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无药可救,无怪此物一旦侵人头皮之后,非数月甚至一年之久毒性才始行发作。
普通鸩毒人一旦饮下就行将发作,其性急而有治,且易辨别,黑鸩毒性缓而难察,直至慢慢地将人血化尽,其毒一旦侵入头皮,即可寄生在发根之内,使这黑丝维持原毒不绝,而且使当事人觉查不出。
黑鸩鸟的身世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谜团,此鸟虽然在《陆判手卷》之上也是有记载的,但是却也不是很详尽,据传,它主要是来自于险恶宫阙的渊薮,并推进阴谋理论的执行。
它飞行的身影总是晃动在宫廷的天幕上,它是既行使着天罚权力的地下判官,又是被黑暗权力宠幸的鸟儿。因而,它出没于平民的注意力之外是毫不奇怪的。
“啾——嗷——”此时,飞在了天空当中的鸩鸟发出了一声极为凄厉的惨叫。
由于它叫声尖怪,像是再发“同力”音,所以江东人也称它为同力鸟,雄鸟叫运日,雌鸟叫阴谐,双飞双宿,俨然是连环杀手。作为顶级的剧毒鸟,黑身赤目,羽毛紫绿色,它的身躯像一块黑炭在空中飞舞,尖而长的嘴喙犹如火蜈蚣一般在空气里燃烧,连留下的气息也令人窒息。
如果近距离观察,这只鸩鸟前半身像鹰后半身像孔雀,足有三趾,走路或者嘴喙都会发出邦邦的执拗声音,声音阴骘而幽深,如年迈的守夜人敲着羊皮鼓,它震落的露水偶尔滴落在皮面上,让声音蒙羞。这种鸟深居简出,如若外出必有怪事发生。
雌鸩阴谐一叫,肯定是几天的连绵淫雨;而运日长鸣的话,往往是连续的大旱,均预示了死亡帷幕的开启。鸩鸟并不是饕餮之徒,所以它也不会随意攻击蛇类。它捕食的时候有一种巨大的威仪,类似于虎行似病,鹰立如睡的姿势,好像是不期然地从毒蛇的巢穴前经过,它以一种神秘的舞蹈步伐来显示自己的君临。
这种步伐叫禹步,富有弹性,充满忧郁和感应,好像是按照冥念中的指示在亦步亦趋。人们极其忌讳见到这种罕见的鸟步,《陆判手卷》记载说:昔有人入山、见其步法,归向其妻索之,妇正织而机翻。可见此鸟毒恶之甚
。禹步到底是这样迈步的?葛洪曾经曰过: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井,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此处本是说往山林中,折草禹步持咒,使人鬼不能见,述禹步法讫,又申明之曰: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不独此事也。准此,可知禹步威力之大。鸩鸟宛如硫酸的祖先,所到之处,树木枯死,石头崩裂,毒蛇立即瘫软,鸩鸟这才上前从容进食。
“小心——”一声孩童清脆的喊叫之声,再次传来……
第647章 峨眉双刺()
我胸前的古玉就在此时猛然间一震,紧接着便是眼前白光一闪,嘟嘟瞬间从古玉当中钻了出来,而此时,那黑鸩正朝着崔明丽猛地飞了过去,还好嘟嘟动作快,好像是一枚刚刚从枪膛里面迸发的炮弹,就在眨眼间,便把俯冲而来的黑鸩给撞到了一边,并且把黑鸩的羽毛都撞掉了好多,虽然这羽毛对我们来说是有剧毒的,但是对于嘟嘟来说,却丝毫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这黑鸩惊叫了一声,但是面对嘟嘟如此的强势来袭,便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半路杀出个神咬金,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猝不及防即使是神仙也罢。
“啾啾啾——”黑鸩气势汹汹,在它看来那些原本隐匿在深渊长草里面的毒蛇蛟龙原本就是它的盘中餐,嘟嘟仅为一个三尺孩童,怎么会让它吃了这么大的一个亏,摔了这么大的一个跟头呢?
黑鸩御风疾行,朝着嘟嘟猛追而去,速度之快,这让它看起来好似一道黑色的闪电,顿时搅得这地宫之中,便是一阵的狂风急骤,好在嘟嘟的神行灵活,速度自然也不再话下,因此,这黑鸩虽然速度非常快,但是仍旧无法企及嘟嘟。
“来啊,来啊,小爷我就在这等着你,你这只丑八怪……”嘟嘟一边飞在空中叫骂着,一边躲避着这只黑鸩的袭击,这黑鸩的眼睛红的仿佛马上就要滴血了,但是它却仍旧无法奈何嘟嘟,只能干瞪眼,瞎着急。
论及速度,至今我还没有发现有谁能比这小鬼崽子要强的,要知道之前我们再去桑林婆婆家中的时候,至今我还没有忘记,那只飞天蜈蚣来袭的时候,嘟嘟竟然可以把那万蛊之王都给斗败了去,那飞天蜈蚣的速度,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崔明丽因为有了嘟嘟的帮助,就在此时得以脱身,便迅速地跑到了我的身边,她的手中也握紧了判官笔,和我一起比肩而立,面对着那老宋头。
老宋头这一身的铠甲晃的我们有些睁不开眼睛,但我可以感知到崔明丽此时的心境,我们是无论如何也绝不可能让这老匹夫从这里经过的。
“后生啊,你们一定不可以让他过去啊,否则这一切全部都完了……”阴羌的魂魄颤抖着发出了如是的声音,其实不用他说,我们也知道这其中的麻烦,若是让这个家伙进入的话,其他的不说,我肯定是活不了了,并且下辈子是做人还是做畜生,抑或是做恶鬼仍旧是未知的。
“闭嘴,老死鬼!”老宋头瞪了阴羌一眼,那模样简直就是目眦欲裂,当他说完了这句话的时候,他又转头看向了我,“你们确定是要送死吗?”
他的声音仍旧是在颤抖着的,但其中却蕴含了满满的怒意,可我和崔明丽却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身子,即使我们可以感受到从这老匹夫身体里面隐匿着的满满的怒火,“若是想过去,就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
“好好好……”老宋头忙不迭地点着头,旋即,他从背后抽出了一对武器,就听到了一阵铿锵铁器碰撞声,我和崔明丽的眼睛又被猛地刺痛了一下,这家伙竟然从后背上抽出了一对“峨眉刺”!
“哈哈,乳臭未干就敢出来闯荡的小毛孩子,以为拿着两杆判官笔就可以不知天高地厚了,那好,今天我就让你见识见识,看招——”老宋头大叫了一声,便挥舞着手中的峨眉刺朝着我们直冲而来。
峨嵋刺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据记载,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武术所用的峨嵋刺长约30厘米,其形状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表演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
用法主要有刺、穿、拨、挑等,结合各种步型、步法、平衡、跳跃、翻转等动作构成套路练习,舞动起来别有风格,使用方法和判官笔有些类似。
短双奇兵器,又名峨嵋针,称峨嵋对刺或双锋挝。最早始见于《清稗类钞》:“宣统辛亥年,拳师戴绵唐、李勤波、李春如三人表演的武术项目中有‘峨嵋针’,即今之峨嵋刺。”
此械一般外形长约一尺,具体长短也可因人而异,两头细而扁平呈菱形尖刀锐刺。形如枪头;另根据锻造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三棱峨嵋刺、六棱梅花峨嵋刺等;中间粗,正中有一圆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串连一套指圆环。
据传说“峨嵋刺”为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格斗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故又称分水峨嵋刺。后改为陆上应用。由峨嵋山一位僧人发明,故称之为“峨嵋刺”。另有一说法,峨嵋刺为蜀中一位武林高手所创,因该械形似鹅眉,故得名。
使用时,左右手各执一支,将圆环套于双手的中指上,屈指握紧时可做拦、刺、穿、挑、推、铰、扣等动作技法,张手撒放时可运用手腕的拌劲和手指的拨动使之在手中做快速贴掌转动来迷惑对手,同时配合各种步型、身法、步法平衡、跳跃等动作。
击法有刺、穿、挑、拨、扎、架等。兵器轻巧,便于携带,适合女性使用。七侠五义中翻江鼠用的就是这种兵器,黄蓉在成为帮主前用的也是这种兵器。
“呼呼”地风声传来的时候,这峨眉刺的笔尖刚好划破了空气,朝着我们猛然间突袭而来,若论及尖锐的程度,这玩意儿可一点儿也不比判官笔差,并且因为它的神行较为小巧,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自然机动性更强。
我把崔明丽拉到了我的身后,提起了判官笔,便和面前的这个老宋头斗在了一起,虽然他手中的这两只“峨眉刺”仅仅只有一尺左右长,但是这老宋头拿在了手中却让人觉着,这两只峨眉刺俨然就是他的两只手臂一般。
《陆判手卷》当中有记载了这件兵器的使用方法:斯器踩井字步法,大束大展的势法,轻灵的身法,练时以贯上神气杀气为妙,尤以含上快劲粘连为要。其用法含有刀、棍、剑之法,硬打硬进。
按刀之用法,紧贴敌身;按棍之用法,挪闪蹉转;按剑之用法,动作快妙,围身而转。苟能将三器之用法荟萃于峨嵋刺中,随其势而利用之则佳矣。
且此械不惟用于陆上,水中亦可耳。其用法不外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挑由下而起;点由内而出,劲是抖也;贯由外向内;带由右顾左,由前顾内;劈砍也;甩后甩横甩;挎挎外也;裹撩也;托上顾也;推前推出也;绞下顾也;拨开也;扎刺也!峨嵋刺共八八六十四式,按井字八角练,每角八个动作。
“戴家短兵峨嵋刺,井字八角步法奇;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刀之用法贴敌身,棍之用法挪闪精。剑之用法劲快妙,三器合一显奇能……”老宋头一边和我们打斗,一边从他的最里面吐出此话,并且从他的手眼身法步当中,便可以看出,此老匹夫深通此物精髓。
此时,我的右肩不小心便被这峨眉刺给刺破了,瞬间,那鲜血便汩汩地流出,我往后倒退了几步,捂住了自己的肩膀。“小天……”崔明丽跑了过来,一把扶住了我,“你怎么样?”她的眸子里面写满了关切。
“哈哈哈……”老宋头得意地仰天长啸道,“小伙子,我要的是那随侯珠,并不是你的性命,你的命于我来说一文不值,所以,你也不好老是挡在我的面前,这样子于你于我都是不好的。”
我把崔明丽朝着我的身后拨了过去,“你别管,这和你没有任何的关系,你先在这边站好!我来对付他,你这老匹夫……”
我转过身去,一边举起了判官笔,一边咒骂着,“你以为自己的肚子可以撑船吗?你以为今天你赢定了吗?来啊,继续来啊……”
崔明丽想拉着我,但是我却朝着那老宋头直直地跑了过去,这老宋头也举起了双刺,“好吧,你这臭小子,你现在真的是给脸不要脸了。”
“顺手牵羊——金鸡独立——笼熊回身——劈雷击地……”老宋头就在此时一口气打出了四招。
“蛟龙搅浪——犀牛望月——时乘六龙——斗转星移——”同样的,我也一一回击了他四招,并且把他那四招全部都破解的不留痕迹。
“什么?你这个臭小子,你这竟然是陆判宗的打法,你师父是谁?”老宋头惊得瞪圆了眼睛,“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