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凡尔赛只有女王-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来领救济。”

    那姑娘早就料到了,一边说要登记一边把她领到修女面前。

    那修女不苟言笑,眼睛好像一把尺子,把玛侬从头到脚量了个遍。

    “你的名字?”

    玛侬报上名。

    修女哗哗地翻着登记册,

    “住在哪儿?”

    “不是本教区的我们也会接待,”旁的姑娘热心地补充,“所以用不着隐瞒。”

    玛侬脸颊发热。刚刚她确实打算随口编一个本区地址的。

    之后,修女又详细地问了以什么工作谋生、家里有几口人、多少个劳动力、月收入大约多少、有何技能特长。玛侬不知道这些问题用意何在,惴惴不安地老实回答,只除了月收入这一项:她不识字,也没学过算术,每天贩卖柴薪,收入时高时低,自己也算不明白,只是凭着感觉每天量入为出地过日子。

    好在老修女也一副见惯不怪的样子,没有细细追究。

    “好,这就登记完了,”年轻姑娘说,“先到那边坐一坐,很快就会放救济了。”

    枯坐了一会儿,玛侬心想闲着也是闲着,便走到那年轻姑娘身边,跟她聊起天来——她这时才发现姑娘一直就坐在门边,只是自己刚刚进门时没注意到罢了。

    “怎么不见一个乞丐或病人?这儿不收吗?”

    “收的。尊敬的王储妃殿下说,治疗、救济、收容要分开。病人都被带到楼上去了,乞丐在两翼。她说有些病人的病可能传染,不应该跟健康的人待在一起。还有那些受伤的人要待在清洁的环境中,不该留在人来人往的大厅——总之很多道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既然是殿下的命令,韦蒙神父哪儿有不听从的。”

    “后一条我不知道,前一条是真的。你听说过黑死病吗?听说几个世纪前它感染了欧洲一半的人。”

    “几个世纪?”姑娘的脸上写着“这么久以前的事谁关心”,“这我不知道。我听说现在有个可怕的疾病在流行,天……呃,天花?”

    “啊,我也听说过。还听说放牛郎和挤奶女工从不得天花。”

    “我也想辞职去当挤奶工了。”姑娘玩笑道。

    玛侬心念一动:“你现在受雇于救济院?”

    “一天有30苏呢。周末不休息,不过上帝肯定不会为此责怪我吧。”

    玛侬眼睛发亮。假如男人挣这个钱,也不算稀奇,但女工的工钱通常比男人少一半。怪不得对方一脸得意。

    “求你了,”她忽的握住对方的手,“求你教教我,怎样才能在这儿工作?”

    姑娘愣住了。

    “求求你!我丈夫去见主了,只留下我跟我的孩子……我真的需要这个工作!”

    情绪激动之处,玛侬不禁哽咽,声音也大了些,一下就引来其他人的关注。

    面露尴尬,那姑娘咬咬嘴唇,抽回手:“这件事——”

    她的声音被打断了;拱门外的嘈杂声忽然提高;两个卫兵走进来,左右各一戳;一位贵夫人在两个侍女的陪伴下款款而入。

    救济院的年轻女工深吸一口气,喉咙里发出小小地惊呼声:“王储妃殿下!”

第111章 一小步() 
大约是第一百次,玛丽庆幸自己去了一趟英国。在西欧旅行的一年,几乎有一半是花在这个岛国上。这次她着手在圣安托万救济院进行改革试点,英国的经验就帮了很大的忙。

    当然,两国国情有很大不同。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已经全面拥抱新教,宗教上与保守坚持天主教的法国可说是势不两立。

    英国新教徒最有名的一派恐怕就是清教徒了。他们是加尔文派,主张清除所有天主教残余,是激进改革派。许多人是因为感恩节故事而听说这个名字的——传说,在英国国内受到压迫,一些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移民美洲,在此他们受到印第安人的帮助,获得了丰收,为了感谢上帝和当地人的帮助,他们邀请印第安人,盛宴庆祝。

    后来他们就把印第安人给杀了——玛丽在网络上看到的调侃段子总会接上这么一句。

    当然段子也只是段子,传说恐怕只是传说,更不必走向“感恩节本是为了庆祝大屠杀”这样的极端理论。

    在亨利三世首次进行宗教改革时,清教徒曾提出将天主教所有节日废除(甚至包括圣诞节和复活节),只过两个节日:斋戒节和感恩节。前者是在重大灾难发生后响应上帝的惩戒;后者则是在重大喜事发生后感恩上帝的赐予。亨利三世去世后,天主教势力卷土重来,这种激进改革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在此期间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很可能只是将他们的理念付诸实施而已。

    后来,感恩节流传得越来越广,并被新建立的美国政府确定了日期、宣布为正式节日,成为现代感恩节。

    至于英国本土,虽然新教取得最终胜利,但并不如清教徒想象的那样,而是一种同天主教妥协后的中庸教派。尽管如此,它对世俗上的影响仍然深远。

    说到社会救济制度,绝对绕不开宗教。在中国,救难济贫的责任者和主导者一直都是政府;在欧洲中世纪则一直是教会。

    天主教掌握着上帝的话语权,他们说“向教会捐赠累积善业死后能上天堂”,自会有富贵人带着钱财上门,并不担心救济款来源。而新教主张“因信称义”,只要心中有上帝就能上天堂,换言之这跟你捐多少钱没关系——结果可想而知。

    十六世纪30、40年代,英国几乎解散了全国所有天主教基层组织,没收了大部分财产,本就捉襟见肘的社会救济系统也随之陷入全面瘫痪。对于因圈地运动而出现的大量失地农民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这促使英国转向政府主导型救济政策。

    救济制度出现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由原先的“只要贫穷就救济”,转变为有选择性的救济,强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进行劳动;二是救济款项由财政支出,并一度强制征收济贫税。(后世管这叫“国民收入再分配”。)

    经过几十年的尝试摸索,英国颁布了在社会救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是的,名字指的就是那位女王)。现代救济制度的雏形已经完备。

    对于陈旧落后的法国救济系统而言,它的借鉴意义不言自明。

    固然,后世的救助理念比此时英国更先进、更高效,但要切合当前实际,却不容易。

    光是登记人员信息这一步,就有很□□烦。后世很容易找到受过教育的工作人员,又有电脑辅助管理,储存分类汇总相当容易实现。

    此时呢?能雇佣到的人大部分目不识丁,救济院只有五个人识字——三个修女,两个助理神父;在开始登记的头几天,因为得从零开始,他们要给每一个救济对象登记。

    要一个一个面对面询问,而对方可能是任何人,包括记性不好的老人、还没晓事的孩子、脑袋不大灵光的障碍人士,或者极度不合作、故意答非所问的顽固分子,等等;效率可想而知。

    到了发放救济的时间,排队等待登记的人更是骚动不已,鼓噪着要求快一点,甚至破口大骂——以往他们只要报个名字就能领到食物的。每天领取食物的有两三百人,集中在发放时间涌入,要是等待过久,场面会变得怎样混乱,玛丽几乎不敢想——不排除发生暴力事件。

    但又不能给没登记过的人发放食物了事——这么做只会让他们参与登记的积极性更低。

    幸好玛丽早有准备。

    预计登记忙的问题只会在头一周内出现,为此出高价花精力找寻能写字的书记员不划算,她的办法就是借人——从修道院。修道院里有不少贵族子女(他们恐怕不肯来跟这些平民打交道),但同时也有中产阶级家庭出身、或者被修道院收养的孤儿。王储妃的名头挺好使,借一两个人的要求也不过分,问了五家院长,他们都好声好气地答应了。

    人手增加,效率提高,但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为了鼓励登记且最大限度减少重复登记,每个登记的人都获得一个编号。再次领取救济时,报上编号的人可以优先领取。如此一来,既能引导大家接受登记,又不至于让人没有饭吃。

    为防止出乱子,玛丽当天亲自坐镇救济院——当然没有露面,想也知道那会使场面更混乱。

    一些意外状况还是不能避免。

    比如修女修士习惯用罗马数字登记编号,玛丽发现后,要求用阿拉伯数字。理由很简单,平常当然会刻意加点或空格,但现在要赶时间啊,匆忙之间写个viiv,你能分辨这是6和4还是7和5或者别的什么吗?那些写花体字的也请打住。简单明了易分辨,是文书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再如,不少受登记者不是对这串字母数字的五位组合不上心,就是想记也记不住,结果第二天还是来排队登记。如果在社会普遍数字化的后世,这种情况不会这么频繁的发生。

    好在这都是小状况,只要及时应对,就不至于扩大。

    到了第三天,需要登记的人已经大幅度减少;到第七天时,就只剩零星了。

    这一关总算顺利度过;玛丽少不得举办一场小型舞会,犒赏所有工作人员。他们中不少是人生中第一次到这样的场合,竟然就受到王储妃的招待,几乎欣喜若狂。维耶尔神父提醒她,礼服会是一笔不菲的花费,于是玛丽干脆自掏腰包,为他们每人定做了一套。

    她知道这场舞会会引来宫廷人士的一些批评——假如她只邀请修女修士,到不至于会这样,但连那些“卑贱的”女工也请去?这简直是自降身价。

    不过她觉得值当。千金买骨的故事,她难道只是说说而已?改革不过才迈出了微小的一步,今后要用人的地方还多着呢。

第112章 贫民习艺所() 
玛侬先前苦求不放的劲头立刻没了,浑身僵硬,埋头缩背,不敢抬头看一眼。这可是王储妃,听说会是未来的王后,她恨不得把自己的呼吸都给停了,生怕惊扰了大人物。

    一旁的女工暗自发笑。自己第一次见王储妃时,也是这副样子。

    卫兵没有报出玛丽的头衔,是以只有工作人员知道她的身份。理论上他们应该行礼,但她有言在先,如果不报头衔,就是不希望惊动任何人。

    女工不小心喊出声,只有玛侬听见。幸好玛侬紧张得忘了行礼,不然又是麻烦。

    忽然一阵花木的淡香,玛侬眼前出现了天蓝色纱裙。惊地抬头一看——不知什么时候,王储妃竟然走到了面前。

    玛丽冲她点点头,同女工打招呼:“米莉,今天看来脸色不错。一切还顺利吧?”

    米莉快活地笑:“都好的。您呢?”

    “一言难尽啊。这位女士是来接受服务的吗?”

    “是的呢。”

    主啊!玛侬耳朵嗡嗡响。王储妃竟然称她为“女士”?她哪儿配得起这样的高尚的称呼?

    “已经登记过了吧?女士,您记住自己的号码了吗?”

    玛侬满面通红:“什……什么?号码?”

    米莉提醒:“就是刚刚修女给你念的编号。”

    “……我……”仔细想想,是有那么一串,可她根本没留意,“忘、忘记了。”

    “应该提醒她这很重要,也能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