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风云既不否认;亦不承认;而是继续自己的话题;“中土没有储君;不代表没有皇统之争;相反;皇统之争更为激烈;因为它给了更多人想入非非的机会。”
李密以自己的推演答案为基础;迅速梳理了一下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背后的力量是否有把握把齐王送进东宫?”
言下之意;我们既然能制造一个“失德”大案打击齐王;当然就有办法继续打击他。
李风云不以为然的笑笑;说道;“你是否知道;老越国公杨素的势力已经成为改革加速的阻碍。东征胜利后;改革必然加速;而所有影响改革加速的阻碍;都将被无情铲除。”
李密不动声色;“危机就在眼前;我们都看到了;正在竭尽全力化解;所以某才到了通济渠;并与你合作;但出乎某的预料;你的秘密太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通盘谋划。”
李风云连连摇手;“错了;你并没有听清楚某的话。某说的是;中土迫切需要一位储君。”
李密略略皱眉;若有所思;“如果东征胜利;皇帝权威大增;谁敢谋求储君之位?”
“如果东征败了呢?”
“东征败了?”李密想了片刻;摇摇头;“绝无可能。”
“圣主的身边有叛徒;中枢有内奸。”李风云冷笑;“此事你难道不知道
李密面无表情;看上去很镇定;但眼里却不易察觉地掠过一丝慌乱;心里更是涌起惊天波澜。如此机密他都知道?这都是什么妖孽?苏威肯定有所怀疑;当初段文振就直言劝谏圣主那人不可重用;但圣主相信他的忠诚;不为所动;继续委以重任。如果东征大败;十有**和那人有关;只是李风云突然提到那人是什么意思?难道他握有那人通敌的把柄?甚至;他已经打探到小越国公的秘密谋划?
李密越想越乱;坐不下去了。刚才他还以为自己大概看清了李风云;但转眼间;又被重重迷雾遮住了眼睛;再次迷失了。
“与齐王的决战;还是等一等好。”李风云一语双关地说道;“或许;你们便能抓住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一旦抓住了这个机遇;你们所有的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
李密思索良久;若有所悟;缓缓点头。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两百四十二章 忧郁的韦福嗣()
李密回到自己的军帐;平静了心情;然后把纷乱的思绪梳理了一遍;随即给杨玄感写了份密信。
当前最为紧迫的、严重危及到本团体安全的事情;是中枢核心层的那个人危在旦夕。那个人不但参与了杨玄感的秘密谋划;还是核心谋划者之一;他知道本团体的所有机密;一旦他暴露了;招供了;那么以杨玄感为首的政治集团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整个东都知道那个人秘密的也就寥寥数人;匪夷所思的是李风云竟然知道这个秘密;而且他对那个人不是简单的怀疑;似乎握有重要证据;这说明李风云能够从中枢核心层获知机密;但目前李风云的价值十分有限;如果他当真与中枢核心层某个政治大佬有联系;那位大佬又出于什么动机向他提供如此重要的机密?
李密认为;当前中土政局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改革派和保守派处在巅峰对决的时刻;事关生死存亡;谁都输不起;所以那个人竟然通敌卖国;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决心以激进的非常手段来摧毁东征;击败改革派。而同样持保守立场的关陇本土贵族集团;也在冒着挑起内战的危险;积极谋划储君的位置;他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理所当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李风云的价值虽然目前看来十分有限;但一旦利用好了;还是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苏威做为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领袖;中枢大佬之一;的确有可能在非常时刻做一些非常之事。
那个人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改革派的好感;得以进入中枢决策层;但兵部尚书段文振对他成见甚深;极力反对他进入决策层。纳言苏威也不喜欢他;曾在公开场合下表达对他的不满;甚至一度怀疑他对皇帝的忠诚。现在段文振死了;对那个人已经构不成威胁;但苏威还在;位高权重;如果苏威怀疑或者确信那个人通敌卖国;并且掌握了确切证据;那他就死定了;而他背后的政治势力也肯定要随之灰飞烟灭;所以苏威对那个人的威胁太大了。
不过李密相信;以那个人的手段;即便在东征战场上做出了通敌卖国之事;也必定做得隐秘;再加上高句丽人的倾力配合和掩护;苏威应该没有可能抓住他的把柄;目前应该还是处于怀疑状态。另外从关陇贵族集团的利益出发;为了能以最小代价把齐王杨喃推上储君之位;他们也希望东征失败;希望皇帝和中枢因为东征失败而陷入政治危机;最终不得不向他们妥协和让步;所以苏威即便怀疑那个人通敌卖国;但在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向那个人发难;相反;他极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怀疑;向那个人及其背后势力施压;让那个人及其背后势力惶恐不安;迫使他们不敢大张旗鼓地阻止或破坏齐王争夺储君之位。
李风云的作用可能就在如此;苏威通过他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李风云显然没有做棋子的“觉悟”;野心太大;试图搅浑河南局势;在通济渠战场上“渔人得利”;壮大自己。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反贼和中枢宰执怎会扯上关系?李风云和苏威之间是否确实有联系?
李密的那个充满了丰富想象力的复杂推演随即发挥了作用;大业三年的榆林事件和高颍之死成为了链接所有线索的关键点;而要证明这一推演的正确性;就必须动用杨玄感的力量重新调查李风云;调查的方向则从宇文述转向高颍;如此一来得出真相的机率大大增加。
李密在书信中恳请杨玄感马上从新的方向调查李风云。唯有查清了李风云的真实身份;才能证明他的推演是否正确;而他的推演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中枢那个人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了杨玄感及其政治势力的未来命运;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通济渠战场上的决策;而这一决策又直接影响到了未来东都政局乃至国内局势的发展;影响到了他们秘密谋划了很多年的摧毁皇帝和改革的惊天计划能否继续实施。
李风云只求暂时稳住李密;至于李密怎么想、怎么推演;他都不关心;他只关心联盟能否利用李密的庇护;继续掳掠通济渠;但现在齐王杨喃虎视眈眈;义军继续从通济渠获利的危险性已越来越大;这让他不得不优先考虑联盟的安全。就在这时;韦福嗣以抚慰使的身份;悄然出现在联盟总营。
韦福嗣是韦氏重要人物;曾官至内史舍人;位列中枢;乃东都显贵;萧逸当然认识;所以萧逸看到他后非常吃惊;第一时间告诉了李风云。韦福嗣现在是戴罪之身;应该禁锢在西京府邸中面壁思过;但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冒着杀头的危险;隐藏在齐王身边为齐王出谋划策;如今更是亲自出面谈判;根本不顾身份暴露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恶果;可见韦福嗣对实现此行目标有绝对信心;可见齐王对联盟有了“非分之想”;这对李风云来说是个好消息。
李风云马上调整了谈判议程;独自与韦福嗣密谈。
年过五十的韦福嗣因为出身豪门和久居中枢的关系;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股上位者的尊贵和威严;给人一种无形的重压;只是他憔悴疲惫的神态、过度忧郁的眼神以及灰白的发须;都清晰地展露出了他因齐王失德一案而罪黜禁锢后心态上的剧烈变化;他不甘心就此倒台;他要东山再起;要给那些打击他的政敌们以凌厉反击。
李风云笑容满面;态度恭敬;略微寒暄几句后便开始试探;但韦福嗣一句话就让他感觉到了冷森锐利的犀利剑锋。
“你认识某?”韦福嗣问道。
“明公天下知名;谁人不识?”李风云微笑拱手;“传闻明公已西去楼观道养病;孰料竟在通济渠相遇。”
韦福嗣一摆手;打断了李风云的话;“你西进中原;劫掠通济渠;危及东都;影响东征;的确是一盘好棋;但现在齐王已出京戡乱;你为何还不撤离?你的目的是甚?是齐王;还是东征?”
“某如果说;某的目的仅仅是劫掠通济渠以壮大自己;明公是否相信?”
韦福嗣抚须而笑;意味深长地看着李风云;摇摇头;“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反贼;在自身安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会不知死活地一头冲进中原?劫掠通济渠壮大自己;这个借口的确不错;但通济渠牵扯太大;它就像一个马蜂窝;谁都不敢捅;谁捅谁死;但你捅了;为什么?舍身赴死吗?某既然来了;就是抱着诚意;齐王的诚意;所以;我们不如坦诚相对;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就兵戈相见;没必要虚与委蛇;互相欺骗;那于事无补;毫无意义。”
李风云微微颔首;想了片刻;问道;“在明公看来;如果某接受齐王的招抚;是否有利于齐王争夺储君?”
韦福嗣略略皱眉;眼里的忧郁之色更浓;显然对此事并无绝对信心;稍迟;他开口说道;“你能当前局势有何见解?”
“在某看来;东征的胜负虽然会直接影响到东都政局;影响到国内局势以及每况日下的南北关系;但齐王若想借此要挟圣主和中枢;迫使他们妥协和退让;从而铺平自己入主东宫之路;却绝无可能。”
李风云的语气非常坚定;而韦福嗣则是神色凝重;不假思索地问道;“有何依据?”
“当前朝堂上的核心矛盾是改革还是保守。”李风云说道;“这一矛盾是推动中土政局发展的源动力;它直接决定了中土未来的命运;也决定了齐王的命运。”
韦福嗣的目光中露出一丝神采;对李风云其人更为好奇;对他的重视程度也迅速增加。这个人不是寻常之人;他对中土政局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可见其对东都政事非常了解;由此推及他绝非籍籍无名之辈。
“你能看到齐王的未来命运?”韦福嗣半真半假的问道。
“如果齐王继续与保守势力为伍;继续结盟保守势力挑起皇统之争;继续与皇帝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继续阻碍和反对中枢推行的改革政策;他不但距离储君的位置越来越远;甚至还有性命之忧。”李风云正色说道;“某可以肯定的说;即便齐王在通济渠战场上建下了戡乱大功;即便皇帝在东征战场上遭遇了重挫;这些都不能帮助齐王问鼎储君;相反;当齐王对皇帝的威胁越来越大;当以齐王为首的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碍越来越大;齐王距离死亡之期也就近在咫尺了。”
韦福嗣沉默不语。李风云说的是事实;虽然有危言耸听之嫌;但韦福嗣很清楚;当年圣主之所以能够击败太子杨勇继承皇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杨勇并不热衷于改革;而圣主却锐意变革。今日圣主之所以迟迟不立齐王为储君;其真正的原因也在如此;齐王就如当年的太子杨勇;不但不支持改革;反而结盟保守势力阻碍改革;这显然触及到了圣主的底线;所以从圣主的政治立场出发;齐王绝对不是合适的皇统继承人。
然而;政治讲究的是妥协;这也是韦福嗣决心行险一搏的原因所在。如果圣主败在了东征战场;改革派遭到重创;如果齐王拥有了强大实力;保守势力控制了东都;那么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为了杨氏国祚的长治久安;为了中土的和平稳定;皇帝和改革派们就不得不妥协。
“你认为圣主一定能赢得东征?”
韦福嗣本能地拒绝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