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旦的工业部,动作很快,在安南道建立了大批的工厂,橡胶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内地。
不久以后,长安城的车辆,都陆续换上了胶皮轱辘,皮鞋生产的成本也大大下降了。
641年7月初,太子李愔和李靖回到了长安城。
东宫。
李愔今年22岁了,他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契苾乌云、海棠各自生了一个男孩,采纱生了一个女儿,李凝儿也快生产了。
阿史那晴在返回长安的路上,经过李愔的努力,也有了喜讯。
武瞾很喜欢小孩子,她没事就往姐姐们的房间里跑,帮忙照看孩子。
李愔看到武瞾的样子,心中十分感慨——历史上,武瞾为了打倒王皇后,甚至不惜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来嫁祸王皇后。可见当时她面对的环境有多么险恶!
李愔庆幸自己能够给她一个温暖的环境,让她享受一个女人应有的幸福,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成就感。
这天晚上,在契苾乌云的房间里,李愔抱着儿子李云(取李姓和契苾乌云的云字),小郡王还不会说话,可是他却会咯咯地笑,模样十分可爱。
契苾乌云望着身边高大英俊的丈夫,心中无比满足。想当初,自己国破家亡,心情极其灰暗,哪里想到还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这一切,都是身边这个男人带给她的。
契苾乌云用自己的脸,紧紧贴住李愔的胸膛,双手紧紧抱住他的身子,轻轻说道:“老公,云儿好爱你啊。”
李愔轻轻抬起她美丽的脸庞,轻轻吻去他眼角的泪水,说道:“云儿,我也爱你。”
这时,小郡王感到父母忽略了自己,不高兴了,咧着嘴要哭。契苾乌云抱过孩子,说道:“好宝贝,妈妈也爱你啊。”说着,在他粉嫩的小脸上亲了一下,小郡王又咯咯笑了起来。
契苾乌云说道:“武瞾已经14岁了,年纪不小了,你什么时候把她娶了吧。”
李愔点点头说道:“瞾儿这孩子真不错,等过了年,到她15岁了,就把她娶了。”
第二天上午,李愔叫来武瞾,对她说道:“瞾儿,你安排人去云州把你母亲接来吧,等她到了,就准备你的婚事。”
武瞾等这句话已经等了很久了,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扑进李愔的怀里,说道:“谢谢你,大哥哥,瞾儿好开心啊。”
下午,薛仁贵求见。
第三百零一章 十万京观()
此次吞并林邑国,薛仁贵的收获也不小,他不仅因功被提升为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一处的处长,晋升为三等伯爵,还娶了原林邑国王范梵志的小女儿,可谓春风得意。
他见到李愔说道:“参见太子殿下。”
李愔笑道:“仁贵,我有个差事要派你去。可是你刚刚娶妾不久,现在就派你出门,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了?”
薛仁贵正色地说道:“殿下,为朝廷效命是臣的本分。仁贵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全靠太子殿下提携,但有差遣,臣万死不辞。”
李愔取出辽东地图,对薛仁贵吩咐了一番。薛仁贵说道:“殿下,臣稍作准备,三日后出发。”
一个月以后。
清晨,辽河西岸,一队唐军出现河边,为首的一位身穿白袍的青年将领,登上一处高坡,朝着对岸望去。
在对岸的一处山坡上,有一道灰白色的高约两米,长达数百米的类似堤坝的建筑。
薛仁贵调整焦距,逐渐看清楚了那道堤坝的真实面目——竟然是一颗颗人的头骨!这就是著名的高句丽京观。
薛仁贵放下望远镜。他脸色阴沉,双目喷火,右手握住手中的方天画戟,由于用力,手背上青筋毕现。
9月20号,早朝,太极殿。
河北道监察使张世贵从锦州(今朝阳)发来急报,说高句丽国发动了对扶余国的战争。
李愔听得直皱眉,知道安生的日子没有了。
果然,李世民听后大怒,急扯白脸地就要发兵征讨高句丽。他说道:“该死的高句丽人,朕一定要灭掉他们。”
李靖素来以沉稳著称,听完李世民的话,他马上站出来,说道:“皇上,臣支持您的决定,高句丽狼子野心,是一定要除掉的。”
接着,李靖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0年前,李靖作为一名隋朝低级军官参加了征讨高句丽的战争。
612年,隋炀帝杨广亲率大军113万,号称20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失败,死伤了上百万人。李靖的表哥就是在那次战争中战死的。
隋朝大将宇文德率领10万大军投降,被全部斩杀。高句丽人用他们的10万颗头颅在辽河东岸筑成了京观,以示威慑。
30年来,那些将士们的头颅仍然摆放在那里。这是华夏民族的奇耻大辱。
说起那段历史,李靖感到十分沉痛。
对于高句丽人,李愔也十分痛恨。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日本人对中国人十分残暴,可能不知道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有大批的朝鲜伪军参与了侵华战争,他们杀起中国人来,比日本人还要残忍,其中就有很多朝鲜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
美军入侵越南时,大批的南朝鲜人配合美军屠杀越南人,其残忍程度远远超过了美国人。
李愔也表示了支持对高句丽人发动战争。
高句丽是唐朝东北部的一个大国,人口450万,常备军40万人。疆域包括辽东大部、辽西一部(辽宁省大部地区),朝鲜半岛37线以西部分。高句丽的北面是扶余国,西面是柔然国,东面是新罗和百济。
高句丽是个老牌帝国,公元前113年就已经立国。高句丽人十分好战,极具侵略性,历史上同汉民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争。
隋朝是个强大的王朝,隋朝的灭亡和高句丽有着直接的关系。
612年,隋炀帝杨广调集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结果战败,损失了一百余万人,导致了国力衰败。杨广在613年,继续准备征讨高句丽,他大肆征调民夫,结果激起民变,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同时和扶余、新罗开战,担心受到唐朝的攻击,于是对唐朝上表称臣,年年向大唐进贡。
639年,高句丽取得了对扶余和新罗的胜利,自觉羽翼丰满,于是停止向大唐进贡,并且在与大唐的边境线上修筑长城。高句丽军时常袭扰河北道军民。
李世民早就想对高句丽用兵了,不过这几年要解决吐蕃和吐谷浑的问题,加上刚刚结束的征讨林邑国的战争,他只好暂时忍耐。
扶余是大唐的臣属国,历来和大唐友好,年年派人到长安朝见李世民,并进贡大批鹿茸、山参等物品。高句丽对扶余的进犯,就是对大唐天威的蔑视。
李愔带头请求领兵出战。李靖等将领也纷纷请战。李世民这次是真的火了,决定御驾亲征高句丽。
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海外情报局长孛贴汇报了高句丽的相关情况。
李世民说道:“当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虽然失败了,可是,他的战略意图是对的。高句丽人野心极大,我们不能够坐视他们吞并了扶余、新罗和百济。”
李靖说道:“皇上说得对。高句丽原本局限于辽东一隅,从一个只有8万人口的小国,逐渐吞并了汉四郡,攻占了扶余、新罗和百济的部分领土,竟然发展成了450万人的强大帝国。
假以时日,他们吞并了扶余、新罗和百济,实力就接近了大唐的水平,那将是大唐的灾难,因此,必须立刻出兵,灭掉高句丽。”
魏征有些担忧地说道:“高句丽是个大国,隋炀帝出动百万大军,仍然没有击败他们。大唐出兵征讨高句丽,一定要慎重啊。”
李愔说道:“魏大人不必担心,此一时彼一时。隋炀帝虽然出兵百万,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是临时征召的百姓,我大唐目前的兵力虽少,却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儿臣建议,对高句丽的战争准备,从现在就开始做起,调动飞虎军、洛阳军区和辽西军区的8个师的部队,再征召河东、河南、河北道的,十个师的预备役部队,再调集部分武警部队负责后勤保障,总共30万大军,即刻开往辽西进行整训。
进攻发起时间,最好在11月中旬,河水结冰以后。
与此同时,由外交部派出使者前往扶余、新罗和百济,让他们同时出兵,可以答应他们,攻下高句丽以后,四家按照出兵多少,功劳大小,瓜分了高句丽。”
房玄龄说道:“太子殿下的意见很好,扶余、新罗和百济能够同时出兵,高句丽必然四面受敌,阵脚大乱,臣赞成。”
李世民接受了太子的建议,责成他留守长安监国。
随即,大唐的战争机器开动了起来。
东宫。
杜荷和尉迟宝琪求见太子李愔。
第三百零二章 先声夺人()
杜荷和尉迟宝琪接受了李愔的指示,带领飞虎军先行出发了。
攻打高句丽,李愔并不担心唐军的战力。李世民随行出征的李靖、尉迟恭、牛进达、张世贵,加上先期到达的薛仁贵,都是大唐最顶尖的将领之一。
李世民本身也是大唐顶级的军事将领,作战经验丰富。唐军的组织形式、装备和训练,都不是高句丽人可以抗衡的。
他唯一担心的是李世民好大喜功。
李愔之所以抢先提出要出兵30万人,是因为历史上,李世民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时,仅仅出动了10万唐军,结果遭到了失败,他本人也曾经被围困在沈州(沈阳)城里,险遭不测。
李愔原本希望李世民至少要调动50万人以上参战。不过,李愔不能再劝谏了,李世民可是要面子的人。
李世民率领大军出征了。
李愔总是不放心,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在他们走后的第三天,李愔召集房玄龄、魏征和侯君集,把自己的担心和想法告诉了他们。
魏征有点疑问,房玄龄和侯君集也有点不以为然。经过了李愔耐心的说服,最后他们同意了李愔的意见。随后,就以侯君集为首负责落实。
辽河东岸的高句丽人,发现唐军正在对面扎木排,认为人们即将渡河发动进攻了。高句丽军守将急忙调集人马,做好应付唐军进攻的准备。
10月23日上午10点,天气阴沉,大约1500名唐军乘坐着木筏,朝着河对岸划来。此处的河面宽约700米,唐军一点点地靠江对岸。
高句丽人在河边严阵以待,等唐军接近岸边的时候,弓弩一齐发射,一时间箭似飞蝗。
唐军的每个木排上,前端都竖着高大的木盾牌,高句丽军的弓箭对唐军构不成多大的威胁。
就在木排距离岸边不到100米的时候,高句丽人的抛石机开始发射了。30斤重的石弹飞向唐军的木排,落入河水中,溅起巨大的水花。
木排在河水中行驶,行动缓慢,在石弹的打击下,完全听天由命,不少木排被石弹击中,士兵们纷纷落水。幸亏他们的腰上系着绳子,才没有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救回了木排上。
眼看着就要到岸边了,河岸上涌出了大批的高句丽人,足足有近万的人马。
唐军指挥官一看,自己这么点人,过去就是送死。于是他下令调转方向,退回了河对岸。
接下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