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扬天下-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材。

    且宋太祖鼓励功臣权贵置豪宅养美妾,高官勋贵无不大兴土木,需求更大,自言以半本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就派家人到西北伐取大量木材。

    如此上至宰相,下至普通民众,对木材皆有需求,而西北独禁止砍伐,不法商人又哄抬木材价格,使西北民众不堪重负,终至禁伐诏令形同废纸。

    陛下,我朝要在西北禁止伐木,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陛下鼓励工商,加上新式作物的推广,民生恢复迅速。而以前因战乱频繁,民居毁坏极其严重。再过一两年,民生恢复过来,接下去十年内民间势将迎来一个大兴土木的高峰期。

    请陛下恕臣斗胆直言,臣所虑者,陛下虽有禁令,但民间需求若不酌情考虑,恐怕陛下的之禁令,将来也难以维持。”

    农典章这是要先打预防针了,现在说总好过将来禁不住了,被天子责罚。

    秦牧当然知道,民间有需求,要强禁肯定是禁不住的,必须堵与疏双管齐下才行。

    民间对木材的需求,最主要的无非是两点,一是作柴草。二是作建房材料。

    特别建房用料,用量极为惊人,这个时代的建筑,大部份为木质结构,拿一栋两层小楼来说,通常除了外墙是砖石的外,楼梯,二楼地板,梁柱等,无不是木头的。有的甚至连外墙也是木质的。

    对此秦牧早有预案,也提前做了一些布置,否则也不会在今天提这件事。

    这时于成龙出班说道:“陛下,要使禁止伐的诏令能落实,首先得减少民间对木材的需求。陛下,就臣就所知,在陕北地区,普通百姓有挖窑洞而居的旧习。

    自古以来,陕北就是汉胡杂居的地方。常是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遇到这种时期,就是有钱人家。也不愿建豪宅大院,多数是挖几丈土窑而居,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而土窑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臣以为。如果在陕北、陇右等黄土高原适合挖窑洞的地方,大力推行窑洞民居,便能极大了减少民间对木材的依赖。”

    听了于成龙的话,秦牧不禁连连点头,他没有去过陕北,上次去陇右一带,虽然也是黄土高原,但那里的百姓没有挖窑洞居住的习惯,以至于他根本没想起窑洞这个低成本,且易行的办法。

    “好,于卿所言,甚合朕意。朕知道,要在西北禁伐困难重重,但由于西北日渐残破,水土流失日渐严重,黄河携带的泥沙不断增多,给下游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纵观历朝历代,在治理黄河水患方面,无不是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收效却甚微,元末更是因为大力治理黄河水患,导致亡国。

    由此可见,光从黄河下游着手,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再难,这标本兼治之策也要落实下去,否则恐怕将来大秦花在治理黄河上的钱粮,同样是个无底洞。

    于卿所说的窑洞,针对黄土高源的普通民众,朕以为十分适合,朝廷理应推行。同时西京可招集一些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对窑洞的格局、布置加以设计,务求让窑洞在实用性、安全性、采光、通风、防潮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让百姓更乐于接受,农卿,此事就交由你去落实了。”

    “臣遵旨。”农典章只得起身作答,他想了想接着说道,“陛下,窑洞在普通人家推广不难,但只怕一些大户人家并不乐意接受。而建豪宅华堂,耗费木材最多的恰恰是这样的富户。而且除了黄土高原,其他地方并不适合挖窑洞。因此臣以为,窑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北百姓对木材的依赖,要在西北禁伐仍将是困难重重。”

    秦牧不想浪费时间,直接说道:“朕现在说几点,一,农卿要先作个示范,组织人力,加大煤矿开采力度,然后在各州各县推广蜂窝煤使用,尽可能减少城中百姓烧柴草的数量。

    二,推广钢筋水泥建筑,这方面朕已经有所准备,很快会争取在各州都建起一个水泥厂,加强原材料供应。

    三,对木材加税,增加使用木材的成本。

    四,在各州县设立林业巡佥司,对境内木材加强监管,对林木进行科学砍伐,严禁滥砍滥伐。同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村的里正身上,不管是谁家的树木,若要砍伐,每砍伐一颗树必须补种活三棵树苗,否则予以罚款。

    五,对黄土高原的土地加强管理,禁止进一步垦荒。禁止过度放牧,今后人口增加,现有土地不够耕种之后,朝廷再负责迁民。

    六,鼓励植树,朕会责令户拨下专款,不管是谁,每植树一百株,第二年若存活,可得到两个龙币奖励。

    七,把每年三月十二日定为植树节,西北所有官吏,每年每人必须带头植树二十株,且要保证七成的存活率,此项任务将纳入政绩考核内容。”

    秦牧说完之后,询问司马安等人有什么补充。

    司马安沉吟道:“陛下所说的钢筋水泥建筑,民间从未见过,要推行起来恐怕不易。陛下要推行,臣以为应在各州县做些试点,得让当地百姓对此先有所了解才行。”

    秦牧点头说道:“这是自然,诸位大臣还有什么补充?”

    李源想了想说道:“陛下,一种观念的改变,最是困难,我汉民有史以来,已经习惯木质结构的民居,即便在各州县做了试点,百姓恐怕也未必愿意照做。

    臣以为,要想此策能顺利推行,只能以利驱使,才能起到实际作用。臣建议除了增加木材的税率,提高木材使用成本外,可依照生育政策予以补助的办法,对使用钢筋水泥建房的人家给予一定的补助,或是减免相应的锐赋。如此,臣相信民间被利所动,推行起来便容易得多。”

    户部右侍郎立即苦着脸说道:“李阁老,用银钱补助,这会大大增加国库支出”

    秦牧摆摆手说道:“杨卿,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得千秋的大事,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况且西北人口损失严重,如今是地广人稀,荒地极多,一但禁止随便开荒之后,荒地也会变得值钱了,到时可以用荒地作为补偿,不一定要国库掏钱。”

    “陛下圣明,如此甚好,甚好。”

    见杨超活象个守财奴,连司马安等人也不禁嘴角上翘,微露笑意。

    其实正如一开始农典章所说,在宋代朝廷就已经意识到西北水土流失严重,需要采取防范措施了。

    只不过宋太祖虽然下了禁伐令,但没有相应的措施配套施行,是以没有成功。另外,北宋时期黄河上游还多控制在异族手中,也没有大秦现在的条件。

    秦牧这一天,和在坐的大臣专门讨论此事,绞尽脑汁制定各项实施细则,把事情敲定。

    他制定的五年计划的各项条款,要由易到难,一条条的落实下去,不但需要时间,有些条款还需要契机。

    象治理水土流失这一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便先拿出来敲定。

    至于其他的,他正在造势,等时机逐渐成熟,再推出(。。)

第851章 长安城里的新鲜事() 
***

    崔世宏在买下平康坊这块洼地时,众人都笑他。当他插几面旗子,让城中孩童玩投丸游戏,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就将洼地填平时,众人转而对他佩服不已。

    正当大家都觉得他十分精明时,又诧异地看到,崔世宏不是把填平的洼地夯实,却又重新挖开,而且比原来挖得还深,象打井一样。

    长安市民十分不解,这么做,之前让孩子们投丸的功夫不是白费了吗?他的精明哪里去了?

    街坊左邻每天象看大戏一样,看着崔世宏这块地变来变去,暗地里议论的、嘲笑的不乏其人。

    有的忍不住去找崔世宏一探究竟,崔世宏却总是笑而不语,或者笑眯眯的答一句:“过些日子各位就会明白的。”

    人们只得耐心地等着,眼看几亩宽的空地上,井眼一个个的增加,接着看到运来很多钢筋,大的小的,人们这就更加好奇了,运来钢材干嘛呢?接着又看到运来很多水泥和沙石。

    又有人忍不住去问崔世宏,可这厮还是笑而不语。把众人弄得心里跟猫抓似的痒痒,每天都忍不住绕过来看看。

    这天看到工地上的劳力,把钢筋扎成一个个圆柱形的“铁笼”,然后放入深井中,然后用水泥混合沙石拌成浆往深井里灌。

    这种事长安城里的民众都没见过,好奇之下,把工地外围得水泄不通,若不是人们正在争辩“无罪假定”和“有罪假定”的问题,估计来围观的人更多。

    深井灌满之后,又见工匠在上头用木板钉出一根根方形的柱框,还有楼梯、楼板,一时间,工地上树起密密麻麻的用于承重的木杆。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所以。

    越是这样,来瞧新鲜的人越多,每天看这片工地上的变化,逐渐成了长安城百姓的保留节目之一。

    朝堂上,议完黄河上游水土治理的方案后,秦牧立即颁旨,责令农典章尽快设置林业巡佥司,把巡察监督任务层层落实下去,直达每个村的里正。同时派官吏下去张贴标语,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的律令及其重要性。

    此事告一段落后,秦牧才对殿上的大臣说道:“从临窑村这起凶案,可以看出,各级官员对凶案现场的勘察手段十分贫乏,缺少专业性,以至疏漏了大量有用的线索,使真凶得以逍遥法外,无辜者蒙受不白之冤。

    刑狱者死生所系。实为重事。历来地方官员到任,首要之务便是录囚,清理刑狱,申冤惩凶。不如此不足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然朕观我大秦各州县官员,在勘察缉凶方面,甚至可以说一无所知,靠这样的官吏。如何能平民怨,清刑狱?每思至此,朕不禁忧心如焚。

    朕有意以《洗冤集录》等书籍为教材。再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些在凶安勘察方面有丰富经验之人为师,然后让每个县至少选派两名仵作到南京培训,考核合格之后,更名为法医,才可负责凶案现场勘察。诸位大臣以为如何。”

    司马安立即说道:“如陛下所言,刑狱者死生所系,实为重事,不可不慎。臣认为陛下此举当行。只是大秦幅员辽阔,州县众多,比如甘州等地,要赶往南京用时良久,臣以为,可分为几个点,在南京、北京、西京、乃至一些省份多设一些培训点,如此可以大大节省仵作路上往返的时间,加快培训进度。”

    司马安一开口,不但全力支持秦牧的提义,还补充了更完善的方案,秦牧颇为满意,频频点头。李源、顾君恩等人自然也没有再反对。

    只有户部右侍郎杨超,又沉吟了起来,他粗略一计算,大秦目前有一千五百多个县,加上州、府一级的也要培训,总计要培训的人数近万,如果一个人的培训费按十龙币算,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何况十龙币恐怕是不够的。

    秦牧开口道:“杨卿,不必算计了,此乃关系到天下刑狱的重事,就算要花费十万龙币,这笔钱户部也必须拨下。”

    “是,陛下。”

    “好,既然诸位大臣不反对,回头就请李卿草拟一份圣旨,等朕用玺后发回南京着刑部立即办理吧。”

    李源连忙答道:“臣遵旨。”

    这时秦牧才漫不经心地说道:“朕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