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至于罗峰手下刚打听到的,我没有说,因为我也还不知道。我告诉李队,我可以配合警方调查,但是也不想他们逼得太紧,李队目的达到了,对我笑着点头,说既然我们能打听出来,他也可以。
这是实话,罗峰的手下是去向沅溪镇居民打听的,这对警方来说,更不是难事,甚至于,沅溪镇居民不对我们说的话,都会对警方说,警方的权威,在任何地方都是存在的。终于,李队把我们给放走了。
我阴沉着脸,带着罗峰的手下回到了宾馆里,我们的心情已经被李队给破坏了,回到宾馆之后,罗峰的手下才跟我说起关于那座小石桥的事情。他们说,我吩咐他们出去打听小石桥之后,他们就又把整个沅溪镇的居民给问了一遍。
大部分人,都只知道这座石桥,是专门给死人走的。而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梅师傅,这是我早就知道的。当年沅溪镇镇民要拆掉小石桥,梅师傅站出来阻止,说小石桥专门给死人走,一旦拆了,必将怨气冲天,沅溪镇也必然会大难临头。
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小石桥既没有被拆除,也没有人再敢走小石桥。小石桥的历史已经很长了,虽然破旧,但如果不是这次突降的大暴雨把它给冲垮了,小石桥绝对还可以撑上一段时间。
罗峰的手下问了大半个沅溪镇,大家都这么说。沅溪镇上诡异的传说有不少,这小石桥也是其中一个,有一些居民根本不愿意提起小石桥,就像不愿意提起东山修家一样。那些愿意开口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就想把罗峰的手下给打发了。
他们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挨家挨户地搜集着信息,问了一阵没有结果之后,他们变得更加聪明,换了一种询问的方法。他们知道我之所以会调查这座石桥,是因为梅师傅老是盯着那石桥,也因为我怀疑石桥可能和修家有关系,所以他们在接下来问话的时候,都直接把石桥和梅师傅扯上了关系。
居民忌讳修家,罗峰的手下不敢轻易地提到修家,但是梅师傅,大家就没那么忌讳了。梅师傅,没有师傅就成为赶尸匠,大家不愿意接触他,但也没有对他有敌意或者很深的忌讳。果然,这么问,没过多久就有人想了起来。
罗峰的手下问的是,梅师傅在最早以前,是不是和石桥有什么关系。众所周知,梅师傅在小的时候离开了沅溪镇,之后回来没多久,就成为赶尸匠了。成为赶尸匠之后,梅师傅似乎并没有和石桥发生什么特殊的关系,所以罗峰的手下把重点放在了梅师傅还没有离开沅溪镇之前。
其实一开始还没有问出什么,罗峰的手下一路问到了居住在小石桥附近的居民家以及梅师傅家的附近,才终于打听出来。那些人说,他们还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梅师傅经常会在小石桥边上玩。
我马上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了,时隔这么多年,当年的一个小孩喜欢在小石桥边上玩,应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才对,因为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我问他们,梅师傅在小石桥边上玩的时候,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所以让大家印象深刻。
果然,我的推测是正确的。他们告诉我,他们打听出来,梅师傅曾经在小石桥边上,差点溺水。当年,因为算命先生的关系,梅师傅根本就没有名字,大伙都像称呼一个女孩一样称呼梅师傅为阿梅。
那个时候,梅师傅还只是一个小孩,沅溪不深,水流也不湍急,但是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还是有些危险的。大家还记得,那个时候,沅溪镇也刚下过一场大雨,只不过没有前几日下的那么大而已。
沅溪满了不少,大雨消停之后,沅溪满起来的水没有马上退去,梅师傅在那种时候在沅溪边玩耍,不慎从小石桥跌入沅溪,差点丧命。当时的情况,的确非常危机,刚下过大雨,沅溪附近没有什么人,当时只有一个怀了孩子的孕妇经过,但是她不会游泳,身体状况更不合适下水。
她只能吓得惊声尖叫,梅师傅是不会游泳的,就在他差点溺死沅溪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跳进了沅溪里,把他给救了上来。那个人,也是个少年,年纪也只比梅师傅大上一些,他会游泳,只是刚下过暴雨后的沅溪,杂物很多,在下水的时候,那个少年的身上也被割破,受了伤,差点连他也一起命丧沅溪了。
冒着生命危险,一个少年,把另外一个少年救了上来,罗峰的手下打听出来,这件事,当时在沅溪,一时之间还成为一段不大不小的佳话,因为救了梅师傅的少年,在坊间普通老百姓的眼里,地位要比梅师傅高出很多。
我的眉头微皱,罗峰的手下说到这里,还是没有说那个少年是谁,但是我的心里,却隐隐地有所推测。我没有着急,让罗峰的手下继续说下去。罗峰的手下点了点头,继续告诉我,从那个时候,两个少年成了好朋友,经常会在沅溪边上戏耍,感情如同亲兄弟。
但没过多久,梅师傅被家人带离了沅溪镇,走的很着急,就连家里的房子也没有卖掉。梅师傅的家境,不是很好,大家都想不通为什么梅师傅的家人会那样着急离开,至少,也得把房子卖了,换点钱,而不是把房子给闲置在那里。
但是,后来大家也没有想太多,有人说,梅师傅一家可能还会回沅溪镇。
修家惨案,是在梅师傅一家离开沅溪镇之后发生的,这两件事的时间间隔,不算长,也不算短,应该没有什么联系。不是罗峰的手下不告诉我那个少年的身份,而是那些居民,要么不说,要么就以“少年”、“那个人”之类的称呼去指代那个少年的名字。
大家都说,小石桥,见证了两个少年之间很长一段时间的岁月。
罗峰手下打听出来的,就是这些,我微微一笑:“桥边少年,我知道是谁了。”
【案五】湘西赶尸之冥婚 第360章 葬礼上的对话()
“涵哥,你知道是谁?”罗峰的手下问我。
我点了点头,反问道:“整个沅溪镇,会让沅溪镇居民不想或者不敢提到名字,甚至连姓氏都不敢提起的,还会有谁?”
罗峰的两个手下扭过头,对视一眼之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修家人。”的确,恐怕沅溪镇的居民,对那个少年的名字和姓氏绝口不提,不是因为大家不想说,而是大家根本就不敢说。放眼整个不大也不小的沅溪镇,也只有已故的修家人有这种魔力了。
也就是说,桥边嬉戏,情如兄弟的两个少年,一个是梅师傅,而另外一个,应该就是修家人。那些居民怕忌讳,招来祸害,没有明说,但也不经意地透露了一些,他们说救下梅师傅的那个少年,在坊间普通人眼中,地位要比梅师傅高上很多。
修家已经灭绝的今天,整个沅溪镇的居民,身份地位已经没有高低之分了,至少也不会地位悬殊到可以让别人挂在嘴上,但是这种情况,仅限于修家被灭绝之后。二十年前的沅溪镇,修家还在,修家的名声,在湘西一带,特别是笃信湘西巫术的人群当中,是数一数二的。
整个湘西地带如此,在沅溪镇,更是如此。而且,当时也只有修家人可以高高在上了,这就让我更加肯定,那个少年,其实是修家人。按照居民所说的,那个救起梅师傅的少年,只比梅师傅大了一些,也就是二十多年前,他也才十多岁。
修家当年的状况我不太清楚,他们有多少子嗣,每个子嗣多少岁,我也不清楚,如果非要调查到底的话,恐怕需要通过警方留下的案底和卷宗才能知晓。我相信,李队也很快就会打听出梅师傅的端倪来,他比我更容易查出那个少年的名字。
如果那个少年还活着,现在差不多应该和梅师傅年纪一样大,才三十多岁,应该不超过三十五岁,更绝对不会超过四十岁。罗峰的两个手下满脸疑惑,他们说,如果当年真的是修家人救下了梅师傅,并且和梅师傅成为情同手足的兄弟,那时至今日,梅师傅帮助修家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梅师傅有犯罪嫌疑。
至少,梅师傅可能是个帮凶。我点了点头,微微一笑:“他的确会帮助修家,不过,究竟是帮修家对付温家,还是帮着阻止修家,这就不一定了。”这两个人,听不懂我说的话,我也没有多说,只告诉他们,等我破案的那天,他们就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在宾馆里待了一会,我琢磨着时间差不多了,于是出门去了。段力的尸体,今天就会被下葬,尸体已经严重腐烂,再不下葬,对段力和陶虹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出门之后我也打听到,说其实今天,并不适合下葬,因为沅溪镇上的居民,不管是进行祭祀还是嫁娶,都会选个好日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尸体已经彻底到了不下葬不行的地步了。在大部分地区,土葬已经不是特别流行了,有些地区,甚至强行要求火葬,不过这种政策,还没有普及到沅溪镇来。陶虹没有把段力的尸体烧掉,而是取了一口棺材,决定直接把棺材埋进土里。
陶虹和段力,在沅溪镇上都无亲无故,所以葬礼也没有什么仪式,参加的人,更是少的可怜。除了陶虹花钱请来抬棺材立墓碑的人,也就只有警方出于人道主义,派出了几个人来参加葬礼。
葬礼就在西山的墓园里进行,我到的时候,墓碑已经被抬进了墓园里,墓穴也已经挖好了。我发现,李队也在现场,他第一时间发现了我,他还是之前那副似笑非笑的表情,到我面前的时候,李队扫了一眼我的身后,笑着问:“你的那些狗腿子呢?”
李队说话并不好听,我也不在意,刚想回答,李队就告诉我,他也打听出了那座石桥的事情。李队的速度果然很快,他还问我,想不想知道那个少年的名字是什么,我的目光一下子凝聚在了李队的脸上,他办事的效率,比我预想中的还要快。他会这么说,必然是已经查过当年的卷宗,确定了那个少年究竟是哪个修家人了。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镇定的问道:“我想知道,但是,你会告诉我吗?”
李队的态度,一直让人捉摸不透,他还是笑着反问我:“我为什么不告诉你。群众要配合警方,警方自然也要让群众知道一些该知道的。”
我:“这不是侦查秘密吗?”
李队摇头:“什么是侦查秘密,我自己会分辨。我可以告诉你,那个少年的名字,叫修闻。”李队的话,让我猛地一怔,这个名字,我已经听过了,温婉被迫冥婚,要嫁的阴人,就是修闻。
修闻是修家的长子,恍惚之间,我还觉得年龄有些不对劲,但是仔细一想,如果大家都还活着,修家的长子,现在三十多岁,很正常,在二十多年前,修闻也只有十几岁而已。李队跟我说,他查了当时的卷宗,发现整个修家上下,可以对上年纪的,只有修闻一个人。
其他男丁,要么只有几岁大,要么都已经二十多岁了。
李队作为警察,他对沅溪镇居民的震慑力,要比我们大的多,有些居民不肯对我们说的话,耐不住警方的追问,会告诉李队。李队已经从某个居民的口中证实,那个人,的确就是修闻。
也就是说,小时候的梅师傅,因为一次意外落水,和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修闻,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