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唯如此,那几日里,临安左近凡是灵验些的道观寺庙,都是替天子、贵妃还有小皇子小公主祈福之人,小人家的婆娘,连拜了七十二座庙!”
孟珙心中又是一动,天子英武仁厚,又得民心,大宋复兴,已经是指日可待了。这让他功业之心更为热切,在这样有为的君主殿下为武臣,收复旧都算不得什么功劳,开疆辟壤扬威于域外,方是英雄本色!
“大义,你觉得如何?”想到此处,孟珙推了扈世达一把,问道。
“生逢其时,生逢其世,我辈武人,实为大幸也。”扈世达一字一句地道,他神情严肃,但目光闪亮,显而易见,他也如同孟珙一般心潮澎湃之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二人谈得兴起,孟珙乃至以剑身拍击车厢,引吭高歌,这歌声在临安御道之上渐行渐远,缓缓消散。热闹的临安城中,这样的歌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街道上有人听到了驻足侧耳,也有人恍若无觉。
(修改加入:虽无加更,也要讨票,列位看官大大,将保底月票投将出来吧。)
注1:孟珙字璞玉为史实,扈世达字未曾找到。
第279章 二三六、天子定策掌兵符()
赵与莒并不知道孟珙与扈世达已经到了京城,他要处置的事情太多,还要平衡宫中内外,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盯得紧紧的。虽然他对于孟珙这位名将很感兴趣,不过此时他囊中军事人才暂时不缺,不说近卫军体制之内,就是他继承下来的赵葵赵范兄弟,虽然年轻,却也都是独当一面的将才。
“卿以为这陆军军官学校还妥当否?”
赵与莒问的对象是赵善湘,他原先也是史弥远一党,不过史弥远倒台后并没有象史嵩之那样被闲置,而是放在淮西。他一直勤勉,而且时常有奏书至京城,就边境防务提出自己的见解,真德秀外放之后,他更是助真德秀稳定了两淮局面,故此,赵与莒对他很是赞赏。此次崔与之推荐他担任兵部尚书,并不是全无风险,史嵩之之事已经证明了,史党残余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权力的中心,而赵善湘身为史党大将,他的忠诚是否有保障,一直是朝中部分官员嘀咕不已的问题。
赵善湘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故此上任之后非常勤勉,而且提出提前将荆襄军官调来整顿的便是他,他也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压制了一批对此表示不满的声音。他上任之后,在军制改革推行上,赵与莒觉得得心应手,再没有当初岳珂那般束手束脚的感觉。
“此地其余都好,就是离临安城远了些。”虽然因为自己尴尬的背景,赵善湘对赵与莒的政策多有迎合,可是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意见,听得天子问起,他便直抒己见。
他们所在之地并不在临安城中,而是临安城南,要过开化寺(今六和塔),征用了部分民间之地,主要还是正对着钱塘江的一处山谷。这便是赵与莒为陆军军官学校选的地址,经过半年建设,如今也已经初具规模,至少一丈高的砖石围墙、锻炼用的水泥场、军官与教员们住宿的宿舍都已经建成了。这将是一座新式的军官学校,赵与莒不顾群臣反对,甚至亲自担任了这个学校的“德育”教官,专门教授忠君爱国之说。群臣们初时只是把这陆军军官学校当作普通武学,但当知道天子要教授的课程之后这才恍然大悟,自大宋开国以来,对于武将的忌惮便始终是大宋天子文臣的一块心病,而由天子亲自担任陆军军官学校教官,对于天子掌握兵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
在这个问题上,士大夫与赵与莒的立场出奇的一致。
“远些好,若是操演炮兵,离临安太近,怕会惊扰着百姓。而且这些军官自各地召来,原先在地方上都独当一面没有束缚,有些坏习惯只怕也会带来。远离临安,也是保护他们,免得犯些不必要的错误。”赵与莒道。
“陛下圣明。”赵善湘微微一哽,他带兵出身,自然知道这是赵与莒深谋远虑之处,想了想,又拜倒在地道:“臣要替这些武将拜谢陛下之恩!”
“你这是何必。”赵与莒把他扯了起来:“朕知道你爱兵的,但朕比你更爱护兵将。”
“大宋武人受辱,入行伍者须刺字纹身,岂唯文人轻之乎,武者自身亦自取其辱也。岳武穆将兵,冻死不拆饿死不掳,民间自敬之如父兄,若武人个个如此,何愁朕不托之以腹心?”
赵与莒这番话另有所指,赵善湘沉默了会儿,然后又拜倒:“臣知矣。”
点了点头,赵与莒长长出了口气,他眺望远处的钱塘江,看到一叶小舟自江南离岸,在水波中挣扎盘旋,费了老大气力才到得江北,不由心中一动。
临安地形狭窄,已经聚居了百余万近两百万人口,现在又不能建后世的高楼,故此已经很显局僻,向西是西湖,向东、向南是钱塘江,故此只能向北发展。可若是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桥,连通南北,不唯交通更加便利,而且城市也有了很大的扩展余地。
另外,这对于积累修建钢铁大桥的经验有很大帮助,今后为了交通便利,长江、黄河之上,也总要建起钢架桥的。
只是单凭流求工匠,要想完成这个创举还很艰难,还需要调集全国能工巧匠一齐努力才成。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目前对于大宋而言,因为航运的发达,在有水路之处,交通已经不是问题,但陆路交通却与水路交通比远远不及。要想促使大宋进一步发展,建立起更为便捷的交通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川蜀之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炸掉滟滪堆等礁石的方式,打道入蜀水道只是方法之一,最好的还是修建栈道,当然这恐怕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可现在就应该为此积累经验了。
与赵善湘的这次出巡,赵与莒并未大张旗鼓,故此只有李邺才知道,他陪在二人身边,多少觉得有些不自在,从职位上说,赵善湘是他的顶头上司,但义学少年却只听从赵与莒的,对旁人都几乎无视,而且李邺习惯了与赵与莒相处时无外人在场。
“李汉藩。”他正胡思乱想的时候,赵与莒招呼他道。
“臣在。”
“如今到得此处的将官已经有多少了?”
“统制、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共是六十二名。”李邺脱口回答道。
他君臣二人问对之时,赵善湘也在暗暗观察李邺,与年过半百的赵善湘比,李邺非常年轻,举止之间也略嫌拘谨。赵善湘任兵部尚书已经近半年,中间与李邺打过非常多次交道,觉得这位年轻的军官为人圆滑手段狠辣,他在台庄的功绩与两次杀俘的劣迹,赵善湘都一清二楚。
“都是四十岁以下的吧?”赵与莒又问道。
这次整训,主要针对的是原禁军中的中层军官,他们是军中骨干,因此赵与莒定了一个年纪限制,只要四十岁以下的,超过四十岁便无需入京,而且明文相告,若非有殊功,不入京受训者,今后在叙职、升迁上便会与受训者有差距。
事实上,赵与莒与赵善湘、薛极商议之中,超过三十五岁的今后升迁便会受到影响。在赵与莒的计划中,大宋将有一支十万人的最精锐部队,二十万人的地方卫戍部队,三十万人左右的预备部队,这样国家财政负担不是很重,而若有战事时随时可以调集三十万的大军却不至于影响大局。这个规模的兵力,比起如今大宋兵力总算要削减二十万人左右,再加上兵制变格,赵与莒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军官存在了。
不过新的兵制还没有完全拟出来,赵与莒在等待敖萨洋的新发明——火枪。在台庄大捷期间,敖萨洋就已经制造出了可以用于实战的火枪样品,但从其寄来的信件中描述的来看,赵与莒对于这种有效射程只有五十米左右的原始火枪还是不满意,在他看来,改进了火药配方和其余诸如线膛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完全可以让这火枪的杀伤范围更大。不过造火枪与造炮时不同,他不能在旁边亲自指挥,只能就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信件进行指点,加上敖萨洋自己的摸索,从敖萨洋的上一封信来看,他离成功已经很近了。
火枪出现后,兵制也要随之相应变革,而且有了火枪兵和与之相适应的战法战术,在边疆上就可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了。赵与莒估计,火枪定型再到生产出足够的枪枝弹药,需要大约半年的时间,而训练出一支能够熟练使用火枪作战的部队,又需要半年时间,让这支部队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
“都是四十以下,其中有二十八人三十五岁以下。”李邺又是脱口而出。
赵与莒在郁樟山庄时,曾不只一次强调,他们若想成就事业,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便是毁于细节,千层之台起于垒土,便是成于细节。李邺功业心强,不象是李一挝那般已觉得志得意满,故此对于细节尤为重视。
“名单与我瞧瞧。”赵与莒伸出手来。
李邺向后一望,然后招了招手,一个年轻的近卫军士兵满脸激动地跑了过来,先是向赵与莒行礼,然后向李邺行礼,最后才是向赵善湘行礼。赵善湘笑了笑,心中暗暗感叹,由这个士兵便可看出,近卫军对于赵与莒个人是最为忠诚的,其次是禁区卫军中的将领,而对于朝中兵部主官,反倒没那么敬重。
“国朝向来以文制武,高宗中兴时四大名将势大难制,高宗尚设法去其兵权。这近卫军兵权……倒要提醒官家了。”赵善湘心中暗想,但念头一转:“崔与之也是晓知兵事的,葛洪同样也是,他们二人身为宰臣,乃文臣之首,都对此事装聋作哑,我若出这个头,会不会让官家厌恶?”
有着这个顾忌,他没有把话说出来。
那个近卫军将名单递给赵与莒,赵与莒扫了一遍,当看到孟珙的名字时眼前一亮。
“孟珙多大了?”
“三十二。”
这个年纪让赵与莒很满意,三十二岁,恰值壮年,他的军事才能在自己穿越而来的那个历史上是被证明了的。
但是赵与莒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然后又将名单交回给那个近卫军,笑着问道:“你姓字名谁,今年多大?”
“臣姓郑,名冠群,字子希,流求初等学堂一期、义学第七期出身!今年二十一岁!”
“郑冠群?”赵与莒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他想了想,然后笑道:“你不是在江南制造局么,朕记得当初战报中有你名字,赵曼卿还夸你临机果决慷慨能任事,有古之良将风范,怎么又回近卫军了?”
“臣在华亭战后,发觉还是军中最适合臣,故此向近卫军报道!”郑冠群笔直地道,听得天子不但知道自己的名字,还记得自己的事情,他心中血气翻滚,只觉得无比激动。
赵与莒看了李邺一眼,李邺挠着头,嘿嘿笑了声。郑冠群二十一岁,算起时间来,他当初到流求时应该只有十一岁,十年时光,一晃便过去了。他已经退过役,那又回到军中,定然是李邺帮了忙,不过这首先得他自己符合条件才成。
“我记得……你们这一期中有个叫李锐的,如今他在何处?”赵与莒想起那封血书便又问道。
“阿锐如今在徐