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巡明天下-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泳游,不论怎么折腾,最终喝饱湖水失去意识……

    ……

    梦终于醒了。

    苏荣猛的起身,擦拭额头汗珠。

    一切是那么真实,仿佛历史在重新上演,更像是在回放……

    “咚咚咚咚……”

    门外不断急促的敲门。

    印象中,好多类似现在初醒的清晨,都会被着讨厌的敲门打断。

    “谁?何事?”

    浙东铁卫一军兵。

    “苏大人,曹公公已经到军营,有大事发生,急招,传圣旨!”

    苏荣“嗖”的掀开被子,起身穿衣,匆匆忙忙洗漱后直奔军营。

    ……

    曹公公已经在营地大堂。

    他心急火燎,一脸疲惫,在屋内走来走去。见苏荣来到,客套几句,便立刻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第111章 水静劲逐散箫凉() 
“……

    近日,鞑靼俺答部逆天而行,先掠我大同,又进军我蓟州。京师危在旦夕,为讨来犯之敌,保京师震国威,圣上皇恩浩荡,特招浙江总兵苏荣,率所部浙东铁卫,急调入京勤王,不得有误。

    钦此。

    嘉靖二十九年。”

    ……

    “苏大人,接旨吧!”

    “谢主隆恩!”

    苏荣接过圣旨后,马上询问曹太监:

    “公公,鞑靼俺答部,为何突袭我大明?”

    “哎!苏大人,形势危机,刻不容缓。路上我跟你详说,现在,赶紧下令准备,我们即可启程!”曹太监依旧心急火燎,仿佛再不走,鞑靼部马上要攻京城一样。

    “好!……来人,速请朱大人,谭大人,卢将军,及众参将来大堂议事!”苏荣下命令道。

    ————

    经过众人短暂激烈的商议讨论,最终达成一致。

    苏荣表情严肃,随即下了命令。全军今日准备,翌日寅时三刻准时出发。

    具体内容:

    自己带领韩钦,以及其余参将,雷仲海、陈大成、陈子鉴、王如龙、童子明、朱钰,率七千浙东铁卫精兵,进京。

    艾铮率所部剩余一千人,留守营地驻地,负责台州及周边海防。修补改进战船等工作。

    鸟铳火雷火炮等火器打造工作,由路易斯带领三百工匠继续进行。

    苏荣吩咐路易斯的任务,到目前为止,已经完工了三千五百只新式鸟铳,四十万颗新式子弹,一百蹲大口径火炮,一万颗火雷。这些,由苏荣率领的进京部队全部带走。未完成的由路易斯继续完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沿路有官方驿站,不用自己担心。但各类兵刃火器,必须准备好。有硬家伙,打起仗来才会称心应手。

    另外,李时珍的“医疗队”,必须随军进京,战场上,救治伤员工作,岂非小事。

    打造火器的工匠带走二百人。平日里维修维护火器的活,也得有人来干……

    “似乎已经万事俱备,感觉还是缺些什么……”

    苏荣喃喃自语道。

    苏荣心里有些不踏实,到底是什么?

    此去京师远至千里,时间则更是无法预料。

    苏伯,灵儿,如画……

    原来,苏荣心里尚有牵挂。

    “来人,准备快马!”

    ————

    十几人紧随苏荣,快马加鞭,直奔黄岩。

    ……

    苏伯得知苏荣奉旨入京,悲喜交加。

    喜得是,苏荣奉旨带兵保京卫国,大有其父曾帅之风范。

    悲的是,心疼苏荣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北上。

    苏荣见苏伯,两鬓斑白,为曾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如今自己北上抗蒙,不知何时再相见,忍不住亲情流露,泪痕斑斑。

    苏荣“噗通”下跪,含泪倾诉:

    “苏伯,您老对我关怀备至,胜比亲子。苏荣纵其一生,也无法报答您的似海恩情!此去京师,归来无期,您老保重身体。如有再聚,苏荣定用余生,陪伴、伺候您老人家……”

    苏伯老泪横流,搀扶苏荣起身。

    “公子……此去京师,照顾好自己!黄岩、台州铺子尽管放心,我会照料好……”

    苏伯忽然又想起什么,赶忙去厢房,拿出包裹交给苏荣。

    “这是什么?”

    “这是预备再开设分号后,剩余的一万两银子……”

    “苏伯,我们浙东铁卫有银子……”

    苏伯摇摇头解释道:“这不是用于军饷的。公子,京师不同台州,都是高官厚爵,需要到处打点……”

    苏伯不但处处关心苏荣,还睿智心细,连这个细节也替他着想……

    ————

    如画,一个善良清纯的邻家女孩,犹如夜色撩人下的皎洁月光,纯洁而又柔美。

    此时,她那如云的秀发微微飞舞,细腻不带丝毫瑕疵的肌肤吹弹可破;细细的柳眉,似是三月的春水,浓黑深邃的眼眸,宛如浩淼的星空,鲜红的小口,唇如绛点,洁白如玉的脸颊上,两行泪珠缓缓滴落,娥眉微蹙间,似有无限的惆然,曼妙的身材宛如含怨的洛神,有胜仙子几分。

    她依旧不语,让苏荣不知所措,既来道别,却无法开口。

    许久,苏荣无奈一句“保重!”后,意欲离去。

    如画忽然将苏荣抱住,不肯松手……

    “柔柳春光风点头,情朝初阳薄光照。似马荒野无限走,水静劲逐散箫凉……”

    ————

    翌日寅时三刻,浙东铁卫营地训练场地。

    鼓角齐鸣,大气磅礴,战旗飘飘。苏荣,韩钦,雷仲海、陈大成、陈子鉴、王如龙、童子明、朱钰等参将,各部副参将,七千精兵,账房、后勤、李时珍等各郎中,两百名火器工匠,共约接近八千人,浩浩荡荡,踏上进京行程。

    随行的还有数十辆马车,运输军火等物资。行至杭州府时,兵分两路。

    苏荣、韩钦,雷仲海等带领一千人加后勤及车辆物资等通过京杭大运河,走水路。

    陈大成,王如龙等众参将率六千多人走陆路。

    ……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京师,途经浙江、南直隶、山东、北直隶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近两千公里。是明朝南北漕运的主要水上干道。

    苏荣站在船头,凝望河面,航道繁忙,不凡有中大型运输船通过,目测且大都是官运船只。

    曹太监与苏荣同坐一艘船。自从歼灭黄官一役后,他对苏荣义举钦佩有佳,甚至主动当做挚友。

    “曹公公,见这运河航运繁忙,又多是官船运输,这是为何?”苏荣转身询问他。

    曹太监见苏荣主动找自己解疑,心里大悦,然后夸夸其谈来:

    “苏大人,说来话长。自永乐帝天子守国门迁都京师后,多年下来,北直隶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僚,军队以及相关人员越来越多。

    但北方地贫不及江南富庶,所以京师需要的粮食、布匹、陶瓷、丝绸、茶叶甚至文房四宝等等官用物资,大都从南方运输。水运相比陆运,省时省力,安全易行。所以,官方南北漕运,也就靠这条自南至北的京杭大运河了。”

    苏荣听后若有明了,转念又问:“南北沿海海运,与京杭大运河几乎同向而行,为何不用相对更加低廉的海运呢?”

    苏荣问这个问题是有私心的。既然光官运物资就如此量大,如果改为海运,定会带动海上贸易、造船业甚至将来能解海禁,这样不失是一箭多雕的大好事。

    ……

第112章 京师,我来了!() 
“哈哈,苏大人,你有所不知。京杭大运河漕运,历史悠久。沿河已经产生一些码头、车马行、甚至人聚城乡小镇,形成沿河利益体。贸然断航改为其他路径,势必影响他们既得利益,定会遭到他们反对和不允许,甚至民变。

    另外,内河漕运,每年虽然有维护修缮费用,但相对于海上运输的风险,内河运输必定好管理,也是最佳漕运选择了。”

    “原来这样……哦,对了,为何近日鞑子来犯,触我大明天威呢?”苏荣想起这次调兵进京的事情,于是接着询问他。

    曹太监依旧喜闻乐见,夸夸其谈:

    “哎!苏大人,自从土木堡事变后,大明北方精锐军队尽失。但于将军力排众议,急调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直隶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京师各府的运粮军驰援,大败瓦剌,从此北方的瓦剌,鞑靼部再无南下大举进犯。

    那曾想,近年鞑靼部在俺答带领下逐渐兴起,开始骚扰我大明边境。尤其现在,秋末冬近之时,北方大漠气温将会突降,缺衣少粮,为解过冬之困,遂大举进犯我北方边境。先侵大同,后扰蓟州。

    蓟州可是京师门户啊!俺答如此狂妄,没有把我大明天威放在眼里!”

    苏荣听罢,反问道:

    “曹公公,既然我大明朝天子守国门,北方边关理应重兵把守,再加上土木堡之变受辱后,更应重视。如今,怎可容鞑子如此猖狂呢?”

    曹太监闻罢,若有忌讳,左思右想,叹口气道:

    “也罢,此处只有你我二人,说出真相又如何?”

    苏荣听到这里,知道这里面必定有蹊跷。

    “曹公公,您说,苏荣洗耳恭听!”

    ……

    曹太监再次看看左右无人时,才慢慢道来:

    “哎!朝中奸臣当道,很多重臣,完全是靠阿谀奉承才得以上位。他们一门子心思只想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富贵……哪管大明社稷安危啊!当年俺答来犯,有曾铣元帅奋勇抗敌。但是遭冤被害后,朝中哪还有贤臣良将?……”

    “曾铣……”我父帅?

    ……

    ”

    提起父亲曾铣,苏荣热血沸腾。

    当年父帅三边抗蒙,如今,自己何尝不是?

    但绝不可重蹈覆辙父亲老路,精忠报国却惨遭奸臣陷害!

    这次,我奉旨率浙东铁卫进京,既抗击鞑子,也要为父平冤、救母弟于边关。

    苏荣心里咬牙切齿道……

    ————

    北直隶,顺天府。

    浙东铁卫全军会师于京师顺天府宛平县。按照兵部安排,驻扎于左都督府所辖地镇南卫。连接于京师于蓟州之间。

    蓟州,在今天津之北,燕山脚下,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称无终子国,隋代为渔阳郡,唐代称蓟州,明代为宣大蓟辽之一的重要边关重镇…蓟州。

    蓟州镇设置的目的,主要是牵制九边其他边镇及京营,起到防备叛乱的作用。同时,大明统治者考虑到其余边镇一字拉长,戍守防线长达数千公里,兵员分散,因此设置蓟镇以为抵御蒙古入侵的预备防线,与京营起到相互照应的作用。

    蓟镇官兵员额,永乐时期初定为八万五千人,包括蓟州、永平、昌平、密云等地。九边重镇中,仅宣府、大同可与之相比。

    抵达镇南卫当天,苏荣命部队迅速扎营、休整。

    然后接到兵部传令,皇上提议,苏荣明日进乾清宫右顺门便殿奏事。

    传说中的“御门听政”。

    苏荣面子够大的,虽然他不在乎。

    ……

    一路舟车劳顿,苏荣却兴奋不已。京城,顺天府,我来了。大明权利中枢,只有到了这里,才能接近权利中心!才有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