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出门。凡在街道上出现的不明身份人员,如对我方人员构成威胁皆可击伤,必要时可直接击毙。这帮不知死活的鞑子,老子本想放你们一条生路,还跟老子玩抵抗到底的把戏,真以为老子拿你们没办法啊!”
片刻之后,四处都传来了嗵、嗵、嗵的迫击炮发射声,城头上连续发生了爆炸。一时间,隐藏在垛口后的清军被炸得鬼哭狼嚎,一条条或完整或残缺的身影被炸飞到空中。紧接着炮营的105榴弹炮发出了怒吼,准确的落在了东边的城墙上,本就不高的土城墙,立刻被掀掉了一层,有几处地方甚至开始出现了塌方,来不及逃走的清军直接被垮塌的砖土埋在了城下。十几轮炮击过后,'三姓'城东面的城墙被炸开了一个上百米宽的巨大缺口。其余各段城墙上的清军也被迫击炮炸的死伤无数,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城破了。
受了半天气的汉威战士们,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如潮水般向城里冲去。各连队的宣传员,抄起铁皮大喇叭跟在战士们的后面,不断地高喊着:“所有百姓注意了!我们是汉威军!正在与满清皇帝的军队作战,所有人呆在家里不要出门,以免误伤!所有人呆在家里不要出门,以免误伤!所有清军将士,请放下武器,缴械投降,否则格杀勿论!所有清军将士,请放下武器,缴械投降,否则格杀勿论!”
预想当中的城破而降并没有出现,正处于鼎盛时期的满清王朝,骁勇善战的旗人战士,有着属于他们的骄傲,尽管精锐战士都已随皇帝进关为大清开疆拓土,后防大部分都是老弱残兵,却没有人出来投降。而是疯狂的从各个角落,不断地以各种武器、各种方式对进城的汉威将士进行着猛烈的攻击。惨烈的城市巷战出现了。惨烈是对于满清作战人员而言的,之所以说是作战人员而不说是士兵,因为城里的满蒙各族无论士兵还是居民都出现在了战场上,除了平时备受欺压的汉族包衣和奴隶们几乎是全民皆兵。由于汉威城的作战部队全员装备了防弹衣和头盔,所以冷兵器的杀伤力极其有限。汉威城的战士身体素质又都经过了少量空间精华的改造,跟普通人比起来是强悍无比,所学的格斗技能更是陈安东综合了另一时空里,众多世界顶级搏击术创造出来的,几乎是招招必杀的全新军体格斗术。装备上、身体素质上的巨大差异和训练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在巷战这种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果上的巨大差异,结局是注定了的。
战斗超乎想象的从日落持续到了晨曦微露,大范围的喊杀声逐渐平息,只剩下零星的枪声偶尔响起。经历了一夜的血战,‘三姓’城的各条街道上到处都散布着满清旗人的尸体。地上满是浓稠的血液,整座城池如同地狱,散发着浓浓的血腥气。略显疲惫的战士们,在各级长官的的指挥下,清理着尸首,运往城外焚烧掩埋。大部分战士基本都是第一次经历如此大规模的残酷战斗,紧张的战斗时并没有时间考虑其他问题,只是用长期训练后产生的本能在战斗。战斗结束后,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不适应,让他们显得无精打采,不时的有战士痛哭流涕、大喊大叫。来发泄内心对被自己夺走的生命的愧疚和对死亡的恐惧。赵大栓没有去责怪他们,自己当初跟着安东攻打徐茂福的山寨时,不但一枪没放,而且在见到被手榴弹炸死的土匪时,不也是吐得一塌糊涂,连续做了好几天噩梦吗。相信这些战士们,在经历了这次战斗后一定会迅速的成长起来,成为真正的铁血强兵。
“三姓”城里现在剩下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满清从关里劫掠来的汉民,被掠来以后基本都成了满清贵族的奴隶,为满情人耕种土地,饲养战马,锻造工具和武器。大部分过着毫无希望的凄苦生活。少部分人凭借渊博的知识或精湛的手艺获得了相对的尊重和重用,但无论如何都是满蒙贵族眼中的奴才,随时可以把赏赐你的一切夺走。在这里,汉人的身份就是低贱的同义词,所有的异族人都可以随意践踏。而今天,外面街上传来的阵阵各种口音的汉语让胆战心惊过了一夜,被迫远离家乡的汉民们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朝廷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子民啊!
陆续的有人从家里走了出来,帮助战士们清理街道上的尸体和血迹。胆小的孩子躲在母亲的身后看着这些穿着奇怪衣服的人忙碌的身影。母亲安抚着孩子,轻声的告诉他们,这是咱们天朝的的军队,是来解救咱们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战士们的形象在懂事的孩子们的眼中变得高大起来,疑惑和惊恐的眼神变成了羡慕和崇拜。人们逐渐从战士们的口中了解到,汉威战士并不是明王朝的军队,但是并没有影响对汉威军的感激和支持。因为汉威军已经开始登记人口,开仓放粮,并开始在城里各处张贴告示宣传汉威势力的相关政策,很快各家各户就能分配到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了。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属于强者的荣耀。而百姓们需要的只是能够安稳的生活。
(本章完)
第47章 扬州之围()
扬州,一个始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古老城市,一个文人骚客用诗词赞美了无数次的繁华之地。其中最著名的诗词,当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了,‘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更是表明了扬州的地理位置。扬州南临滔滔的长江,东依静静的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富庶名城。其名字由来是因“州界多水,水扬波”,遂以“扬”为州名。扬州建城。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使扬州涌现出众多的著名文人,如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的鉴真、白居易、北宋的欧阳修、苏轼、就连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都在扬州任了三年总管。悠久的历史,留给扬州大量的名胜古迹。扬州北郊有一条较宽的河道,名叫保扬湖,就是后世被称之为‘瘦西湖’的著名景区。这座历史名城的上空现在已经战云密布,已经被多铎的大军重重包围了。
而从陆路出发的汉威第四集团军还没有到达指定位置,实在是南明的军队败得太快了!在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主政南明的一年之间,从开封到扬州的数千里间竟连一条像样的防线都没有建成,致使清军南下之后如入无人之境。,从这种种迹象看来,史可法在历史上的形像远没有正史上所记载的那样完美。
陈安东认为南明、大顺、满清三股势力之间自打清军进关以后实际上就已经从民族内部矛盾,演变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而退守南京后的南明空拥有强大实力,却裹足不前。把农民军作为死敌,妄图借助满清,消灭农民军,事实上南明也快成功了,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已经支离破碎。南明派兵部右侍郎左懋第为首的“和平使团”,带着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向满清“通好”,满清把礼物收了,但是并没有如史可法为首的南明重臣们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盟友。而是派多铎调集重兵围堵南明。镇守江北四镇中的刘泽清、刘良佐二人降清,高杰被叛将所杀,只有黄得功死战到底,但已经回天乏术。扬州已经危在旦夕。扬州若破,南京必破,南京破南明必亡。
其实南明亡不亡陈安东并不在乎,一个腐朽的政权,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陈安东在乎的是扬州在史可法组织的无效抵抗,大大激怒了多铎,致使破城后八十多万百姓惨遭屠杀。没有史可法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扬州十日’。这位东林清流,是用全城的百姓的生命铸成了他自己的抗清英雄之名。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史可法可以带领全城百姓放弃城邦,向别处转移,再联合农民军或者像农民军学习游击而战的话,无辜的百姓或许会多一线生机。于是陈安东给小九下达了绑架史可法的任务,如果第四集团军没有及时阻止多铎进攻扬州,那就使扬州能够放弃抵抗,尽量避免屠杀的发生。
小九召集了几十名跟随在多铎大军周围,在其进军途中,不断的实施放火,下毒,袭杀将领等特种作战,玩的不亦乐乎的‘龙牙’精英。刘泽清、刘良佐两个汉奸已经先后被他们干掉了。本来他们还想继续给多铎捣乱,甚至有机会的话还想直接除掉多铎。但在接到大队长的召集后放弃了计划先后潜入了扬州,在两天前汇合到了一起,准备执行绑架史可法的任务。
史可法正站在扬州城头,望着无边无沿的清军大营,愁眉不展、自叹自艾。这位四十三岁的南明兵部尚书在知道二刘投降、高杰被杀后一夜之间须发皆白。他恨满清的背信弃义,明明自己已经派出使者,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为什么还要派大军前来攻打!可恶的建奴不足百万人口,江北已经尽在其手,他们要那么多的土地干什么!多铎欲辱我清名,竟多次投书入城让我归降,岂能如他所愿!该死的闯贼毁我大明江山后,还妄想与朝廷联合对付建奴,我堂堂东林清流,怎能与贼共事!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可叹我大明,竟出不了一个岳武穆。就让我与这秀美扬州共存共亡吧!如我战死,史书上也定会有我之名。流传千古,也不枉为大明士人。
二虎的第四集团军十三个师,从济南向扬州进发,一路行来只见赤地千里,新兵师里就有不少江苏籍的战士,原本富庶的江苏已经少有人烟。由于官道已经多年无人维护,变得残破不堪。部队所携带的辎重粮草,武器弹药数量巨大,沿途又雇佣不到民夫,所以行进缓慢。最后不得不以组建较早的一一二师为主,五个新兵师为辅负责押运物资,其余五个新兵师跟着两个老兵师轻装前进,加快速度想扬州赶去,争取在多铎破城之前赶到。
入夜后,小九等人乔装成南明士兵和民壮,在夜幕的掩护下登上了史可法所在的扬州城头。手提宝剑凝神伫立在城头的史可法,周围有众多的亲兵家将,而且巡夜的士兵,一一队一队的不断从史可法的周围路过,防卫十分严密。偷袭已经变成不可能的任务,实在不行就只能硬抢了。因为时间有些来不及了,从清军的动向上来看,最迟明天就会完成兵力部署,进攻已经迫在眉睫了。
进兵扬州这一路,在进入江浙后,就事故不断,多的令人发指,似乎大清以经变得人憎鬼厌。携带的粮食和马料,发生多起自然,要不是江浙地区多水,估计现在人马就得饿肚子了。上百名精英斥候无故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后多铎不得不让斥候们结成大队探查。最可恨的是,似乎是因为水土不服,拉得脱水而亡的士兵居然高达数千人,还有近万人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在南明降将刘泽清被小小马蹄坑的水呛死、刘良佐被突然倒下的大树砸死时,历来处事冷静的多铎觉得自己已经处在爆发的边缘了。扬州就在眼前,多铎一遍遍提醒自己要克制,过多的杀戮只能增加仇恨,帝国的路还很长,需要汉人的帮助,才能有效的控制如此大的疆域。这是哥哥多尔衮在自己出征前跟自己说的。多铎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已经连续给史可法送去了几封亲笔信,这位南明重臣应该有所决断了吧!
夜渐渐深了,城头的守卫已经轮过两次岗了,史可法终于确定清军今夜不会进攻。在几名亲卫的簇拥下走下了城头,准备去喝几口粥,补充一下体力,四十多岁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