉稳的将领,按理说不可能如此的不冷静,这种精神固然在作战中必不可少,但也往往使人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可当看到他的那双眼睛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肯定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他的心底里在渴望着与毛利家的再次战斗。“三万毛利军就在丰前,只要拿下了秋月城就可以把他们引来!”这个念头在内心中像个魔鬼一样在诱惑着他,使他下意识地说出了那样的话。我不知道该怎么答复他,虽然理解但不能认同。
“氏乡,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我忽然意识到蒲生氏乡既然去找了高桥绍运,应该已经有了一定想法。
“我一直在想高桥大人说的一件事!”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对山中鹿之介意见的评价,而是完全断开去谈了另外一件事。“秋月城三面环水并且是在山谷当中,这种地形可是并不常见。特殊的优势必有特殊的缺点,我们可不可以想办法利用一下呢?”
“哎真是太可惜了!”我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而且真得是非常惋惜。“可惜这次并没有把诸星特种备队带来,大坪八郎可是个工程上的奇才啊!”
“九州粮食以稻米为主,所以有不少人懂的水利!”大谷吉继这时开口说道:“我家出身是个低级武士,从小没少干农活。这样的人我也认识几个,主公需要的话我可以找些来!”
“还是这样好!”我松了一口气,忽然看到山中鹿之介低下头露出了些许惭愧之色。
第488章 耳川(一)()
九州的六月已经是骄阳流火,仅仅是上午九点半钟整个南面的天空就让人无法仰视了!南方的海岛型气候让空气中的湿度居高不下,加上今天又没有风,使人仿佛置身于蒸笼一样。你千万不要随意走动,不然就会切身体会到大闸蟹入锅后的感觉。
盔甲是没有办法贴身穿的,从理论上讲,应该在盔甲里面再穿上一身薄棉衣才对。因为甲胄自身的内衬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里面穿得厚实点儿既可以避免擦伤皮肤,又可以降低冲撞时造成内伤的可能。
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了,究竟是冒着中暑的危险穿上盔甲,还是冒着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不穿盔甲?这可实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是级别越低的人可供选择的范围越小,而一旦选择错误后要承担的后果却越严重。
天正七年(1579)六月二十三日,在日向国耳川畔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