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谜踪之国-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香邻听了司马灰的分析。觉得思路详明。方略还算得当。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很艰难。不确定因素也太多了。因为考古队只知道这座“神庙”。处在接近地心的未知区域。而极渊只是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空洞。还无法确定沙海尽头是否存在“无底神庙”。听赵老憋所言。“神庙”中应该。至于它究竟是什么。可能只有“绿色坟墓”的首脑才真正清楚。另外地底极渊内的种种迹象。都表明地下隐藏着灭火古国的起源。这应该是一个夏商周三代时期开始。就从黄河流域迁入地深处生存地古老文明。历史上对它的记等同于一片空白。那些诡秘奇异的“夏朝龙印”。早在一千年前就已无人能识。据说安徽有块镇水的“禹王碑”。那上面就遗有“夏朝龙印”。郭沫若同志用了三年时间。才认出来三个字。还不知道认得准不准。“神庙”地存在肯定也与这个地下古国有关。

    胜香邻甚至有种不祥的预感。在“匣子”消失的一瞬间。考古队似乎在深渊里。看到了一个长有千百只眼睛地恐怖生物。它深处在时间裂缝的黑洞中。会不会与那座“地下神庙”有关?而现在幸存下来的四名成员。只有两个来历可疑又根本没有工作证地考古队员。一个无线连通讯班的班长。以及一名地质测绘员。缺少真正的考古专家。凭借现有的能力和装备。就算活着找到那座“地下神庙”。大概也破解不了其中地谜团。

    司马灰听胜香邻所言在理。对未来的不可知和不可预见性。确实是让现在这支考古队感到力有不及。但司马灰跟着宋地球参加考古队之前。务连骨干成员。说什么对历史有追求。对考古有热情。那纯属欺欺人。可论起杀人爆破之类的军事行动。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对于能否破解“地下神庙”之谜并不在乎。大不了拼着性命不要。将“神庙”里的秘密毁了。

    罗大舌头连称妙计。让“绿色坟墓”黄鼠狼扑鸡毛掸子——空欢喜一场。只是想想也觉得挺解恨。

    胜香邻猜测司马灰祖上或从艺的师傅多半不是善主儿。否则也不可能会使“蝎子倒爬城”之类地绿林绝技。那些山林的盗寇、海岛的水贼。杀人放火、劫城踹营才是其擅长的手段。习惯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可如今别无他策。也只能按司马灰所言行事——如果解不开“神庙”里的秘密。那就彻底毁掉这个秘密。总之要尽量抢在“绿色坟墓”之前。但愿这一切都还为时不晚。

    不过胜香邻还是叮嘱司马灰:“如果宋教授泉下有知。断然不会同意。所以咱们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将这个计划付诸行动。”

    司马灰点头应允。要说完全不想知道“神庙”的秘密。也绝对是昧心之言。最近司马灰一直在反复思索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样地惊人秘密。才值得西方冷战势力支持下地地下组织。不惜一切代价?他冥思苦想却又不得其解。下意识地以口问心:“为什么那座神庙地外壁色呈深绿。莫非是……邮电局?”

    罗大舌头听了司马灰所言。恍然顿悟:“还真有点道理。你说我怎么就没想到

    胜香邻说:“亏你们想得出来。趁早别胡猜了。这地下的气压越来越低。我看很快还会有气象云形成风暴出作痛。知道可能是地底又有气象云聚集。就让众人尽快起程。

    这时通讯班长刘江河发觉“短波发射机”有些反应。应该是整理背包的时候触碰了开关。不过能在地底收到“信号”。也是个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

    司马灰见状问道:“格瓦拉在非洲参加世界革命的时候。就是通过苏制短波发射机。来跟远在古巴的老卡联络。据说它仅在一秒钟之内。就能着摩尔斯密电码绕地球转上七圈半。但是也很容易受到气候和地理因素干扰。难道在这么深的地底下。还能收到外界传来的电波讯号?”

    通讯班长刘江河报告说:“首长。我看这不像有内容的电波通讯。而是接收到了某个定位信号。距离考古队不会太远。”他拙于表达。只能带路前往。

    司马灰等人都想看个究竟。就跟通讯班长往西南行出。空寂异常。就推测这个来历不明的神秘定位信号。也许是被沙层覆盖住了。它每隔几分钟出现一次。来源很可能就在脚下。

    

第六卷 第五话 短波发射机() 
司马灰心想如果“定位信号”就出现在脚下。其来源应该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失踪的“中苏联合考察队”。二是在迷航不返的“z615潜水艇”。

    因为“短波发射机”的用途十分广泛。由于它功耗极低。预先设置好固定频率。就能够持续多年定时发送短波。所以在航空航海之类的行动中。都会携带这种装置。以便在迷航遇难的过程中。为搜救分队提供准确的“定位信号”作为指引。

    他又寻思沙层下的“定位信号”。十有是来于158年失踪的中苏联合考察队。还是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考察队是在漆黑的地底深渊里行动。携带“短波装置”也是理所当然。但那些考察队员遇难后。已被埋在沙海中十余年之久。估计挖出来也都是一具具干尸枯骨了。不过现在既然被考古队发现了。总不能视而不见。当即圈出一个范围。上前掘开沙层寻找遗骸。挖了也没有多深。就能的尸骸。

    待到拨去浮沙。用“电石灯”在黑暗中照到那物体冰冷坚厚的外壳表面。众人更是感到意外。看上去似乎就是那艘战术舷号为“615”的z级潜水艇。可仔细分辨却又完全不像。因为这个物体的轮廓虽然也不算小。却绝对没有z级潜2475吨排水量的庞大体积。

    现在只能确定沙层下露出的部分是个金属壳子。两端见不到出短波信号的“定位器”。但还无法识别这究竟是个什么“物体”。不过看到外壳上印有俄文。所以肯定不是“陨铁”之类地古老物质。

    司马灰心里却是猛然一沉。他想起在野人山里引爆的那颗英军“地震炸弹”。至今还心有余悸。此时看了沙层下露出的物体。只恐也是“震动弹”一类。甚至有可能是枚更加恐怖的“氢弹”。连忙嘱咐让众人小心发掘。要是万一触发了它。咱这支考古队就得直接到“枉死城”中考察去了。

    其余三人听司马灰说得郑重。怎敢掉以轻心。所以无不加倍谨慎。就差跟在探坑里出土文物似地一点点刮了。

    众人秉住呼吸。大气也不敢多喘一口。直用了多半个小时。才逐步将浮沙清理干净。使那个物体地轮廓整个显露出来。再看这东西确实近似一颗巨型炸弹。体积并不比英军轰炸机投放的“地震炸弹”小太多。不过外边是层铝壳。形状与其说像炸弹。倒不如说像个滚筒形舱体。而且上面绑了一匝匝的绳索。

    司马灰这才知道是虚惊一场。这铝罐子大概是绑着降落镜”洞道中投放下来地补给舱。由于深渊里气流活动频繁。使它被带到了远处。舱内装有“短波定位器”。是为了能让联合考察队顺利接收。

    胜香邻奇怪地说:“这个舱体封存完好。显然是空投下来之后还没有被人动过。里面的信号也未出现故障。联合考察队为什么不来找它?”

    司马灰猜测说:“大概从洞道里空投补给物资之际。联合考察队已经失踪多时了。由于地底测站与考察队失去联络后不久。罗布泊望远镜计划就遭到了搁浅。也受诸多因素影响。被迫放弃了搜救工作。所以只能投下一批物资。如果考察队里还有幸存者。可以采取救。”

    罗大舌头可不在乎那些事。他急于知道舱里装了些什么。一边迫不及待用猎刀去撬。一边问通讯班长:“你知道咱这考古队有什么特点

    通讯班长刘江河揣摩不出罗大舌头问话的意思。只好挠着后脑勺答道:“咱们可能是……是缺少工作经验。”

    罗大舌头道:“你确实是个缺少经验的生瓜蛋子。但咱考古队地最大特点。就一个字——穷!”他嘴里唠叨不休。手里也没闲着。空投下来的“补给舱”无非就是个铝壳子。哪架得住他拆。三下五除二就揭开了滚筒形舱盖。

    通讯班长刘江河上前协助把舱体里装的货箱逐一搬出来。检视里面地各种物资。

    司马灰上前一看。里面无非是罐头、压缩干粮、化学药品之类。与他们在“地底测站”贮物室里发现地东西相差无己。但多了些成捆的苏制加长信号烛、照明弹、速发雷管。甚至还有几支带弹鼓地“pp转盘冲锋枪”。都涂着枪油。弹药箱里则装满了黄澄澄的子弹。

    司马灰等人见补给舱里装有武器。顿觉胆气大增。地底空洞是陨冰爆炸形成。氧离子密度比地表还高。亿万年间进化出了大量复杂异常地生命形态。多不是人间之物。考古队只有老掉牙的步枪。子弹也没剩下几发。如今正发愁怎么应付这次九死一生的地下探险行动。就找到了这批原封不动的武器装备。真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罗大舌头立刻扔破鞋似的。先把他那条老式“撞针步枪”扔了。随手拎起一支“pp冲锋枪”端在手里。检查枪机等各个部件全都运转如常。赞道:“这家伙。莎43式呀。多少年没见过“pp43式冲锋枪”。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基本上淘汰了。那时候“卡拉尼什科夫动步枪”已经在苏联全军列装了。但北越同美军作战的初期。也没少装备这种老式冲锋给考察队直接提供武器。应该是当时国内部队的装备。“pp43式冲锋枪”虽然型号古旧。但优点是弹鼓容弹量大、理论射速高、构造简单耐用、寒暑不惧。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的残酷考验。尤其在恶劣的地底或坑道环境中。它所发挥出来的战术性能和勤务效能。远比半动步枪来得可靠。因此让通讯班长刘江河也将步枪扔掉。换成“pp43式冲锋枪”。

    但刘江河的五六式半动步枪。是部队里配发的制式武器。他不肯随便抛下。司马灰对此也不便过于勉强。只得作罢。

    随后又从舱体内翻出一部沙橇。可以将背包和装备都放在上边。拖拽着跋涉沙海。要比负重行军轻松许多。还能多带些干粮维持所需。

    众人尽可能多的携带信号烛、电池、压缩食品。并且多装了几个弹鼓和两捆雷管以备急用。因为谁也推测不出这次地下探险任务会持续多久。所以是晴天带雨伞、饱肚存饥粮。

    罗大舌头翻到舱底。又发现了一些服装。野外生存最关键的装备首先就是“服装”。五十年代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赠送给中方一批新式“荒漠战斗服”。只是由于数量十分有限。从未正式进入部队流通渠道配发。

    其实这种特制的“荒漠战二战时德军的款式与面料改良而成。它通体采用浅黄色斜纹机织粗布。带防水透气夹层。具有较强的抗太阳能光谱热量吸收性能。防油污和防磨损性也很好。成衣经石磨浆洗加工后。软化了面料的坚硬质地。提高了穿着的舒适性。款式为侧排扣。宽襟大幅翻领。后边配有兜帽。具有一定的防风和防水效果。两侧配备四个对称的战术插袋。各处都体现了优异的性能和出色的设计理念。

    相较而言。司马灰等人从头到脚的装备。甚至经验和技术。反倒都不如十几年前的联合考察队。此时然毫不迟疑。把能换的全给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