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祭祀,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主祭者,为一国之主。
所以,祭典都是非常隆重的。
刘曜虽然未称帝,但楚王朝廷自成一国,该有的礼仪不能缺!
中国是个重视礼和礼制的国家,“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的作用。
因此特别强调“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祭典,是最重要的国之大礼。
春秋时期有“观兵”(即阅兵)之礼,也是国家的大典。
古时候的祭祀,表面上是反映人们对天地神明先祖的敬畏和崇拜,其实质乃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而战争,更是一个国家体现其军事力量强大与否的形式。
刘曜心中非常清楚,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君主,若是忽略了这两个方面,必将自食苦果!
正是考虑到这两个方面,他在组建百姓军之初,几乎是毫不犹豫照搬了后世新朝太祖等伟人领袖整出来的那套军制。
除了两汉与隋唐,许多朝代的军事力量都是在建国后逐渐走下坡路。
反观后世新朝,自建国开始,军事力量那是与日俱增!
此便是得益于太祖等领袖定下的军政分开,军政并重的规矩!
刘曜借鉴新朝太祖等领袖定下的规矩,当然为了实现军事强国的目标!
至于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的信仰方面,刘曜也有他的想法。
国家领导人用来祭祀的庙宇,如诸夏神庙与炎黄祖庙等已经正在修建当中!
而地方百姓个人层面祭祀用的庙宇,早在三个月前就按政事堂颁布的政令,投入了建设。
政事堂颁布这条政令,自然是得到了刘曜的授权与首肯。
刘曜认为,每个乡都必须修建一座庙宇,用来祭祀祖先、神灵!
他必须把诸夏“敬天法祖”的伟大传统,发扬出去,融入每一个华夏人的骨子里!
天就是自然规律,祖就是祖先神,敬是态度,法是学习。
敬天,即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违背天时,违背人之天性!
一切灭绝人性的,皆是逆天,不可能有好下场!
“存天理,灭人欲”害了多少人?
法祖,即学习祖先的优良传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那些鼓吹摆脱习俗、传统束缚的自由派,其中个别激进者甚至视婚姻与家庭制度为自由的对立面。
但尊重习俗与传统、遵循习惯法及捍卫婚姻与家庭制度,不仅不与自由相冲突,反而是自由的基本前提。
后世每年的清明,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人们祭祀祖先,上香、上贡品。
这项传统不曾因改朝换代而消失过。
以上种种,汇成一个词,就是“敬天法祖”。
祭天、祭黄帝与祭祀祖先,就是敬天法祖的仪式化。
刘曜站桩结束后,感觉神清气爽,便回到了书房。
陈耽等了有一刻多钟的时间,倒不是很着急。
他见刘曜迎面走来,连忙上前行礼道:“臣耽,恭问大王圣安!”
“寡人躬安!看茶!”刘曜回了一声,示意侍女上热茶。
待陈耽坐下之后,刘曜含笑道:“等急了罢?”
“臣不敢!”陈耽急道。
陈耽,字汉公,东海人。
历史上,他以忠正著称,敢检举当朝太尉与司空贪污受贿。历位三司,还当过司徒,被中常侍诬陷,下狱而死。
任何一位能走进朝堂,位列三公的人,绝对都有两把刷子!
不是名望和本事超过常人,就是政治情商与手段高人一等。
原时空曹操之父曹嵩用钱登上太尉之公位,显示了其因权导利,以利谋权的高超手腕。
至于陈耽,则属于有名望有本事的人。
当时天下乱象丛生,奏章像雪花一样飘向朝堂,结果被张让等中常侍拦截,他们忽悠汉灵帝刘宏说天下太平。
朝臣刘陶看不过去,上言汉灵帝,说明宦官蒙蔽圣听的真相,结果却被宦官反咬一口。
汉灵帝要杀刘陶,陈耽非常不满,他当时担任司徒,语气比刘陶更加强硬,用鲜明的对比,直斥灵帝昏聩!
灵帝刘宏竟然又听信谗言,辩称宦官里也有忠臣。陈耽知道再说只能招祸,于是拼死磕头,血溅台阶。
汉灵帝气的要死,命人将刘陶与陈耽一并下狱,两人皆死于狱中。
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因何死在狱中,但八成跟张让等奸宦脱不了干系。
这样一个类似唐太宗之魏征一样的人物,竟会落得如此下场,只能说汉灵帝有眼无珠,器量狭隘!
刘曜穿越而来,导致历史改变,汉室宗亲举兵清君侧,曹节、王甫、张让等中常侍被诛杀,陈耽命运因此逆转。
如此忠正敢于直言之人,刘曜当然要重用,让其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礼部尚书只是暂时的,倘若“万家祖庙工程”在陈耽手中完成,刘曜完全可以让他接替年老的杨赐,登上那首相之位!
刘曜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喝了一口,同时示意陈耽用茶。
片刻后,他放下茶杯,缓缓开口道:“三个月前,政事堂颁布了一道要求各乡里修建‘万家祖庙’的政令,寡人经历腊日祭礼后心有所感。寡人深夜唤陈相来此,乃是为了解此事推进的详情。”
陈耽激动不已,声音瞬间高了一倍。
“回禀大王,万家祖庙之工程进展顺利,各地乡里反映强烈!待臣与大王细说!”
第141章 祭祀与信仰()
祭祀是信仰的一种体现形式。
国家层面的官方信仰,与民间的信仰皆离不开祭祀。
通常情况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组成过程中,民间和官方的信仰基本上对应的是乡间习俗与正统礼制。
这是民间舆情的体现,也是官方意志的外在表现。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正统文化都是由风、俗演化而来,皆是对风、俗改造加工的结果。
这就致使种种风俗与礼制具有同源一流的关系。
所以说,民间与官方的信仰有很大的同根与相融性,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的形式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刘曜穿越之前,在大学读书期间,曾听过一些教授的公开课,对于中国古代的祭祀及民间、官方的信仰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
在加上穿越之后,这么多年来他也读了许多典籍,见识了地方上的风、俗,故而对于两汉时代的民间祭祀又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在汉代地方祭祀体系之中,民间与官方信仰也呈现出这样的一致性。
据历史记载,如蜀郡太守文翁在任期间,立学官,兴教化,有惠于民,其过世后,“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如王堂治蜀有绩,“巴、庸清净,吏民生为立祠”。
舒桐乡啬夫朱邑,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所部吏民爱敬焉,其过世后,“吏民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
汝南郡都水掾许杨修复鸿郤陂,政绩显著,惠民无数,太守邓晨为之起庙,“图画形像”,以志其绩,而后“百姓思其功绩,皆祭祀之”。
东汉零陵太守周嘉视事七年,其过世后,“零陵颂其遗爱,吏民为立祠焉”。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汉代史书中有许多许多,刘曜游历各地的时候,也见过这样的例子。
像这样的情况,吏民共祭,或者先有政府提倡然后有百姓祭祀,其实都是民间与官方对循吏良牧纪念歌颂的共同诉求。
此外,在岁时祭祀、宜忌方面,民间和官方也基本保持着一致。
比如伏日,民间“荐麦瓜于祖祢”,祈求祖先的庇佑。
至于官方为辟除“伏日万鬼行”的禁忌,“尽日闭,不干它事”。
夏至,民间“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至于官方则“以朱索连荤菜,弥牟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腊祭,民间斋馔扫涤,遍祭神祖,腊日“腊先祖五祀”,次日向祖神献祭,第三日蒸祭,又三日墓祭。
至于官方,则“岁终大祭”。
对于腊祭,刘曜可是深有感触!
由此可见,民间祭祀的习俗与官方的祭祀典礼,不仅在动机、对象上类似,就连活动内容都非常一致。
地方祭祀风俗与官方层面的祭祀典礼相融相似,说明官民双方在信仰层面上有一致性。
这种情况是刘曜乐于见到的,也是地方主官乐于维持的。
只因为这给官与民之间沟通、互动创造的机会,有利于稳定民心,方便地方官员对百姓的统治。
凡是都有两面性,地方与官方的祭祀信仰有一致性,必然就有不一致性,甚至是冲突。
历史上城阳景王的祭祀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话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患病,刘章及其弟刘兴居被安排入宫,与周勃、陈平当内应。
九月,吕后驾崩后,周勃掌握北军,刘章率千人入未央宫,杀丞相吕产,后因为平定吕后一族有功,受封城阳王,谥号景。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载:“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
像这样地方性的祭祀,本来是老百姓自发的,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后来发展失控,以至于成了被官方强力禁止的“淫祀”、“淫祠”。
具体原因在于,其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纯粹的民间祭祀,转变成一种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冲突的祭俗,曾一度脱离了地方当局的可控范围。
史载其势盛时,“自琅琊、青州六郡,乃渤海都邑乡亭聚落,皆为立祠,造饰五二千石车,商人次第为之,立服带绶,备置官属,烹杀讴歌,纷籍连日,转相诳曜,言有神明,其谴问祸福立应。。。。。。”
城阳景王的祭祀习俗在两汉青、齐之地比较流行,等到了东汉末年,达到了一个顶峰。
如六郡乡民“皆为立祠”,“谴问祸福立应”,求其福佑。
广立祠地、祭祀求福是民间信仰的基本传播模式和社会功能。
只是在祭祀中,“转相诳曜”,“奢侈日甚,民坐贫穷”的过分行为和结果,显然不利于民生。
又有商贾从中借势生事,“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造饰五二千石车……立服带绶,备置官属”。
仿官制行祭祀,属于僭越!
在君主专制的等级社会里,官方是不可能容忍的!
刘曜虽然是个穿越者,接受过社会主义教育,但他认为僭越属于破坏规则,必须严厉打击。
此外,在汉朝政治失序、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有的民间祭俗或神灵崇拜可能会演化成民变和动乱,从而引起地方政局的动荡。
比如西汉末年,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春,关东民众聚祠西王母神,传筹西行,就曾引起一场大规模民变,震惊朝野。
东汉末年,张角“托有神灵”,聚众冲击官府,引发“黄巾大起义”,造成当时“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