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曜遥遥望了一眼郭泰,随即把目光落在了陈寔身上,道:“若论在士人之中的声望,太丘先生要比有道先生的名望还要大上许多!陈卿,孤任你为吏部尚书,总领吏部之事,即日上任,莫要辜负孤对你的期望!”
“老臣领命!”陈寔很是激动,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他出身微寒,算起来与郭泰差不多都算寒门士人。
两人的区别在于,陈寔较郭泰多了几分变通,与颍川的世家及名士关系都非常不错。
当年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后,葬在颍川。
虽然一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但却没有一个名士愿意去吊唁,张让感觉很耻辱,只有陈寔参加了葬礼。
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后,张让感念陈寔的恩德,所以对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全。
这便是典故“先见之明”的出处。
正因为陈寔有着先见之明的秉性,所以他们父子俩议定的选官法对世家、朝廷都有好处。
既能讨好世家,又能得到刘曜的青睐,乃一举两得之事!
刘曜选陈寔担任吏部尚书,一方面可以堵住世家的嘴,另一方面以陈寔的秉性,绝对会为了讨好他而特地维持寒门与世家在地方上的平衡。
“郭卿,孤任你为教部尚书,总领教部之事,即日上任!配合吏部尚书,将三种选官之法按照孤刚才所言之意,重新补充,勘定流程,形成一套完善的选官制度!制度编写出来之后,命人抄录两份,一份交给御史台,一份交给谏议台!”
郭泰连忙出列,作揖行礼,恭声道:“臣领命!”
“桥卿,孤任你为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刘曜看向桥玄,直接下达命令。
桥玄领命后,刘曜又任命杨赐为丞相。
袁逢为户部尚书,陶谦为户部户籍署侍郎。
陈耽为礼部尚书,洪保保为礼部宣传署侍郎。
陈球为兵部尚书。
郭禧为刑部尚书,阳球为刑部廷尉署侍郎。
李咸为工部尚书,张勇为工部工程署侍郎,张靖为工部科研署侍郎。
班恭被任命为农部尚书。
华佗为医部尚书,班小眉为医部生育署侍郎。
蔡邕为教部文教署侍郎。
张俞为御史台检察院长,荀爽为御史台法务院长。
刘彪为商部尚书。
张俭为路部尚书。
虞辰为乐部尚书。
刘曜聘请庞德公为谏议长,总领谏议台。
聘请司马徽为谏议台廉政院长,宋忠为谏议台信访院长。
刘曜以家臣程昱为光禄寺正卿,兼领通政署侍郎,暂时兼职管理宫廷的内务。
除此之外,还有各郡的郡守、郡通判、郡丞、郡尉署长、郡武备署长等职务的任命!
确定了新的官制,也任命了各个重要职务的官员,刘曜接下来直接颁布了三大政令。
这三大政令分别与富裕百姓的增长率、士人的增长率、人口的增长率有关!
第121章 帝国时报的威力()
刘曜魂穿东汉,吸收了刘表的灵魂,基本算是夺舍重生。
他没有像历史上的刘表那样,跑到山野之间拜访那些有名的隐士。
并不是他摆架子,也不是说那些隐士沽名钓誉没有真才实学。
而是他必须打击甚至消灭这股以做隐士为贵的歪风邪风!
有本事的人都跑到山林之间做隐士,国家和百姓谁来治理?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刘曜就曾多次在忠义学府给学生们做讲演时,发表类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言论,以此来打击做隐士才算高贵的歪风!
他举义旗,打出“奉天靖难”、“恢复祖制”、“清君侧”的口号,向腐败的朝廷发起挑战!
十多年来,忠义学府培养了大量的寒门士人。
其中才能优异的佼佼者,在刘曜派人暗中宣传之下,声望也与日俱增。
尽管如此,却无法取代过去原有的名士。
刘曜起兵之初,颁布招贤募将令。
由于征召的时间有限,几乎没有笼络到老一代名士,大都是临近或者出自周边忠义学府的新生代士人。
等他分兵东西两线,以数月的时间,横扫各地不服,形成席卷天下的大势之后。
那些原本抱着观望态度的隐士、名士,无不被刘曜取得的成就所震惊!
不愧是当世圣贤!
天下十三州,大半落入其手!
若不是刘曜不忍心见到华夏内部发生战火,恐怕他已经击败了刘宠、刘虞,登上了帝位!
他这些作为,早就随着《三王停战协议》一起,依靠先进且强大的宣传工具——帝国时报,传遍了天下。
居住在襄阳山林之间的庞德公与司马徽等隐士、名士,也通过阅读帝国时报,获知了刘曜的相关事迹。
“楚王命麾下臣工上奏选官之条陈,却只给三日期限,可见其心甚急。”
刘曜不可能不急,治下各地的地方官良莠不齐,不少都是之前花钱买的官职。
他的政令再好,得不到执行也是白忙活。
他必须尽快选拔一批有本事的人,替换掉地方上的无能之辈。
否则再拖几个月,他好不容易积攒的民心,恐怕将会消耗一空。
清晨,阳光还不是特别刺眼,在丹水河畔,庞德公与司马徽、宋忠三人结伴而行,人手各拿着一份帝国时报。
刚才说话的正是司马徽。
他们手中的报纸,印刷于三日之前,乃是帝国时报的第十期。
负责传递报纸的驿员,快马从长安沿着武关道,一路赶来襄阳,只用了三天时间。
武关道是秦驰道之一,乃是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
它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的交通要道,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军事上的特殊作用更备受重视。
唐德宗时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即其地位在诸驿路中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
唐代以后,武关道虽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西北与东南地区间联系的捷径,仍发挥重要作用。
帝国时报是刘曜为了宣传停战协议提前创办的报刊,他原本的计划是等天下一统之后再创办报纸。
他认为既然有需要,那就把报纸办起来。
与后世的报纸类似,帝国时报也划分了几个板块,不过目前只有四个面,几乎是一个面对应一个板块。
三天前出版的帝国时报,第一版面为时政,主要内容讲述了刘曜召集众臣工在建章宫前殿议事,透露了选官的消息。
第二版面为时局,讲述了陈王、鲁王治理各自境内的一些动作。
前两个版面的内容皆出自于报社,至于后两个版面的内容,皆由有署名的个人撰写。
第三版面为论坛,有数篇不同署名的人撰写的文章,大概是针对如何增加人口、提高百姓收入的看法和见解。
第四版面为故事,连载着一部名叫《洪荒演义》的小说。
在第四版面的末位,还留下了一个小方框,里面介绍了投稿与联系报社的途径。
因为帝国时报是有偿的,而且价格还不便宜,所以能看得起报纸的人非富即贵。
襄阳有百姓集团的产业,故而专售报纸的业务,暂时交给了百姓客栈。
刘曜甚至考虑到普通百姓不识字,特地要求客栈的说书先生,增加一个工作内容,那就是替老百姓读报。
帝国时报从六月底问世,每三天出一期,到今天已经出了十一期。
庞德公与司马徽、宋忠自第一期便成为了报纸的忠实读者!
刘曜治下境内的士人们,几乎是有一个算一个,无不对报纸这种新奇的信息载体推崇至极!
不仅仅因为报纸的发明者是刘曜,而是通过报纸,可以让他们更加便捷的获取时政时局等信息。
这仿佛给士人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透过这扇窗,他们可以不用登门拜访,便可获知文稿作者的思想。
他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投稿给报社,进而将他们的思想传遍天下。
七天前,司马徽获得了报社合约作者的资格。
这第十期报纸上,有一篇关于乡亭自治的言论,便出自于司马徽。
庞德公比司马徽大十岁,他比后者更有耐心。
在司马徽投稿成功后,庞德公仍然忍住了投稿的念头。
而宋忠就没忍不住,三天前通过销售报纸的客栈递交了一份文稿。
“德操,你应该再等等,待选官之法确定之后,再做计较!”
司马徽受刘曜“匹夫有责”的言论打击颇大,一直想找机会证明自己不是懦夫。
前天南郡郡守派人征辟他做主簿,他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这才与好友宋忠赶来寻庞德公,想听听对方的建议。
庞德公见司马徽眉头紧锁,出言宽慰道:“最多再过两日,楚王确定的选官之法便会随着时报一起公布于众!”
两日后,庞德公的猜测变成了现实!
这次投递报纸的驿员不仅带来了第十一期的报纸,还带来了三份由刘曜亲笔所写的聘请证书!
聘请庞德公担任谏议台谏议长!
聘请司马徽担任谏议台廉政院长!
聘请宋忠担任谏议台信访院长!
第122章 化夷为汉()
并、凉二州乃毗邻长安城的边州,可谓是刘曜的卧榻之侧。
这两个地方若是乱起,必将引起刘曜的精力转移,从而影响楚王庭治理地方的进度,恢复生产、提高人口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刘曜把杨赐、郭禧等原朝中大佬从洛阳接到长安之后,表示陈王刘宠遵守了停战协议。
原先的朝臣并非全部倒向了刘曜,比如来艳等人则选择了效忠刘宠,也有人跑到了刘虞麾下。
鲁王刘虞从洛阳撤兵后,基本上可以说三王签订的停战协议发挥了效用。
汉帝国内部三王之间的形势,正式进入停战状态。
停战协议签订于六月二十日,杨赐等朝臣顺利抵达长安是六月三十日。
刘曜召集效忠他的臣工,举办朝议讨论官制,发生在七月三十日。
这中间一个月的时间,刘曜并没有闲着,他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这些事情当中,有三件事对未来影响深远。
第一件事,创办帝国时报,建立报纸投递系统,提高政令的普及效率。
第二件事,颁布《汉化令》,建立了一套专门吸纳和改造蛮夷即化夷为汉的制度。
第三件事,为了处理边境的问题,对军队建制进行了扩增,在军团之上设立军阀,军阀之上设立军区。
关于帝国时报,前文已做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重点介绍刘曜颁布的《汉化令》,与设立军阀、军区的目的。
化夷为汉的制度与刘曜实行的户籍制度有比较大的联系。
户籍记录在白色户籍簿上的人,一律属于贱民,白色的户籍簿也叫贱籍簿。
任何被抓捕的外族之人,起初都是贱籍。
会说汉话用汉字是外族人成为汉人的基础,学会说汉话,行汉之礼仪,可为平民家奴。
犯罪之人,欠债不还的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