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此物果真可以食用……如果此物可以大面积种植……如果……
思及此处,再想一想张道的失态,就能说得通了。
此时,若说张道第一次见此物,那是荒唐到谁也不会相信的。
可是,若说张道曾经见过此物,又有些不知如何解释。毕竟,在场众人哪个不比张道去过的地方多。对于民生农桑,更应该比张道知道的更多才是。更何况,他们确信土豆这个名字,绝对第一次听说。甚至除了王召和楚伯钧两人之外,对于张道用的这个“豆”字,众人都很是陌生。
知道的越多,想的就越多。想得越多,就再难享受静如止水的心境带来的快乐。最后,这几人只能再次将张道从普通人的类别中划出去。
张道不是普通人……张道此人,很不普通!
第143章 请命的楚伯钧()
张道若是知道眼前这些聪明人,心中的百转千回,怕是都不知道自己该作何感想了。更进一步来讲,若是被张道知道,他无意之间沿用了的,前世甚为普通的土豆的这个名字,居然也能让这么许多人摸不到头脑。更是令王召想了那么多有的没的,张道怕是更加会哭笑不得了。
其实,到底是张道前世灵魂的惯性使然,终是有些思虑不周了。
豆科植物在后世十分常见。经过后世生物学家的统计,除了耳熟能详的大豆、黑豆、蚕豆、豇豆之外,豆科植物仍有百余种。长得和大豆之类的有些相似的植物或果实,人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某某豆。
可是,那些毕竟是只存在于张道记忆中的前世。在这个年代,在眼下来讲,豆科植物却基本上还没有命名。人们还不习惯用“豆”这个字眼,故此人们对这个字很是陌生。除了王召看的书籍确实是太多了,对于豆字的含义,心中了然。再加上从张骞的旧闻中联系到一些,这才能够八九不离十的确定张道命名土豆的深意。至于楚伯钧,也多是仅仅只针对对豆字,想了一些释意。联想之下,却是有些不敢确定。
除此之外,除了雁门郡众人之中,有一个世代均为教书先生的老儒,恍惚之间有些了然。其他人嘛,怕是真的有些不明就里了。
不过,这些人惊讶也好,好奇也罢,张道却没工夫回应他们异样的眼神。
他们怎么想,张道自然无法掌控。可是,张道自己的思想,却是也陷入了纠结之中。
此时,张道正在考虑,到底让谁押送着这十几车土豆回凉州。
从张道对土豆的看重来想,他是更加愿意自己亲自押送回着凉州的。毕竟不论他对押送之人的交代再是慎重,也不能让他们完全明白土豆的重要性。只有他亲自押送,用他超出旁人太多的身份,不间断的向同行之人灌输土豆重过生命的思想,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只是,事与愿违。幽州匈奴使团的事情,在眼下,也不是小事。若是匈奴使团成功到达长安,和朝廷成功和谈,后果就和张道之前预料的一样不堪设想了。至于匈奴返程之中,却是因为奉迎大汉的公主同行,不论朝廷还是地方,都不敢有丝毫懈怠,肯定没有机会了。故此,只有眼前,趁着地方官员仍旧还有顾忌,不敢大张旗鼓的护卫匈奴使团,才有一丝可乘之机。
更何况,本心来讲,张道也的确想和匈奴人面对面,见见真章。不得不说,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张道前世之时,只是一名普通人。出生长大,入学工作,一步步庸碌而又自洽的活着。可仅仅是三年而已,他就已经如同眼前的每一名汉朝古人一样,作息,思考,生存。身处凉州三年之后,更是将凉州之人内心的悍勇,以及凉州民众对匈奴人的仇恨,融入了自己两世的记忆之中。
如此一来,张道竟有些拿不下主意了。
毕竟,一路从幽并之交,前往凉州,也算路途遥远了。再加上这十几车土豆,着实是有些太显眼了。旁人可不会认为兴师动众押送的会是土豆,当然,他们也不知道这世间有土豆这个东西。
但终归是这十几车土豆,在旁人眼中,难免会被想成钱货一类的东西。
世道不太平,若是路上有什么闪失,可就是阴沟里翻大船,追悔莫及了。
张勇足够稳重,程宗如自然也可以胜任。可是,张勇沿途之中需要接应情报。同时,他也算是张家那些长辈放在张道和张辽身旁最后的守护,自然不能擅离。至于程宗如,更是因为他对于军旅的熟悉,才被派来完成此行任务的。不论平日张道如何老成淡定,一副万事不絮于怀却又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也不敢再军旅上有什么无师自通的侥幸。如此一来,两人却都是对付匈奴使团不可或缺的人物。
张辽虽在悍勇之余,也还有些谋略,但他毕竟还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何堪承此重任。至于旁人,要么才智不足,要么就是没有张道十足的信任,他自然更加不放心将此事交给他们。
正当张道拿不定主意之时,却是楚伯钧主动请命,令人意料不到。
看着楚伯钧眼中的郑重,张道却是知道终究瞒不过他。
因为,张道不仅从楚伯钧那里看到了郑重,还看到了楚伯钧的决绝,破釜沉舟不惜性命的决绝。
若不是心中对土豆有改过自己生命般的重视,又哪里来的这种宁愿抛却生命的决绝。
至于楚伯钧对土豆的这种异乎常人的重视,怕是从张道那里得来的。
想来也是,对于土豆,张道的行迹太过明显了。能够让张道这个在众人眼中,妖孽般的存在,或是星宿下凡般的存在,如此失态到竟不管不顾起来,本就已经说明了土豆的不凡来。
至于土豆如何不凡,看着眼前的十几辆大车,楚伯钧心中自然了然。了然之余,楚伯钧心中竟升起一丝炙热。这种炙热,出于能够对天下大势做出改变的豪情,也出于做为读书人来讲,能够造福万民的强烈的吸引力。
所以,楚伯钧主动向张道请命。
楚伯钧将自己的郑重,以及决绝,呈现在张道面前,让张道明白他的决心。与此同时,他却掩去了心中的炙热。他怕张道看到他的炙热,怀疑他的能力,或者,怀疑他的目的。
张道不知楚伯钧是如何想的,但明显楚伯钧打动了他。
寥寥十几日的相处,没有什么刀山火海的经历,也没有刀山火海的誓言。都是些内敛之刃,却也都是些通透之人。
张道再想一想楚伯钧的建议,使他们有惊无险的度过了昨晚的险境。再加上,还得看阅汉堂楚老先生的面子。张道心中已经属意楚伯钧,来完成这个平静却终会惊天辟地的任务。
和程宗如慎重的交流一番,又听了张辽和张勇的意见。最终,张道踮起脚尖,甚是郑重的拍了一拍楚伯钧的肩膀。在众人看来,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踮起脚尖才勉强够得到人家的肩膀。却是郑重的交代些路上小心之类的话,总有些滑稽。
众人忍住笑意的注视中,张道终于决定楚伯钧走这一遭。
除了楚伯钧,对并州比较熟悉的陈希仁和雁门郡这数十个暗线上的人跟随同行。
那个最早发现这一片土豆的顾中凯,也一并回凉州。
在递给楚伯钧的信中,张道对祖父等人详细说明了土豆的情况,并且建议顾中凯负责土豆的培育和推广事宜。
想必,起于土豆的顾中凯会愿意的!
此外,张道更是将霍去病的私印,并州刺史府加盖大印的路引和关防,全部交给楚伯钧。心中这才总算安定了一些。
之后,一行人分道扬镳,各自踏上新的征程。个中辛苦,暂且不提。
且说两日之后,广宁有关匈奴的消息终于传到张道的耳中。一时间,张道赞叹那人取义之外,也难免心凉民众的麻木。
如此,竟是无言,只余沉默!
不过,只片刻,张道平复心情,向张勇问道:“益州已经……”
不待张道将话说完,张勇就点了点头。看在张道眼中,却不禁有些沉重。
都是人命啊!
第144章 郁闷的於单()
原本年轻力壮,踌躇满志的於单,却在进入汉朝疆域三天之后,变成了极其郁闷的於单。
疲惫至极,烦躁至极,却无处使力。这种感觉,让於单难受的想吐血。
骑在马背上的匈奴士兵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状态的於单。他们看着眉头紧锁的於单,心中也在不经意间,被他的烦躁感染了。
整个队伍仿佛一个被惹怒的莽汉,四处寻找惹怒自己的敌人,想要将之碎尸万段,却总找不到。
这一行人的首领,就是眼前这个大单于最心爱的儿子,这个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这个今年早些时候,成为了尊贵的右贤王的於单。
於单,这只三十多岁的雄鹰,拥有广阔丰美的草原,拥有数以万计的子民和奴隶,拥有数以十万计的牛羊,拥有数之不尽的财富……
可是,那些於单拥有的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已经不能成为於单心情大好的理由了。
这只草原上的雄鹰,在踏入汉朝领土之后,终究还是不可逆转的变得郁闷了。
於单的郁闷,起始于三天前。
在这之前,他并不郁闷。甚至于,很是有些意气风发,终日想着能够翱翔于大匈奴辽阔草原的蓝天之上。
做为匈奴大单于的儿子,於单相信,在未来的某一日,自己必将成为这片草原上至高无上的王。
他的先祖是统一了匈奴大草原的头曼单于和冒顿单于,他的祖父是英明自制的老上单于,他的父亲是再次称霸匈奴大草原的军臣单于。
所以,他,於单,未来必将是草原上至高无上的王。
从先祖直至父亲,为了草原的统一而呕心沥血。他,於单,必将承继他们优良的血统,坚韧的意志。最终,完成他们的愿望,占领汉朝肥沃的土地,掠取汉朝美貌的女子。将土地种上草,用来放牧,将女子置于大帐之中繁衍子孙。
至于将汉朝人居住的大屋子拆掉,搭建起自己的大帐,自然是在攻占汉朝领土之后,需要最先做的。
虽然,在这之前,於单觉得,自己的叔叔伊稚邪,会成为自己实现愿望的障碍。但是,於单只是觉得有些麻烦,却并未将他放在心里。
於单曾经弯弓射死了伊稚邪身旁护卫的马匹。於单曾经率领数百骑兵,深入汉朝边境数百里,安然而回。於单曾经击退鲜卑人的进犯。於单曾经夜以继日,两日之内,奔波千余里为父亲军臣单于传递军情……
有如此经历和能力,於单自然不将肥胖庸懦却还心胸狭隘的叔叔放在眼里。若非自己的祖父老上单于偏爱小儿子,将一大片草原和无数的牛羊、子民、奴隶给了叔叔伊稚邪,叔叔哪里能够在王庭中有如此大的分量。
这次自己能够当上右贤王,却是父亲用大单于的威压,强行通过的。对于叔叔在背后的小动作,於单自然了然于胸,但他却没有办法。
在草原上,地位仅次于自己父亲的左贤王,是老上单于留给父亲的辅臣。此人德高望重,平日里对于祖父老上单于的爱子伊稚邪,甚至照顾。使得伊稚邪在匈奴大草原上,甚为嚣张。
就连这次当上右贤王之后,父亲也不得不让自己往长安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