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方的复杂程度不一定超过政界;但因为军队的特殊性;它的集团利益更为严重;虎狼成群;实力强悍;很多时候即便是皇帝;面对这群杀气腾腾死守自己“地盘”的虎狼;亦倍感棘手甚至一筹莫展;所以军事决策的拟制难度非常大;尤其东征牵扯的利益太大了;众多军方势力为了争夺利益不惜大打出手;激烈厮杀;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迫于军方势力之间的合纵连横;在决策拟制中也不得不妥协让步。
东征这一仗怎么打才能实现中土的战略意图;从历史上中土人与高句丽人的多次交锋来看;无非两个策略;一是威慑;以对实力迫使敌人投降;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利益;这有成功的范例;外交手段多于战争手段;其次是攻击;以血腥杀戮彻底摧毁敌人;比如西征;最后就演变成了开疆拓土;战争手段代替了外交手段。
若是以外交手段为主;以战争手段为辅;实现了东征的战略意图;那最大功劳就不是军方的;军方利益受损;反之;若以战争为主;以开疆拓土为最终目的;那在实现东征战略意图的同时;军方也获得了最大利益;这是军方最为乐见的;但为政界大佬们所抵制;尤其持激进改革立场的大佬们;为最大程度削弱军方对改革的影响;始终是不遗余力地遏制和打击军方;此次又岂能让军方借东征之利而咸鱼翻身?
然而;如果外交手段难以实现东征的战略意图;那么就必须动用武力。若东征以战争手段为主;又要采取何种战术?
段文振拿出的计策是“斩首”;飞行千里;直杀平壤;一战而定。从历史上来看;中土人与北方游牧诸虏的作战方式就是如此;一击千里;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我杀光了你的人和马;你还打什么打?之所以运用这一战术;就是因为战场距离太过遥远;粮草运输不便;只能以战养战;只能一击千里;但这一战术的风险极大;它本质上是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没有粮草接济;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对手的“诱敌深入”之计而全军覆没。
但此次东征;对于发起者;对于皇帝和以改革派为核心的中枢来说;政治目的大于军事意图;名义上是摧毁高句丽;是建立和完善新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实际上则是以无上武功来加强皇帝和中枢的权威;以强悍的权威来打击和削弱保守派;加速改革进程;所以东征只能赢不能输。皇帝和中枢迫于这一政治背景;迫于东征必须胜利;那么在东征的军事策略上就必然以“稳妥”为主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确保不出现任何意外。
开皇末年先帝曾征伐高句丽;水师因风暴而葬身大海;陆路大军因粮草不继而延误战机;不得不撤;远征军尚未进入高句丽便以失败而告终。这次东征吸取了教训丨做足了准备工作;倾尽了国力;其根本意图就是要确保胜利。因为要确保胜利;军事策略上就必然求稳;既然一心求稳;那么段文振的“斩首”战术当然不会得到皇帝和中枢的认同。既然皇帝和以改革派为核心的中枢都不能认同段文振的策略;那么可想而知;在博弈空前激烈的军事决策的拟制过程中;段文振的这一风险极大的策略理所当然被否决了。
段文振的策略被否决了;人也随之离开了中枢;这从段文振以左候卫大将军的身份到前线统军就能看出来。他是兵部尚书;是决策层的核心成员之一;无论是国事决策还是军事决策;他的意见都非常重要;但是;皇帝和中枢为了确保东征期间;决策层以一个“声音”说话;把他暂时“驱逐”了。
段文振显然很固执;坚持己见;甚至在临终表奏中都没有动摇和放弃自己的主见。段文振宁折不弯的性格;或许也是他被皇帝和中枢临时“逐出”决策层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存在肯定会增加决策层的矛盾和冲突;这显然不利于东征。
然而;战争的进程却如段文振所料;从强渡辽水开始;远征军就事事不顺;厄运连连;尤其十二大卫府大将军之一;皇帝在军方的绝对亲信;江左名将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战死辽水;更是给此次东征蒙上了一层阴影。
麦铁杖的死;源于浮桥的搭建工作非常不顺利;而浮桥之所以搭建受阻;则源于辽水暴涨;而辽水暴涨是因为春雨连绵成灾。段文振在遗策中已经预料到辽水要暴涨;攻击难度会增加;所以他告诫皇帝;行军速度一定要快;渡河时间越早对远征军就越有利;但各路大军的行军速度快慢不一;错过了最佳的渡河时机;以致于东征初战不利。辽水是顺利渡过去了;远征军的士气却因为麦铁杖的死而遭到了迎头一击。
接下来更糟糕;一座辽东城;两个多月都没打下来;彻底延误了战争进程
远征军之所以迟迟未能攻克辽东城;首当其冲就是决策上的错误。决策层总是试图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总是打算以强大武力来迫使高句丽人无条件投降;总是没有以战争手段来实现东征战略意图的决心。高句丽人的确害怕了;要投降;使者纷至沓来;天天谈判;天天议和;然后谈判破裂;远征军再打;然后再谈判;如此反复;结果时间耽误了;远征军士气低迷了;城池当然打不下来。
决策层的这种做法;让远征军的将士们都知道皇帝和中枢在虚张声势;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以武力摧毁高句丽人的意思;也就是说东征即便胜利了;也是决策层的外交手段运用得好;功劳主要是政界大佬们的;他们吃肉;军方最多喝点汤。可想而知;这对远征军将士们的士气打击有多大。
战局的发展又被段文振说中了。高句丽人阴险狡诈;以投降谈判来拖延时间;皇帝和中枢中计了;虽然六月十一日皇帝在辽东城南战场上怒气冲天;把军方统帅们骂得狗血淋头;但军方统帅们同样在心里也把皇帝和中枢骂得狗血淋头。这是你决策错误;与我军方无关;如果你当初决心以武力摧毁高句丽人;渡过辽水后坚决拒绝高句丽人的投降谈判;一路攻城拔寨;直杀平壤;何以会陷入今天的被动局面?现在雨季来了;高句丽境内的大小河流即将暴涨;远征军能够实施攻击的时间所剩无几;除非出现奇迹;否则从军事角度来说;今年攻克平壤灭亡高句丽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只有等待来年了。
皇帝和中枢迅速做出了新的决策;拒绝高句丽人的投降;坚决以武力摧毁高句丽。
皇帝和中枢命令军方马上根据这一决策;拟制出新的攻击策略;要求军方必须在冬天来临前攻克平壤;灭亡高句丽;赢得东征的胜利。
决策层态度的转变;是军方愿意看到的;这符合军方的利益;但决策层态度的转变力度太大;由之前的一味求稳;转为现在的行险一搏;让军方倍感不安。
在商讨攻击策略的过程中;尚书右丞刘士龙;兵部侍郎斛斯政、明雅等中枢官员;理所当然服从皇帝和中枢的决策;决意在冬天来临前结束战争;如此一来段文振一击千里的“斩首”遗策;就成为首选之计;但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左候卫将军赵孝才、左武卫将军崔弘升等一大帮军方大佬持反对意见;因为当前战局已不具备实施段文振遗策的条件;如果不顾实际;非要实施这一计策;必有败北之危;所以现在“求稳”的反而是军方。
于仲文等统帅建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攻克辽东城;再在雨季结束后攻克高句丽中部重镇乌骨城;然后在冬天来临前陈兵鸭绿水。此计的好处显而易见;陈兵鸭绿水;可确保来年春天远征军以对优势拿下平壤;而高句丽人在亡国重压和财赋穷竭的双重打击下有可能无条件投降;如此一来;如果因为东征时间延长导致国内政治危机日益严重;皇帝和中枢亦可接受高句丽人的投降;政界大佬和军方大佬平分东征之功;大家凯旋而归;皆大欢喜。
但此时此刻;皇帝和以改革派为核心的中枢;已经从东都政局和国内局势的变化中看到了危机。如果东征拖延到明年;东征战场必将完全受制于国内财赋和国内政局;不论财赋难以为继还是政局动荡;都将给东征以致命一击;所以东征今年必须结束;必须速战速决;远征军必须在攻击策略上冒险一些;哪怕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关键时刻;支持皇帝和中枢;或者不敢也不愿得罪皇帝和中枢;在军方持中立立场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武卫大将军李景、右候卫大将军卫文升、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等军方统帅;反复权衡了利弊;又综合考虑了战局之后;决定“变通”一下;先杀到平壤;与来护儿和周法尚的水师会合;联手攻打平壤;绝对遵从和执行皇帝与中枢的决策;但攻击时间肯定不够了;粮草辎重肯定也供应不上;到那时皇帝和中枢也只有下令撤退;退守鸭绿水;如此也就达到了军方的意图。
于是;段文振的遗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执行了。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两百三十一章 纸上谈兵()
如此重大机密;刚刚拟制;知者寥寥;远在万里之外的李风云竟然几个月前就做出了准确预测;这太过匪夷所思;已经超出了崔弘升对中土世界奇人异士的认知。
一个能推断未来的异士;最多也就是预测吉凶;比喻东征的吉凶;比喻王朝的兴亡;但没有具体时间;亦无具体过程;一切都在混沌之中不可见;然而;李风云却能看见;并且看得清清楚楚;这种能力太可怕了。当然了;天命不可逆;未来可以预测但绝无可能改变。这有历史为证;历史上曾出现无数谶纬;许多谶纬准确预测了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但在结果出现之前;没有力量可以逆天而行改变结果;包括预测者自己;都因为看不清历史的轨迹而身死道消。李风云显然是个异类;他似乎能窥探到历史前进的轨迹;这给了他自己以及利益攸关者改变命运的机会。
崔氏和崔弘升对李风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李风云不会吝啬自己的异能;他既然从未来的迷雾中看到了崔氏和崔弘升的劫难;当然要竭尽全力予以拯救。
十二娘子给了崔弘升肯定的答案;她所知道的东征机密都来自李风云几个月前的预测。之前她也是将信将疑;但自从中枢核心重臣接二连三倒在东征途中;远征军渡过辽水之后就受阻于辽东城下寸步难进;她就不得不相信李风云的预测了;所以她郑重其事地告诉崔弘升;李风云对此次东征结果的预测是;大败。
大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东都政局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利于皇帝;不利于当权派;不利于改革;中土的保守势力会向改革派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而朝堂矛盾的爆发会加剧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冲突;国内形势会急转直下日益恶劣。国内危机一旦严重;必定影响到中外关系;尤其南北关系会骤然紧张;对中土虎视眈眈的以突厥人、铁勒人为首的北方诸虏;极有可能南下入侵。如果南北战争爆发;中土内忧外患;腹背受敌;那么皇帝和以改革派为核心的中枢必将陷入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国祚有动摇乃至倾覆之危。
大败对崔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重大风险。崔弘升做为远征军的统帅之一;必定要承担失败的罪责;轻则除名为民;重则砍下头颅;绝无幸免之可能。所以;十二娘子和崔九日夜兼程赶赴东征战场;当着崔弘升的面;亲口告诉他自救之策。事关重大;书信中根本说不清楚;更有泄密被人告发陷害之可能;唯有当面呈述才能确保安全;才能竭尽所能说服崔弘升。
东征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