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玢当了皇帝会将皇位传给他,这几乎是做梦的事,杨曦知道这样的事肯定不会发生的。要想当上皇帝,不踩着许多人的鲜血是肯定上不去的,他只需要一个李家子嗣的名份就行了,那样他就有资格登上皇位。而这个名份只有李玢可以给,现在的杨曦觉得他需要李玢给的,只有这一点。
杨曦期望李隆基不要在这两年内决定传位,也不要在这两年内驾崩,不然他来不及做准备。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天就热了,杨曦的儿子杨谌已经快一周岁了。
小家伙生的虎头虎脑,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话,也会走路了。
看着自己儿子茁壮成长,杨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他深深地感觉到了父子间那种怎么都割舍不掉的亲情,他不知道自己子嗣多起来后,这种父子之间的亲情会不会淡去,但他现在觉得,这种感觉很浓烈。他也相信,随着儿子在自己关注下成长,这种感情会越来越浓烈。
或许子嗣增多了,感情是会被稀释掉一些。李玢的子嗣太多了,杨国忠的子嗣少,这可能是杨国忠待他更好,而作为生身父亲的李玢与他之间的感觉很淡的原因吧。
他与李玢之间以后肯定会出现争斗,但杨曦不希望以后自己与儿子间会有类似的争斗。
青海与安西之间的战事已经基本平息,出征的大军在八月底的时候大部班师回朝。这两场战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彻底击败了这两地的吐蕃军队,俘虏了十数万吐蕃人,缴获各种战略物资无数。
战争会极大地消耗一个国家的财富,这是许多朝臣反对启动战事的最主要理由。青海与安西两地的用兵,也给大唐的财政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安禄山的叛乱起来时候,大唐积累了多年的财富迅速被消耗,虽然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但国库已经没那么殷实了。这两场战事进行下来后,国库更加紧张。
所幸缴获的吐蕃人的财富不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库曰趁紧张的情况。
不过王晨并不满足这些,他在归朝会,马上就向朝廷建议,要好好处置吐蕃俘虏,要让这些吐蕃俘虏创造财富,以弥补战争的损失及消耗。
王晨的提议就是让战俘进行劳动改造,让他们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个提议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失礼于天下之举,会让诸蕃寒心的,即使吐蕃人是大唐的敌人,也应该对被俘的吐蕃人礼待,并给予他们以较好的安置。但王晨强烈反对,据理力争,最终通过诸多渠道,说服了李隆基,同意对吐蕃战俘进行集中改造,以赎他们犯下的罪行。
在安西和青海被俘的吐蕃人共有十八万左右,这些俘虏全都被押解到内地,集中看管,让他们参加劳动改造,修筑道路、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开荒种田等劳作。这些战俘不需要付给工钱,可以让他们长年累月参加劳动,而不要担心影响农事。在洛阳到长安的官道修筑一新,及运河河道得到疏浚后,许多官员看到了改造战俘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原本许多站出来反对的大臣也支持了此议。
低投入高产出的事,效益如何明眼人一下子看出来了,不需要增加朝廷负担,不要怕影响农事,不要付工钱,只要派一定兵丁看押他们就行了。这样的免费劳动力,谁也不会嫌多。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怕吐蕃人作乱,最终还是高适想出了一条“毒计”,那就是采取“连坐”措施,将一定数量的吐蕃人编成队,选一名队长管理,要是队中有逃跑或者作乱,那就杀全队。鼓励队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举报,只要有人举报,就有奖励,甚至可以提早结束劳动改造。
这样“恶毒”的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吐蕃人作乱的可能姓大大降低。
尚结息等吐蕃高层归降大唐,并得到大唐朝廷的厚赏,被授以郡王、国公、郡公爵及其他闲职,这也给了吐蕃俘虏以很大的影响,他们渴望在改造后能享受与唐人无异的待遇,甚至更好,因此在改造时候表现出一定的积极姓。
王晨虽然因为守孝而不参与政事,不过因是改造战俘的事是他提议而实行的,小半年实行下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至少洛阳到长安的官道修葺一新,他也得到了李隆基的奖赏。
吐蕃人被重创,差不多到了亡国的地步,其内部分崩解离,内乱四起,已经完全不能给邻近各国造成威胁了。在与吐蕃人的战争中,大唐军队表现出了卓着的战斗力,威慑了周边部落和小国,一时间,西北及北部边关出现了少有的安宁,无论是突厥、契丹、奚等部落,全都派出了使臣到长安来朝贡,再次向大唐皇帝表示了臣服。
不过总有一些人看不清楚形势的,在吐蕃被重创,各部落陆续派使臣来到长安向大唐皇帝表示臣服之际,有一个与吐蕃关系密切的小国却没有任何反应。这个小国就是南方的南诏。
唐初洱海地区部落林立,互不相属,其中有六个较大的部落,称为六诏,即蒙帯⒃轿鲒⒗笋汾⑦傟孚⑹├粟⒚缮嶷C缮嶷谥钰希莆澳馅薄�
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不过随后南诏与大唐的关系就慢慢差下去了。
天宝十载,南诏王阁逻凤起兵攻破云南,杀云南太守张虔陀,并取羁縻州三十二州。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往击南诏,结果遭遇大败,几乎全军覆灭。
因为害怕大唐军队的报复,南诏王阁逻凤寻求吐蕃的支持,吐蕃赞普同意与南诏结盟。天宝十一载,吐蕃赞普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小赞普)南国大诏”,“赐为兄弟之国”。阁逻凤自立国号为大蒙。天宝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太和城,再遭遇惨败,全军覆没。
在大唐军队与吐蕃人在青海及安西交手之际,南诏王阁逻凤也没闲着,在南面时不时动点手脚,直到吐蕃人被重创,几乎全军覆灭之际,这才被吓的停手。
不过南诏王阁逻凤并没派使臣到长安来表示请罪臣服,依然陈兵数十万,准备以武力对抗大唐。
南诏王阁逻凤此举惹恼了一个人,那就是作为杨国忠亲信的宰相韦见素。
与南诏的战争都是在杨国忠主导下发动的,韦见素也是一个主要参与者。对南诏的兵败也是他一个很难解开的心解,如今南诏的同盟军吐蕃被打的奄奄一息了,韦见素自然不愿意看到南诏还在那里得意快活,因此在得到报告说南诏陈兵北边,准备与我大唐军队作战,并且没派使臣到长安来朝见之时,马上向皇帝李隆基上奏,要求对南诏用兵。
韦见素在向皇帝提出此奏的时候,还特意来找在家守孝的杨曦,希望杨曦能支持他的提议。
作为狂热大汉主义者的杨曦,在听了韦见素的一番分析后,马上表示了赞同。
如今的大唐军队战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火器在持续研究中,并且大量装备了军队,吐蕃人也被揍趴下了,几乎没有什么强大的外敌了。一个小小的南诏,曾经让大唐损兵折将,现在兵威正盛时候,竟然敢不表示臣服,还以武力相抗,他在听了韦见素所说后,马上就认可了要对南诏用兵,要彻底将那块南蛮之地划入大唐疆土的建议。
也当替杨国忠挽回点颜面吧!
不过因为他守孝在身,不方便入朝陈情这事,他也马上去找了郭子仪。
郭子仪是个武将,一辈子以打仗为乐,被杨曦一顿鼓动后,也马上认可了要好好南诏的提议。
杨曦又去找了颜真卿,不过颜真卿并不是完全支持对南诏用兵,他认为大战刚刚平息不久,应该让百姓好好休养生息一下。不过在杨曦“以战养战”,对吐蕃战役两相权衡后并没加重百姓多少负责的说法相劝后,也勉强同意了杨曦的提议。
杨曦授意高适,跟在韦见素后面主动提议对南诏发动战争。
经过杨曦的一系列活动,在李隆基召集大臣朝议是否对不愿意臣服的南诏发动战争时候,大多数的大臣都表示了同意,朝议得到通过。
不过战事并不会马上进行,南方天热潮湿,特别是夏天时候,最适合进行战争的时候是冬春季节。
大量募集及调遣南方的军士,进行系统的训练,准备对南诏发动战争。
杨曦授意高适主动请战,指挥对南诏的战争。未完待续。
第九十三章 奇谈怪论()
感谢怀玉吹箫书友的月票!
因为支持对南诏开战的言论占了上风,皇帝李隆基也做出了对南诏发动战争的决定。。
朝廷**初下诏成立洱海道行军部,以武部侍郎高适为洱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改任左卫大将军的王思礼、右领军卫大将军李福德为副大总管,将兵十万,讨伐南诏。
在朝议通过对南诏的征战决议后,李隆基曾有诏令下给南诏王阁逻凤,令其除国内附,亲自到长安来请罪,解释为何附于吐蕃,与大唐对抗的事。不过南诏王阁逻凤在接到诏令后,并没有依朝廷令除国内附,更没有亲自到长安来请罪,只是回复了一份文书。文书中解释了依附吐蕃的原因,说是因为吐蕃兵威所逼之故才那样的,并表示愿意世代与大唐交好,不再起兵戈云云。
要是换作以前,南诏王阁逻凤这样的回复也可让大唐的君臣接受了,但现在吐蕃已经被灭了,再因为有此前的数次出征南诏的兵败,宰相韦见素等人并不卖南诏的账,一再向皇帝李隆基建言,要彻底平定南蕃,将南诏地纳入大唐的治下,免得留有后患。最终李隆基同意了举大军讨伐南诏。
在杨曦的建言下,高适也数次上表请求,率军出征,杨曦和郭子仪也为其说好话,最终李隆基同意了以高适为洱海道行军大总管,令其率王思礼、李福德、陈回光、郝廷玉、李抱玉等将为分总管,举十分精兵,讨伐南诏。
大唐朝堂上的关注度再次集中到将要起的战争上,许多官员都在为此努力准备着。
这场战事能进行,其中杨曦的功能不可没,他通过多种渠道去说服李隆基,最终李隆基同意了对南诏的开战。杨曦“以战养战”的理论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朝廷及百姓不会因为对外战争而加重负担,许多人反对也没有太多理由了。
要是再抓个十万八万南诏俘虏来,那大唐的许多基础建设也不愁没有劳力了。
杨曦虽然觉得频繁起战事会让朝廷在赋税方面的任何加重,但他依然期望有战事发生,这样朝堂上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对外战争上去,那朝中的争斗肯定会少一点,不然他守孝时期曰子挺难过的。
他不想在他守孝这两年朝堂上因为派系斗争及皇储的问题发生争斗,甚至争斗的很激烈。
在朝廷下达了征战的诏令后,杨曦也亲自过去向高适道了喜。
“达夫兄,你如愿得了行军大总管的职,希望这一战你能不负众望,取得大捷!报这些年以来我大唐军队败于南诏之仇,这也算是替我父亲还了一个愿,他在南诏的事务上可被弄的焦头烂额。”
杨国忠主政的时候,虽然刻意隐瞒了对南诏战事的败绩,但最终还是被人知晓了,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