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以后,秦始皇再也不敢用万斤铁牛坑杀老百姓了。

    他拿着赶山鞭,把陆地上许多大山赶进了大海,填海造田,也算干了件好事。

    从此,万斤铁牛就留到了河南,天长日久,变成了现在的八百里伏牛山。

    据说送赶山鞭的白胡子老头儿,是天上的太白金星。

    见秦始皇杀人太多,为了搭救老百姓,才把宝物送到人间。

告同行书:请别打赏() 


聊聊古人何时取字和称谓() 
近来有读者向我反应此类问题,略作解释。一家之言,今后不再赘述,毕竟哥就是一个苦哈哈的写字工不是史学家。

    我们对古人的推断,大都是根据遗留下来的书籍,然后加上自己的臆测。其实真正的古人究竟是不是这样,真还是个问号。

    古人的称谓,分为名、字、号三部分组成,其中,名和字,肯定都是长辈取的,而号则是自己偶尔灵光一闪或者无聊中就出来了。

    譬如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想到这个号,突然想到了马栏山的一姐,自称坡姐,忍俊不禁。

    拿苏轼为例,张口就叫“苏轼”,好像有些直白和粗鲁,你要称呼子瞻或者和仲,显得比较稳重有礼。

    当然,你要叫他东坡先生,对方更是高兴,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他自称的你叫出来显然是对他号的认同。

    什么时候取字,这个就众说纷纭,即便你穿越到古代一圈再回来,相信你的人也不多,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吧。

    在我看来,如果非得要等到及冠才取字,未免太牵强。

    传说中甘罗十二为丞相,不管你年龄多大,对一国重臣,总不能开口就喊:“喂,甘罗,你妈叫你回家吃饭!”

    那样,公孙先生传授了法的概念依法治国的西秦,估计你不被打死也会落个半死。

    既然我在写汉末这一段历史,那我们就以大家熟悉的诸葛亮为例。

    他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8岁时丧父,这娃命真苦,也可以说防父防母,爹妈都给克死了。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

    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

    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那么,问题就来了,亮哥才16岁,水镜先生给先主介绍的时候就和盘托出: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字!孔!明!

    三国里,出名要趁早,没几个老年出名的,其余在年轻时候就天下知名,

    飞哥的媳妇儿是夏侯渊的女儿,也就是说,他在跟随刘备的时候还没老婆。

    那不是晚婚晚育的年龄,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明他年龄尚轻,根本就未及冠。

    老张家可不是穷得娶不起媳妇儿,一个肉店老板买几套商品房那都很正常。

    因此,在我看来,古人取字,就在家人或者其他长辈因为你懂事了就给你取字。

    有了字以后,就可以闯荡江湖,大吼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效果比一句“我叫张飞”好像牛b了很多是吧。

    叫一个人的名,显得太突兀直接,我看来字就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同辈人之间则是爱称。

    恩,咱老祖宗也有爱称,不仅仅西方人管丹尼尔叫丹,咱家也有的。

    现代社会不也有吗?假如一个人最后的字是军,长辈就叫军儿,小军;平辈称呼大军,军子之类。

    再来说说自称,一般都称自己的名,备,操,权如何如何。

    没名气的时候,就说“某河东解良人”,那是对不熟悉的人。

    有了官位,对下级就成本太守,本官,本将。

    解释就这么多,朕去也。

第一章 前世今生() 
汉光和三年辛巳月,岁在庚申。

    自桓帝以来,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集团发生权力争夺。

    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党锢之祸,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党锢之祸最终后果就是豪族诛杀宦官,以结束长期宦官专权结束。

    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话说颍川郡,这里是大禹的故乡,翻开华夏历史第一页,我们还会发现,颍川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此处民风淳朴,看往来之人,虽是街井小民,却也是谦恭有礼,一派斯文。

    颍川郡多是山地,所以颍川书院是倚山而建的,党锢之祸中有不少名人都在这里教书育人。

    书院坐落在城郊,原本是颍川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

    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

    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

    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字:颍川书院,落款:司马德操。

    字体遒劲有力,红与黑相映,红如鲜血,黑如夜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沉稳而凝重。

    进入大门,走过青石板路,正对着是一间大屋,屋宇方正,青砖砌就。

    上有雕花瓦当,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悬着孔夫子的画像。

    黄铜香炉中插着几枝香,袅袅香烟缓缓上升,渐渐散开。

    穿过旁门,就是读书的地方,矮几上满满都是书卷,坐垫分散四周。

    造型精美的古琴摆放一边,一个半大青年,双眼微闭,手指轻轻拨动,琴声悠远。

    旁边几个人或坐或立,神情和弹琴人差不多。除了琴声,房子里一片静寂。

    刚开始的时候,琴声空远,有高山之意。良久,只见青年手指拨弄不停,似潺潺流水。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弹完,他眼睛微睁,打量着房间里的听琴者们。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个约莫十七八岁的青年轻轻鼓掌:“古之伯牙子期不外如是。”

    “文若兄过奖!”半大青年微微摆手:“云贻笑大方。”

    “子龙实在矫情!”另一个华服青年呵呵一笑:“文若可是很少夸人的,就是当年元常和公达,也没听他有类似的言语。”

    还有一个青年双手抱剑,眼光烁烁地盯着子龙,不发一眼。

    “大兄,我听了半天,都不明白子龙大哥究竟弹的啥。”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一直故作老成,终于忍不住请教屋子里年龄最大的人。

    这青年一身粗布衣服,洗得泛白。

    他右手在不长的胡须上摸了两下,左手抚了抚小孩儿的头顶:“奉孝,子龙刚才弹奏的是古曲高山流水。”

    看他不明白,青年解释道:“这首曲子是弹给知音听的!”

    知音?!小孩儿惊得差点儿跳了起来,我也算是知音了?

    他叫郭嘉,身边的贫寒青年是戏志才。抱着剑的为徐庶,华服的陈群和最先开口的荀彧。而操琴的则是本书的主人公赵云赵子龙。

    来到这个时代十四年,虚岁十五岁,现代青年赵子龙完全融入汉末。

    他本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博士后,穿越前一直在做三国将领赵云的研究课题而放弃了不少优厚工作。

    在民俗中,我们知道孩子的名字不能取得太大,以免承受不起过早夭折。

    要不然,李世民、赵匡胤、曹操满天飞,天知道世界上会出现多少古代名人的名字。

    或许是真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好青年赵子龙,家人都无端横死,小屁孩时就被送到孤儿院。

    赵子龙的家乡正、定,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赵云的出生地,也是习大大执政起步的地方。

    这个县说实话在教育上乏善可陈,和东边的衡、水比起来不值一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子龙从小学起比任何人都刻苦,展现出学习上的恐怖天赋。

    乡里、县里、市里、省里甚至国家级的考试,从来没有拿过第二名。

    就连高考,也力压高大上的衡、水学子十多分,以近满分的成绩为当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

    为此,还没登顶的习大大和夫人彭麻麻专门抽出时间,请赵子龙赴家宴。

    没有受到高考的影响,小伙子沉浸下来,进入北大学习。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

    转眼间,当年的高考状元一鼓作气,考上硕士,硕博连读,在专业上的知识连一些权威的考古专家都暗自咂舌。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子龙从不知名的残卷里推断出晚年的赵云曾经秘密回过家乡。

    不仅如此,老将军似乎还埋了什么东西,可惜资料语焉不详。

    经过无数次推断,地点就在赵子龙老屋的后山!

    发掘工作麻烦不断,先是赵家人的阻挠,认为在那里动土会截断风水。

    后来,总会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陷阱,有一次还差点死人。

    结果更是让赵子龙大惊失色,他看到仿佛是自己的雕像,历经千年栩栩如生。

    雕像通体透明,上面是人体各个学位,还有一篇口诀之类,貌似传说中的武学秘籍。

    然后就莫名其妙,魂穿到近两千年前母亲张氏的肚子里呱呱落地。

    真定是毛太祖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南越王赵佗的家乡。

    当年跟随南越武皇帝征战的族人不少,留下的更多。随着南越归汉的落幕,又有不少族人回归,在这片土地上默默生活。

    春秋时代赵国的后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典籍遗失。

    然而,关于治理民生和战场厮杀、修炼的导引术,却完整地保留下来。

    文治方面,目前掌握在蜀郡赵戒那一支人手中。

    征战的那一部分,赵国灭国后,被一支族人带到凉州一代,汉初的将领赵充国就是出自那一家,如今慢慢沉积。

    赵氏灭国,赵国的腹心地区目标太大,在燕赵交接的真定反而成了家族低调发展比较理想的地点。

    南越一带?我当你是在开玩笑。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几年都到不了。

    赵云的出生年月,不是一些后世人臆想的公元168年即建宁元年,而是166年。

    所谓穷文富武,一个人学习引导术需要的材料,足以让一个小康之家破产。

    真定赵家,以武立族,老老少少都习武。

    为此,赵云之父赵孟不得不带着手下苏双、张世平做行商,往来于各大州之间,在刀口上舔血,以换取子孙学武需要的财富。

    三国演义中苏张二人说是中山人,只不过是因为无极甄家在队伍里有股份。

    估计是原本时空赵孟的英年早逝,两人没有了主心骨,不得不依附甄家。

    东汉末年,除了一些官道好走,行商十分艰难,加之盗贼丛生,每一次所花的时间,短的几个月,长的好几年。

    赵氏商队,北及大漠,南到诸越,东临大海,西过凉州。

    在赵云出生的时候,北方鲜卑和匈奴在边境上不断肇事,这条商路艰难。

    赵孟兄弟四人不得不转向西北,在贺兰山下行商,时逢大侠王越取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