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昨天晚上铁匠房的王大匠回家之后,越想越觉得马镫简单又实用,做起来也应该很是容易。这么一想,王大匠惭愧之心爆发。自从自己太爷爷那一辈起,就在张家铁匠房,为凉州军队打造兵器。张家仁义,平时并不苛求他们这些匠人。匠人也都尽本分,有多大力就用多大劲。可是这次这个马镫,自己却没有做出来,从二将军神色看来,这个马镫明显是有大用处的!
王大匠越想越不对味,索性起身又回到铁匠房,全力打造马镫。一夜幽长,但是在专心投入的王大匠这里,也只是不大一会儿功夫,天色不知不觉就已经泛白。张道三人清晨来到铁匠房时,已经有两个成型的马镫放在匠房大堂。王大匠一夜未曾睡眠,眼珠通红,但是却丝毫没有困乏之意,只是在大堂一直打转,等待张栎张道他们来看看这副马镫到底能不能用。
当张栎张道几人赶到,看见大堂正桌之上的马镫,那肯定是惊喜异常。
“将军,几位少爷,这马镫可还能用?”
张栎快步上前,拿起两个马镫,一个递给张道,
“快看看快看看,合不合用!”
其实马镫这个东西也没有什么合不合用的说法,只要结实,士兵能用上力就算合用。军中之物,大都是制式的,批量生产,符合一般要求就行。张道对王大匠的技艺还是很有信心的,毕竟马镫并不是多么复杂的东西。
“二伯,门外就是马,把马镫装上试一试就行了嘛!”
张栎自嘲一笑,快步走向门外,张道三人只好跟上。做马鞍的时候没有马镫,自然就不会做出来安装马镫的部位。张道让王大匠找两根短铁条,两头都打弯做成钩子,一头钩住马鞍下侧,一头钩住马镫上边的镫柄,然后用大钳把钩子捏闭合,免得马镫脱落或是钩尖伤到战马。准备停当,张栎脚蹬马镫,一跃而上,甚是爽利!一手提缰绳,一手握着自己的佩剑,在铁匠房门外的空场上策马奔腾。
马儿缓慢加速,张栎身体随马的奔腾也上下起伏。两条腿用上力之后,身体起伏也更加容易。不要小看这一点,在骑兵远距离奔袭之时,骑术精湛的兵士,身体随马的奔跑而上下起伏,就能承受住更远距离更快速度的马背之上的路程,客观上增加了奔袭半径,而且奔袭之后能够保持较高战力。而骑马的新手,百里奔袭就已经颠得五荤六素,根本就谈不上远距离奔袭和遇敌时的战力!
张栎在马上显得十分惬意,挥舞佩剑左劈右砍,有时甚至两脚踏着马镫,站立起来劈砍。马向前冲的时候,只用双手握剑,稍微倾斜指向前方,在马的冲击之下,就能劈了对面之敌。这样借助马匹的力量杀敌,自然威势大增!
跑一阵过足了瘾,张栎就下马走了过来,
“哈哈哈哈,好,不错!王大匠,领一石粮,十贯钱。嗯,全力赶制,二十天内至少要做出来一百五十套,三百个。”
“多谢将军赏,这原是我的本分而已。二十天三百个,没有问题!”
“呵呵呵,你一夜没睡,做出这马镫,领赏是应该的!”回过头来看着一旁兴奋的张辽,“辽儿,你也想试试!”
“二叔,你不是明知故问嘛!”
“呵呵呵呵,你试试可以,不过试了以后,要教你四弟骑马。他今天不去族学,也不能荒废了光阴。以前他已经试过几次,你在旁看着就行。王大匠,你也去叫来两人看顾,学骑马可不是儿戏。”
“二叔放心!哈哈哈。”这边张辽已经骑上去,加速小跑起来!
王大匠应了一声,也赶紧去叫人。张达却很是高兴,对于小孩子来说,骑马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道儿,咱们说正事吧!”
“二伯,我也想试试这个马镫怎……”
“等你把正事办完,随便你去试试!”张栎拽着张道就往锻造兵器的匠房走去。
张道早上跟张栎说,要让打造兵器的速度翻一番,办法嘛,自然是指望后世的流水线!
走进锻造兵器的匠房之内,猛然就觉得温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上升。炼炉中炉火大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音不绝于耳。三四个人一个小单位,一个老师傅三两个年轻学徒。这里的老师傅自然说的是技艺娴熟的匠人,而不是年纪。这么几个人,从铁的熔炼,到浇铸成型,再到锻造出利刃,都是他们完成,效率可想而知。
“道儿,说吧。”
“二伯,想让打造兵器的速度加快,其实很简单。呃,呵呵,刚才你让王大匠打造一百五十副马镫,这次去幽州的是一百五十人?”
张栎正等着他说如何加快速度,所以听见一百五十人就下意识的点了头。本来他和李平之商量的就是这个数目。少了怕不敌匈奴骑兵,多了又怕不好顺利到达幽州。一旦引起注意,匈奴人即便不在意,幽州的周志也必定要加强对使团的保护。可是,这并没跟张道张辽两人说起,今天却被张道稍微一绕,套出了话来。
“哼,你就整天套长辈话吧,不记得那次抄写孝经了……”
“二伯,误会误会,这是个误会。呃,要想让打造的速度加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工匠只干一样活。熔炼的只管熔炼,浇铸的只管浇铸,锻造的只管锻造。这样人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彻底熟悉自己的活计,而且上一个人完成一定量之后交给下一个人,节省了东奔西跑的时间。总之,如此一来,必定会事半功倍!”
张栎听了之后,半信半疑。也难怪,还是那么些人,还是熔炼浇铸锻造这么几个程序,打造起来怎么就会加快,而且还是翻一番,不可思议!但是想起来张道鼓捣出的马镫,张栎还是觉得可以一试。毕竟也不用有过大的改变,只是人手中的活计改变了。即便不行,也没太大影响。再说,马镫岂不就是极其简单,又甚是实用!
第22章 风箱()
张栎虽然心中对张道的这个,关于加快兵器打造速度的方法,存有很大疑虑,但还是叫来王大匠,让张道和王大匠商量着,组织十几个人的一个小单位,试一试到底如何。
在张道生活二十几年的后世,这就是所谓的实验小组了。
看着张道努力想让王大匠明白自己的意思,张栎心中还是抱有一定希望的。张道并不是信口开河的人,相反,张道有一种超出年龄的稳重。一旦和张辽张达比较,这种少年老成的气质就十分突出。既然这个侄儿已经给了他太多的惊喜,说不好这次又是一个惊喜呢!
张道却是没有一点儿担心,后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流水线对于制造效率的提高,是绝对真实存在的,而且提高的幅度是非常明显的。他和王大匠主要是商量,怎么分配各个工序。张道只是知道流水线的普遍原理,却对打造兵器知之不详。所以他做的就是,让王大匠明白流水线的方法,然后王大匠结合自己的经验,分出各个工序,并且分配恰当的人来负责这个工序。
从后世而来的张道,虽然融合进了这一世的生活。并不会刻意追求人人平等之类的东西。但是张道也从来不会自恃身份,以至于不屑于和比自己身份低的人交流。张道可以不去改变这个时代的等级制度,但并不代表他要因为这个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把自己局限在人上人的狭隘空间内。自己懂得的可以决定,不懂的就找懂得的商量着解决,张道断然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或是别的什么,瞎指挥乱插手。
王大匠对于张道的这个方法自然是半信半疑。其实换一换别的人跟他说,如此如此便可使打造速度提升一倍,王大匠是肯定不会相信的,这个半信半疑里的半信却是针对张道这个人来讲的。在王大匠眼中,张道就不是一般人。他这样想并不是单单因为张道张家少爷的身份,更重要的是有关张道的事情。
三少爷当年坠马,是很多人都看见了的。眼看已经毫无气息,张家从此再无三少爷,谁知过了一夜悠悠转醒。后来那个神仙般的郭大侠,不也说三少爷该有此劫,但是有惊无险,以后必定是有大作为的。再者当年三少爷不满十岁,就自己改造出一套沏茶之法,凉州士绅甚至京城很多王公大臣都甚为赞叹。特别是三少爷说的那句,品茶如人生,苦后回甘,听说在京城也甚是有名,广为流传。昨天三少爷让做的马镫,更是个了不得的物件。在铁匠房二十多年,打造各种军中所用之物,王大匠对于马镫价值的认识或许要超出大多数人,这就是专业的眼光。
张道和王大匠说完,王大匠去安排人手,他就和张栎在铁匠房到处走走看看。
这个时候铁匠房里,不仅是打造兵器,就连炼铁都是一体完成的。先采用木炭作燃料,在炉中将铁矿石冶炼成呈海绵状的固体块,待炉子冷后取出。在后世发达的技术可以明确的知道,决定钢铁性能的就是含有的碳量,碳的分布是否均匀,钢铁之中的气泡多少和大小以及钢铁之中的无用杂质。而炼出的这个固体快含碳量低,质地软,杂质多,勉强算是炼得了熟铁。再用这块熟铁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热达到吸碳的作用,提高含碳量,然后经过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这就是这个时候最好的钢材料。
但是张道曾经拿着张栎的佩刀,试了一试,并不尽如人意。张栎作为凉州都尉,朝廷中挂名的三品安夷将军,佩刀绝对是这个时代的一流水平,甚至因为凉州有一位铸剑大师是张家供奉,使得凉州铁匠房的铸造处于当世顶尖水平。但是这把佩刀虽然锋利度的确已经够了,但是并没有历史上记载的削铁如泥的程度。即便是对上普通的刀剑,尽力之下能够劈断。但是佩刀之上也会出现豁口,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折断。张道对于炼钢知之甚少,即使后世的炼钢技术极其精妙,但是在这里都不现实,也不可能实现。所以对于这一方面,张道想尽点力也是不能。不过,当走到熔铁炉子前边时,张道又觉得自己或许能出点力也说不定。
“二伯,这个叫做风囊?”
“嗯,工匠们倒是这么说,只是在先秦诸子的记载却是叫橐龠。”
张道对于它叫什么并不感兴趣,但是对于它的形态却很是好奇。这个风囊是用牛皮或别的什么动物的皮制成的大袋子。两个匠人推动着一头固定在皮囊上的木棍,将空气压缩进炉内,再往回拉,皮囊吸气。
其实这种鼓风类的器械,原理基本上都是这么个原理。但是,为什么不用风箱呢?风箱能够吞吐的空气明显比这个大,而且不用和风囊似的,每次吸气必须将风口从炉子上摘下来,当吸满了气,再将风口装上。不论怎样,风囊都不会充满气体涨的鼓鼓的,即使吸进气体,也只是软塌塌的,永远吸不饱,自然每次送进炉内的空气就不多。
张道这时才知道,原来风箱这么简单的东西,在现在居然还没有。
张道想到这里,就叫来正在安排流水线的王大匠。让他去隔得不远的匠房,把精于木活的匠人叫来。木匠来了之后,张道跟他说了风箱的结构。其实张道没说几句,那位木匠已经大概明白了。风箱的结构也很简单,如果稍微有点复杂的东西,张道肯定记不住,更不用说讲明原理制造出来了。
张道上一世是农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