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云-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孟兄弟四人不得不转向西北,在贺兰山下行商,时逢大侠王越取烧当羌部落领袖那昆首级。

    随之,羌族人发了疯,看到汉人就砍。

    很不幸,赵氏商队遇到了那昆的儿子那岩率领的搜捕马队,对方不由分说开始进攻。

    众人且战且退,老三赵叔不幸当场战死,老四赵季不知所终。

    两岁的时候,赵云终于见到了这个世界的父亲赵孟。苏双张世平二人没有武艺,在赵家人保护下竟然没有受伤。

    可谓是人财两空,所有的货物全部丢失,众人一路上的艰辛自不必说,到家时简直和叫花子差不了多少。

    时逢汉灵帝登基,其父名之为云,意即在逃难途中戈壁滩上只能看到云层变换。

    取字子龙,也就是说见到儿子的时候真龙上位。

    名字害人,子龙,名字蛮大的,哪一个当皇帝的人不提防身边一个将领想儿子成龙的?

    历史上赵云更是脑残,给儿子取名赵统,你要统一国家,把皇帝放在哪儿?

    难怪一生不得重用,诸葛亮也死死把赵子龙按住,不得不防啊。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高门大户闷声发财。

    真定赵家没有名声,也没有固定的产业。

    父亲赵孟带着人马回家的时候,穷困潦倒。近两年的时光,让他们形如枯槁。

    当务之急就是调息身体,赵云可不想再次没有家人的日子。

    好在赵家历年行商,家资颇丰,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父亲等人在好几个食医、疾医、金疮医的配合治疗下,日见好转。

    再去行商显然没有必要。

    一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商路越来越难走。

    二来,赵家商队做的是马匹生意,来源都在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手中。

    汉族羸弱,东胡、鲜卑、匈奴日渐强大,对汉人如猪狗,要不然父亲赵孟等人也不可能舍近求远,跑到羌族地界。

    不得不说,考古专业让赵云对历史脉络十分熟悉。

    封建时代,盐铁利益巨大。食盐为老百姓必需之物,而铁要和异族交易才会有海量利润。

    两个弟弟因为异族没有了,不要说什么爱国的话,赵孟肯定不会给胡虏们卖铁。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盐这一样了。

    盐铁是国家专卖,必须要有过硬的关系才行。

    铁矿自然早就秘密开采,而盐则走了门路。

    宗族的力量巨大无比,曹操的崛起,就是夏侯家支撑起来的。

    生在汉末,赵云无疑要借用宗族的优势。

    宦官赵忠的老家,在冀州安平,离真定并不远。

    他在得势以后,把三弟赵勋和四弟赵延接到洛阳做官,老二赵才留守祖宅。

    听说真定赵家来人,当即大开中门。

    不管赵忠多么风光,赵家人对南越王赵佗这个赵国灭亡以后最厉害的前辈都十分敬仰。

    无疑,真定就是赵氏族人称呼的武皇帝赵佗直系,天下赵家人都要给面子的。

    一直以来,赵忠都想和真定族人打交道,可惜没多少人理会他,一个愿意去势入宫的宦官,大家觉得丢脸。

    当然,在真定也有落魄的赵家人,其中有一个叫赵纯的就接下了橄榄枝。

    他把自己的儿子赵目过继给赵忠,随即获得了出仕荆州桂阳郡太守的机会。

    说起这个人没多少人清楚,他的二儿子赵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晓得。

    赵才知道赵孟等人才是真定赵家的望族,当即热情招待。

    二叔赵仲精于和人打交道,就是由他过去商谈的。

    很简单,真定赵家把马匹生意交给赵忠家族来做,但需要海边的一块地盘来晒盐。

    就这样,在别人看来千难万难的事情,转眼之间就落在了赵云他们家头上。

    赵家海边晒盐,就比其他家族落后的煮盐先进,家族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也不为过。

    这个时代,没有手机网络,也没有熟悉的娱乐方式。

    当然,现代普通青年赵子龙本身就不是一个享受的人。出身贫寒的他,骨子里还有些自卑。

    融入汉末的赵云,喜欢上了家里的氛围。双亲健在,上面有哥哥赵风,下面有弟弟赵雷赵雨,妹妹们取名梅兰竹菊。

    生活的优渥,赵孟纳了妾,竟然是丁原丁建阳的远房族妹,三弟赵雨和三妹赵竹,就是丁姨娘所生。

    不过,家族里面的排行,赵云行三,二哥是二叔家的赵巴。

    东汉末年,除了赵忠,另一个声名显赫的赵家在巴蜀。

    五朝元老前太尉赵戒,其子赵典为八骏之一,称为人之英。

    其长孙赵谦赵彦信,此时是汝南太守;次孙赵温赵子柔初为京兆尹丞,后辞官归家。

    而赵云的名声,就是这位赋闲的伯父传播开来的。

    当年,他拿到子龙手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未几,新诗出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开一代诗歌之先河,朗朗上口。

    其字如颜体似欧体的楷书,不同于飞白体之类的隶书,哪怕年龄幼小,创一代书法,誉为云体。

    赵子柔叹曰:吾赵家麒麟儿也!

    正是因为赵温的引荐,赵云才有可能在人才之乡颍川书院来学习。

    时不待我,来书院三年,人际关系初步建立,赵云也准备离开。

第二章 恰同学少年() 
颍川书院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建了一座酒楼。

    当然,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这叫燕赵风味的招牌。

    不用说,所有这些酒楼的后台老板都是真定赵家。

    曾经在洛阳,有几个纨绔子弟,想要在燕赵风味里面白吃白喝。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那些平日里在京城耀武扬威的家伙直着进去横着出来,其中不乏有宦官子弟在内。

    事后,就是不可一世的宦官们也悄无声息,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颍川自然不可能出现这些狗屁倒灶的玩意儿,大多是读圣贤书的学子,就是乡民们也沾染了不少书卷气,行事温和文雅。

    大厅里已经有不少客人,早几年出现这个世界的桌椅,比其他地方都要漂亮,甚至一些豪门大族看到饭店的摆设也自叹弗如。

    “戚兄,想不到你也到这里吃饭?”一位文士模样的人刚刚进入饭店,就看到了熟人。

    这位姓戚的是颍川书院的学子,不过仗着家里有些关系,却没有正式入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旁听生。

    像他这种人很多,目的不尽相同。

    大体上,都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名气,哪怕是一个看门的,说出去都让人高看几眼,何况在里面读书?

    “原来是温兄!”戚兄侧过头看到来人,赶紧站起来:“何不一起?”

    “那敢情好!”温兄和对方的身份一样,大家都是熟人,也是这里的常客。

    他刚刚去踏青回来,有些渴,坐下就喝了两三杯热茶。

    “我也不是第一次喝茶,家里有人从蜀地带回的茶饼。”温兄再次举起茶杯喝了一半:“就是少了这清香的味道。”

    “是啊!”戚兄也感叹道:“要说茶树生长在南方,在长安、洛阳这边饮茶的人也不多,燕赵看名字就知道不是江南。”

    确实,目前流传下来关于茶的诗句词赋都是巴蜀那边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别的地方的人都还没有写过。

    后半句他没有说,因为发现了子龙他们正在往里走。

    人以类聚,颍川书院的学子,入室弟子和旁听生泾渭分明。

    不过,在这两个群体里面,高门大户和寒门学子又是一条线。

    只有赵云是个奇葩,他在各个群体间长袖当舞,游刃有余。

    “子龙贤弟,你也到这里就餐?”温兄是一个热情的人,看到他们一行进去,率先招呼。

    “阔仓兄,里仁兄!”赵云正在和荀彧说着什么,闻言一拱手。

    温良温阔仓是太原郡祁县人,本身并不值得子龙去关注。

    然而,他有个族兄温恢却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原本历史里官至刺史,尽管并没来这里念书。

    那个姓戚的,貌似东海郡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平时眼高于顶,也刚好记住字,名是什么都忘了。

    “友若兄、文若兄,我们还没开始,何不一起?”戚兄却对荀家人打起招呼。

    荀谌荀友若是大家来吃饭的途中遇到的,听说来燕赵风味吃饭肯定毫不推辞。

    这里的菜式多样,汇聚了全国各地名小吃。最主要的,是各种面食的做法,一般人一辈子都没听说过。

    大家都还是学生,同窗之谊,也许大家都清楚赵云经常请客带有目的,主要是这小子太优秀,每次都一大堆人。

    荀谌还没有说话,陈群冷哼了一声,他只好尴尬地摆摆手:“哈哈,改天吧!”

    “子龙,我真想劈开你脑袋看看,究竟是怎么长的。”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他貌似专注地看着大厅里那一行行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郭嘉不由念出声来。

    他仰起脑袋好奇地问:“子龙兄长,当年你写这诗的时候多大岁数?”

    “三四岁吧,”文抄公赵云毫不脸红:“看到弟弟妹妹浪费粮食,想起田间劳作的百姓有感而发。”

    “好个有感而发,”陈群不无嫉妒:“你小时候的每一首诗都流传开来,我到现在都还没有传世之作。”

    “子龙你的字又进步了,”看着拓印的诗句,荀彧慨叹:“我父亲经常都用你来教育我。”

    “没法比呀!”荀谌苦笑道:“我也在学云体,可惜遇到子龙的时间太晚,否则早些练习,如今也应该有所成就了。”

    一行人在大厅里没多做停留,径直上二楼的包厢。

    “什么?”大厅里的人已经炸了锅:“诗是刚才那小郎小时候做的,字也是他写的?”

    店小二们大都是本地人,但在掌柜和后厨的讲述中比众人清楚。

    “那可不,”一个小二麻利地上菜:“这位客官,您的煎豆腐。”

    他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擦汗,故作神秘又用周围的人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说道:“那位公子就是赵云赵子龙!”

    “赵家麒麟儿?!”一位食客失声惊呼:“早知道刚才就应该求一幅字。”

    “千金难买!”小二嘿嘿一笑,听到掌柜在唤他,赶紧应声:“来啦!”

    温良和叫戚兄的面面相觑,他微微叹道:“我族兄目前都在学云体!”

    姓戚的没有说话,眉头微皱,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东汉末年的建筑,土木结构占多数。

    稍微像样的人家,都是雕梁画柱,极尽弯曲之能事。

    燕赵风味不一样,都是石头砌成的房子,而且全部三层楼,只有洛阳是五层楼,在各地包括京城都是地标性建筑物。

    要是约人见面,你说燕赵风味大家不一定都清楚,但你说最高的最白的建筑大家都晓得。

    毕竟到这里吃饭,花费不是小数。

    这个年代的食物种类匮乏,大都显得做工粗糙,一般都是炖菜里面撒点盐。

    从两千年后来,赵子龙就算再宅男,吃过的东西几十上百种。

    虽然有些菜因为辣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