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终于点头了,张斌不由暗暗松了口气,这下好了,就算以后出了无能昏君,最多也就是懒得去抽查奏折而已,起码不会把整个大明都搞得乱七八糟。
不过,如果出了昏君,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防,那就是出现朋党,大家联合起来蒙蔽圣听,为所欲为。
这个问题怎么预防呢?
至于不写票拟直接批红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关键,不过这个流程问题也不能草率从事,还有待商议。
看样子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啊,这时候也不早了,如果自己再耽误时间,这皇上今晚不睡觉恐怕都处理不完今天的奏折了,还是回去再好好想想吧。
想到这里,张斌干脆起身拱手道:“皇上,这个问题微臣回去再好好考虑一下,微臣会写个详细的章程出来,供皇上参考,微臣就不打扰皇上了,微臣告退。”
朱慈烺倒也没有挽留,因为他要批阅的奏折着实太多了,如果再耽搁下去,明天早朝之前真批阅不完了。
第八卷 第三〇六章 以武制文()
张斌回到京城这一天并不是特殊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大明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永兴帝朱慈烺采纳了太师卫国公张斌的建议,决定进行大明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制,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内阁!
这次改制从形式上来说对大明以往的制度并没有做太大的修改,因为大明内阁从洪武朝开始就有了,并非永兴帝临时起意设置的一个机构,而且内阁协助皇上处理奏折也是一开始就有的功能,并非张斌为了揽权胡乱定出来的制度,严格来说这次改制就改动了一句,那就是将批红的权力下放给内阁。
当然,这批红权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权力,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批红权就代表了最终决策权,将最终决策权下放,这是大明历代皇帝想都不会去想的问题,就算如天启那样的糊涂蛋也只是默许魏忠贤代他处理政务,这个批红权他也没有说过要给魏忠贤。
朱慈烺之所以会答应将批红权下放给内阁主要还是被形势所迫,因为通过张斌的提醒,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确没有办法处理完越来越多的政务,难道活活把自己累死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他唯有想办法变通,而张斌提出下放批红权的建议之后又通过各种方法解除了他心中几乎所有顾虑,所以,他才会勉强点头同意了这个建议。
这天晚上,张斌也没有休息,因为接下来的改制对于大明来说太重要了,他必须考虑周全,同时也必须尽快把章程写出来,以免节外生枝。
内阁主政肯定比什么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要好,这个他十分清楚,因为能进入内阁的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官场老手,论治国,他们肯定比一个关在紫禁城中完全与外界脱节的皇帝厉害的多。
但是,就因为他们太厉害,有一点就不得不防,那就是结党营私,蒙蔽圣听,胡作非为。
这种事在大明历史上出现的太多太多了,尤其是万历朝以来,浙党、齐党、楚党、东林党、阉党等等以掌权谋取私利的朋党层出不穷,大明都差点毁在他们手里,这点如果不做预防,那内阁主政不但不会让大明长治久安,反而有可能让大明迅速走向衰落,甚至是灭亡。
怎么防范这个问题呢?
张斌想了一晚上,终于想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
这个办法,说简单一点就是以武制文,或者说用推举出来的勋贵来监督文臣。
大明自立朝以来分封的勋贵不知道有多少,光是洪武勋贵、永乐勋贵和永兴勋贵这三个比较大的群体加起来就不下百人,而这些勋贵享受这皇室赐予的尊贵地位和荣华富贵,对大明却没有一点作用,或者说,他们对大明的朝堂的一切几乎都没有什么发言权。
浪费这么多资源,养这么多勋贵,没起到一点作用,这样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当然,让这些勋贵参与朝堂的管理也不行,因为他们大多在军方有强大的背景,而且大明所有屯卫几乎都归他们管辖,一旦让他们参与朝堂的权力斗争,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到时候肯定会出现勋贵权势熏天,威胁皇权的情况,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开。
但是,让他们监督文臣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任何执政的权力,但是大明的兴衰却跟他们有很直接的关系,大明一旦完了,他们的尊崇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必然也跟着没了,他们的结局甚至会比平民百姓还惨。
所以,他们绝对是大明除皇室以外最不想让大明完蛋的人,让这帮人来监督文官,应该是最理想的,再奸诈的奸臣,再权势熏天的权臣对他们来说都是个屁,他们一个个都有强大的军方背景,能怕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吗。
这个最大的隐患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第二天早朝之前,张斌便写出了一个详细的章程。
按他的想法,这次改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扩大内阁,将批红权下放给内阁。
以后,内阁大学士将增至九人,六部尚书直接兼任内阁大学士,上面再设内阁首辅一名,内阁次辅两名。
这票拟还得写,不过是由六部尚书兼任的内阁大学士来写,以后朝廷各衙门和地方各级衙门呈上来的奏折都必须写明是呈交给六部哪一部的,这样就省去了内阁首辅分发奏折的环节,也避免了很多猫腻产生。
而批红则由内阁首辅和两名内阁次辅负责,这三个人,一人负责两个衙门,一旦哪个衙门的奏折出了问题,不但这个衙门的尚书要收到惩罚,连带批红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第二,加强监督,将都察院从施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同时由所有勋贵推选出九名最具权威的勋贵,定期协助皇帝问政。
以后都察院只有监察的权力,没有权力施政,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监察百官,但是却不能再直接参与施政。
而九名推举出来的勋贵平时并不过问朝政,每隔三年,京察或者大计的时候他们才会协助皇帝来考察官员的施政成果。
这个改制的章程内容并不是很多,却耗费了张斌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以致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都晕晕沉沉,两个眼皮子直打架。
他毕竟有点上年纪了,而且刚从数万里外的欧陆赶回来,又熬了个通宵,精力不济,纯属正常。
永兴帝朱慈烺也显得十分的疲惫,他虽然年轻,但连熬两个通宵之后他也有点顶不住了,这个时候,他是真希望能赶紧将批阅奏折的事交给内阁全权处理了,这样搞下去,他真怕自己会英年早逝。
这天的早朝就这样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刚从欧陆赶回来的太师卫国公内阁首辅张斌整个早朝都没有说一句话,皇上也是心不在焉,很多事情他甚至都懒得跟朝臣啰嗦,直接就是一句再议,连怎么议,什么时候议都没有说。
他们的表现着实有点奇怪,满朝文武甚至都开始暗自担忧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太师卫国公覆海数万里出使欧陆,回来之后竟然一句话都不说。
而皇上的表现就更奇怪了,这皇后刚生了个太子,国丈也刚好回来了,皇上竟然没精打采,难道是皇上和太师卫国公闹矛盾了?
如果这两个人闹矛盾了那可不得了,大明朝堂必将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第八卷 第三〇七章 永兴改制()
张斌当然不是和朱慈烺产生了矛盾,他是真的累了,累的站着都差点睡着了,回到内阁值房之后,他足足眯瞪了半个时辰,这才拿起奏折,缓缓向御书房走去。
下了早朝,永兴帝朱慈烺也累的不行了,他感觉自己的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头更是直往桌子上砸,这状态,别说批阅奏折了,拿笔都成问题,他不得不趴桌子上小憩起来。
王承恩等值守太监自然不敢打搅他,知道张斌过来了,王承恩才在外面轻声道:“启禀皇上,卫国公求见。”
朱慈烺其实并没有睡着,他只是实在坚持不住了才趴下了眯了一阵,听闻张斌来了,他顿觉精神一振,他知道,张斌肯定是来跟他商议内阁改制的事情,这两天真把他累的够呛,他对内阁改制的想法也更为迫切了。
这次,他还没来得及起身相迎,张斌便已经进来了,双方匆匆见了个礼,张斌便将手中的奏折递到了他的手上。
朱慈烺接过奏折一看,《奏议内阁改制疏》,果然,张斌是跟他来商议内阁改制的事情,不过,他着实没有想到,才一个晚上的时间张斌便把内阁改制的章程写好了。
这改制疏的内容并不多,他很快就看完了,不过,他并没有立马跟张斌商议,而是对着奏折逐字逐句的琢磨起来,这批红权下放可不是小事,他自然不能草率从事。
看了半晌,他才好奇道:“师傅,为什么还要选出九名勋贵来问政呢,有都察院监察百官不就行了吗,这样岂不多此一举?”
张斌并没有解释,而是举例道:“魏忠贤当权的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崔呈秀是他的干儿子,温体仁当权的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唐世济是浙党骨干也是他的亲信。”
朱慈烺闻言,瞬间就明白了,这是为了防止人结党营私呢,当一个朋党权势熏天的时候,都察院他们绝对会拿下,那个时候都察院就起不到监察百官的作用了,反而会成为他们排除异己的工具。
这其实只是个小疑问而已,朱慈烺心中还有一个大疑问呢,他微微点了点头,又看了看张斌,这才小心的道:“师傅,如果朕现在宣布改制,朝臣会不会说朕听信了您的谗言,将朝堂大权都交到了你的手中?以后,大家会说朕是个昏君还是个明君呢?”
这小子,肯定是崇祯跟他说过什么,文臣掌权就一定会造反吗?这他吗什么狗屁理论!
张斌沉默了一阵,这才淡淡的道:“皇上,微臣斗胆说一句,奸臣是必须防,但是,不能把所有文臣都当奸臣防,文臣中也有赤胆忠心的,也有为国为民的,比如宣宗宣德朝的杨士奇、杨荣、杨溥,比如孝宗弘治朝的李东阳,比如英宗正统朝的于谦,又比如神宗万历朝的张居正,他们是忠是奸呢?”
朱慈烺闻言,不由尴尬的道:“他们当然是忠臣,朕这不是担心人言可畏吗。”
小子,你是怕我这个师傅夺了你的权吧?
你真以为我想当这个内阁首辅啊,每天帮你处理朝政不累吗?
张斌思索了一阵,便做出了决定。
干脆,辞了这个内阁首辅算了,再把孙传庭和卢象升带走,这样一来,总没人说我是为了揽权吧!
想到这里,他郑重的道:“皇上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为今之计,微臣只有辞去内阁首辅之职以证清白了,这样,皇上就不用担心别人说三道四了。”
朱慈烺闻言,大惊道:“师傅,你别生气啊,朕也就是随口说说,没别的意思。”
他还以为张斌生气了,要跟他翻脸呢。
没想到,张斌竟然微笑道:“皇上,微臣其实早就不想当这内阁首辅了,一天处理政务也挺累的,微臣还要时常领兵出征,这样一来,微臣一年到头几乎都没什么时间休息,现在,正好趁这个机会辞去内阁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