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尊敬的右贤王大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救下您!对面的敌人正在屠杀咱们匈奴的勇士,我身后的这二十余人,就是那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走了!我们会请示大单于,一定将您救出来。汉廷,不敢拿您怎么样的!”
说完之后,赵信跨上战马,叫上愿意离开的数名骑兵,策马离开了!
於单眼中虽然晦涩难辨,但是,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感情!
第214章 丧家之犬()
不论於单心情如何,赵信终究是离开了。
不过,让於单稍感欣慰的是,赵信的离开,只带走了几名赵信原来的随从。被於单从大草原十数万骑兵中间挑选而出的骑兵,却是没有一人跟随赵信离开。
他们用他们的行动,证实了他们的忠心。对此,於单还是很满意的。
但是,即便是这些不惜以生命保卫於单的匈奴勇士们,也无法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於单被那名突袭者挟持,眼睁睁看着百余名骑士临近,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那二十余名匈奴勇士们,干净利落的被对方结果。
是的,给於单巨大压力,令他脸色铁青之后又发白面无血色的百余骑士,已经到了。
自然,这些人就是张道带领的、从凉州出发、途径并州、最终到达幽州的凉州张家的骑士们。
程宗如冲在最前方,引导着整个队伍的前进。
张辽非常不情愿的被几名护卫掩护着,冲在程宗如的身后。
张远和张迁是上过战场的,所以,两人和张辽并排,身旁却没有什么护卫,这怕也是张辽不情愿的一个原因吧。毕竟,张辽只是十四岁的少年而已,对于自由、对于长大的渴望,还是有些强烈的。
而张道,虽然表面只是十二岁,但是,存在他大脑中的灵魂,却已经远远超过了他表面的年龄。
所以,他是没有什么争强好胜的想法的。
但是,做为张家嫡系子孙,对于军队,张道是必须做到了如指掌的。更何况,张道上一世的灵魂让他明白,军队,完全受掌控的军队,才是乱世之中生存下去、保护亲人、以至有所图谋的最大的保障。
所以,张道没有为了安全,就躲到队伍的最后方。
张道此时身处张辽几人后边,两边除了凉州的护卫之外,还有张勇这个大高手,再加上两边一起向前冲锋的兵士们,张道的安全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张道,格外珍惜……
冲锋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像样的阻挡,原本稍显悲壮、准备慷慨赴死的二十余名匈奴骑兵,在於单被擒之后,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义,自然也就失去了抵抗的意志。
毕竟,说到底,他们方才的悲壮,也只是为了能够给於单争取一线生的希望,而强自撑起来的一丝战斗意志而已。此时,没有了这一丝意志,他们连续激战两场的强烈的疲惫感,终于袭上他们心头,也表现在他们的身体上。
甚至,当於单被擒之后,当百余骑士出现的时候,有两名匈奴骑兵竟自己跌落马来。
不是恐惧,仅仅只是疲惫,身体掏空了的疲惫!
人体,终究不是铁打的。经历了两场激战,场场都是以少胜多,说出去好听,但是,做起来,却是有些艰难的。而匈奴骑兵在成功战胜两拨远超自己的敌人之后,终究还是到了强弩之末。
不论是人数,还是单兵的战力,都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所以,张道他们以骑兵特有的快速的冲锋,对上站在原地已经没有了体力和意志支撑的二十余名匈奴骑兵,进展的很顺利。基本上没遇到什么抵抗,就已经全歼了那二十余名原本要死战的匈奴士兵。
当然,他们的确死了,只是,在最后的时刻,没怎么战斗而已!
对于这二十余名匈奴骑兵,张道几人没有心情发出什么感慨。能够如此顺利的解决他们,原本就在张道的预料之中。
毕竟,匈奴骑兵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毕竟,张道带领的百余凉州骑兵,即便是面对最巅峰时刻的匈奴骑兵,也能够保持不败,甚至战而胜之!而在中原,除了凉州骑兵之外,没有几只军队敢这样说。
即便是当年在冀州和匈奴交过手,之后受到汉廷嘉奖的冀州刺史曹云锦,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年率领的兵士,较之匈奴骑兵,还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当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只是阻滞了匈奴铁蹄前进的步伐而已。
砍瓜切菜般的解决掉这二十余名匈奴骑兵之后,一行百余人没有停顿,挟余威再次冲向了里许地之外的将近二十名匈奴骑兵,以及,已经受制了的於单。
这一侧,於单的脸色有些晦暗,甚至于有些愤怒。即便他心知赵信留下来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于有了赵信和他两个人质,形势对匈奴会更加不利。但是,理智终究在有些时候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对于赵信,於单仍然还是没有找到足够的理由,原谅他。所以,於单决定,今后不再对赵信抱有希望,不再准备拉拢他。
就让他和颟顸无能的伊稚邪,一起消逝在将来的大草原,他於单的大草原上吧!
“全部放下武器,不要抵抗!”於单稍显突兀的话,是对此时仅剩下的将近二十名匈奴骑兵说的。
匈奴骑兵,历来悍不惧死!
但是,於单做为匈奴最顶尖的那一小拨人物中的一个,对于这些明显带有口号性质的东西,只是更加看重它的功用而已。而此时,保住性命,才是今后有所图的基础。
当然,他不认为自己的性命会受到威胁,即便身后持刀挟持自己的人,多么的渴望杀了自己,甚至方才那一箭差点就杀了自己。
但是,错过了那一刻之后,当对方主事之人来了之后,自己就不会死了。於单,还是很确定这一点的。
而道理也很简单,中原人还没有准备好。
匈奴此次主动提出和亲,自然是为了图谋中原。而中原有些人,当然,包括他即将面对的这一拨人,他们之所以要阻止和亲,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
他们没有准备好,中原没有准备好。
所以,他们要阻止长安的皇帝讨伐齐王府,他们要阻止匈奴此时趁虚而入……
而若是将他於单杀了……
或许汉廷会通过什么手段解决了这个问题,或许他的父亲、匈奴的大单于会综合天下大势考虑,接受汉庭和解的诚意。但是,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匈奴提前发动对中原的攻击!
没有人能够接受这个结果!也没有人敢于冒这个险!
中原人,尤其是现在阻止和亲的这一拨中原人,更加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
天下大势就是这样,不以个人的好恶仇恨而转移,只为当下的形势而选择。
所以,於单相信,自己的性命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所以,他为了自己忠心下属的生命考虑,才选择让他们放下武器。抵抗已经没有了意义,那么就放下武器,以期能够保留住这些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完全可以相信的勇士们的性命!
第215章 虽远必诛()
一般在大大小小的凝聚力比较强的势力中,中层以下的人物,大多是相信他们所信仰的,骄傲他们所骄傲的。
但是,这些势力的高层人士,那些平日里宣扬甚至有意控制这种信仰、这些骄傲的人们,对于这些信仰或者骄傲,却大多只是持利用的态度而已。
若是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会毫不犹豫的抛弃这些信仰和骄傲。
此时,於单为了挽回他眼前这将近二十名忠诚下属的性命,命令他们放下武器。这在於单心中,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但是,对于那将近二十名匈奴骑兵来说,却是有些不自然的。
他们是匈奴大草原上的勇士,他们在各自的部落中间,多是些令人尊敬的人。他们有他们的信仰,那就是大单于和右贤王父子。他们有他们的骄傲,那就是勇敢,勇猛,悍不畏死!他们坚信,当他们面对中原人时,他们可以做到勇猛向前,死而后已。
当然,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有别的情绪和想法。但是,至少,方才赵信离开的时候,他们留下了。在那一刻,留下,就意味着死亡。而此时,他们已经在内心选择了为右贤王而死的时候,右贤王却命令他们放下武器,不要抵抗。
这,就意味着,向中原人缴械!
这,就意味着,放下他们做为匈奴勇士的骄傲!
但是,人心总是复杂的。
这将近二十名匈奴士兵,就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夜晚,已经经历了两场激战。他们已经不知多少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却又活到了现在。而若是选择再次抵抗的话,他们必死无疑。而就在这一刻,右贤王命令他们放弃抵抗。放弃抵抗,就有可能活着。
或许,真的还有一线希望!
但是,勇士的尊严……
矛盾的心理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甚至没有影响他们听从右贤王的命令,放下武器,放弃抵抗。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理由说服自己,让这一举动变得无关尊严。
军人,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命令。此时,右贤王於单就是他们的统帅,他们只是在服从命令。
所以,放下武器,放弃抵抗,仅仅是军令,无关尊严!
这边,看着夜色之中的那一小撮匈奴人放下了武器,程宗如在疾驰之中挥了挥手,率先减慢了速度。他身后的百余骑士也渐次开始减速。
这种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若是出现在步兵阵列中,无非是一句整齐有序而已。但是,当这种感觉出现在疾驰的骑兵阵营中时,就堪称是天下精锐了。
程宗如不担心对方耍什么花样,因为他已经从张远两人口中得知冉闵的行踪。以冉闵的身首,是可以做的到他想做的。更何况匈奴和亲使团此时只有二十人不到了,而他有百余骑兵,何惧之有!
程宗如却不知他的这一举动,不仅让他身后的张辽心驰神往,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率领这样的精锐征战天下,横扫六合。更令对面的被冉闵的短刀架在脖子上的於单,也感觉到了不可思议。
是的,就是不可思议!
於单是匈奴的右贤王,虽说这其中有很大成分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匈奴的大单于。但是,於单本身的艺业也不可小觑。至少,不说他的身份的话,他是可以称得上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将领的。而匈奴的将领,最为娴熟和骄傲的,自然就是骑兵。不论是骑兵的单兵素养,以及骑兵的不可捉摸的战术,都是於单深谙于胸,并且十分骄傲的。
因为,这些就是他将来占领中原的最为根本的东西。他坚信匈奴有了这样的骑兵,占领中原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但是,就在今夜,令他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
出现在他面前的百余人,他们的精锐程度,他们在疾驰之中突然减速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协作的骑兵素养,不说胜过匈奴骑兵,但是,至少已经不弱于草原上绝大多数的精锐骑兵。
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中原,自商周有史记载以来,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以防御为主。而且大多年代,中原都是十分被动的,败多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