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大金最需要的壮劳力,这样算起来,这次足足损失了接近五万人马,是京畿之战之后,最惨痛的损失。
同时这场大战是在辽东地区展开的,让本来就被吕汉强烧杀成一片白地的辽东地区,彻底荒芜成一片荒原,这一片原本辽东最富庶的土地,要想恢复往日生机,已经是绝无可能。
还有最大的损失就是他的财物和人口。
这一次面对吕汉强的进攻,完全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原先后金的八旗部队,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是没有军饷钱粮这一说的,不但没有军饷,而且征集参战,还要求所有的旗丁自备粮草刀枪,而且严格规定,战争中所获得的缴获,必须七成归国库。但即便是这样,只要一听到战争召集令,所有的人马都踊跃参加,因为那是一个发财的机会。
而现在却不同,现在是防守,没有缴获,只有付出,打仗是一个烧钱的活,即便是那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明国朝,在前几年,也被这连绵的战争差点拖向死亡的深渊,何况是家底薄弱的后金?仅仅是这两年由攻转守,已经让皇太极感觉到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这次近十万大军的调动,消耗了无数的粮食器械,尤其是为了鼓舞正黄镶黄旗的士气,驱赶正红旗和镶红旗上战场,皇太极不得不破天荒的拿出自己的体己银钱,事先给予赏赐,这更让他的户部雪上加霜,不得不取消原先想要赈济那些灾民的决策,任由吕汉强的饥荒计划而造成的无数饥民,啼哭惨号冻饿而死。而这样的举措的结果是,辽东地区开始出现动乱,绺子,也就是占山为王的杆子已经四处而起,他们为了生计四处抢掠,更加重了后金的危机。
皇太极还有一个最要命的损失,那就是人口。
战争不过持续了仅仅四天,但正是因为这四天,后金无力顾忌双方的封锁线。趁着这次双方战争,没有人去理会那些逃亡人的机会,无数辽东的汉人百姓,在规避已经出现的饥荒逼迫下,在吕汉强优厚的让人发指的条件下,拖家带口,没日没夜地投向了辽西,仅仅这四天时间,就让埃着辽西纵深三百里之内,汉人人口为之一空,这才是最让皇太极忧心忡忡的。
女真人出身大山,根本不懂耕作制造,国土内所有的土地和作坊,都需要汉人来运作操持,商业上更是如此,结果随着汉人大量的流失,无数的土地被荒芜,无数的作坊被抛弃,商业也已经几乎停顿,整个大金国即将进入瘫痪。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眼看着寒冬就要来临,更大的饥荒已经爆发,皇太极已经没有时间去舔舐伤口,准备对吕汉强再次发动战争,别说战争了,连挑衅一下都不敢了,生怕惹火烧身,他的当务之急是筹集粮食,安定辖区内的百姓,以应对眼前巨大的灾难。
皇太极忧伤焦躁的时候,吕汉强的日子过的也不如皇太极悠闲,回到辽西之后,掩埋了烈士的遗体,发放了伤残的抚恤,整编出战的队伍,已经让吕汉强忙得焦头烂额,而向上面汇报战况也是吕汉强的当务之急。
摊开纸笔,吕汉强很详细的将这次战斗的起因,战斗的目的,还有战斗的过程以及结果,当然还写上了他认为给皇太极造成的巨大打击,详细的向崇祯汇报了,这一点千万不能隐瞒,因为崇祯是个精明的人,尤其现在天下皇家驿递商行的情报几乎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想要隐瞒也是隐瞒不住,只能增加崇祯的猜忌。
本来吕汉强和崇祯的关系就是微妙的,如果猜忌之心一起,那么这微妙的平衡就打破了,而自己和崇祯打破这种关系,对整个大明都不是好事。
如果像当初一样,自己站在朝堂之上,对于这些东林文臣们的攻击,吕汉强有八百个理由等着他,最终他们攻击自己不过是自取其辱,实在不行,还是按照当初的习惯,说不过你打得过你,就你那把文成一个个小鸡子一样的体格,吕汉强现在绝对一个单挑满朝堂,按照朝堂争斗的规矩,有一个底线大家谁也不捅破,那就是只要你站在大义的面儿上,你就可以肆意出手,打了他也就算白打了。至于大义,吕汉强自己最拿手的就是寻找大义了。
但现在却不行,自己远离朝堂,用奏折自辩和写信解释这两个办法,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就是当年欧阳修所处的烦恼。因此吕汉强不得不捏着鼻子,仔细的为自己这次出兵寻找着,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理由。
这份奏折相当难写,因为在这次起兵上,虽然这是出于国家大义当前局势考虑,但毕竟在那些朝臣和崇祯的眼里,绝对是自己罔顾国家大义,只图一己之私,这在春秋大义上就不占脚跟,尤其这次,由于急于脱身,没有斩获人头,这在整个大明国朝叙军功的时候,是不作数的,也就是说,自己做了一次没有一点军功,却损失了1万人马的败仗,临走的时候,孙承宗倒是想帮着吕汉强说些什么,但还是因为这个严苛的条件,让他无话可说。
第779章 不造反的理由()
北镇督师行辕,坐在昏暗的烛光下,看着已经被自己改了无数遍的奏折,还是无奈的放下生涩的笔,吕汉强艰难地搓了搓麻木的脸,不由长叹一声。
一场消耗了皇太极也让自己损失惨重的战役结束了,这时候就需要跟皇帝和那些混蛋东林解释这场战役的目的和意义,以平复朝堂里汹汹的非议。
就在今天一早,孙承宗临走的时候,向吕汉强交出了他压着的崇祯圣旨,还有崇祯直接抄录来的弹劾吕汉强的奏章。
崇祯的圣旨里,这次没有温言嘉勉,有的是疾言厉色的诘问,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但也在字里行间,表示了对吕汉强这次没有得到圣旨和兵部同意,在他看来是无故出兵的巨大不满,这再次是对皇权,对朝廷的极度蔑视,若不是恢复辽东还需要吕汉强,若不是吕汉强的手中以及身后有了巨大的实力,说不定他连向对待袁崇焕一样,剐了吕汉强的心思都有了。
群臣的弹劾奏折,更是直接将吕汉强划归军阀藩镇的高度,严厉的,强烈的,刻不容缓的要求吕汉强自请下野,交出兵权。
看着那一摞奏折简报,其实吕汉强知道,这是崇祯在敲打吕汉强,在变相的告诉他“朕对你已经严重担忧,你小心点。”
对于崇祯的诘难,吕汉强必须战战兢兢的回答,对于那群大臣们的诘难,吕汉强直接当是放屁——藩镇?那是武将做的,我是文臣知道不。自请下野,交出兵权?你们想的太天真了,这辈子就别做这样想。
不过看着崇祯的圣旨,吕汉强的心还是堵得慌。
自己从出道以来,一直想为这个大明国朝,为这个汉人天下,鞠躬尽瘁,但却被各种制肘,自己到底图的什么?
按照自己看过无数的穿越小说来说,那里的猪脚作为一个穿越者,不管穿越到什么地步,什么样的困境,刚开始都会激扬文字,立下宏伟蓝图,成王成霸,最终走上这封建时代的最巅峰,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
这样写来,才能一舒胸怀,才能成为一个爽文,才能让许多读者追看,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网文。
这时候的吕汉强不敢执着于其他作者的飞扬,也不敢评论读者的观点,毕竟网络文学是快餐文化,大家不过是读得爽一些,消磨一下时光而已,真正想在这里汲取历史经验和知识的人,说穿了,那是愚蠢,因为写作的人历史功底本来就不高,对人生的见识更是浅显的很,你和我们这些人去探讨历史和人生,简直就是问道于盲,说不定直接给你带沟里去了。
但吕汉强不想也认为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人,也不想一上来就称王称霸,更不敢奢望最终的奋斗目标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成为历史上又一个封建帝王,最终以一家天下毒害了这个难得改变的汉人历史。
穿越者可以有前瞻性,但谁能保证你的子孙会如你一样?只要这个皇权在,无论你刚刚设计什么样的思想基础,最终都因为那诱惑人的权利,让你们的子孙走入亡国灭种的怪圈,富不过三代,权不过两代,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汉人的必然,这更是几千年家天下留下的怪圈。
吕汉强穿越以来,首先说是条件不允许让他称王称霸,你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人,立下那宏图大志,我不认为那是一种爽快,反倒让人感觉你绝对是哗众取宠,生活第一,生存第一,只有解决了生存与生活,才能在穿越来的这个历史上,站住脚跟,最少是能活下去。
还有就是现在吕汉强所做的,即便被东林打压,被崇祯皇帝猜忌,处处坎坷艰难,但在吕汉强的心里,依旧是无怨无悔。
如果在当初自己攒下了几百万银钱,然后靠着这些银钱揭竿造反,且不说能不能成功,单单本身就违背了一个穿越者来到这个历史的使命。
老天爷给你穿越的机会,是让你拯救这个没落的时代,拯救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而不是让你来祸害这个民族,让他雪上加霜,完成你一己之私。
这大明末期的时代,天下百姓何其苦也,天灾是一方面,人祸岂不更是一方面?然而人祸又分成两个原因,一个是贪官酷吏敲骨吸髓,而另一个呢?对着大汉造成最深刻痛苦的,却正是那些标榜着为民请命的流寇领袖,也就是被后人无数次赞扬的,所谓革命者。
他们到底为这个民族做了什么呢!只有摧毁,没有建树,只有涂炭亿万生灵,只有糜烂了这汉家家园,最终是成全了外人敌寇,究其原因,满清能入关,让腥膻传遍三百年,还不是那些革命者们造成的孽。
吕汉强的意思倒不是不反抗贪官酷吏们暴行,但自己已经能走上朝堂,为什么不用另一个观点视角来改变这个世界呢?在尽可能保存大汉民族的元气之上,改变这个世界,消灭外族对中原的威胁?
崇祯是有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但还算是一个爱民的明君,这时候去造他的反,只能是加深汉族人的痛苦与灾难,还有什么结果呢?那为何不利用被所有人认可的皇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想当初吕汉强与崇祯,在会同馆后院的荒园里说的话,现在依旧让吕汉强记忆犹新,崇祯忧心前面开荒后面继续荒废,吕汉强当时给出的办法就是彻底烧了这个园子,这句话实际成为后来崇祯与吕汉强隔膜的最根本原因,而根本不是当初吕汉强打了信王,后来的崇祯皇帝的原因。
等后来吕汉强回到自己家,仔细想想自己当时说的办法的时候,也深深的为自己鲁莽和想当然感到后悔,大明养士三百年,无论是百姓和士绅,在他们的心中,大明朝就是根本,即便是后来清军入关,当时清军打的旗号依旧说替崇祯报仇,再加上南明王朝里,那些把持朝政的东林书呆子们对这种谎言的坚信,才最终弄成国破家亡。
既然穿越了,受到上天的委托,来改变这个历史,就应该让汉民族流最少的血,存在将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元气,慢慢的改变他,最终达成民族复兴的宏愿。
“既然是这样,为了整个大汉民族少流一些血,多保存一些与世界竞争的实力,一个人受的委屈又能如何?”想到这里,吕汉强丢掉原先上书的奏折,开始诚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