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参谋部在和平时期负责军队训练,保持军队战斗力,战时则是最高指挥机构,负责调度、指挥军队。”
在两汉时期,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
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例如汉初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刘曜不打算破坏这个规矩,而且他未来会把这个规矩写入帝国的法律!
所以,他也不可能傻乎乎把指挥权、统兵权、调兵权、人事权交给帅阁。
他构思的帅阁,其实与清朝设立的军机处非常类似。
“四部三总署虽受帅阁统领,并与帅阁共同组成军事堂,但四部三总署之主官只对孤负责!”
在场众人之中那些一心为汉的人,听了刘曜的补充解释后,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换句话说,人事任命、调兵指挥等真正的军权,依然被刘曜抓在手中。
当然,刘曜深知他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人,所以军事体系制度的建立,他打算继续沿用百姓军建立之初的那一套。
由于现在天下还没有一统,刘曜考虑到军事行动的高效性,军法司的军纪监督权、审判权还不能单独拎出来。
毕竟各级军事单位的人事调动权,归各级军事单位的军事长官所有。
而军令指挥权归总参谋部所有,总后勤财政权归后勤部所有,军法执行权归军法总署及下属各级军事单位之军法司所有。
勋爵总署有权负责审计总后勤部的“账目”,军法总署下的军法司密探也会监督总后勤部之中是否有人贪赃枉法。
至于人事调动流程及兵力调动流程,前文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把人事权、指挥权、财权、执法权全部独立,且直接受刘曜辖制,就算未来有统兵大将想造反,其成功率恐怕也会低的吓人!
第111章 反对的声音()
假设有个将领想造反,那他首先得抓住统兵指挥权。
可问题是指挥权在参谋部,他就需要先收买参谋部。
有了统兵指挥权还不行,没有粮草辎重与军械,还怎么造反?
他得想办法控制后勤部,掌握辎重粮草,还要控制军械部,掌握各种制式兵器。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必须先解决军法司与随军长史,否则军法司与随军长史第一个饶不了他!
因为他造反就违反了军法,而军法司的密谍若能手刃犯了谋逆大罪的将领,其便可以此巨大功劳,鱼跃龙门,一飞冲天!
至于随军长史也有权联合军法司成员,对这样的造反者直接进行镇压!
若是真有一个统兵大将收买了军法司、参谋部、长史部、后勤部、军械部,那只能说明朝廷已经不得人心,活该被推翻!
刘曜所能做的,只是给后世子孙打下一个基础。
帝国究竟走向何方?
说实话,他现在心里也没有底。
而他的后世子孙能传承几代,恐怕只有天知道!
既然提到了帅阁的权限问题,刘曜也不打算藏着掖着,他接着把相台的权限问题也向在场众人解释了一番。
“对于政事堂十二部的具体政务,相台只有批示权,没有决断权!最终的决断权,仍然在十二部之主官手中!”
“若是某部主官遇到难以决断之事,需报告相台,由七相与十二部主官议会而决,凡有十五人同意支持的政令,方可执行,否则必须上奏于孤,召开朝议决之!”
刘曜说到此处,停了下来。
有关帅阁与相台的责权,他不打算再多说。
因为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只给众臣说一个大概即可,让在场的众人明白丞相、太尉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其实丞相、太尉的权力看似很大,但真正的权力仍然被肢解到了下面的各个机构之中。
刘曜这么做,是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权,把权力转移到了各军政机构的主官手中。
至于他对于文武分离,把军政分开的构想,也不是感觉先进才那么做。
而是他记得,历史上从东汉后期开始,一直到隋唐时期,正是因为军政大权没有分开,导致了各种权臣和叛乱的出现!
比如西晋执行分封制,先给了诸侯王一定的军权,后来竟然把行政权也放了下去,这才导致后面爆发八王之乱,致使华夏元气大伤,给了胡人马踏中原的机会。
再比如,后世隋末的割据与唐朝的藩镇势力,哪个不是给了地方军政大权引起的战乱?
宋太祖敏锐的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用文臣钳制武将,结果出现了“东华门唱名”才是英雄的论调,武将悍卒竟然成了丘八,成了“垃圾”的代名词!
于是乎,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了北宋历代皇帝的梦想,而靖康之耻更令人感到无限的失望!
后世太祖建国后,反思历代得失,执行军政分离的制度,使军、政各成体系,从而军政并重,保证了新中国的军队战斗力一直站在世界的前列!
前面说了,刘曜为了防止臣权失去监督,而造成政事荒废,国家出现动乱,特地想了一套方法来监督臣权。
问责制只是监督臣权这套体系里的一个制度,至于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也是为了监督臣权而设立的一个职务!
刘曜下面简单介绍了御史大夫的权限。
以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台,御史台由检察院、法务院组成,两院的院长便是御史大夫的佐官。
顾名思义,检察院便是专门监督各级官员是否违法乱纪(含渎职罪)的机构,而法务院则是一个具有审判权,连带着统管法务的机构。
法务院还需要负责复核刑部处理的案件、地方法律事务的管理以及普法等事务。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两汉的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
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
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
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同时,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
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相比之两汉的官制,刘曜等于取消了御史大夫的副丞相职务以及审计事务,只保留了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作为最高法官的权力。
倘若御史大夫也渎职又该如何?
刘曜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御史台之外,还设立了谏议台!
谏议台的职能,相当于后世的廉政机构与信访机构的结合。
而且,为了防止谏议台的官员也渎职,他明确表示谏议台的组织成员一律聘用地方清流名士担任,且此清流名士祖上三代必须是平民出身!
换言之,刘曜打算任用的谏议长属于非政府官员。
“孤会命人铸造一枚‘代国民言印’,授予谏议台之首长,以代表民意!作为平民代表的谏议长,见孤可不拜,甚至在孤祭天祀礼时也可侧立一旁!”
刘曜这句话就像在夜深人静的城市之中,忽然引爆了一颗炸弹。
只听“嗡”的一声,现场顿时响起了一片激烈的讨论声!
刘曜要搞军政分离,让文武分家,他们没有意见!
刘曜要用相台分割丞相的权力,用帅阁分割太尉的权力,他们没有意见!
刘曜要把御史大夫变成专门的监察百官和执掌法律的官员,他们依然没有意见!
但是,用所谓的地方清流名士组建谏议台来监督百官,他们有意见,他的意见非常大!
“开什么玩笑?祖上三代都是平民出身的清流名士,那不是泥腿子吗?让泥腿子来监督我们,凭什么?这不可能!决不答应!”
在场不少“大地主阶级”的官员,都生出了这种想法!
第112章 郭宗林首战告捷()
杨赐身为弘农杨氏家主,更是世家大族领袖人物之一,敏锐的察觉到现场众人的汹涌情绪,立即出列,躬身向刘曜行了一礼。
他恭声奏道:“启禀大王,老臣以为既已设立御史台,再令设谏议台,只会增加财政负担。”
刘曜就知道谏议台的制度一旦说出来,肯定会有人反对。
前面政事堂、十二部的制度,不过是把东汉朝廷的中央官职按照职能重新分门别类,换了一个名目罢了。
他们这些人对于军政分离,文武分家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毕竟世家大族有的是人,家中子弟从军从政都可以。
甚至他们不会反对刘曜用相台、帅阁来分割相权、军权,毕竟君权弱了,臣权才能强。
他们可以通过举荐家族子弟入朝为官,来掌握更多的权力。
可是,让泥腿子骑到他们的头上,那是绝不可能的!
刘曜没有回应杨赐,而是任由对方就那么站着,扭头看向了下面坐着的众臣,众臣皆不敢与之对视。
他的目光掠过一个又一个文臣,最后落在了班恭与张俞之间的那个中年男人身上。
“郭泰,你以为如何?”
除了班恭、张俞、郭泰有资格参加会议之外。
其他如领兵在外的皇甫嵩、朱俊、班通、虞玉等原百姓军一军之统兵主将,按理说也该来参加,毕竟涉及到军制。
不过,刘曜早在百姓军成立之初便定好了规矩。
而且他还多次暗示即便以后一统天下,也不会对这套制度进行太大的变动,只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些细微的调整。
故而他们参不参加,都无法对这次朝议体制的结果产生太大影响。
反正刘曜举办过称王典礼之后,册封功臣,又不会忘了他们。
再说,凉、并二州现在乱的很,荆、扬境内也有不平,如江夏郡,所以他们这些军中将领哪怕是想来参会支持刘曜的新制度,刘曜估计也不会答应!
以上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此次朝议没有出现军方系统的人!
有人可能会担心,兵力都外放了,刘曜不怕长安城被突袭么?
说实话,刘曜还真不怕!
首先,京兆与左冯翊边境各驻扎着一万多兵马!
其次,长安城各门,皆有一个曲的兵力把守着,皇宫内各殿门不仅有守门的卫士,还有甲士与弩兵等巡逻的队伍!
城内与宫内的兵力加在一起共有一万多人,且都是携带精良武器的精锐!
最后,长安城外还驻扎着原百姓军的大营,如今里面大都是从各地招募的新兵,且每日都进行着各种训练,人数目前已过万,战斗力虽比不上精锐,但也能一战!
有如此多的兵力拱卫着长安皇宫,刘曜自然可以安心的召开会议。
他只有先把朝廷体制定下来,才好在称王典礼结束后,按新的官职对麾下臣工进行封赏。
话说回来。
郭泰此人,若非刘曜穿越而来,他恐怕已经和历史上一样于建宁二年病逝了。
他出身寒微,年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