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趟贤O略墩鹘挪健�

    如果圣主有在中外两线作战;在中外两个战场都取胜的谋划;那么东征受挫;必将影响到他的这一谋划;接下来杨玄感提前举兵;在六月动兵变;又会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如此一来;他的一箭双雕之策宣告失败;迫于现实;圣主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东征;还是回京平叛;结果显而易见;圣主只有放弃东征;回京平叛;不得不去面对越来越糟糕的国内政局和越来越恶劣的南北关系。

    从樊子盖的立场来说;他当然不愿意看到二次东征的失败;所以他要竭尽全力帮助圣主实现一箭双雕之策;也就是说;他要想方设法延缓黎阳举兵的时间;而目前局势下;他已有把握坚守东都;有了这个底气;他也就能控制东都局势;就能把西京对这场危机的“推波助澜”限制在可控范围内;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加强大河天险的防守;以增加杨玄感攻打东都的难度;迫使杨玄感不得不延缓举兵时间;而眼前他能动用的力量只有秦王杨浩的河阳都尉府了;只要秦王杨浩把河内诸鹰扬和地方武装紧紧抓在手上;就必然能给黎阳的杨玄感以严重威胁。

    崔赜突然意识到;樊子盖“坚守东都”的策略已经改变;不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是利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把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都投到京畿防线;比如利用韩相国的叛军把右骁卫将军李浑推到了京畿南线;利用军政两界的激烈冲突;把河南赞务裴弘策推到了京畿东线;利用关陇人和山东人的矛盾;迫使崔氏以交出越王府来换取鲜卑人的支持;现在又利用黎阳的威胁;胁迫崔氏把秦王杨浩推到这场危机的最前线。

    樊子盖的“积极防御”看上去很不错;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借力打力的政治手段;但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他在利用对手;对手何尝不是在利用他?只待局势突变;“积极防御”就有可能演变为全线溃败;到那时就悔之莫及了。不过崔赜为了控制东都局势;目前必须维持与樊子盖的合作;否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旦让元文都和八姓勋贵控制了东都局势;那风险就大了;谁也不敢保证鲜卑人在关键时刻不会临阵倒戈。

    崔赜仔细权衡后;断然做出决策。

    崔赜把当前东都政局向越王杨侗做了详尽分析;各大势力都在“各显神通”;就连越王府都“三足鼎立”;目前他已经失去了对越王府的控制;对东都局势的控制;所以越王杨侗必须加强自身力量;必须联合宗室力量以维护自己在东都的至高地位和绝对权力;否则控制不了局势;东都更有覆灭之危。

    越王杨侗接受了崔赜的建议;“孤向哪位宗室求援?”

    崔赜举荐了两位宗室大臣;这两位宗室大臣都是越王杨侗的皇叔;一个是吏部侍郎、观国公杨恭仁;一个就是河阳都尉、秦王杨浩。

    杨恭仁是观王杨雄的儿子;因父亲病逝;“丁忧”在家;为父守孝;依律依礼都不能在守孝期间复出;当然若圣主下旨夺情起复那就另当别论了;还有就是危难之刻必须挺身而出甚至舍生取义;这是大义;安身立命之本;无可指责。此时东都危机;国祚有难;做为皇族世子;宗室大臣;以丁忧为名躲在家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就不对了;所以只要越王杨侗登门相请;做为当今宗室中坚力量;在军政两界都享有盛誉的杨恭仁;必然挺身而出;责无旁贷。

    至于秦王杨浩;因为身份过于敏感;又曾被变相囚禁多年;在军政两界毫无建树;无论是功勋还是威望;都无法与杨恭仁相提并论;关键时刻他根本给不了越王杨侗任何帮助;所以此刻崔赜的极力举荐;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越王杨侗虽然年少;但毕竟在禁中长大;耳濡目染都是政治博弈;再加上对宗室的了解;所以他马上领悟了崔赜的用意。崔赜名义上是让越王联合宗室力量以自保;实则是为了保护秦王杨浩;保护他崔氏的政治利益。

    越王杨侗能够理解崔赜的良苦用心;而且他也很同情叔父杨浩的悲惨遭遇。杨浩年少时父母双亡;在囚禁中长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为生存而苦苦挣扎;这哪里是风光无限的皇世子;根本就是刑徒中的刑徒;生不如死;但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处心积虑利用他;要榨于他最后一滴血液;要踩着他的尸体攫取最大利益。

    “樊留守要请调河阳都尉府卫戍永济渠。”越王杨侗善意提醒崔赜;“秦王来京;河阳都尉府由谁代领?”

    崔赜深深一躬;对越王杨侗感激涕零。杨侗不但答应把秦王杨浩请回京城保护起来;还允许崔氏继续控制河阳都尉府;这份恩情对崔氏来说欠大了。

    “武贲郎将、高都郡公李公挺。”

    越王杨侗稍事沉吟后;接受了崔氏的“回报”;微微一笑;“善”

    =

第四百一十五章 风已起() 
高都郡公李公挺;出自赵郡李氏;其父李雄是中土名将;为先帝赏识和信任;今上年轻时出镇并州;先帝曾拜李雄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辅佐今上。虽然这是先帝拉拢和利用山东人的正常手段;但它却让今上与赵郡李氏之间或多或少有了一点“香火”情;李公挺正是依赖于这点“香火”情;在卫府高层中谋得了一席之位。

    越王杨侗帮助崔氏保护秦王杨浩;而崔氏则把赵郡李氏引上越王这条“船”;彼此互利互惠;皆大欢喜;可惜越王杨侗不知道的是;崔赜已经与元文都达成了妥协;他留在越王府的时间已屈指可数;而随着他的离去;山东人对越王杨侗的支持也随之烟消云散;越王杨侗最终还是空喜欢一场。

    但这是后话;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军方协调;把这一决策执行下去。

    秦王杨浩是宗室大臣;又与崔氏利益一致;在越王杨侗和崔赜的“召唤”下;当然会置军方的命令于不顾;火赶赴东都;挟河阳都尉府之武力;“力挺”越王杨侗;但如此一来代替杨浩统领都尉府的人选就非常重要;不但要忠诚于杨浩;要与杨浩及其所属政治集团的利益一致;还要赢得河内豪门世家的支持;否则调动不了河内军队。武贲郎将高都郡公李公挺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虽然他未必忠诚于杨浩;但赵郡李氏与博陵崔氏的利益联系太密切;仅从两家共同利益着想;李公挺就要倾力支持杨浩。

    然而李公挺隶属于右候卫府;受右候卫将军郑元寿的节制;负责镇戍东都西部的慈涧道;目前率军驻扎在中土第一皇家园林西苑;距离东都近在咫尺;位置非常重要;责任非常重大;若想调动他;必须说服郑元寿;而郑元寿不但要因此调整京畿西北方向的卫戍部署;还要奏报圣主和行宫;并为此承担可能生的一切后果;郑元寿会答应?他会屈从于越王杨侗;独自承担所有风险?

    崔赜先找到了李公挺。李公挺年近五十了;少年时就随父征战;战功无数;但他的父亲死得太早;而赵郡李氏自李德林“大放异彩”之后诸房子孙便再无望其项背者;再加上关陇人对山东豪门的打击和遏制;赵郡李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时至今日;军政两界高层中赵郡李氏的身影已越来越少;而李公挺便是这少数人中的“凤毛麟角”。

    李公挺听完崔赜的分析和建议;又看完越王杨侗的书信;不禁微微摇头;笑着说道;“你唆使越王于涉卫府事务;恐怕日后会给他带来麻烦;而你做为越王长史;必受牵连。”

    崔赜不以为然;“东都事了;某能活着离开越王府就算侥幸了。”

    李公挺的笑容立即僵滞;吃惊地问道;“何出此言?”

    崔赜也不隐瞒;如实相告。

    “事关重大;你未曾与黄台公(崔弘升)相商?”

    “事态紧急;唯有先斩后奏了。”崔赜冲着李公挺摇摇手;安慰道;“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好。在某看来;崔氏能找到这样一个机会逃离越王府;从激烈的皇统之争中脱身而走;有利无害;是好事。”

    “好事?”李公挺不解地问道;“或许;赵郡李氏的今天;就是你博陵崔氏的明天;这也是好事?”

    崔赜迟疑了一下;叹道;“东都经过这场风暴的肆虐之后;必成废墟。中土的天要变了;难道你没有看出来?”

    “家里提过一些;语焉不详。”李公挺沉默了片刻;看看崔赜;又说道;“你似乎太过悲观。”

    “这不是悲观;而是预见。”崔赜说道;“我们的家族世代相传;一千余年兴盛不衰;就是因为我们对未来有着非凡的洞察和预见。”

    李公挺听出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他微微颔;想了一会儿;问道;“那边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秦王;而事实上秦王距离皇统的确遥不可及;既然如此;你们为何还不放手?”

    “那是我们家的孩子。”崔赜郑重说道;“我们家的孩子;我们绝不放手;哪怕没有一丝一毫的希望;我们也不会放手。”

    李公挺神情沉重;眼里掠过一丝悲伤;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做事不能失去理智;否则害人害己。

    “那边虽然自始至终没有提到秦王;但并不代表中土变天之后;秦王就不会异军突起。”崔赜继续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谋事;焉知天意?”

    “那边选择的是齐王。”李公挺不得不提醒看上去颇有些失去理智的崔赜。

    “那边选择的不是齐王。”崔赜叹道;“他选择的是逆天;但逆天是一条绝路;一条根本就没有希望的路。”

    李公挺低头沉思;缓缓抚摸着颌下长髯;良久问道;“你对南北战争亦是如此悲观?”

    “二次东征显然继续不下去了;而你我都清楚;二次东征一旦功亏一篑;紧接着必然就是西北危机的大爆;东都根本无力解决西北危机;只能以疆土来换取西突厥人的和平;由此可以预见;南北关系必将走向破裂;南北战争必将爆;即便战争的初始阶段规模不会太大;但中土国力不济;已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只能据险而守;这必将暴露出中土的虚弱;而北虏也必将乘虚而入;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崔赜看了一眼李公挺;无奈摇头;“最初某也不相信他的预测;危言耸听;匪夷所思;但看看今天的中外局势;内忧外患;尤其外患;东西两个方向都陷入深重危机;而中土在最为鼎盛时期都无法支撑两线作战;就更不要说现在了。”

    “现实很残酷;未来很悲观;他的预测又有理有据;不由得你不信。”李公挺也像崔赜一样连连摇头;“未来几个月的东都局势;如果都被他预测准确了;那你的选择就值得期待了。”

    崔赜点点头;“实际上我们选择的是他;他若逆天成功;我们也就成功了。”

    李公挺沉默良久;终于做出决断;“这场风暴必将席卷东都;殃及河南乃至整个中原;荥阳郑氏必遭重创;而莘国公(郑元寿)深陷其中;束手无策;面对一哄而上蜂拥而至的对手;其内心之绝望、之愤怒可想而知;所以某认为;不要再去激怒他;以免进一步激化我们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可弥补之裂痕。”

    崔赜眉头紧皱;问道;“计将何出?”

    李公挺抬手指了指南方;“若想让郑元寿把防守重心转移到东都;迫使他在卫戍部署上做出重大调整;唯有那边才能做到。”

    崔赜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会心笑容。

    鹿蹄山下;鼓号喧天;杀声如雷;而山上一片幽静树林里;却是凉风习习;欢声笑语。

    李风云、李密、李珉、韩世谔席地而坐;围在地图前热烈讨论。

    “依照此计;定能击败李浑;甚至有可能攻占显仁宫。”李密抬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