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雄风录-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绝对可令刘彻做梦都笑出来的数字!三十亿钱!这相当于去岁帝国农业赋税总合的三分之二,即使是太皇太后,也为这个数字震惊。

    事实上当年高祖皇帝决定放开民间商业活动,不做限制时,最重要的原因虽然是希望借此快速恢复民间的生产,稳定社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帝国当时惨淡的商业经济也是促使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孝文皇帝即位初期,曾对帝国的商业基础进行过评估,当时的帝国大臣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有着铸钱以及铁器,盐等高利润商业,但是当时帝国的商业经济依然弱小,甚至不及河东郡的赋税。

    却没想到仅仅几十年后的再一次评估,帝国的商业经济竟然发展至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内阁官员们一至认为蜀郡及其周边地区越来越迅速的商业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只差就未直接点名是临邛引发的了。

    幸亏临邛商会的人虽然发展迅速,赚钱神勇,但是在地方基础建设以及赈济地方平民,建设教育等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使得即使极不喜欢商人的法家官员,也很难提出打击临邛商会的建议,但是朝中的公羊派儒家与端木派官员却是形成了极端对比,完全不同理念使得这两派的官员对临邛持截然相反的意见,新上任的太常大夫,甚至差点就当堂与丞相征事打了起来,完全没有半点儒者的风范,最后刘彻不得不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虽然他手里依然纂着李云上书的组建商业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的建议,但是要在目前这种政治气氛下通过一个专门管理商人的部门却是犹为艰难的。

    帝国的大臣与贵族可以接受一个对商人征税的法令,但是他们绝不会接受一个专门独立的商业管理部门,因为这对于出身门阀或者贵族以及农民的官员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侮辱性的行动,帝国的传统守旧力量,并不是一日一夜间就会转变态度的。

    等待,耐心的等待,这是刘彻唯一可做的事情,或许他真的已经走向了成熟,否则若换了以往他的脾气,这个建议恐怕早拿出来在内阁议论了。

第二十九节 新的形势(中)() 
九月十一,从遥远的淮南国奉命移驻辽东的七万大军沿着辽西道狭隘的走廊,抵达最终的目的地辽东城。

    此时历时整整一年的辽东城防体系初具规模,坚固的城墙,宽达一丈多的护城河,城墙上方密密麻麻的守城器械,无一不使这批淮南国的精锐士兵生出极大的自豪感。

    被淮南王委任为都骑都尉的年轻将军雷被骑跨在战马上,在他的身后是全部的七万淮南士兵,这是帝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军队调防。

    老实说,淮南国地处南方,其军队的主要作战任务是山地与丘陵作战,以及攻打拥有坚固城防体系的坚城,而且历史上南军北战,本就在身体素质以及水土上有着极大的不适应。

    综观历史上,无论是秦,汉,南北朝还是唐宋,南北士兵的交锋始终以北军的胜利告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李云还是有些担心的。

    帝国调防一支如此规模的军队,所需要付出的不是一点半点,首先为了令这批士兵安心上路,帝国财政为此拨出了高达一千万钱的安置费用,用以支付给士兵的安家之用。

    其次,帝国七十年来休养生息,南方主要产粮地区的人口也分别都有显著提高,在某些繁荣地区,甚至已经首次出现了地少人多的尴尬的局面。

    而在帝国的北疆,则是一片千里萧条的景象,由于匈奴的威胁,以及北方的气候原因,这一带地区的人口远远不如南方,譬如在辽东这块拥有着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大量的肥沃土地处于荒芜状态,在后世东北的粮食产量足可满足国家一半的粮食需求,而现在由于人口地关系,也由于大量荒芜的土地。以至于这个本可成为帝国粮仓的庞大郡县,年平均产量不过七十万石,就连辽东军队的日常用粮都不能满足。

    试想一下,一支八万规模的军队,包括战马等一日耗粮少说也在万石左右,而辽东一年的总粮食产量却只有可怜的七十万石,仅仅够驻军两个月的食用,其余军粮就得从内地运输过来,但是从内地向边关运输补给。这对于帝国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仅仅以帝国去年从太原向上郡地后勤运输来看,每年帝国至少必须为此承担上千万钱的后勤费用,这还是由于太原距离上郡较近,以及上郡地区本身的粮食产量就可满足当地驻军六成的缺口。

    而从太原向辽东运输军粮的话,以一头牛负重十石计算,每年辽东军粮需求至少在三百万石,那么就需要一支拥有一万头牛的运输补给队,每年进行三次以上的运输。这还必须扣除掉后勤部队自己在路上的吃喝用度。

    这意味着,运输补给队每年必须至少多运输一次后勤补给。也就是帝国每年给辽东地后勤运输量至少在四次以上,总运输量必须在四百万石以上。

    这还只是粮食方面的耗费,并不包括战时地其余物资补给。

    所以假如这种状态不能得到改变的话,那么根本不需要匈奴动手,帝国自己就会被漫长而繁杂的后勤给拖跨。

    历史记载,汉武帝对匈奴战争时,帝国为此动用了数十万民夫对卫青霍去病的大军进行补给运输,但是如此庞大的后勤运输队,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通常当物资运送到前方军队手中时。它就已经被后勤部队自己消耗掉三成。这也是帝国在那场战争中虽然始终占据主动。却很少能给予匈奴人致命打击的关键原因。

    要彻底解决这个困局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效仿刘彻在后来做的那样。移民辽东,开垦荒地,以充军粮。

    但是在现在想要让保守的太皇太后同意从内地迁至少七十万人口过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潭,所以一切只能靠李云自己,只能靠辽东军自己!

    所幸至少目前,由于高句丽人势力膨胀,所以相对地他们所获得地奴隶也成几何数字上升,七,八,九三个月份,辽东与高句丽之间地奴隶交易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总共约有三万左右地奴隶被卖到大奴隶主李云的手里。

    在这批奴隶中,青壮占去了绝大部分,约有二万三千左右,其余老孺根本没有算钱,高句丽的奴隶贩子们可不希望养着他们,因此几乎是倒贴着送的。

    但是这对于李云却无疑是雪中送炭炭,由于是奴隶的原因,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对他们有太多的仁慈,要想和其他先期到来的奴隶一样获得自由与土地,他们便只有拼死工作,开垦土地,种植包括红薯,白菜,萝卜在内的诸多可在这时节生长的作物。

    而那批由于完成了筑城任务,而被宣布获得自由的奴隶们,则纷纷改取汉姓,以大汉国子民自居,对这些新来的奴隶们指手画脚,好不威风。

    事实上他们有这个权利和义务这样做,由于淮南国的大军新到,整编工作还未展开,李云根本没有这么多人手和力气去管理那些奴隶。

    于是,这批获得自由身份的人被告知,他们想要获得土地,就得去指挥和监督新来的奴隶开垦土地,种植作物,辽东政府将在事后按照开垦土地的多少与他们的工作情况来进行土地分配。

    每一个由于在去年到今年的筑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自由人都获得了十到二十名奴隶的分配,他们在筑城工作中锻炼出来的结实肌肉。以及强壮的体魄,充分的震慑了新来的奴隶,再加上有他们做,自由和土地的希望就展现在新来的奴隶眼前。

    在草原上,奴隶就是奴隶,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只能任由主人打骂,吃的最少,做的最多,而在辽东。这里对于奴隶们说,简直就是天堂!

    虽然每天吃的是窝窝头,喝地冷水,睡的是茅草铺,但是在这里,只要表现好,肯工作,那么等到奴隶限期一到,自由便会被宣布。他们将不再是奴隶,而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可以挺起胸膛的人!

    每一个月的月初,来自辽东城的军官都会来到奴隶们的营地,对一批到期,而且表现出色,工作卖力的奴隶解除他们身上的枷锁。

    这对于奴隶来说,无疑于这世界上最好地事情。因此人人干劲十足,而获得自由身份。这已不再是奴隶们的终究目标。

    按照辽东规定,自由人并不能得到大汉国户籍,自由人要想获得帝国户籍,就必须为帝国作出贡献,譬如开垦出四百亩土地或者将放牧的牲畜数量增加一倍。

    然后将这个贡献上报辽东郡守府,确认之后,才可以在明年加入大汉国国籍,获得自由进出辽东城,甚至在城中居住的权利。

    而自由人则只能居住在辽东城外,自由人见了拥有帝国公民身份的人。必须行见面礼。

    每一个自由人。甚至每一个奴隶。都清楚这些规矩,遵守大汉国的规矩。便可得到认可,过上舒适的生活,反之则是严厉的处罚,甚至死刑!

    而几乎所有获得自由地奴隶,都不会愿意再回到草原上,他们都殷切的希望加入到大汉国中,甚至大批地自由人希望可以参加辽东的军队,穿上帝国的战衣,成为荣耀的军人。

    然而,辽东军队对于士兵的选拔是格外严格的,对于这些不是汉人的奴隶更为严格,不仅仅被要求拥有良好的记录,更有着严格的身体素质要求。

    随着淮南军人的到来,原先李云训练好地教导军在这时发挥了很好地作用,所有新来地淮南军人被告知,他们来到辽东,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成为辽东边军,任何在训练中不合格的人将被迅速踢出辽东军队地作战序列。

    这里就必须感谢帝国一直以来培养起的良好尚武精神,在民间,从军队中被赶出来的人,是根本抬不起头做人的,特别是某些规矩森严的家族以及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门阀,在从军过程中被开除的成员,是无法在死后得到进入家族祠庙,享受后人香火的。

    因此无论是谁,在听到这条规矩后,不得不立刻打起精神来,认真训练。

    与此同时,临邛各学院批学子在八月顺利毕业,整整三年的学习,使得他们中许多人拥有了非常高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感,其中学习兵家和技术的学生,全部被李云招到辽东来,技术生将承担起建设大规模兵器作坊以及改进军械的任务。

    而兵家的一百多名学生,则将成为帝国个参谋机制的成员,由于参谋这个词语在帝国很难被人了解,为了通俗,也为了谨慎起见,新的部门将被称为枢密院,最高官员为枢密使,其下辖大量枢密官员,任辽东枢密使李云任命了来自青刚北海郡的苏询苏自清担任。

    苏自清此人出身北海门问世家,有着汉初门阀子弟中相同的激进意识形态,他本是淮南王犹为器重的年轻将领,淮南王雄心罢手之后,特别向李云推荐了此人。

    这次随淮南大军前来,李云立刻就见了他和久负盛名的雷被,感觉此人谈吐不俗,深问之下,才知原来他的老师乃帝国赫赫有名的兵家学者张良之后,学得了一身好学问,更难得的是此人武力也不错,令李云颇有看到三国名将张辽的味道,而且比之张辽,苏自清更为谨慎,更为清醒。

    这样的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