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地民众造成一丝一毫的伤害。从伊拉克小男孩身体里拆弹,目的就是留个全尸,也展现了美国大兵的‘悲悯’情怀,而以身犯险寻找失踪小男孩的下落,更是表现出美军愿意与当地人‘和平相处’的心态。
宣传时完全可以这么说——詹姆斯在片中的所有行为,从开头的拆弹到最后的追击恐怖分子,都是不顾个人安危在拯救他人,堪称英雄主义的化身。
这样的“光辉形象”自然是全美主流意识形态愿意看到的。愿意树为榜样的。
如果让这样一部影片通过奥斯卡这个强势平台传播至全世界,无疑是重塑美军和美国政府形象的一次效果显著的公关行为,同样,经过前几年伊战反恐影片的反思、批判潮流,美国民众也正在缓慢恢复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对战争的支持和认同。
影片中美军以正面形象重新出现、英雄主义回归,也是全美民众所乐见的。
奥斯卡毕竟事好莱坞的奥斯卡,是全美的奥斯卡,它的立场会偏向哪方可想而知。
其实,伊战、反恐战争作为对全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相关题材影片斩获奥斯卡只是早晚的事,只是之前的相关影片因为各种原因均为合格,而《拆弹部队》如今就出现在了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又用一种“无比正确”的姿态展现自我。
随后。作为制片人的乔治?克鲁尼也接受了采访。
他首先赞扬了影片和娜塔莉。
“《拆弹部队》的每一步制作流程,包括执导、编剧、摄影、音乐和剪辑,从一开始就都在向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一定要提升影片真实的触感。强调里面让人紧张的激烈程度,与此同时,还不能失去这些复杂的角色的层次感。”
“显而易见的是。娜塔莉?波特曼导演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对于如何运用身体和心理的危险去影响一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把握的恰到好处……所以当我听完她对电影构思的描述,并且得知她邀请我加入影片制作时,我当时兴奋地差点直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作为政治积极分子,乔治?克鲁尼也不会忘记表明自己政治正确的立场。
“感谢此时此刻冒着生命危险在阿富汗及世界其他地方执行任务的美国士兵,向他们致敬,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战争片向来是好莱坞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反映二战的影片,就像瑞恩说的那样,对战争反思甚至是质疑,完全是属于胜利者的特权。
二战是美国的光辉时刻,在这场善恶分明的战争中,美国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并通过这场战争成为超级强国,站上世界的巅峰,领导着整个西方社会。美国拍摄二战片自然带着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充斥豪情万丈的英雄主义情怀,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点江山。
如今,伊战、反恐战争同样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给政府和民众之间带来的却是裂痕,虽然远未到越战那种严重程度,但好莱坞影视作品对战争的负面表现已经出现了。
《谎言之躯》、《引渡疑云》质疑美国的反恐政策,《决战以拉谷》、《勇者之家》直接描述战争给退伍军人和军属带来的创伤,《节选修订》、《拒绝再战》更是高举反战大旗,对联邦政府进行直接抨击……
这些影片虽然没有成为占据好莱坞的主流影片,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如今联邦政府正在极力挽回战争给民众造成的不良影响,重新恢复政府的信誉,这些“不和谐”的影片自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希望看到的,而《拆弹部队》恰恰走了一条跟这些影片完全不同的路线,它貌似“反战”,实则“主旋律”,迎合了主流社会的迫切需求。
同样,如果不想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政治正确是最基本的立场,面对这样一部点映的影片,即便是那些与瑞恩、与迪士尼不对付的职业影评人,依然要大唱赞歌。
“一部伟大的电影,也是一部巧妙的电影,娜塔莉?波特曼交待得很清晰,让我们知道具体哪个人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那样做。”
面对这种性质的影片,根本不用迪士尼公关,罗杰?艾伯特乖乖打出了十分!
“当观众终于得以从《拆弹部队》那亢奋的副驾驶座位上下来,他们一定是在颤抖着,仿佛触电一般,他们很有可能会急切地想要再看一遍。”
“紧张、勇敢、害怕,这将是二十年后人们从在伊美军身上所了解的事。这部电影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经典之作,如果有观众觉得时下的无情暴力是空想的话,这部电影就是强有力的证据。”
“娜塔莉?波特曼制作了一部一流的战争片,一个生动的又充满危机的城市战争发生在伊拉克,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即时经典电影,演示了一个残酷炎热和尘土飞扬的实验室战争环境。”
曾经的主流,如今边缘化的影评人纷纷为电影亮出了十分,这些人虽然影响不到好莱坞的主流商业片,但在奥斯卡上面,还是有一点发言权和影响力的。
相比于这些影评人,迪士尼旗下的媒体则向全社会发动了类似洗脑般的宣传大战。
前知名影评人托德?麦卡锡主持的abc电视台的电影推荐栏目,就深刻剖析了娜塔莉的导演手法,并且给予了高度赞扬。
“《拆弹部队》具有记录的价值,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学手段不是基于摄像机的纪录性,不是为了‘完整地’捕捉对象的存在,它是基于某种心理主义,基于战场上的人对战争的感受方式。”
“用庞大数量的超短镜头来组成一部电影,镜头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剪辑逻辑,在某些情况下,镜头模仿的是拆弹队员的目光,当詹姆斯拆弹时,其他队员必须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目光必须时刻变换,迅速转移。这样的镜头背后反应的是战场上人物的心理状态。”
“波特曼导演将这样的镜头扩大至整部电影,不仅是拆弹过程中,队员们在军营里休息时,甚至詹姆斯和卖dvd的伊拉克小孩玩足球时,用的也是这种高度变化的短镜头。“
“这样的运用,其心理效果是惊人的,战场的紧张感已经退至其次了。娜塔莉?波特曼导演用这样的镜头和剪辑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状态,他们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整地注视事物了,他们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转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他们无法对周围的存在产生整体感……”
最后,托德?麦卡锡总结式的说道,“好的电影,要求形式和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完美地为主题服务。我认为波特曼导演在《拆弹部队》中近乎完美的实现了这一点。(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五章 名利的吸引力()
按照一般的理解,口碑如此爆棚的影片,票房也应该大卖才对,但从九十年代开始,影片的专业口碑和票房数字,就变成了几乎不存在多少联系的两码事,而《拆弹部队》这种专门为了迎合奥斯卡而制作的高冷题材,也确实不怎么招普通观众喜欢。
影片以可怜的4家院线在北美点映,首周3天拿到了14万5352美元的票房,单馆票房超过了3万美元。
这个数字看上去似乎还不错,但北美专门放映文艺片的独立院线,大多数都是可以容纳超过500人的大型影院,而娜塔莉的上一部影片《黑天鹅》以更大规模在北美开画,却拿到了单馆过9万美元的成绩,从这方面来看,《拆弹部队》的票房表现注定很渣。
到了第二个周末,《拆弹部队》的放映规模扩大到了60家影院,单馆票房迅速滑落到了1万美元左右,这个周末的三天,仅仅从北美收获了62万美元多一点的票房。
这可以说是冲奥影片最大的悲哀,想要收回投资,那就依靠漫长的时间积累吧。
经过两周的票房走势观察,迪士尼和米拉麦克斯也大体估算出了影片最后的北美票房数字——1500万到2000万美元之间。
想要指望票房拿回投资,迪士尼和米拉麦克斯可以死了这条心。
“还需要我做什么?”娜塔莉问瑞恩。
为娜塔莉的杯子斟满红茶,瑞恩靠坐在单人沙发上,看向对面,“艾莉森,你不是自称对公关很有心得吗?你可以说说看。”
“当然。”
泰勒放下手中翻看的文件,将蜜糖金的卷发顺到脑后。不紧不慢的说道,“娜特,我要做你的老师了哦。”
“亲爱的。”
从茶几上的果盘里拿起一个橘子。娜塔莉直接丢了过去,“你尽可以说。”
“谢谢。”
接过橘子。泰勒又随手扔给了瑞恩,“这就开始了。”
“争奖最大的忌讳就是自视甚高,也不要把自己的电影说得有多高端,要全程展现出自信可亲又谦虚的一面,这样最能得学院成员的欢心。”
瑞恩和娜塔莉不为所动,这种事基本所有圈内人都知道。
“还要频繁出席洛杉矶的各种派对和活动,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泰勒继续说道,“虽然我们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必须刷脸,刷存在感。”
对娜塔莉来说,这没有任何难度,她本就居住在洛杉矶。
这也可以算是想拿奖的基础条件之一,外地的影星往往在颁奖季都会暂时定居洛杉矶,比如前几年所有人都认为丹尼尔?戴?刘易斯会拿下最佳男主角,他的优势确实也很大,但即使性格孤僻、几乎与好莱坞格格不如,这位混混演员仍旧在颁奖季时搬到洛杉矶生活,出席各种颁奖礼展现对奖项的竞争和渴望。最终才能顺利得奖。
“此外,我们还要防止别人泼黑水。”
说到这里,泰勒看向了瑞恩。“虽然没几个人愿意冒着他暴怒的风险这么做,却也不得不防,毕竟这个奖项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这方面交给我好了。”瑞恩主动揽了下来。
如果说靠自身推销和努力刷脸还算是良心型争奖的话,那没有公关会承认自己做过的手段——向对手泼脏水,这算是近几年奥斯卡争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事情,当中受害者也不少。
今世虽然很少有人敢于直接如此挑战迪士尼的影片,但瑞恩前世看过的传闻一点都不少。
比如学院成员艾里克?帕特森2008年出书揭秘,称《断背山》最佳影片征途是毁在两个资深电影人托尼?柯蒂斯和恩斯特?博格尼尔手上的,两人在福克斯新闻台向观众表示——这种同性恋牛仔故事我们看都不想看。相信假如霍华德?休斯、约翰?韦恩还活着的话,肯定也不会看这种电影。”
虽然说这不是《断背山》落败的主要原因。但一定程度上肯定影响倒了结果。
还有前世的《拆弹部队》与《阿凡达》之争。
虽然詹姆斯?卡梅隆对于跟前妻竞争最佳导演几乎没任何兴趣,但两家制片方为了争夺最佳影片。阴招频出。
《拆弹部队》的制片人梅根?埃里森不顾违规风险,写拉票邮件发给大量学院成员,号召他们不要给《阿凡达》投票——我们业界需要给《拆弹部队》这样的小成本独立电影肯定,而不是给全球票房几十亿的大片。
与此同时,媒体流传大量有关《拆弹部队》中军人的作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