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斩邪-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三郎当初得小龙女托梦,其中有言:“养浩然之气,当从社稷取。”

    而今,他正走在这一条正确的道路之上。

    目光扫下去,扫过一张张神态不一的面容,陈三郎心中未免喟叹,曾几何时,他不过是孑然一身的穷酸书生而已。

    今日大会,不但文武到齐,逍遥富道也列席其中,他为崂山供奉,修门正统,必须在场。

    一个个人,一团团气息,浮沉不定,尽然在泥丸宫中得到反映,如镜照人一般,清晰可见。

    陈三郎微微颔首,缓缓道:“可以开始了!”

    周分曹便迈步走出,手执一纸,打开,高声念起来:“岁月玄黄,天下仓皇,乱臣贼子,豺狼横行……”

    这是一篇檄文,征讨的对象不是别个,正是石破军。

    当下在雍州,崂山府最大的敌人便是蛮军——这属于一个战略目标,必须确定下来,定下基调。

    这样,大伙们便有了统一的战斗方向。

    周分曹念得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诸人听得热血沸腾,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深受蛮军祸害,根本不需要动员,即可同仇敌忾,只恨不得立刻与蛮军开战,报仇雪恨。

    不多久,周分曹一片檄文念完,接下来,便是封官仪式了。

    首先,是请印。

    这印,正是那方陈氏玄武,从匣子内拿出来,稳稳地放在案上。

    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这印上,有炽热之意流露。他们都已知道,从此以后,府城人事调度,而或公文告示,必须盖上此印,方为有效,否则便是假冒空文,不可执行。

    当然,一些民生琐碎事务,自不用印,只要盖上主管公章即可。

    确定玄武印的权威名分,也是这次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陈三郎气定神闲,一字字开口道:“今府衙人事,着眼于将来,分工合作,制订制度,分为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等六房,每房设主事一名,副职执事两名,干事若干……”

    这话一出,众有骚动。

    新政制度,谁都知道会有所改动,但在此之前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会改成甚样,并不了解具体内容。

    现在听陈三郎一说,立刻恍然过来,知道公子所图不小,绝非仅仅局限于一个府城之内。

    这个,可是大好事。

    众人拢聚而来,若只求三餐温饱,那实在毫无追求。生逢乱世,纵多劫难,却也有着不少机会。

    古谚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成功的一大前提,便是得有一个施展的机会。

    当下,机会来了!

第四百六十九章:六房封官,气聚河山() 
六房制度并非新鲜事物,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历史,本源于中央六部制,数代王朝,都用此制。

    但能称得上六房的,必须州郡才行。

    譬如扬州,一直以来便是六房。不过随着封疆大吏权力日增,拥兵自重,六房便衰弱了,几乎成为摆设,诸多事务,皆由刺史说了算,即使太守,都成了傀儡。

    这个制度发展至今,渐已凋零。

    不说下面的州郡,即使朝野之上,六部制也慢慢被内阁所取代。

    当然,比如吏部尚书这些大官,一般也会被选入内阁议事。

    话说回来,现在陈三郎推出六房制,倒有点怀旧的意味。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崂山只是一个府城。

    以一府之地,却用一州之制,内中涵义,不言而喻。

    这是有一统雍州的野心!

    上位者有野望,下面的人自是高兴,若跟了个不思进取的主,哪里有前途可言?

    位置总是层层挪动的,上面的升上去了,下面的才有机会,如果上位者一直坐着,像个入定老僧,十年八年都不动一下,下面的人眼巴巴的,望得脖子都酸软,心气难免低落。

    其实陈三郎计划中的新政制度并非是这个,而是“一会三院制”,什么议会呀,什么立法院呀,诸如此类,几个生僻的名词听得周分曹等人一愣一愣的,接受不能。

    这些构思,未免太惊世骇俗。

    陈三郎唯有作罢,暂且施行六房制。因为不管主观还是客观条件,现在都不适合把步子迈得太大。走得急了,人心反而会被吓到。老话有说:走快半步是天才,走快一步,就扯着蛋了……

    况且,现在的人员配置也根本支撑不起。

    目前而言,六房制反而是最适合实情的。

    众人的骚动很快平息下来,望着陈三郎。

    陈三郎神色沉静,拿起一张红纸——这是一张任命状,案上一叠,都是早就拟好的,只待正式宣布,当然,还要落印,才算生效。

    “今府衙建立,自有制度,分六房,择贤才任之。现定吏房主事一人,周清者也,上来受命!”

    第一项任命下达。

    吏房,便是人事机构,负责政绩考核,升迁贬奖等,在六房中,重要性数一数二。

    不出意外,这个位置落在周分曹身上,也是众望所归,毫无争议。

    周分曹整一整衣装,神态庄重,走上前来。

    陈三郎拿起玄武印,往任命状上一按,鲜红大印赫然,自有气势生。

    这一印,别的人倒没有太多感觉,但站在下面的逍遥富道心头立刻一跳,抬头看来,见到一股新气就在玄武印内产生,然后迅速与金印本身融合到一起。

    这一幕,似曾相识。

    道士心一震,暗道:原来如此……

    世俗凡尘,气息斑驳,其中官气一道,深为修士忌惮。官气来源,在于名分,更源于权势。其本质上倒与龙气同源,只是稀薄许多,柔和许多,可以说是龙气分支。

    与别的气息一样,官气也得养,这样才能成气候。

    官宦养气,有着一套程序,一阶阶,递级而上。比如说县官的官气,肯定比不上知府,这是限定了的,难以改变。至于同阶之间,则要看谁的气养得好,养得深。

    天下间,官场最为污垢,也是等级最为分明,秩序森然,不可逾越。而证明官员身份的,除了任命状外,就是印章了。

    长年累月,印章用以公文书信之上,每盖一印,便可得一分气息。久而久之,印器可得灵性。

    但这样的印极少。一方面是因为官员仕途起起伏伏,多有起落,不管是升还是贬,只要换了官阶,就得换印;而换下来的印,多半被朝廷回收,然后销毁了。

    古往今来,能一辈子做一个官的,可谓凤毛麟角,就算同样是做县令,但在一个地方任职数年后,往往也会调离,到另一个县城去。

    另一方面,朝廷管治甚严,官印得气,其中大半又被龙气所吸收。

    反正官气好养,官印却难成器。

    当今王朝,有传国玉玺,那才是一方真正的社稷神器。

    原因无他,此方玉玺已经历经数朝数代,王朝更迭,而玉玺不变。千百年来,它盖过的圣旨成千上万,不计其数。积累下来,那气息磅礴,已成大器。

    故有言:得传国玉玺,可镇国,可定龙脉!

    改朝换代,立国者第一时间就是要取到玉玺在手,否则的话,就等于缺了立国之本,弱了名分。

    传国玉玺天下闻名,上面铭刻着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此神器自是在紫禁城中,等闲不可见得。

    而现在,逍遥富道见陈三郎落印,气息徒生,他立刻便想到那方面去。不过这本来也是意料中事,因为这印,可是他亲手炼造而成的,其中奥妙,当然一清二楚。

    他只是没想到,气息契合得如此融洽。按道理说,这一方印,当属于私印,而私印是很难产生气息的。

    解释的话,应该是此印中的龙气在发生作用,而且这天下龙气早已稀薄破碎,无从压制了。

    道士心中,顿时想到一词:气聚河山!

    上面陈三郎落好印,轻轻一吹,站起来把任命状交给周分曹。

    周分曹双手恭敬接过,脸有激动之色。虽然这个结果早就知悉,但眼下场合气氛烘托之下,也是感到意气张扬。他曾想过,当初若不是下定决心跟随陈三郎到泾县去,会是如何?

    或者,已经成为一堆枯骨了吧。

    他是决然不会选择元文昌的,而元家已反,再无忌讳,不顺从的,只怕都会化为灰灰。

    周分曹拿了任命状,躬身退下。

    陈三郎开始宣读第二个任命:兵房主事。

    也是个没有悬念的结果,江草齐当仁不让。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兵甲关系重大,甚至超过了人事,一旦立下战功,擢升也要容易得多。

    然后到了吏房主事,却是周何之。他是跟随已久的“老人”,虽然没有出色的才能,但兢兢业业,态度勤恳,乃是有目共睹的。

    很快轮到了礼房主事,正是宋志远。

    ……

    一项项任命,一次次盖印,一个个人上前接任命状……

    在肉眼不可见之处,一道道气息汇聚,最后慢慢凝聚在玄武印上。

第四百七十章:若有令下,必死战耳() 
(上文笔误,周何之应该是户房主事,打成吏房主事了,南朝老眼昏花,抱歉!)

    任命状不断发下来,各个人员逐一上前接纳,总体而言,波澜不惊。比较出意外的只有陆清远担任工房主事一职,不过也是情理之中。他在武平县主事,大力发展本地矿业,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现在擢升为一房主事,并无问题。

    而刑房主事,落在张博身上。其曾身陷囹圄,在死牢里饱受折磨,差点死在里面。经历这一劫难后,难得他心性平稳,没有偏激,用人做事,都有分寸。

    这一点,在镇压城中家族叛乱时便得了明证。

    张博在领兵上亦有一套,无奈落难时身体落下病患,很难再冲锋陷阵了。陈三郎干脆安排他当刑房主事,不用太奔波劳碌。而且张博自幼读书识字,饱读经典,执掌此房,足以胜任。

    六房主事确定,接下来便是副职执事,以及干事等……

    建立六房制后,下面县城便沿用旧制,采取县令县尉等名号,不再用“主事”一称。

    其实原本体制已经相当成熟,分工清楚,无需再去改变。这套体制也深入人心,更容易被民众接受。

    六房之外,陈三郎还弄了个神学院出来,顾名思义,乃是祭祀做法的。简直为逍遥富道量身定做,成为第一任院长。

    道士欣然接过任命状,好不得意。心想书生肚子里就是有货,起的名字既有内涵,又威风八面。

    尘埃落定。

    总而言之,这一次大会,是陈三郎入主崂山府以来的总结,以及论功行赏。

    计算时日,他们前来崂山扎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基业稳定。正好借着严冬休整,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创业难,难在人事;守业难,也是人事。

    不管如何,总脱不开个“人”字。而当环境变化,境况更改,人心就会变。

    这个时候,基业制度一定要具备包容人心变化的弹性和韧度,否则的话,包裹在里面的人随便一挣,便会挣破出来。那么,整个机制,也就散了。

    陈三郎召开大会,排坐坐,分果果,正在点上。

    众人履新任职,既是奖励,也肩负责任。要知道目前崂山府的形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