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历四年-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立一个新机构,将职司进行转移,永历朝廷下达的五军都督府的任命就不再拥有对新卫所的管辖权了。陈文借此将外来因素对江浙明军内部的影响进一步削弱,而浙江都指挥使司和浙江都督府,其实不过是左手换右手的关系。

    与此同时,旧有的五军都督府职依旧对旧卫所有管辖的权利,陈文依旧可以继续对其进行废除和吞并,反倒是浙江都督府却只向会稽郡王府负责,不再向五军都督府负责,权利进一步集中。

    “我江浙王师始建于永历四年之大兰山,自创建以来,修改军法、以戚帅成法练兵,与皇明之旧式军队早已是截然不同。再兼如今皇明各部,滥爵滥官现象严重,百余人可称总兵,数十人可谓副将。而我军中,总兵、副将等高级军官不过寥寥十数人,却无不统领数千兵马。”

    “是故,我江浙王师内部,不再使用总、副、参、游、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旧式官称。府、县及汛地设防守官,向各省的防守司负责,如战兵各营一般,使用军衔来区分阶级。”

    与都督府一样,各省的防守司同样向会稽郡王府负责,这样一来,永历朝廷任命的武将官职就空有其名,甚至变成了荣衔。总兵如此,提督更是如此。

    孙可望借朝廷大义来分化江浙明军,陈文则干脆将其下属单位彻底抽空,空留下一个名称,更是用军衔制来取代旧阶级,孙可望的拳头立刻就会打在棉花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官职称呼易变,无非是修改公文、更换印信。而调整驻军却是要花费时间来进行调动的。这个过程有快有慢,但想要将江西的重兵集团彻底解放出来,也还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倒是没过几天,新一批新兵完成了新兵训练,组编进了新编的各营,在进行磨合训练之前,陈文却率先抬出了师一级编制划分的第一弹。

    第一个宣告成立的师命名为豫章,取得是江西的古称豫章郡。这个师下设义乌、丰城和靖安这三个步兵营外加轮换进去了四分之三新兵的铁骑营以及师直属部队,编制是满员的,而这个师的首任指挥使便是如今身在袁州府的吴登科。

    义乌、丰城、靖安和半个铁骑营都在袁州府,只有少数部队需要调动,而他们所在的位置也表明了他们的任务,那就是配合地方驻军扼守赣西,以备湖广南部的清军重兵集团。

    以一万余人的一个师配合周围几个府数千人的驻军,面对兵力高达数万之巨,且拥有八旗军和山西、直隶绿营组编起来的西南经标的重兵集团,可谓是捉襟见肘已极。所幸的是,现在觉得捉襟见肘的也不只有陈文一个,腹背受敌的范文程同样如此。

    这样一来,吴登科手中的部队哪怕是守有余而攻不足也是够了,反正陈文暂且也没有用兵西南的打算。

    铁骑营是陈文杀进江西前唯一的一个骑兵营,现在抽调了四分之三的老兵为的就是用这些有经验的骑兵来搭建起另外三个骑兵营,以便于将另外三个师的架子搭起来。

    豫章师是面向湖广清军的部队,但同一批组建的另外三个师,却并不再是简单的防御部队,而是用来进攻的!

    根据命令,驻扎在宁波和台州的天台、温岭二营以及配合东阳营威压钱塘江的瑞安营在驻军调整完毕后撤回到金华府进行整编,与一个命名为羽蛇的骑兵营一起组编成江浙明军的第二个师,赐名为永嘉。

    永嘉郡是浙江地面上于古时的一个郡,现在的温州府城所在的县城也叫永嘉,便是来自于当初的永嘉郡。

    除此之外,近卫和神塘两营在与新建的两个营完成替换后也将从南赣地区赶往绍兴,与东阳营及一个命名为骁骑的骑兵营一起组编为金华师。

    永嘉师的指挥使为李瑞鑫,而金华师的指挥使则是尹钺,这是不出意外的。最后的那个骑兵营则派到南赣,继续保持在南赣地区的存在。不过师一级的单位暂时还没有成立,因为作为南赣地区中坚的南塘营,陈文并不打算放在那里,而是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调回到进攻的位置,这才是精锐部队的宿命。

    调动的命令发出,各营开始向既定的目标出发,陈文也顺便将驻扎南昌的丽水营和驻扎九江的飞熊营进行了轮换,以更好的发挥骑乘步兵营或者说是龙骑兵的机动力。当然,这两个营的调动不可能是一口气完成的,总要一个局一个局的调动,这样才能保证两地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军队规模来应对突变。

    然而,这边的调动还没结束,突如其来的变化却率先发生了——不是在江西,而是在浙江,浙江的金华府,江浙明军最核心的占领区。

第一百二十二章 弊案() 
十月初一,分地的命令早已下达完毕,江西开始划分田土,而江浙明军中很多士卒居住的浙江却是另一番光景。

    金华县的官道上,石大牛的老娘正与两个同村的妇人一同前往他们军籍所属的塘雅镇百户所。这三个妇人,一个是同村的那个程副队长的媳妇,另外那个则是上半年时才分到他们村子里的两个新兵的媳妇。

    有明一朝,军户皆是贱民的身份,甚至越到后期就越是如此。石大牛的老娘,记得当年刚刚杀进金华府那时,想给儿子说房媳妇都是要受那些民户白眼的,以至于她二儿子到战死也没能成亲。

    可是这些年的浙江,随着军功授田制的执行,有了经济基础,地位自然是远胜于前。尤其是那些军中分到了不少田土的家庭,已是中小地主的身份,贱民二字如今也就是一些吃不到葡萄或是在这几年利益受损的还会偶尔拿出来酸一下,在普通百姓眼里投效江浙明军已经是一条发家致富的捷径了。

    正因为如此,大儿子能娶到村中一户小地主家的闺女,在村里也是响当当的地主,地位自然是大不相同。类似的状况,不管是他们家这样的老兵家庭如此,连带着那些新兵找媳妇都要容易许多,这个小妇人就是例子。

    一路上,三个女子坐在一辆牛车上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无非是分地的事情。这一次,那个姓程的副队长分了百来亩地,就连那个小妇人的男人也分了几十亩的地,倒是石大牛,几次大战都参加了,但分的地却不多,与他们队的新兵都差不多。

    “俺家大牛来信说了,这次地分的少,是因为世袭军职下来了,以后俺孙子再从军就可以从军官做起了,所以少分点也就少分点了。”

    此言一出,便是一片艳羡的赞叹。姓程的副队长这一次据说能扶正,还可以高职低配等升迁,那两个新兵更才仅仅是功劳簿上有一份记录而已。石大牛在大兰山上就跟随陈文的那批将士里算是混得最差的,可这次也能升到个哨长,而且是高职低配。用他们营的监军官的话说,若非是石大牛的识字能力太差,一个局总都是轻而易举的,毕竟是从大兰山上下来的老兵嘛。

    “大牛哥真不是一般人。”

    “谁说不是呢,大王那可是武曲星君转世,那份威风煞气,寻常人肯定都近不了身。大牛哥可是从大兰山上就跟着大王的,说不得也是有来头的天兵天将,下凡来助大王扫平鞑子妖孽的。”

    “……”

    当初在余姚老家,村里人都说石大牛傻憨傻憨的,也就是个庄稼汉,一辈子跟土里面刨食儿,没有啥大出息。当初还不怎么觉得,毕竟没得比,可后来见得多了,心气高了,自然就不一样了,听着也就份外不痛快了——都是人,凭什么我儿子就不能混得好点。

    现如今,家里分到的地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与当年如天翻地覆一般。此间听着这些恭维和赞叹,石大牛的老娘心里面更是美滋滋的,仿佛是对当面的一种补偿心理,分外受用。

    “俺家大牛来信说了,营里的监军官跟他说了,过段时间就让他去讲武学堂里上学,学出来就又不一样了。”

    “嚯!”

    知识崇拜,这一现象于中国古代比之他国都要严重。石家的小儿子如今在童子军学堂里寄宿读书,过年时回家给老爹老娘读邸报的段子早就传遍了全村。现在就连石大牛也要进学堂去学兵法了,那可是兵法啊,寻常人眼里那是得将军才能学的,比之下级军官和村里的地主,这等身份,立刻就又是不一样了。

    欢声笑语之中,牛车很快就到了塘雅镇上。浙东八府,尤其是金衢严处台温这六个府,民间的挽马、壮骡早已被官府收购一空,地方上除了船,牛车、驴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牛车的主人还要在镇上购置点东西,她们这一行三人就下了牛车,与那牛车主人约好了地方返程。

    不比牛车的主人,她们此来都是有公务要代家里的男人办理。新兵的媳妇比较特殊,石大牛的老娘和程家娘子为的乃是今年夏收在衢州的佃租。这笔钱原本是县里的千户所负责发放的,后来考虑到军中将士出征,家中很多都只有妇孺,太远了不安全,就改成了在各自镇上的百户所里领取。

    今天是十月初一,正好是夏收佃租放发的头一天,百户所的大院里早已都是前来等候的军户和军户家属了,长队排到了大门口,三人也只得在队尾排着。

    来百户所办事,各种各样的有很多种,百户所也在陈文的设计里也只是个深入民间的行政单位。前面排队的,有的交了军中发下的条子在薄子上按个手印就走了,有的则是姓名、籍贯、居住地什么乱七八糟的让书吏登记一遍,画了押才能离开,耗费时间老大功夫。

    已经不是第一次如此了,可石大牛的老娘却还是与那两个妇人发着诸如“今天是领佃租的日子,有别的事应该其他日子过来,省得那么多人等着”之类的牢骚话。

    奈何,发牢骚归发牢骚,百户所除了为本地军户服务,也有管理他们的职责,为了排队去得罪百户所里的军官、书吏,她们却还是做不到的,只得按规矩排队。

    队伍缓缓的前进,石大牛的老年估摸着怎么也还得大半个多时辰才能轮到她们,正寻思着要不要跟那个金百户建议一下,以后再排队百户所里给大伙来一些长条椅子坐,也不用像现在这般累。岂料,刚刚轮到的那个汉子不光是没有在办理完毕后立刻离开,反倒是一巴掌拍在了办公的桌子上,那一声暴喝也传了过来。

    “去年秋收的佃租,俺老娘来取时就以两为单位给,钱、分、厘都说找不开,今年夏收又是这样。怎么,零的就不是银子了,就不给了是咋地?!”

    听到这话,石大牛的老娘偏出去些身子,正看见那金百户擦了一把汗,继而向那汉子解释道:“朱兄弟,这不是找不开吗。上面发下来的就是一锭一锭的,咱们这是百户所,不是倾银店跟商铺,银子剪多了剪少了都是不好交代。这回不是把上回跟这回的零头凑了整的都给你了吗,剩下的零头还是下回吧。”

    金百户的声音不是很大,但是早已在争吵开始就变得落针可闻的院子里面,石大牛的老娘却还是依稀的听了明白。

    那个姓朱的汉子,她是知道的,就住在邻村,是个队长一级的军官。玉山一战负了伤,结果回来却发现自家的媳妇偷汉子,还被传得沸沸扬扬。此间说话明显是带了酒气,可让人带了绿帽子却是极被人瞧不起的,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