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在咫尺的天津,原先还磨磨蹭蹭的动作立即加速。由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荣禄为首会办军务,主持练军事宜。这其中。一个之前被许多人忽略的人物悄然浮出水面,正是被杨浩黑了又黑的袁世凯。
不知道什么时候,老袁花了大钱走通荣禄的门子,居然不声不响的改换门庭。
之后没过多久,光绪明发《上谕》,通过报纸和四百里加急,昭告天下:“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弥祸患。朕宵旰忧勤,惩前毖后,惟以蠲除积习,力行实政为先。叠据中外臣工条理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各将军、督抚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谅不至畏难苟安,空言塞责。”
此《上谕》一出,天下哗然。
京津一带成千上万等着参加科考的举子们,大多数欢呼雀跃,纷纷上书赞扬年轻皇帝的英明睿智。
他们这半年给杨浩的思想洗礼的非常激进,平时聚会议论的都是怎么改变国家,振奋图强,不过说再多也不可能影响朝廷。
如今,朝廷居然首先行动起来,皇帝本人更有如此的觉悟,可见他们期望中的盛世强大,即将到来呀!
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虽然找不见老师了,却不耽误他秉承师命多方奔走,到处联络学子为更张做准备。此时见到皇帝谕令,激动的痛苦流涕,在聚会上拍案赞叹:“吾辈何其有幸,生于当今之世,更遇明君圣主,此诚为开天辟地之大机缘,诸君当齐心戮力,共襄盛举……。”
欢呼鼓噪,一时间从京津迅速蔓延全国,更引来无数人的赞扬支持。不但各省督抚的支持折子堆满了皇帝的案头,更有一千多举子联名上书。
当然,无论在哪一个位面,这里头绝对不会有康有为就是了。在本世界,这个不要脸的玩意厚颜无耻的宣称“公车上书”是他组织的,如今彻底没了造假的机会。不过梁启超掺合进去,是确有其事了。
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举措,从皇帝发奋到拿出诏令,前后只有几天时间。时逢日军攻占海城,清军第一次反击失利,因此不得不再让新军北上帮忙。
这时候杨浩敲诈列强导致对方反击。俄国人从中捣鬼添油加醋的消息已经疯传的尽人皆知。
杨氏公然纠集无数官商向列强售卖武器,换取工业设备和技术人才,这事儿老百姓说不出到底对不对。但他们都清楚一点。清廷是绝对容不下这么一个强大异类的存在。等杨氏新军打败了日军,或者作战中遭受重创,就等着卸磨杀驴吧。
杨浩自然不可能束手就擒,能忍到现在没有发飙,那也不过是因为日军没有打出国门去,他不能坏了自己定下的规矩。等中日战争结束时,估计就要图穷匕见。那时候不定得打出狗脑子来!
之前不被看好的朝廷,随着《上谕》中提出编练新军。全国各省督抚一起响应,外面流传出来练军总数必然超过十万以上。于是乎风向立即大改,不少人开始为杨浩担心了。
说到底,新军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一万人而已。你再能打。遇上十倍装备一样的对手,还能有个好儿吗?特别能抗的美租界,到时候指不定一顿炮就轰散架了,这将来如何不知道,天下肯定要乱啊!
你来我往,各方面都在争分夺秒。
列强洋鬼子也都知道了杨浩的险恶用心,给他们的东西都不一样,开始还在用拖延战术,打算等这厮被清廷逼得走投无路。再落井下石。
但就在这几天里,一条从未见过的战舰突然出现在杨家海军的序列!
“威海级”护卫舰,标准排水量只有1150吨的炮舰。顶着四门单管速射炮,看上去很不起眼。
但公然在渤海黄海之中出没的这条炮舰,却成了之前十条200吨鱼雷快艇的旗舰,更是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炮舰!
在各国海军窥视之下,这条修长优美的战舰轻松跑出比鱼雷艇都快的25节以上速度,令他们瞠乎其后!精准的海上打靶速射。让他们所有的战舰都感到十足的不安全!
当初“东明”、“东升”两条武装货轮的火炮多厉害,他们可都从日军那里了解的门清。现在这条战舰居然有四门之多。加上这样的速度,收拾掉他们这些装甲薄弱的老家伙,根本不费力啊!
震撼不止如此,自从这条战舰出现后,对日本海军舰艇的袭扰从由暗转明,把“和泉号”带队的舰艇不停袭扰的不得安生。不但不敢再靠近渤海北部,就连高丽沿海都变得不再安全。对辽东日军的后勤支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时所有国家也都确认,杨浩根本没有在他们任何一家的地盘上鼓捣军火。于是不少人开始怀疑这家伙是不是从某个偏僻的群岛中钻出来的,日照不过是其第一前进基地?
不管怎样,他们都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清廷对杨浩的获胜几率,由此将迅速降低好几成。
从他们搜集到的情报可知,光是一个日照造船,不但能维修万吨大舰,制造小型民用船只的速度也高的好像下饺子。区区一千多吨的炮舰估计也就几个月的周期,谁知道他是只有一条,还是一次性开工了一堆?
恐怕是一堆的可能性占了多数啊!
各国公使们预感,一旦有成群的这种新舰出现,北洋海军指不定就姓杨了。到时候加上两条改装后的强大铁甲舰,杨氏海防将无人可制!
不过几个打算合作的国家都很默契的封锁消息,没告诉俄国人。英国首先在甲午年结束之前的一月份,与杨浩初步签订了合作协议,随后法国、德国、美国也相继签约。
他们并不太吃亏,马上得到一批先进装备增强军事实力,另外可以获得那些枪械、子弹、火炮的专利许可,一次性买断。而不必付给杨浩太多的金钱………他们的纸钞杨浩也不要。
各国只需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黄金,剩下的全部以各种工厂设备、聘用人员,外加大宗煤炭、石油、铁矿石、棉花等原材料替代。其实也为仍旧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各国,解决了不小的就业困难。
消息通过报纸宣布之后,清廷摩拳擦掌的准备往杨浩头上扣帽子,可一看签约机构的名字,登时把鼻子气歪!
第二七九章 造反倒计时()
与列国签订合作协议的,是“炎华洋行”,其总行所在为美利坚,甚至连经办人的名字,都没有杨浩的事儿。…
更令人可气的是内容。本来是枪械、火炮等装备的,清单上却列为各种无缝钢管、合金切削件、木制品和皮革、编织品。总而言之,绝对没有组装起来的枪炮字眼。
这也是杨浩与列强谈判后共同认定的细节。本来洋鬼子们捏着鼻子进口武器就够丢人的,你能指望他们在国内大肆宣扬,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他们对国内的说法,也都是各种零部件、工业品,回去组装成枪炮是另一回事,反正在任何文本上,你都不要指望看到相关的刺激人的字眼。
光绪皇帝气的直拍桌子,大声呵斥:“杨鼎世,还要不要脸!如此行事,哪里有一点当世智者的体面?”
李鸿藻文廷式等人就只能叹气了。不是俺们不尽力,是敌人太狡猾,完全不给他们抓住一点把柄。想要给杨浩扣一个私造军火的名义都那么困难,指望从舆论上把他打倒,真不容易!
他们的烦恼才刚刚开始呢。
周子清刺杀杨浩的案子,在经过多方面明里暗里的周旋之后,终于在西元1895年1月5日开庭审理。地点选在美租界,分别由天津道、美国使领馆等多方面机构组成审判团,声势之浩大堪称清廷立国以来头一桩。
搞成这样也是没办法,事情出在美租界,刺杀目标杨浩名义上还是美国人。现场又有各国公使之类的首脑。你说他是一件阴谋对付各国的大事件也行。这么大的麻烦。哪一个衙门也不敢接!
清廷那帮清流们又不懂列国邦交的细务,在李鸿章袖手旁观之下,他们压根不知道把周子清引渡出去,再交给天津道审理这么更有利的办法。
于是乎,在临时法庭之中,各国闲着没事的洋人都有上百号。各国代表和证人也是一大堆,堂而皇之的架势摆出来,一堆记者的见证下。这规格高度堪称世界级了。
这十天里,周子清想过所有办法自杀,结果都没成功。就算他绝食,也挡不住被当成精神病一样的拘束在特制的床上,用吊瓶和胃管给他强行往里打食物。
轮值医生更是异常冷酷的明着告诉他:“就算你把食道切了,我们照样有办法从肛门给你插管子灌进去!那种滋味,嘿嘿嘿,可不怎么好受哇!”
周子清又不是什么革命烈士。就算为了报仇他敢玩命,却不代表他能受的了各种恐怖的折腾。那亮晶晶冷飕飕的吊瓶,锋利的针头在身上扎来扎去。嘴里带着马嚼子一样的玩意。被强行掰开来插一根管子到胃里,耳朵、鼻孔、眼睛被全部封住一点外面的动静都觉察不到的阴暗…。
种种恐惧。好似下了地狱遭受酷刑,令他心胆惧丧。对抗了没三天,就心丧若死的任凭摆布,到了出庭审判这一日,基本上听天由命,形似木偶了。
好在这一切都在列国代表的监督下进行,找不出杨浩一丁点儿的毛病。
作为被告辩护律师的伍廷芳,与另一名英国大律师经过长篇大论的唇枪舌剑,最终在无可辩驳的证据下,裁定周子清图谋刺杀杨浩罪名成立;其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罪名成立。
同时,还把鼓噪周子清阴谋策划此案的康有为给揭出来。通过利顺德饭店的侍应生佐证,足以证明该犯在行动之前,层与康某秘密聚会。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认定是康某主使,其也绝对脱不了干系。
还得说两人比较聪明,从头到尾都没通名报姓,也没有第三者可以直接证明,这事儿只能存疑。并且发生在英租界,自然要由他们接茬去解决。
至于说被告方控诉杨浩杀周全夺产的案情,在一帮日照来的证人以无可辩驳的官方结论下全部推翻。反倒是周全父子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多次致死人命的丑行被全部曝光。
如果杨浩只是个穷光蛋或者小富翁,周全案里涉及的金额可能还会给他的名声抹黑。可你控告一名亿万富翁为了你家的几万块钱不惜杀人灭口,这事儿就有点搞笑了。
更有甚者,当着各国人的面,还被揭发出来周家的巨额财富(相对于一般土财主)来源,其中一项居然是倒卖国宝青铜器所得!
日照本就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地点,更是传说中大禹会盟诸侯的会稽山所在,甚至可能是夏都所在。从后世出土的文物看,要比其他几个地方更靠谱。这里出土的古陶器、青铜器历史悠久,只不过现在那几大遗址还没有正式挖掘。
这件案子涉及到了英国人,正是周全父子暗中把抢夺来的青铜器卖给英国人,才得到了那一笔麦加利银行的存款。也是通过英国人帮助,他才能跑到日本去留学。本来人家想让他去欧洲来着,周子清嫌远也受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