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土耳其人也加入了维和的队伍。这样他们就没有任何理由阻止英法给尼古拉输血了,要是中国部队真的如杨小林说的那样马上进入俄国领土的话,不用他们打仗,只要他们能牵制托洛茨基的后方。尼古拉二世感觉自己就能翻身。
接着是白俄罗斯的克伦斯基也赞成国际社会上的这一次所谓救援,只要托洛茨基同志还没有表态。不过他表态不表态都没有关系,托洛茨基的心中明白的很。所谓的维和就是来干掉自己的,就算自己也赞成,那些万恶的资本家们也不会手下留情。
托洛茨基在国内发表演说,对资本主义势力这一次围剿伟大的无产阶级的举动表示强烈的不屑,他要求所有的无产者们用勇敢的战斗粉碎敌人的阴谋,要求他的士兵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将那些侵略者赶出俄国!同时,他也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再一次给俄国工人政权无私的支持,他喊出了一句让英法德奥十分惶恐的口号,那就是俄国人革命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解放俄国的劳动人民,而是要推翻全世界的剥削阶级,建立一个由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全新的世界秩序!
托洛茨基同志的演讲十分的激情,不光是听他演讲的俄国人情绪激动,那些刚刚翻身的农奴们抱定了决死一战的心态,就连英法德等国都有大量的人员自发的组成志愿者,要前往俄国和俄国无产阶级先驱们并肩作战。
这一切反应都在杨小林的预料之中,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组织上鼓舞人心的那一套做法有多么可怕的效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党派能像早期的**那样,党员不要工资,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放弃生命,被敌人一枪打中脑袋了还要从口袋把最后一次党费掏出来!和这样的人打什么仗啊?
更何况托洛茨基同志和杨小林的联系根本就没有断过,中国这一次的军事目的说白了就是两个,第一是用托洛茨基同志口中的那些万恶的资本家的钱来拉动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
维和也是一种战争的模式,特别是在目前这种事情发生很突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对中国还是很有好处的。首先是对俄国人进行人道援助的物资,这批物资将大幅度的刺激中国副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将给中国的被服企业带去大量的订单。
副食品加工现在在中国只是刚刚起步,这个行业非常重要,首先它是各种农产品价值提升的一个平台,在和平时期你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成熟,大米都能多卖几个钱。而在战争时期,副食品加工行业就是战争的后勤保障,特别是杨小林的现代化部队如果建设完成。部队一天行进个一百多公里,士兵们的给养怎么携带?
如果那个时候还需要中国士兵像现在这样,背着几块大饼出征的话,就谈不上现代化了。
还有第二个目的,就是杨小林想搭上这次维和的列车,打造一支真正的现代化的快速反应部队出来。山西的汽车工厂已经投入生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汽车厂一共生产了卡车八百多辆,还有三轮摩托车一千多辆。
这些东西销量并不是太好,因为中国的运输业不算发达,那些商家好像还不习惯用汽车这个东西来运输他们货物。修好的公路上走着成群结队的马匹,这情况真的让杨小林有些看不下去。
那就让自己来用给他们看看吧,如果自己能在两个月之内把十万吨的物资给送到俄国去,相信这种运输模式就能被中国商家们接受。也是同样的道理,能把十万吨物资两个月之内送到俄国,中国就有能力把十万士兵在同样的时间内开入俄国!
中国是距离俄国最近的亚洲陆地国家,以后这一片战场的运输必须由中国来承担,但是运输费用得所有参加维和的国家均摊。至于打仗么,杨小林叫日本人一起过来的目的。就是拉壮丁的。
这叫转包,中国从国际社会上承包了这个项目,然后转给你们日本人来做,做好了我抽份子。如果做的不好。责任人是英国,施工方是日本,中国也能撇一个干净。
小日本很积极。他们国内高涨的大国情绪让这个民族迫切的希望在国际事务上能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在俄国的问题上被英国排挤让日本十分的不爽。
特别日本的那些军人根本不甘于寂寞。这一次在印尼直上松原带着第一军横扫一片威风凛凛,把整个印尼杀的血流成河,这仿佛又让大日本皇军找到了他们的自信。
但是杀那些印尼人的战绩真的有点不好意思拿出来炫耀。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舞台。俄国的动乱适时的爆发,日本陆军中许多军官都认为这是他们最好的机会了,可是日本的高层决策者却不敢轻易表态。
中国人的态度必须考虑,英国人的态度也必须考虑。在高层看来这是稳重,可是这让日本国内的那些中下层的陆军军官和士兵对于政府的这种做法极为不满。
中国刚刚发出了邀请日本的信号,日本方面马上就做出了回应,西园寺说首相日本愿意为国际社会尽一份责任,电令在北京的阿部守太郎公使马上和中国方面商议组成维和部队的具体方案,并且说日本军队在这一次行动中将秉承他们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人道救援为主要目的。
日本人的人道到底有多少杨小林也不去管它,双方说的很清楚,统一在一面旗帜下,但是你日本从远东进军,我们中国从蒙古进军。咱们战略上可以配合,但是战争各打各的,互不干涉。
日本方面大体的同意了这个方案,他们提出的疑问是远东地区被打下来的领土算是谁的。这个杨小林给了日本一个比较模糊的回答,就是现在中国没有去争夺领土的心思,希望日本也不要这样做。至于说以前和俄国人有争议的土地,中国方面以收复自己的国土为最终目的,但是以前不属于中国的国土,咱们以后再商量。
这一个再商量让日本嗅出了一丝明显的血腥味。既然可以商量,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那一片实行了实际占领,大不了日后对中国做出一些让步和补偿而已。
日本军方顿时欣喜若狂,要知道海参威一带的领土虽然是荒芜的,可是毕竟离日本很近,他和远离日本万里的印尼根本就是两个概念,日本有能力把这一批变成真正的日本国土。
加上小日本现在确实想在国际上露上两手,当下一拍胸脯,首批出兵就是五个师团十万余人,那摆出的架势明显就是告诉全世界,你们都看好我们日本人是怎么解决俄国问题的!
第三十五章 老搭档()
日本政府这一次真的感觉中国方面做的很够意思。日本知道英国在限制他们的舞台,如果不是中国主动提出让大日本皇军参与这次维和行动的话,很可能日本真的被排挤出去了。
那不光是对国内请战热情很高的士兵和老百姓没办法交代,就是天皇自己也感觉没有面子。这么大的事情你们搞的像日本这个国家并不存在一样,多少有些过分了吧?
也可能是为了争一口气,小日本这次出兵之前居然没有和英国人要什么军饷。日本人的战斗物资需求由他们自己来解决,这多少让杨小林感觉到有些意外。
看来印尼到手之后对日本的国力提升是相当有帮助的,像以前的几次战争,日本人都是在西方的帮助下打赢的,现在他们可以甩开西方的束缚了,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
“日本方面领军的是乃木希典大将,所率部对有日本近卫师团,第五师团,第十三师团,混成第一师团,以及两个炮兵旅团和一个装甲师。人数总计十一万三千人,日本方面发来消息说,他们的部队将在五天之后登陆海参威,然后一路西进,乃木希典的意思是我们不用等日本军队,他们会追上我们的。”
杨小林把这一次维和的任务交给了李德彪,李德彪刚刚坐火车从东北赶来,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一下,就跑来看看中国正在集结的维和部队。并且向杨小林汇报他掌握的一些情况,同时听取司令部的指示。
杨小林听他说完笑了一下。李德彪说的消息阿部守太郎已经和杨小林说过了,乃木希典说能追上维和部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日本陆军将领的那股士气好像有些抬头了,他们好像在中国军队面前又有了自信。
这样不好,必须得告诉那些还不服气的日本军官,就算和中国再打一仗他们一样没有机会才可以。
“彪子,你在东北主要就是负责看住小日本,我想知道你对他们的战斗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军队你了解多少?”
李德彪说道:“司令,日本陆军的战斗力确实比以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们在军队里面也给士兵们发放了和我们的样式差不多的携行具,同时他们的训练也开始向我们靠拢,就拿朝鲜的日本第十师团来说,每天早上训练练的最多的就是跑步!火力方面他们也得到了加强,刚才已经跟您说过了。他们已经有一个装甲师了,七十多辆坦克,两百多辆步兵车,规模不容小视。”
李德彪还想继续说下去,杨小林却挥手让他不要再说了。他只是想看看李德彪在东北对日本人的关注怎么样,至于日本人的这些动作。他自然是知道的。
小日本在追赶自己,而且他们的脚步还真的不慢。可惜了,自己始终比他们快了那么一步。日本人在训练士兵的勇敢的时候,自己在训练士兵的素质。日本在训练士兵素质的时候,自己在提高士兵的速度。现在小日本又学着中国一样把跑步列为最重要的训练科目的时候。杨小林已经把跑步这一项退到第二线了。
经过半年的裁军,现在的义勇军士兵基本上都是那种专项型的技术兵种。或者是多项型的侦察兵。至于说士兵的速度,杨小林现在更依赖于四个轮子。
他不怕小日本在后面追赶他,怕也没用,追赶是人家的权利。
“彪子,这一次的维和部队司令人选竞争的相当厉害,相信你也知道,咱们队伍中很多人都想着揽这个活,我偏偏挑中你是因为你小子机灵,有些事情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怎么做吧?”
李德彪当然知道,他跟着杨小林很多年了,而且一直是轱辘山的嫡系,杨把总想干什么只要露出一点风声他就能听的出来:“司令放心,我这一次去俄国一定秉承您的原则,咱不到万不得已不开枪,以救援俄国公民为咱部队的使命。”
杨小林很是满意,点点头说道:“不错,我们这边松点,俄国人才有力气去和日本拼命。咱们这一次是给日本人找表演的机会,别抢人家的风光。当然也不能一仗不打,日本的部队是纯日本士兵组成的,咱们的部队中还有三十名英国士兵,二十名德国士兵,五十名法国士兵,其他十几个国家加起来百多号人吧,你要是一枪不打,也说不过去。”
李德彪忙的应了一声:“唉,我知道了。司令,咱们如果打,是不是可以帮着二杆子那边把事儿给办了?”
李德彪见杨小林没有出声,知道杨司令是在等他说出具体的计划:“您看,那边的俄国武装力量已经没有了,听说他们现在几万人,如果咱们能让英国人承认他们的话,这西伯利亚共和国就算是建立了。”
杨小林微微笑道:“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