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密集的疯狂冲击下,所有的人都忘记了生死,忘记了疼痛,双眼变的通红,鲜血,死亡不过是刹那的事情,大家无暇为战友的死悲伤,擦去眼角的眼泪,挥舞起手中的武器,砍向一切敢于阻挡自己前进的敌人。
当阳光渐渐照耀到这个平原的时候,整个草原已经被鲜血与尸体所占满,贺渠彦悲伤的坐在地上,双眼没了半丝的神色。
他望着对方远去的马蹄,无言以对,贺渠部完了!
昨夜一战,贺渠部落倾巢而出,足足有一万名男儿啊!可是现在却只余下六千多完整无损的骑兵,至少有二千多勇士在乱军中战死,其余伤残者千余,像他这般的部落损失如此多的战士,这简直就是灾难!
更严重的是任务失败了,敌人从他眼皮子底下冲击而过,此事若被人知道,一万贺渠部阻击不到二千的敌人,不单单被人跑掉,自己还损失惨重,那么贺渠部从此就不要在草原上混了!
况且左谷蠡王的怒火可不是他小小的贺渠部可以承受的,贺渠彦咬咬牙,跨上战马,他发誓要将这些带给他耻辱的敌人一个个全部杀死,这样才可在左谷蠡王面前将功赎罪,他贺渠部落也才有机会,继续作为一个部落生存在这大草原上。
否则,贺渠部落的草场将被瓜分,战士与女人全部将变成他人的奴隶,草原上将再无贺渠这个部落。
而他也知道,他现在唯一的机会便是赶在敌人与驻扎在卢朐河的王庭骑兵会合前,将他们全部杀光!对杀光!
第一次写战争,8知道写的好不
。。。
第十三节 大月氏?()
晕刚刚传错抱歉
阳光从天空中直直的照射下来,几十名骑兵,策着战马游荡在这个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李云勒住跨下的战马,抬起头来望望太阳,以判断他现在所处的位置。
还记得七天前当他与呼衍次等冲出重围后,整顿残余的兵力时,发现合汉骑在内足有一千五百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八百人,另外五百人已在那晚的混战中倒下,而追兵却越来越近,大有左右包抄歼灭的事态,而要想从数倍于己的敌人包抄中脱困而出,唯一的办法便是化整为零,分散出逃。
于是李云,呼衍次,梁百武等人各领一队骑兵,分别朝东,南,西三个方向突围,三人约定三日后在卢朐河附近会合,而卢朐河驻扎着绝对忠诚着王庭单于的丘林部族,那是匈奴第三大部族,足有七万战士的大部族,只要到达卢朐河再向丘林部落求援,那么他们也就安全了,除非左谷蠡王决定现在就向强大的王庭挑战,否则他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阴谋的破产。
可是追兵是如此之多,单单李云这一队二百多骑兵在经过这数日的纠缠,到现在也就只剩下目前的这区区数十人,经过这连日来在大草原上的追逐,剩下的这数十骑也早已人乏马疲,假若再遇上一队百人左右的追兵,李云就可以想见他的下场了。
现在卢朐河已不知在那里,骑兵中最后的几名匈奴战士大都是初次跟着呼衍次出来历练的新兵蛋子,虽然经过这几日来连日的血战,他们已光荣的晋升为老鸟,但是面对这陌生的草场,他们也是一无所知,在这大草原上失去了向导就意味着很有可能迷路,尽管李云一直是朝着西北方向前进,可是茫茫大漠,再加上其间又与追兵相互追逐了好几次,李云等人早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脚下的草原又是那里?
李云摸摸手中的武器,这把梁百武给他的铁剑,至少已救过他三次,确实是他得以存活到现在的关键,而战争也是最容易训练战士的时候,经过这几日的战斗,在生与死的边缘,他已可熟练的骑着战马进行战斗,虽不敢说可以一敌三,但至少在一对一的搏斗中,他活了下来,更取走了那人的性命。
走着,走着,忽然跨下这匹陪伴了他数日的战马发出一声嘶鸣,李云只感觉身体像踏空似的,直直的掉落下去,半空中盯住神一看,却是早有人挖出了陷马阱在这等着他。
忙机灵的一个腾空,跃向左边。
蓬!李云的身体与草地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只震的头昏眼花,李云强打起精神托着身体站起来,右手紧紧的握着那把铁剑,抬起头来却见那数十骑兵大都也同样的落入了陷马阱。
西北方向传来了战马奔腾的声音,李云绝望的扔下手中的武器,早就疲倦不堪的身子再这象征着死亡的战马奔腾声中,再也支撑不下去,软软的瘫倒在地上……
匈奴冬庭,和煦的阳光照在这个美丽的牧场,大单于军臣很生气,就在他的大草原,他拥有着至高无上权利的大草原,那长生天赐予他的大草原上,“一股凶残的强盗”袭击了汉人派来与他谈判的使团,这无疑是在他的脸上狠狠的甩了一个大耳光。
军臣单于来回的跺了好几步,望着跪在地上哭泣的呼衍次,还有那站在门口抽泣着的汉人使团的护卫们,狠狠的将手中名贵的青铜酒杯砸向地面,怒不可抑的咆哮起来“命令左谷蠡王迅速来王庭见我!”
“命令蓝部,丘林部对整个草原的所有非匈奴部落进行清洗,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部落,我还真想看看究竟是谁有这么大胆子敢对本大单于的权威挑战!”
军臣恶狠狠的发出一道道命令,虽然他明知道所谓的强盗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做为大单于他必须做点什么,来挽回他的面子,至于那个汉人的使者找不到就找不到了嘛,反正汉人人那么多,再多派一个来就是,唯一需要伤脑筋的就是今晚他该怎么哄他那心头的宝贝——阕氏。
要知道阕氏可是盼着他父亲的使者盼了好多天了。
至于这事情是谁做的,军臣心中自然和镜子一样,军臣转过头去看着放在他帐中的那个大月氏两代王的头颅制成的酒器,心中长叹一声:“弟弟,你想向我挑战吗?那么你就来吧,我真想知道,你究竟得了父王几分本事,居然想和我抢这草原主人的位子!”
“既然你想当这大单于,那么你也就得做好当这酒器的准备,我的弟弟!”军臣望着那两个酒器,眼中精光暴涨,杀气腾腾。
“报!”一名军臣的亲卫将领掀开毡门,跪拜到地上,报道“报告大单于,前去搜救汉使的人传回了消息,他们在卢朐河以东四十里发现了汉使的战马和配饰,据丘林部落的人说,目前已可确定在那附近活动过的应是大月氏的侵袭骑兵!”
“大月氏?”军臣的眉头皱到了一起,大月氏与匈奴乃是死敌,但是自十年前大月氏举族迁徙到西边去了之后,就很少有大月氏的人过来与强大的匈奴勇士搏杀,据说他们在西边与一个叫大夏的国家正打的不亦乐乎,但是自前年起又逐渐的有大月氏的骑兵越过边境,跑来长生天赐予匈奴单于的草原上骚扰,他们不敢与强大的匈奴军队碰面,却专拣一些弱小缺乏防御的小部落袭击。
军臣冷笑一声,心中道“大月氏?真的是好巧啊,我的弟弟这下你就可将责任推的一干二净了!”
嘴上却再发命令“命令丘林部全力追踪,汉使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那人领命而去,军臣却在心中苦笑,作为大单于,他需要注意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虽然明知道这事情和大月氏人无关,他们可能是凑巧,也可能是有人放出了消息,但是他却不得不将所有的责任往大月氏人身上推。
几位读者的指点,小七收到,马鞍小七记得是出现在秦朝,这个兵马俑上可以看到原始的马鞍,游牧民族方面米了解,但是好象有记载和文献指出匈奴并未装备马鞍,这个小七不是很了解。
另,床这东西确实是出现在南北朝,最早应该是叫胡床,恩,小七刚写的时候不是熟练,这个方面没有注意,再者亩产小七早就说过了是因为刚开始米找到汉代一斤是多少克,才引用的宋制,实际上汉代一斤才克,小七在这里再次指出。
再者,汉代确实有文人喜欢不应皇帝老子的征僻,皇帝老子拿他也没办法的事情发生,典型的例子就是郑玄大大,呵呵,但是我也没说人一定要应天子的征僻,只是小李子他8知道,傻傻的就应了。
另外再感谢Q+Q!兄弟,你的资料我已找到,谢谢拉,辛苦鸟!
恩,历史是应该客观公正的对待,但是小七8是学历史的,所以很多地方不是很清楚,假如有读者看到,并指出来,小七很感激,因为这样即可避免小七犯下更大的错误,更可增长小七的知识,这种事情小七很喜欢^O^
以上BUG小七抽时间修改,总之谢谢大家的指点呵呵
。。。
第十四节 大月氏四王子()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陌生的毡房中,一名身材魁梧,脸型与中原人或匈奴人完全不同,反是有些类似现代哈萨克族人的高大男子,坐在他对面的地上,饶有兴趣的盯着他看。他年纪大约在三十许,身上带着草原民族浓厚的马膻味,看到李云醒转过来,他竟然用汉话问道“来自中原的使者,你醒了吗?”
李云不可思议的看着这个奇特的男子,问道“你怎么会中原话?”
那男人笑了笑,李云这才发现,其实这个男人还是蛮好看的。“我的故乡在你们中原的附近,我的祖先曾经是这个大草原的主人,所以我会你们中原话。”他笑着说道。
接着狞狰的看着李云道“来自中原的使者,我不知道你们为何要和这草原上最凶残的匈奴人为伍,假如你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答复,那么即使你不是匈奴人,我也将把你的头颅割下来,献祭给我那惨死的父王和子民!”
李云虽然是一个史盲,但是听到‘惨死的父王’这句话,他就惊呼起来“你是大月氏的人!?”
那人楞了楞,看着李云好一会才笑道“你居然听说过我的族名,要知道中原可没几个人知道我的族名,作为对你的奖赏,我决定告诉你我的名字!”
“我就是在这大草原上有着‘孤狼’之称的阿度拉,大月氏先王的四王子!”那人得意的望着李云,希望从他的脸上看到听到他名字后露出的惶恐,害怕以及恐惧等神色,不过很显然李云并未露出他期待的神色,反是一脸平静的看着他。
这就让他很不满意,要知道他的名字即使是匈奴大单于听了也会睡不着,自三年前他独自一人带领着七百名绝对忠诚于他的骑兵,从长生天赐予大草原的祁连山渗透进这个草原,并成功的找到了在大草原上依旧顽强的抵抗着匈奴人并挣扎着生存的残留族人后,得到兵力补充的他就如这草原上的狼一般四处狩猎,匈奴人,乌孙人每一个大月氏民族的敌人都在他的打击范围内,而且被他袭击过的部落,至今为止不曾留下半个活口,所有的物资拉不走的就就地销毁,绝不会有半头活着的牛羊留下。
等暴跳如雷的匈奴(乌孙)军队赶到,留给他们的只是满地的尸体和狼籍的牧场。
乌孙昆莫恨不能食他之肉,悬赏千金求他的踪迹,更发下誓言,谁若可将此人头颅取下,他就以左大将之位许之。乌孙人以左为尊,乌孙左大将职位相当于大汉的大将军,由此可见他的厉害,此次若不是李云手中紧紧纂着的节和他身上带着大汉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