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呀。”群臣大声附和。
“宋璟才华了得,学识过人,而且他很有风骨,我是很佩服他。”都松芒布结点点头,一脸的赞赏,道:“要是大吐蕃有如此人物,我一定要重用他。只可惜,他心向唐朝,不能为我所用。”
摇摇头。一脸的惋惜。
“宋璟的确是个很不错的人才,可惜了。”大论也是赞赏。
“本赞普虽然佩服他,却不能因私废公,该要的好处还是要。”都松芒布结眼中厉芒一闪。笑得很是奸猾,道:“本赞普之所以不提出过份的要求,那是为了让唐朝把军队调走。”
说到此处,声调有些转高,道:“唐朝的西北驻守了十几万大军,用来防备大吐蕃,这是一个天大的麻烦。大吐蕃早就想要进攻河西走廊,却是没有机会。如今,机会来了,本赞普岂能错失?”
“哈哈!”
“赞普高明!高明!”
群臣放声大笑。一脸的欢喜。
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要地,这里有很多有名的城池和关卡,比如玉门关、敦煌、张掖。这块地方并大,却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要是吐蕃拿下的话。有两个天大的好处:一是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道路,吐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有西域。二是可以威胁关中之地,能对唐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西北之地虽然地广人稀,却是地势高,可以俯瞰关中,而且西北之地多山的,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若是落到吐蕃手里,无异于利剑对准了长安。
这块地方的危害有多大,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朋友们就知道了。
西夏只有屁大一点,举国之地不如宋朝一州之地大,而宋朝调集举国之兵。与西夏打了几十年,也是奈何不得西夏,后人归结于宋朝的腐朽无能,这有些不公平。
在当时,进攻西夏的宋军是最精锐的军队。号称“西军”,其战力很强悍。之所以奈何不得西夏,就是因为西夏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每当宋朝大举进攻,西夏就采用“诱敌深入,断敌粮道”这策略,百试不爽。
之所以有如此怪异的现象,就在于西北多山,西夏军队在山里一猫,宋军就找不到,随时可以跳出来断掉宋军的粮道。
进攻西北的传统路线并不是从陕北进攻,而是从现在的北京一带出发,由东往西打。只是因为,这条传统道路落在辽国手里,宋朝只能从陕北进攻。
河西走廊要是落到吐蕃手里,那就是后患无穷,整个关中都在吐蕃的兵锋之内,这好处不需要说的,群臣由不得不欢喜。
“再说了,突厥也不是那么好打的,突厥打不过,还可以退入大漠深处,一有机会就会再度南下,这会拖住唐军。”都松芒布结得意的道:“如此一来,唐军难以在短时间内调回来,我们就有的是时机对付唐朝。”
“妙!妙!妙!”群臣大拇指竖得老高,差点把布达拉宫捅破了。
“我们可以调集大军,随时准备行动。”大论笑眯眯的作结。
“本赞普就是这意思,你们还有甚要说的?”都松芒布结大声问道。
“没有。”群臣打从心眼里赞成这谋划,没有异议。
xxxxxxxxxxx
黑水城,默啜的牙帐。
默啜端坐在宝座上,手里握着黄金权杖,扫视群臣。除了阿史德?元珍、默棘连和阙特勤三人外,都来了。
“三个狗东西!”默啜很是恼怒。
上次,他就想除掉阿史德?元珍和默棘连,却是给阿史德?元珍走脱。再有暾欲谷相劝,他不得不把这心思埋在心里。
“春季到了,大漠上的草儿绿了,与唐朝决战的时候到了。”默啜眼中精光闪闪,神态威猛,道:“这一战,干系甚大,干系大突厥能否复国,是以,必须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若有怯敌不战者,若有临阵脱逃者,若有贻误军机者,斩!举族为奴!”
他的声调并不高,却是斩钉截铁,让人不敢有丝毫怀疑。
“遵命。”群臣也知道这一战的关系很大,无不是欣然领命。
“唐朝出动的军队太多,详细数目我们不知道,却能猜出个大概,不会低于四十万,这在唐朝历史上还没有过。”默啜一脸的凝重,道:“四十万大军不要说打,就是朝边境上一放,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切忌轻敌。”
“可汗英明!”群臣一脸的凝重。
默啜说得对。四十万大军不要说进攻,朝边境一放,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谁能不怕?
“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手是打不过唐朝。我们就立时退回漠北,休养生息,等到大突厥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再来报仇雪恨。”默啜眼里闪着仇恨的光芒。
“另一手就是打败了唐军,然后趁势南下,夺取北方土地。”默啜眼中精光闪闪。
“好!”这两手准备很适合突厥现在的情况,群臣没有异议,齐声赞好。
“这一仗切忌与唐军正面硬碰,要与唐军游斗。能打则打,不能打则退,不可恋战。”默啜大声提醒,道:“大突厥的勇士自小生长在马背上,可以在马背上过一生。骑射娴熟,来去如风,只要我们游斗,唐军就难以追上我们。”
突厥虽然已经在接受汉文明,本质上还是游牧民族,是“游击战”专家,只要突厥进行游击战。就能把唐军拖疲拖垮。一旦把唐军拖垮了,就可以调集大军大战一场。
默啜这部署很适合现在的突厥。
与唐军硬碰硬,突厥肯定不是对手,会被唐军屠杀一空。
“当然,若是有机会,你们也莫要手软。狠狠的打!”默啜手中权杖高高举起,狠狠劈下,如同惊雷闪电。
xxxxxxxxxxxx
神都洛阳,上阳宫,甘露殿。
武则天头戴皇冠。身着皇袍,威仪四射,端坐在宝座上。
狄仁杰、张柬之、李旦、太平公主、宋璟、武承嗣这些大臣在座。
“春季到了,万苏复苏,正是用兵之季,大战即将开始,你们有什么要说的?”武则天轻开金口,缓缓问道。
“陛下,臣别的不担心,只担心一样。”狄仁杰眉头一挑,道:“臣担心回纥和九姓铁勒虚与逶迤。”
“这是必然的。”武则天眼中精光一闪,冷笑道:“他们以为远在大漠深处,大周鞭长莫及,奈何他们不得,他们必然是坐山观虎斗,再相机行事。哼,一旦这一战结束,看朕怎生收拾他们。”
回纥和九姓铁勒,深处大漠深处,与唐朝距离遥远,唐朝还真是鞭长莫及,无法对他们构成威胁,是以,这两部坐山观虎斗也就是必然了。
“此战,靠的是我们自己,不是这些心怀观望者。”武则天冷声道。
“陛下,契丹孙万荣上书,愿臣服于大周,他还说愿助大周一臂之力。”张柬之上奏道:“以臣猜度,孙万荣此举包藏祸心,他很可能趁此机会进攻松漠之地,想要坐大。”
“孙万荣总算聪明了一回。”武则天冷笑一声,道:“李尽忠在的时候,总是进攻边关,想要掳掠,不知攻占松漠之地,这个孙万荣倒是个精明人。可惜,朕不会让他得逞。传旨:对孙万荣大加训斥。”
这种训斥没什么用处,无法约束契丹,却是表明了唐朝的态度,孙万荣应该好好惦量。
武则天的目光落在狄仁杰身上,道:“国老,此战干系甚大,务必要做到军械粮草不缺。此事,你亲自督办!若是出错,休怪朕无情!”
声调并不高,却是让人不敢有丝毫怀疑。
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很得武则天敬重,以如此严厉的语气说话这是头一遭,实在是因为此战的关系太大了,不容有失。
“遵旨。”狄仁杰忙领旨。
“传旨给王孝杰,就说对于此战,朕不闻不问,只等捷报。”武则天眼中精光闪闪,目光如同利剑似的。
她这是放手让王孝杰去打,这份气魄让人心折,众人齐声赞颂:“陛下英明!”
第六十五章 武三思兵败()
丰州,王孝杰的帅府。
王孝杰身着戎装,顶盔贯甲,神态威猛,如同天神下凡。
唐休璟、李隆基、武三思、李仙凫和葛福顺,以及一众将领,个个顶灰贯甲,站列两厢。
王孝杰眼中精光闪闪,扫视众将,只见众将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斗志,大为满意,微微颔首,道:“难熬的冬季已经过去,春季来了,是用兵的时候了。此战干系有多大,你们早就明白,本帅也就不多说了。”
这一战的关系太大了,若是成功解决突厥,北方就再无战事,唐朝就可以把兵力投放到其他地方,如西北的吐蕃,松漠之地的契丹,还有西域。
那么,唐朝就会是一片光明。
若是打败了,后果不堪设想,北方一定会被突厥占领。而且,盘踞青藏高原的吐蕃也不会袖手旁观,必然会出兵进攻河西走廊,东北的契丹也会动手,西域也不会稳定。
一句话,唐朝将会陷入四面为敌的可怕境地。
对这关系,众将早就想得明白了。
“在开战之前,你们有甚困难,尽管道来。若是此时不说,到了开战之后再提,休怪本帅军法从事!”王孝杰眼中精光暴射,如同利剑似的,在众将身上扫过。
众将紧抿着嘴唇,没有人说话。
“有人缺粮草?”王孝杰大声问道。
“没有。”众将齐声回答。
“有人缺军械?”王孝杰再问。
“没有。”众将再答。
“有人缺骏马?”王孝杰三问。
“没有。”众将三答。
这一战的关系甚大,武则天下了严旨,数以百万计的民夫向北地运送粮草军械,再有狄仁杰和张柬之这些重臣督办,自然是不会缺。
至于骏马,更不会缺,因为冬季大练兵,收获极丰,缴获了那么多骏马。要是缺战马就成了怪事。
“此战攸关北地未来数十上百年安危,务必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本帅特传如下严令。”王孝杰眼睛瞪得如同铜铃。精光闪闪,大声宣布军纪:“怯敌不进者,斩!贻误军机者,斩!临阵脱脱者,斩!滋扰百姓者,斩!杀百姓冒军功者,斩!奸淫妇孺者,斩!”
王孝杰号令严明,军纪森严,一口说了好几个斩字。众将听在耳里,个个凛然。
“谁还有疑问?”王孝杰喝问,声若洪钟。
“没有。”众将齐声回答。
“梁王呢?”王孝杰点名了。
在这些人中,最有可能违犯王孝杰号令的,就是武三思了。王孝杰不得不给他敲个警钟。
“没有。”武三思很是不爽,却不敢不大声回答。
“你们记住,陛下赐本帅尚方宝剑,无论何人,若敢违反军令,可先斩后奏。”王孝杰手捧尚方宝剑,目光灼灼。在武三思身上扫过。
这是在警告武三思,武三思很是不爽,却不敢造次。
“大战即将开始,你们有甚好的想法,尽可以畅所欲言。”王孝杰微一点头,放下尚方宝剑。脸色稍缓。
每次大战之前,王孝杰都要召集众将商议,倾听他们的想法,这是他的习贯。众将早就知道这事,立时献计献策。
“大帅。末将以为,此战之要要防备突厥逃走,是以,应当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