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布欣赏了耶律子业的一些画作和书法,与他交谈了一会就不知道怎么聊下下了毕竟他对这些书画懂的也不是特别多。鼓励了耶律子业之后,他就旁敲侧击地问道:“子业先生,我来之前就曾听说了您也算是名门之后,先生的父亲还是以前的契丹丞相,还被赐予过三星麒麟金牌,那可是极大的荣誉了。那些世伯多多少少应该帮助你才是,你们不是应该还有一个共同要守护的任务吗?”
一听到阿布说起那什么共同要守护的任务,耶律子业的脸色就有些微妙的变化了,可以看得出来他一定是知道关于七十三巫经的一些事情,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失手将阿布刚刚给他看的鲁小鱼的素描不小心失手掉落在地。“哎呀不好意思阿布公子把你的带来的画作弄脏了,我帮你擦一擦。”耶律子业一声不响地轻轻地擦拭着画纸上沾到的一些灰层回避起刚刚阿布提出的那个问题。
阿布转变一个思路问道:“子业先生既然觉得在契丹您这琴棋书画得不到重视而且又没有什么人直接留恋在这里的话为什么不去南楚定居呢?现在南楚和契丹之间也是友好关系,并没有发生什么战乱,你看连我们都在契丹的皇城开客栈了,难道子业先生思想还是那么古板,不想去南楚看一看吗?”
耶律子业擦拭的手停了下来,叹了口气轻声地说道好像是在说给自己听,“我本南方一文人,奈何生在王侯家。要不是为了守着那本不知道有什么用途的七十三……唉,不提了可能这就是我的命吧,这辈子都出不了契丹了。”
阿布听到“七十三”三个字就知道自己这次是来对了,果然这些三星麒麟金牌的传人家中都继承了一个守护七十三巫经的使命,而这七个三星麒麟金牌对应着七本七十三巫经应该就是关系到契丹的重要机密吧!阿布有信心在耶律子业手中得到这本七十三巫经的,看来他虽然落魄至此,但是那本书还是带在身边了。
阿布先避开这个话题继续和耶律子业谈论他喜欢的琴棋书画,这次就算是将自己肚中所有的墨水全部倒出来也要跟耶律子业交上朋友让他自愿将七十三巫经给自己。虽然觉得这么做好像有些小人的作为,但是双方各为其主阿布也没有办法。
“我们不说这些难过的事情了,其实子业先生要是舍不得契丹不去南楚定居生活的话那也没有关系。您不是与那些名家交流研究吗?我也很欣赏先生的作品而且我现在在契丹真是从来都没有见过像先生这样热爱琴棋书画的契丹人了。我也算是打发自己的时间帮先生来回于契丹和南楚之间,帮您将您的作品带去我们南楚,让那些大家来欣赏点评想必一定能使先生的技艺更加精湛的。要是先生想看哪位大家的作品也可以和我说,我愿意为先生去南楚将您要看的大家的作品带来与你欣赏。”阿布向耶律子业抛出橄榄枝道。
“阿布公子,在下何德何能让你如此看重,竟然还要为了我做这么多事情。你说吧,你看重这里的任意一幅画作我都可以送给你聊表我对你的感谢之情。”耶律子业感动地说道。
“子业先生千万别这么说,我是欣赏先生的才华不是想要觊觎先生的这些画作的。再说我见先生深居简出这生计应该也不算很好。我知道我们南楚有很多爱好收藏画作的文人雅士。像先生这样的画作在他们的手中一定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如果先生有需要的话我还能帮你推荐你的画作应该价格不菲,先生不要误会我是在践踏您的作品,我只是单纯地为您着想,只要您有需要都可以和我讲,千万不要见外。”
阿布这么一说耶律子业就更加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了,对阿布说道:“此情此景我只能用一曲高山流水来歌颂公子对我的欣赏和我对公子的感谢了。”
说着耶律子业拿起古琴弹奏起来了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最先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高山流水就是耶律子业在暗示阿布就是自己的知音。
第822章 和音()
此曲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在高山部分表现出了高山雄浑、深沉、肃穆、高洁的神韵。而后半部流水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流水在大自然中的变化万千,有小溪流水的潺潺,有大江东去磅礴,有瀑布倾斜的奔腾,还有几个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丁冬水花轻溅的景象。全曲气势宏大,意境深邃,表现出秀丽、柔美的江南情调。
阿布这种不常欣赏古琴音乐的人都被耶律子业的琴技所深深打动。他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耶律子业优美的琴声,手中鲁小鱼亲手制作的吉他也不自觉地弹奏起来附和着耶律子业的音乐。
说起这吉他来,也算是阿布拿来现学现卖的,当时鲁小鱼还在飞虎军的时候发明了很多在南楚这个时代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东西,比如炸药、布甲等等,但是鲁小鱼也不光只是在军事的装备上有建树,在艺术上也是一个追求高品质的人,以至于他在无聊的时候经常会教大家唱军歌“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后来他发觉光是清唱还不过瘾于是就“发明”了吉他。有了吉他之后飞虎军闲暇的时候也不是变得那么枯燥无味了,而是大伙跟着鲁小鱼一起学民谣,唱着那些通俗易懂的歌词似乎整个人都放松了。英布就是在那个时候爱好上了唱歌和弹吉他。
鲁小鱼本身不是一个唱歌很好听的人,甚至有一些五音不全,但是他还是敢于在大家面前唱歌。飞虎军的士兵每次听完之后就像是听了巨星的演唱之后“违心”地拍手叫好。当听到英布想要跟自己学习唱歌和弹吉他的时候,鲁小鱼原本以为他也只是随口这么一说,结果听完英布学着唱自己唱的歌曲之后瞬间对他刮目相看。要是将英布带到现代去的话,他一定就是唱歌的大明星了。原本走调了的歌曲在他的演绎之下又焕发了优美的旋律。大家听完阿布唱的歌之后才知道鲁小鱼之前唱的歌原来可以这么好听。
鲁小鱼于是就教了英布怎么弹吉他,他学的非常快,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自弹自唱了。
吉他又名六弦琴。其面板与背板都是平的,琴腰部一般无角而往里凹,古典吉他一般无凹陷。琴颈很宽,长,指板上有弦枕并装有很多窄而稍向上凸起的金属制的横格,称之为“品”,它把琴弦划分为许多半音。
作为乐器家族中弦乐器的一员,吉他是一种通过拨动上面一根根的琴弦发出声音的有弦的演奏乐器。弹奏时用一只手拨动琴弦,另一只手的手指抵在指板上,后者是覆盖在琴颈上的金属小条。弹奏出来的声音会通过吉他的共鸣箱得到增强。
鲁小鱼将自己学过的吉他的演奏手法,滑音、搥弦、勾弦、点弦、推弦、揉弦、扫拨、打弦等一并教给了英布。英布果然是学习音乐的天才,很快的时间就将吉他练得有模有样。
吉他由于其音色优雅,简单易学,有着极富个性的音色和表现手法,既能表达委婉动人的喃喃细语,也能表达大气磅礴的豪迈气概,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萦;一把空心木吉他,拨动那六根金色的琴弦,就可以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轻快旋律,弹奏出舒缓人心的音乐空间,可以表达出喜怒哀乐,也可以培养庄重优雅的气质魅力,美妙的音色及潇洒的弹奏更能添加其个人魅力。
从性能上说,吉他的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可以弹奏各个音乐时期的乐曲,演出形式有独奏、重奏、协奏以及伴奏。与钢琴相比吉他的性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唯一一点是吉他的音量小不及钢琴,但对于生活在人口密集环境下的现代人来说,小音量的乐器在练习中不会扰民从而在练琴时间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它是当今流行音乐的主乐器之一,享有“乐器王子”的美誉。古典吉他与小提琴、钢琴并列为世界著名三大乐器。所以它在兵营中也是很受欢迎的,阿布大可以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坐在山头上弹奏着吉他哼着自己谱的小曲。
耶律子业自认为自己的琴艺已经十分高超了,但是他没有想到阿布竟然会弹奏出让他耳目一新的曲调。不同与高山流水古乐曲这样的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第823章 民谣()
阿布不懂这些古曲更多的是学习至尊宝演绎的多是一些民谣歌曲。这些歌曲虽然是在现代一下子爆红的,但是它们在古代就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
要论现在流行的民谣其实早在先楚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可能流行的程度还没有像现代这么深远。
比如这首“姑娘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招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这样的民谣,鲜活、生动、自由烂漫,仿佛某个人的故乡并不遥远的过去,仿佛是过去没多久的身边往事,是小时候读到过便从此刻在心底的印,是趴在奶奶腿上掏耳朵时听到的碎语,和过去的记忆糅合,令人终身难忘。
说起民谣,除了它是现在的一个音乐流派,宋冬野、马頔、周云蓬等等,或者想起那个最近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鲍勃迪伦,甚至想起美国的乡村音乐,但是其实天朝很早以前就有一部民谣总集名叫诗经了。
严格的讲,诗经不能算是儒家经典,只不过孔子删诗(此处存疑),又给它定了基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再经过后世儒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