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斩邪-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嗡的一下,小剑似鸣,状甚愉悦。

第三百七十一章:京城之秋,王朝之暮() 
入秋的京城,秋风萧索。每一次吹拂,都裹挟着不少沙尘,漫天飞舞,灰蒙蒙一片。当落下时,洒在屋顶上、街面上、树冠上。看上去,脏兮兮的样子,并且会一直如此,直到一场大雨降临,才或有可能清洗掉。

    然而秋冬的北地,气候干燥少雨,往往两三个月都落不下一滴水来。等到隆冬严寒,有雪花飘落,雪片濡染到那层尘垢,更显肮脏。

    风沙吹在紫禁城上,旗帜飞扬。

    有消息出来,今早圣上又咯血了。这个月,已经是第八次,后面几次,一次比一次密。现在的他,整天躺在床上,昏昏沉沉。

    自从病倒,皇帝就难以理事,朝野之上,分成了两派,一派以七王子为首;另一派,以四王子、五王子为首。

    两派之间,夹着一个内阁首辅萧易安。

    四、五王子一直居于长安,根基深厚,然而七王子本来镇守凉州,有铁骑十万,彼此之间,倒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但归根到底,还得看皇帝心意如何,最后会把位置传给哪一个。在民意上,七王子占了上风。他战功显赫,性格沉稳,素有皇帝壮年风范。

    那时候的皇帝也是一代明君,政务勤勉,宽以待民,王朝天下,一片欣欣向荣光景。

    只可惜,到了晚年,皇帝开始沉醉丹药之道,要求长生,因此生活荒诞起来,疏于政事,最终导致各大州域刺史拥兵自重,再难以驾驭,并渐渐形成了割据之势,埋下了现在石破军作反的祸根。

    对此,朝野之上,很多人都觉得国师净往责无旁贷。

    释家也有长生道,号称极乐世界。

    自从净往担任国师以来,皇帝每天敲木鱼听经的时间比审阅奏章的时间要多得多。

    属于老皇帝的时代注定将一去不复返,当下关键在于如何力挽狂澜,平定天下。

    这需要一位勇猛之帝!

    譬如七王子。

    老皇帝大概也是有此主张,否则何以会把七王子从凉州召回京城?

    只是,皇宫之中,每天木鱼诵经不断,但圣旨始终不见出。

    各王子心里着急,各大臣心里着急,整个天下,都在着急。

    石破军反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了雍州,雍州刺史郭宏图连夜带着满车美人逃到京城里告状,成为一大笑料。许多人心中恍然:原来不是每一个封疆大吏都能打的。

    郭宏图此举,使得朝野哗然。当即有御史上书,言辞激烈,要治郭宏图失土之罪,该打入天牢。

    好在郭宏图在京城也有人,多年以来,每年打点的无数银子还是起了作用。一番扯皮之下,他被定了“失职”,被软禁起来。

    说是软禁,那府邸如同花园一般,宽敞可跑马,假山流水,亭台阁谢。景色宜人,当然少不得一大群莺莺燕燕,每天饮酒作乐,颇有乐不思雍之意。

    石破军大兵压境,进迫中州,天下为之震动。朝野中幸得还有萧易安没有慌神,赶紧请圣旨,号召天下勤王,并封李恒威为镇国大将军,统领三十万联军在中州边境集结,形成防御战线,总算缓住了蛮军的脚步。

    石破军叛乱,在某种程度上还缓解了王子争位的激烈矛盾。好比兄弟们正在家里争家产,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有外人打上门来了。

    古书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

    李恒威忠于国,乃是上将,对付石破军有一定把握,暂时可压得住。但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扬州元文昌上书,称管辖下泾县县令陈道远贪赃枉法,鱼肉乡里,大兴土木,无法无天。南阳知府接到状告,派兵拿人,不想陈道远蛮横不服,胆敢反抗,还杀了南阳府的人,简直胆大包天,形同叛逆……

    元文昌洋洋洒洒,千字奏章,陈述陈道远数大罪状。因此要朝廷下旨,削去陈道远所有功名,贬为白丁,再依法缉捕,交给大理寺审判。

    这封奏章,掀起了轩然大波。

    陈道远谁人?

    新科状元,三元及第,更重要的是,还是皇帝钦命的。想当日,陈三郎会试文章开始之际并未得到青睐,不在一甲之中,却是皇帝看了数卷文章皆不合心意,痛斥大臣,连着两次,才终于把他的文章放上来了,被皇帝一眼看中。

    再说了,陈道远这个泾县县令也是皇帝钦命的。

    依照正常程序,会试前三名,一般都直接进入翰林院做事,极少外放。翰林院乃人才基地,熬得几年,很快就能上位。这也是对于一甲进士的褒奖,以及看重。

    陈道远倒好,直接让一封密旨弄到泾县当七品县令去了。县令当然没有养在翰林院里好,许多人觉得,这是陈道远被贬。

    问题在于,皇帝又御赐了一把剑给他,这里面就有文章了。

    世间万事,但凡与钦命御赐沾上了关系,便具备了某些非同寻常的意义,值得深究。

    许多人都搞不懂皇帝葫芦里卖什么药,让人费解。有一种说法是皇帝想以陈道远为棋子,安插到泾县里,能试探下元文昌的态度。

    这个说法被不少人认可。

    也有人认为皇帝此举并不高明,或会刺激到元文昌,让他起兵作反,从而适得其反。

    持这般态度的,多是保守派。

    皇帝突如其来的病倒,让这个争议告一段落,元文昌没有动静,石破军已经反了。

    满朝文武,焦头烂额。

    但这只是开端,这不,元文昌开始出题发难了。

    元文昌与陈道远之间的是非矛盾,明眼人都心里亮堂堂的,两者为人,大伙儿也是一清二楚。其实到了这个份上,事实如何,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边的人,哪一个最不能得罪。

    答案显而易见。

    当即便有大臣上书,要陈道远返京请罪。陈述缘由,再做定夺。

    这个主张得到了不少大臣的同意,在他们看来,当下之急,大局为重,先要稳住元文昌再说。

    只是一片杂乱之下,谁都不知道陈三郎人在何处。好几天后,才有消息传回,说陈三郎跑到雍州去了。

    朝野再度哗然!

第三百七十二章:朝野问罪,道观问路() 
陈三郎逃离泾县,没有入京,而是去了雍州,这消息掀起轩然大波。诸多大臣义愤填膺,纷纷上书呵斥他目无朝廷,不把法纪放在眼里,此等行径,已是大罪!

    吏部尚书徐守义上奏,其中有词曰:朝政纲纪,中有大义。为臣者,当为君分忧,死而后己!陈原身为臣子,擅离职守,为一罪;无故恶封疆大吏;为二罪;既犯罪错,不思悔改,潜逃之,为三罪……

    简直把陈三郎视为十恶不赦的天下罪人。

    这奏章引得不少大臣附议,纷纷上书应和,都主张把陈三郎抓回来。

    只是陈三郎去雍州了,该怎么抓却成为了问题。众所周知,现在的雍州是什么状况,官府体系早垮了,蛮军、贼寇、义军、修罗教……各种势力交缠,兵荒马乱的。

    雍州沦陷,朝廷力有不逮,自知在短时间内无法收复,就很聪明地广发公告,但凡在雍州站得住脚的义军,便可上书申请朝廷封官。县令、同知、甚至知府都没问题。要是谁有本事,能一统雍州,又愿意效忠朝廷的话,直接就是刺史大人了。

    反正目前发放的都是官帽子,不用真得给钱给俸禄。

    此举意在号召留在雍州的民众奋起反抗,从而能不断削弱蛮军的力量,给朝廷大军创造机会。

    还别说,还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雍州境内,义军成千上万,达到一定规模的队伍就有十多杆旗号。

    当然,这也与蛮军的暴虐无道有关,不给活路,肯定得抗争。但无可否认,官帽子的吸引力也不小。平常时候,只有千辛万苦考功名是唯一路径,现在富贵险中求,有了新的盼头。

    石破军攻占雍州,只顾席卷收割资源,掳掠青壮,强迫入伍,真如蝗虫过境一般,并不治理地方。过境之后,哪管它白骨遍野,洪水滔天!只在个别比较重要的城中留下兵力来镇守。比如说雍州郡城内,便留有五千精锐。别的地方,基本无人留下。

    这些空白地方就成了义军目标,有时候为了抢占地盘,义军之间发生激战,互相兼并,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当初苏镇宏能长占崂山府,实属难得。

    义军涌现,与蛮军势不两立,如此一来,石破军大军的后面,便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不过石破军也没有回头的意思,他起兵之时已经目标明确,便是一往无前,长驱直入,一直打进长安。

    他已无路可回了,作为根基的蛮州,早已成一个空壳子,中间又隔了个雍州。

    只有一路打下去,才有出路。

    这等决策,或者只有石破军这样的武夫才做得出来。

    雍州各方动乱,该找谁去抓陈三郎?

    毫无头绪,也无把握。

    此事就此搁置下来,讨论来讨论去,都不知该如何下手。

    倒不是满朝文武都主张问罪,也有些人替陈三郎申辩,说他应该是身不由己,很可能受到了元文昌迫害。

    只是这样的声音出来,立刻便有人喝道:“元大人身为一州之长,何许人也,为何偏与一个小小的县令过不去?再说了,陈原若无过错,怎不敢进京?”

    竟无言以对。

    陈三郎一向不善交际,别的人考了功名,天天访友聚会,人情来者不拒。可那时候额陈三郎在京城,与许珺在一起,甚至消失过一段时间,竟让人以为他失踪了去。

    况且,他就是个刚考出头的年轻人而已,出身寒门,不是什么豪门贵族。现在有人肯帮他说话,多是看在其文坛名声之上,惜其才。

    其中,便有座师苏燕然。其奔赴扬州主持乡试时,亲眼见到陈三郎与元文昌之间的交锋,对于陈三郎很是欣赏。

    然而几个人与满朝文武相比,实在难以扭转局面。最重要的是皇帝病倒,陈三郎的钦命光环不复神奇。现在主事的内阁、四五王子,都对陈三郎不怎么感冒,至于七王子那边,曾对陈三郎抛出了橄榄枝,但那时陈三郎不想卷入这番争斗漩涡,避之不及。

    如此一来,这些人自也不会尽力替陈三郎分辩。

    秋风寥落,北地的秋要凉得早许多。

    昆仑观一如往日,忘机真人坐在观中,不开观门。

    坐在蒲团上,这真人闭目养神。他是出家人,却知世俗事。朝野上的纷争早听在耳里,不置可否。

    当日见陈三郎,忘机真人若有所思,便开观门,还借了一幅画给陈三郎疗伤。

    这是一份信手送出的人情,等于走一着闲棋。倒没意料到这枚棋子颇不安分,真是够折腾的。

    真人睁眼起身,望着供奉的道君神像,怔怔出神。过了一会,他低垂下头,叹了口气:“若无为,若有为,安得超然世外?”

    说着,迈步出到院落中,站定,望向紫禁城的位置,突然想起了那位与自己争斗多年的净往国师。真人却是知道,白马寺另有安排,就在扬州,有一位得道高僧一直等在那里,应该是在等一个人。

    释家讲因果,其所要等的人,一定非比寻常。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那位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