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第一块盐田就出了盐了。
现在盐场不远的盐官司的驻地,就在这短短三个月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简陋的集镇,在这里急匆匆行走的,全部是塞北草原的边军家属里的商户,他们不必理会国朝的禁运,因为不必再走长城,同时更不必再吃价格高到无限,质量低到无限的内地食盐。
第574章 见闻()
吕汉强在视察这个新兴的集镇的时候,他看到在皇家商行的隔壁,一群太监坐在那收税,这让吕汉强很纳闷,这曹化淳的手也太快了。
这些太监远远的就看到众星捧月一般出现的一票人马,正高兴又有一大批盐商到达呢,却有个眼尖的一下子认出了当中的吕汉强,对着同伴高叫一声:“是吕伴读来了。”
就这一嗓子呼啦一下,十个太监跑出来九个,一个太监懵懵懂懂的问最后跑的兄弟:“吕伴读是谁啊。”
那个跑在最后的太监丢下一句:“就是给王公公申请忠烈的吕伴读。”然后转眼就跑了个没影子了。
这时候这个太监啊呀一声,“啊呀,感情是久闻大名的吕汉强吕伴读啊,这下可看到喘气的了。”于是兴奋的急急追了出去。
吕汉强在这些太监里的人缘极好,一个是,他是魏忠贤倒台后,现在大明文人官员里,唯一对太监一群不是疾言厉色的,而且无论见到哪个太监,都能飞快的给你拿出一个小欠条,那上面绝对是一两以上的银子,而且这个小欠条还绝对童叟无欺见条付钱,没二话。再一个让所有太监从心里感激的是,他替那位带着两个小太监,打着一杆勤王大旗壮烈殉国的王公公,和两个小太监申请忠烈牌匾的人。
当时那些文臣坚决反对,即便是自己的主子崇祯也不以为然,给一个太监写忠烈牌子,岂不让其它忠烈感觉羞愧?然后吕汉强却坚持,并且驳斥的那些文臣哑口无言,感动的几万自感卑微的太监嚎啕大哭,最后,吕汉强愿意用自己的军功,给他们爷三个换来一个牌匾,崇祯才不得不开创了大明先河,为一老二小亲笔提下忠烈二字。数万太监宫女自发的捐出一个月的长例,在北京郊区香山脚下,风风光光的给爷三个建了一座恢宏的祠堂,吕汉强还让曹化淳划拨了十万亩承包的土地,用来维护和供给这个祠堂的费用,以后,这里也慢慢的发展成了年老太监和宫女养老栖身的地方。
谁说太监都薄情,其实他们也懂得感恩,更珍惜感情,因此,这些人一听那个认识吕汉强的太监一嗓子,立刻争抢出来,扑到吕汉强面前就磕头,唬的吕汉强直接跳脚,拉起这个,拽起那个,好一阵忙活。
等问清带头的太监事情的原委,吕汉强就笑了,感情崇祯被钱快逼疯了,得到吕汉强的书信支招,第一个红眼睛的就是王承恩和曹化淳,二话不说,派出太监驻守盐场,直接收取吕汉强提出的十分之一的税收,直接入内帑。这手真的快啊。
随着盐场开张,产量飞速发展,而一个逆向商业行动开始出现,原先草原食盐都靠内地走私,现在,开始从草原向内地走私了,因为这里的盐价低质高,只瞬间就将淮盐等等挤出了北方市场。
东林不干了,这严重的影响他们身后的利益集团的收入,当时他们提出与民争利的老调调,要求不得向商贾收税,结果曹化淳也学起了吕汉强的胡搅蛮缠,好啊,当初盐税就给内帑,那现在你不让我们收税是吧,那咱们换个名字,叫塞外商贾乐捐,这行了吧,人家乐意捐献你管不着。
至于东林高呼严打走私,曹化淳当时就义正辞严的给予了驳斥:“往外叫走私,往里叫进口,再说了,草原已经是我们的了,我们的怎么是走私呢?那叫互通。”然后看着一群愤怒且尴尬的家伙们,曹化淳笑的那是嘎嘎的。
这时候赵梓却意外的冒了出来,跟在他身后的还有十几个半大小子,一见到吕汉强,那群半大小子一起施礼口称:“山长。”一个个激动的跟什么似的,倒是把吕汉强闹的一愣。
赵梓连忙解释:“东主,这些都是平陆书院你的学生,这些是先期学习优秀精通会计的学生,这次我被华树亮一封信紧急找来,料理盐场的事情,我就批准他们提前毕业,带来这里历练,也算是掌控我们的要害。”
他赵梓这么一说掌控要害,更让这些学生激动的浑身发抖,这是信任,绝对的信任。
吕汉强这才知道,这就是他当初收养的那些流民中的孤儿培养的学生,和这些人既有父子之情,又有师生之义,这才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人。
当下一一嘘寒问暖加以勉励,更让这些半大孩子痛哭流涕。
“哭什么,这不很好吗,我的小鸡雏都长成了雄鹰,既然是雄鹰,就要放你们飞翔,好好的做,你们就好像是早晨辰时的太阳,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但也是你们的,最终还是你们的,大家不要让我失望。”
这一番深富哲理的语句,不但让孩子们折服,就连许杰赵梓和华树亮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看着不过二十三的吕汉强说如此老气横秋的话,怎么都感觉不像是他说的。
小胖子就捅了下吕汉强:“姐夫,这话你是从谁那剽窃的?很好吗。”
吕汉强就笑眯眯的边对着激动中的学生们点头握手,边小声的嘀咕:“你又看出来啦,嘻嘻。”
拉住一个最大的,年纪大约十七八的学生,这个自己有印象,当初是自己叫他做的班长,“徐初,在学院你是班长,到这里,你依旧是班长,更是老大哥,记住,带好弟妹们。”
结果这个徐初竟然规规矩矩的跪下:“山长,现在我不叫徐初,我叫吕一。”
然后其他的孩子也规规矩矩的一起跪下,纷纷报名:“吕二,吕三——吕十八。”
吕汉强就更蒙圈了,怎么他们磕头拜把子啦?这是小集体,这是小动作,这不好,这要杜绝。
结果吕汉强的脸刚刚掉下,赵梓就上前解释:“东主,这些孩子被我提前毕业带到这来,这帮小子就商量了,一致认你做义父,他们就把自己的本名放弃了,按照年纪大小排序,一来好起名字,二来大家也表示兄弟永远相亲相爱不分离。”
第575章 无政府的商都()
这大明乱世,大家为了抱团取暖,一些利益相关的人认人做义父义子之风盛行,比如当初开镇东江的毛文龙,义子不下一千,而最著名的便是——毛可喜,毛精忠,毛有德。
怎么,他们不著名?那我告诉你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你该知道了吧,就是这三家伙。要不说大明能臣出怪事呢,所有能人推荐保举培植的几乎都是汉奸,孙承忠是,洪承畴是,毛文龙是,等后来的三大巡抚之一的孙元化,简直就成了汉奸叛徒的培养基地了,不但养成了一窝子汉奸,更培养了他们铸炮和火器的技术,真是包教包会包成才啊。
但你说他们都是误国的吗?绝对不是,他们手下的背叛其实是这个大明,是当时的历史形势造成的,跟这些人无关。
因此,在心理上吕汉强不愿意入乡随俗的收义子,同时在后世养成的习惯上也排斥这东西,师生的情谊绝对在义父义子之上。
吕汉强当时沉下脸:“胡闹,父母所生,你等便永远是父母的儿女,你们是孤儿,更应该珍惜祖宗之姓,更要肩挑起延续你们祖宗香火的重任,怎么轻易放弃祖宗?我与你们有这师生之情难道还不够吗?非得要做这对祖宗不敬,对父母不孝的事情?”
带头的吕一被吕汉强一声断喝,立刻羞愧的无言以对,趴在地上不知道该怎么办。
吕汉强也认为自己说话重了,和缓了一下语气,然后折中的道:“我们师生情谊便是天高地厚,我也知道了你们的心思,但同学感情更加珍贵无比,这样吧,你们为了记住师生同学之情,就将你们的名字改了,姓是祖宗的不能改,就将你们的名字改了吧,比如你徐初就叫徐一,以此类推下去就是了。”
安慰完了孩子们,赵梓乐呵呵的悄声对吕汉强汇报:“我的东家,这一个盐场,每年向林丹汗出口就能赚上百万银子,扣除给皇上的,我们最少能弄五十万,而向草原,向内地输送的食盐,我们再扣除给皇上的,最低能弄一百万,而皇上在这盐场,连利润带收税,每年能收入二百五十万银子。”
吕汉强就笑着不说话,实际这还是才开始,当这里的食盐真正挤走整个大明黄河以北的食盐之后,崇祯每年在这里的收入更加惊人。
听着赵梓的汇报,吕汉强就波澜不惊的点点头,现在对于银子,在吕汉强来说,钱多了,也就是一个数字了,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这下,您是不是该上书皇上,减免了开征的练饷?让百姓喘口气?”赵梓忧国忧民的建议。
吕汉强点点头,有了二百五十万的收入,林林总总的自己给崇祯一年弄上四百多万了,崇祯的内帑比历史上也宽裕了不少,他应该可以减免一些百姓负担了,让北方百姓从恶性循环里走出来了吧。
“这个事情我回去就写信给皇上,应该没问题吧。”说这话的时候,吕汉强很有成就感,因为他来到大明,虽然没有杜绝李自成起义,没有彻底的消灭皇太极,但至少加征辽饷的事情没了,如果再将练饷也给整没了,那自己对得起这天下百姓了。
“大人这盐场还没个名字,这镇子也没名字,您是不是给起个名字?”围在吕汉强身边的所有商贾百姓一起殷切的希望吕汉强出手。
于是吕汉强就捏着下巴故做深沉而有学问状:“此大河经年不冻,水流湍急,回旋成纹,古语为之商,又想,只要我们努力,便会将这镇子建设成这草原的大都会,因此,就叫商都吧,文雅而不失内涵,好,高,实在的高。”吕汉强就直接给自己点了个赞。
剽窃吗,也要尊重事实不是?
于是商都之名传遍天下。
商都不设立官府,这是吕汉强的提议,因为一设立官府,那什么腐败啊,权钱交易啊,什么官商勾结就全出来了,好事情准给你弄坏了。
因此,商都的事情就交给当地的商人行会管理,也就是说,将商都直接建设成一个大公司,这一点是吕汉强坚持的,一个人的管理是有瑕疵和错误的,如果各个股东成立一个商会管理,再推出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加集中的制度,这样就变相的成立了董事会,这样大家事情都是透明的,也就没了怨言,犯错误的可能也就小了很多。
结果这些大商贾更绝,一个个都腰缠万贯了,都想着骑鹤下扬州呢,谁还愿意在这草原呆着,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都聘请了自己信任的,精明的人代理自己的事情,这就出现了后世的经理人制度,看看,其实什么好制度都是有其根本原因的,有时候,一个好的制度是不需要强硬的安排,自然的便是水到渠成。
既然放了一堆代理人在,那大家都骑鹤下扬州了,吕汉强要求的董事会也一句不能每个月跑到这草原来开吧,于是,大家一合计,就近吧,就在扬州每月聚会一次吧,这就又造成了变相的向那些经理人们放权,就此,一套自发的公司财团运作应运而生,这简直让吕汉强惊掉了下巴。
自己是大股东,当然要派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